鲁迅家是如何衰败的?鲁迅肯定不会告诉你,因为实在太丢人

鲁迅家是如何衰败的?鲁迅肯定不会告诉你,因为实在太丢人

首页模拟经营田舍生活更新时间:2024-09-09

盛世繁华已逝去,曾经的锦绣豪门也难存于世。在近代中国这个动荡年代,无数曾经显赫的世家大族遭受命运的无情打击,陷入家道中落的境地。

鲁迅一家就是这些世家大族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们家族的兴衰历程,既折射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画卷,又见证了一个家族如何在顷刻之间由巅峰跌落谷底。今天,就让我们追溯这段不为人知的家族兴衰史。

要说起鲁迅家族的辉煌历史,就要从他的祖父周福清说起。这位出身于官宦世家的读书人,自小就怀揣着改变命运的雄心壮志。然而家境贫寒,他连最基本的读书机会都无缘获得。

好在那个时候,书香门第中流行一种独特的授课方式——"旁听"。周福清得以在三台门族房书塾旁听上课,虽没有正式学籍,却得以博览群书、广涂猎芸。

周福清勤奋好学、聪明过人,很快就成为了最出色的旁听生。短短几年,他就将各位先生的学识领会有余。科举大业遂成为他唯一的奋斗目标。

但想要在这条道路上突出,单凭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族的资助。看到周福清的决心,族中长辈们终于拿定主意,全力支持他一搏科场。

就这样,周福清凭借过人的天分和坚韧的毅力,一路高中进士,成为钦点的翰林院庶吉士。从此,他告别了田舍生活,迈入了仕宦之路。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振奋的阶级跨越!一个出身寒微的书童,就这样凭借个人的勤奋和天资,成为了离御前最近的官员之一,身份地位指日可待。

当时朝野上下,无不对这位名门望族出身、官运亨通的少年人殷切期望。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个时候,周福清家族兴旺发展的道路,出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拐点。之后,他们从巅峰迅速跌落,家族从此一蹶不振。

这场家族浩劫的根源,就在于周福清对功名的过分渴望。自从高中进士后,他便虚度年华,荒废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最终只能做一名七品小官。这让曾经抱有万分期望的周福清暗自汲汲。有儿子周伯宜出生后,他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期望儿子可以卫家族之尊荣,光宗耀祖。

然而周伯宜并非出类拔萃的人才,科举屡试不第。为了满足父亲的期望,他也付出了不少努力。但面对冗长乏味的八股文体和死记硬背式教育,他根本无法热衷,久而久之只能沦为昏庸无为的纨绔子弟。

周福清看到这令他倍感失望,但无计可施。恰在此时,康熙晚期朝廷因为庆贺慈禧六十大寿,决定开设一次"恩科"取士,为中州缙绅子弟敞开仕途大门。一时间朝野上下像打了鸡血一般,纷纷为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做起准备。

周福清当然不会放过这次良机。只可惜,自己这介七品小官,难有收买主考官的银钱。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几位同乡上门求援,他们因儿子不争气,决定趁这次机会"饮鸩止渴"。几人凑够一万两银钱后,提出让周福清作为中间人,将银票送到主考官手中。周福清虽然深知舞弊之罪,但一想到儿子周伯宜,仍是一咬牙作了这等孽事。

鲁迅家族衰落的根子,就是从这件贿赂主考官的事情开始。一切本在情理之中,但由于那个叫陶阿顺的下人一时糊涂,竟当街大喊受了贿赂,把事情捅了个出来。这件事很快便传到了康熙圣听,圣上大怒,对周福清判了个"斩监候"的重罪。

虽然后来凭借家中残余的积蓄,打点上下,终于捡回了一条命,但周福清的仕途就此全然泯灭。等他被囚8年后获释回家,只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妻离子散、家无宁日。就连周伯宜,为了出人头地的儿子,也早已含恨而终。

曾经名门望族的尊严,就这样付之一炬。周福清老来服膺如此打击,儒雅斯文的本性尽毁,整日骂骂咧咧,甚至上至皇帝太后下至族人亲友,无一放过。可见家族当年的败落,给他带来了多大的精神创伤。

更为不幸的是,当年只有13岁的鲁迅,从此经历了身世地位的剧变。昔日佼佼者,如今沦为寄人篱下、撷阄度日的贫儿。他的处境堪称人生中最大的打击,深深影响了他对社会和人性的看法。

由此可见,鲁迅一家由盛至衰,根子就在那次舞弊考试。如果当时周福清能够克制住攀龙附凤的*,家族的覆灭大概也就避免了。可他偏偏铤而走险,不仅葬送了自身前程,更是亲手毁掉了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

鲁迅一家由盛至衰,饱受命运的无情打击,但他们并未就此彻底倒下。在家道中落之后,鲁迅经历了相当一段贫困潦倒的岁月。根据他在《阿Q正传》中的一段回忆:

"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

可以看出,十三岁之前,鲁迅一家尚有些许家资在。但在那场变故之后,家中遭到了大半财产的损失。鲁迅不得不寄人籍籍,受尽白眼冷眼,有时甚至被称为"乞食者"。

在如此贫困潦倒的处境下,鲁迅选择回到家乡,却见父亲周伯宜久病在床,三年后便永远离世。母亲则早已离世多年,全家只剩下鲁迅和爷爷周福清相依为命。

然而周福清精神已经几近崩溃,整日骂骂咧咧,简直就是一个疯老头模样。有时候甚至会当街辱骂太后和皇帝,丧失了最基本的分寸。鲁迅少年时期,就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度过的。贫困潦倒、家无天伦之乐,注定了他必将走上一条艰难而又特立独行的人生道路。

在家乡重新出发无望之时,鲁迅决定离乡背井,前往北京求学深造。1907年,他考入了当时国内最好的新式学堂之一----北京大学馆学馆预备学堂,从此开启了新的生活。

在北大,鲁迅阅读了大量西方哲学作品,开启了思想觉醒的进程。1909年,他发表了人生第一篇白话小说《祝福》,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期间,他还加入了鼓吹民主、维护平民权益的同盟会。

1918年,鲁迅辞去学校的教职,彻底投身于文学创作。此后几年,他陆续发表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鲁迅以自己夺目的文学才华,捍卫了平民百姓的尊严,为近代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是这段离乡背井、奋发向上的岁月,让鲁迅彻底摆脱了家族的阴霾,步入了文学之路。贫困潦倒的少年经历,注定了他必将与世俗格格不入,而那个饱经家族兴衰沉浮的家庭,也让他获得了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创作灵感。

如果没有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艰辛岁月,恐怕也就不会有鲁迅这个伟大文学家的诞生。正如他自己在《阿Q正传》中所说:"我有幸生在不大不小的人家,从十三岁起就没有一点儿好处,遭受了不少穷困和侮辱。"这正是造就鲁迅独特人格的根源。

总的来说,鲁迅一家的家族兴衰史,充满了令人扼腕叹息的曲折跌宕。从巅峰的富贵荣华,一朝跌入谷底的贫困潦倒,再到鲁迅凭借个人的不屈不挠重新翻身,这条人生道路可谓是坎坷万分。

正是这段家族兴衰的特殊经历,给了鲁迅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创作灵感,造就了他后来在文坛上巨大的影响力。鲁迅之所以不愿明说家族败落的始末,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先人的宽厚,也是为了遮掩这段家族的不光彩历史。但正是这段往事,成就了鲁迅非凡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创作视角。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