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四十岁的我是一个普通的小老百姓,开着一家小小的餐饮店,每天人来人往,客来客去。总有一些人,一些事,给我一些感触。所以我用文字记录下这些东西,收藏起这一段段平凡的小事。
今天,洛阳的气温骤降,寒冷的天气里,大家都全副武装起来,全覆式头盔、棉帽子、围巾、手套、棉护膝、护腿等等御寒的物件全都一夜之间闪亮登场。
来吃早餐的老主顾里面,有一个很爱说话的阿姨,她是一个典型的南方人,每天都把自己收拾的很精致,但是她说话的声音却很大,没有南方女人那种温柔的腔调。她今年有六十岁了,我叫她阿姨其实是正常的,但是早几年的时候干装修,见了女士,年龄大点的也会叫姐的习惯不自觉地保留了下来。每每我叫她姐地时候,她也应下,不去纠正。转过头对我我父母一口一个大哥大姐地叫着,弄得我有时候有点哭笑不得。
她的生活很规律,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来到店里吃早餐,因为她就住在我小店后面的小区里面,每天都是走后门进来,关于每天她都会在七点四十左右这个时间点过来,她给的解释是,我自己给自己打工,又不用天天赶早班时间,而且又不想和那些小学生去抢座位,等他们都走了,她都会在基本上属于她的专属位置上,不急不徐的吃她的早点,然后和我的父母再聊聊天,不是挺好的。我深以为然,我的小店后面就是一个小学,每天都有小朋友来吃早餐。但是这些小家伙,每个都有一些这样那样的习惯,有的吃饭很挑食,有的吃饭慢的让人抓狂,有的好像有多动症一样,有的好像永远睡不醒一样,和这位阿姨的风格确实有些格格不入。
她是一个喜欢说话的人,所以我也经常和她聊天。她现在一个人独居,她的先生早几年因为疾病去世了,她的儿子远在上海,她的亲朋都在苏州,现在她租着一间小小的一居室,自己一个人安静的生活着。她有着自己的生意,她开着一家整体家居的小店,每天都会和三五好友在她的小店里喝喝茶,聊聊天,吃点她做的南方菜,她很会做饭,而且味道很好吃,她几乎从来不出去请朋友吃饭,都是提前约好,然后提前一天准备好需要的食材,然后在她的朋友来的时候烧菜给他们吃,生意上的事情就在这种润物细无声中就谈好了。
她是一个看似豁达淡然的人,但是这些淡然的背后,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辛酸的,她有一段时间,感染了风寒,在家躺了好几天,但是她的身边却没有人去照顾她,这个时候,失落是必然的,谁在这个时候,不想着身边有个家人或者亲朋在侧,照顾一下自己。那一段,她除了吃点早餐,就是回去躺在床上,中午和晚上就吃一点饼干和清水,精致的打扮也顾不上了,终于是有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该有的脆弱和沧桑。后来再聊起来的时候,她说,其实现在感觉谁都指望不上,儿子远在上海工作,一个月也是只有一点刚刚够生活的薪水,她和她的儿子还有儿媳关系也不是很融洽。她在儿子小的时候,就一直在外地上班,儿子都是她的母亲帮着照顾的,儿子对她的感情其实也没有那么深,总感觉她和她儿子有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隔阂存在。儿子结婚,她帮着买了一套上海的房子后,花掉了大半的积蓄,剩下的钱她还要存起来养老用,她对她的儿子说,我有养老金,还有一些积蓄,以后我也不用你来给我养老,你就自己过好自己就行了,而且我也不会去给你带孩子的,所以要不要孩子你们自己决定就行,直到现在,他的儿子也没有要孩子,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生活压力太大了,另一方面,其实和她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她说,她知道自己有一些问题,但是她也不会去改变了,生活就是这样,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没有必要谁必须为谁做出本质上的改变。对于这个观点,其实我是认同的,毕竟一个人的性格真的是不是那么容易去改变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虽然她在这里住了很多年,也生活了很多年了,但是这里毕竟不是最初的家乡,总有一天她还是要回去的,因为她不止一次说过,再过几年,等她手里再存一些钱,就会回去苏州那边,开一间小小的民宿,每天就喝喝茶,聊聊天,晒晒太阳,吃点苏州的特有的素面。这个时候她的脸上总是带着一抹微笑的,声音也会变得柔和一些。
我没有去过苏州,但是江南那种婉约的气质,一直是我对于苏州的感官。想象一下,一个温暖的午后,一个精致端庄的老人,手边一张小矮桌,一杯散着热气的清茶,一抹温暖的阳光洒下,那是一种怎样的惬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