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海杰
著名指挥家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剧院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以下简称《指环》),是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一个重磅演出。重磅,不仅因为该剧体量庞大,也因为这是马林斯基剧院新制作的这部16小时“歌剧史诗”的完整版世界首演。
从1848年起,德国音乐家瓦格纳用26年的时间对德国民间叙事诗《尼伯龙根之歌》、北欧民间传说《沃尔松格传说》等有关素材进行整理,将宏大的史诗梳理为歌剧剧本,通过叙事上的明暗双线与音乐创作上的200多个主导动机,完成了《指环》的脚本与音乐。该剧由四联剧组成,包含《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其故事围绕着神、人、地三界展开,以指环作为被争夺的主线,象征性地揭示了契约与背叛、权力与爱情、生存与毁灭等诸多的人类社会问题,因而上演新版《指环》,往往令世界乐坛瞩目,但难度也越来越高——太传统,不入流;太新奇,难圆满。比如,最近十年里拜罗伊特音乐节两度上演新制作的《指环》,获得的几乎是嘘声。那么,此番马林斯基剧院带来的新版《指环》,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呢?
《莱茵的黄金》撩开全剧面纱
10月16日晚,延迟开演近20分钟后,随着绵长的低音五度表现莱茵河河底的水流波浪,《指环》第一部《莱茵的黄金》撩开全剧神秘的面纱。舞台左中右合成三维全景式多媒体影像,以天马行空、大开大合的写意来映衬剧中的地下神界、山川河流、万千气象,视觉效果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如果说多媒体是“虚”,那么舞台道具就是“实”,虚实结合,方为立体。最引观众注目的,是高悬于舞台上方的四座巨大的卧姿雕像以及竖立在舞台左右的四根类似图腾的装置——据说这与俄罗斯的神话传说有关,由此可见,马林斯基剧院新版《指环》的特色是将北欧神话与俄罗斯神话进行了结合(从演员服饰中也可看出)。这无疑是个创意,而且表现得较为圆通,有点“中庸之道”的感觉。
《指环》的核心象征是黄金,如何在演出中标识之,向来是一个难题。有用美元、欧元来象征的,后来发展成用石油甚至用人体来象征的。而在此版中,设计了一个金黄色空心圆球来象征——黄金虽然宝贵,但如果深陷其中,必然灭亡。看到它,我如此想到。
这个新版还增添了一些“默角”(剧本中没有的不出声的跑龙套角色),如充当阿尔贝里希抢黄金、充当法弗纳*死他兄长法索尔特的小喽啰——黄金圆球这么大、铁塔般的巨人那么笨手笨脚,还真少不了这些小喽啰的帮忙。
舞台上一众角色中,沃坦最佳,无论是形象、表演还是唱功,都属一流。米梅的唱句不多,但颇见“滑稽男高音”的特色。阿尔贝里希音色有些偏暗,但考虑到人物性格,也可成立。而戏份不多的弗莱娅,形象娇美,十分符合角色设定,难怪巨人会对她垂涎三尺。
《女武神》精彩感人的演唱
《莱茵的黄金》中四座巨大的卧姿雕像,在《女武神》中有了更多的变形与变化,仿佛音乐中的主题变奏曲,成为这版《指环》标志性的符号和象征。如在第一幕变成四人托住一块巨石的造型,既像洪丁家的居室,又隐喻齐格蒙德命运的悬而未决(第一幕中,齐格蒙德从树中抽出宝剑时,巨石上升,象征齐格蒙德此时充满力量)。到第二幕,巨石落地,预示齐格蒙德难逃死亡的命运。第三幕,沃坦把布伦希尔德放倒在巨型卧姿雕像上,等待着未来英雄来唤醒她,更是把这版《指环》中的俄罗斯神话象征意义推向了一个高潮。
重点说一下演员的演唱。在《莱茵的黄金》中有出色表现的沃坦扮演者尤里·沃罗比约夫,在《女武神》中扮演洪丁,其原本厚实的嗓音加上阴暗的力度,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在《莱茵的黄金》中扮演火神洛格的米哈伊尔·韦库阿,在《女武神》中改演齐格蒙德,更符合他善演正角的特长。他运腔平实中见功力,稳健中有爆发,一曲“冬日寒风已消失”,唱得声情并茂,感人肺腑。伊琳娜·楚里洛娃的音色优美舒展,洪亮圆润,用出色的唱功塑造了令人同情的齐格林德(甚至让人忽略了其微胖的身材)。安娜·基克娜泽扮演的沃坦之妻,在《莱茵的黄金》中表现一般,没想到在《女武神》中的表情和演唱都极佳。事实证明,用叶普盖尼·尼基丁来出演《女武神》中的沃坦,是个明智的选择。如果说出现在《莱茵的黄金》中的沃坦意气风发,用沃罗比约夫的嗓音来演绎比较合适,那么《女武神》中的沃坦,则是个唯唯诺诺、压抑痛苦、不乏父爱的形象,由尼基丁来扮演就更为贴切,他的嗓音宽松而富有磁性,咏唱中略带抒情,最后一句高呼“惧怕我手中枪的人,不得踏过这片火焰”,豪迈的延长音堪称完美。塔蒂亚娜·帕夫洛夫斯卡娅与以往我们见惯的体胖壮实的布伦希尔德形象不同,显得清瘦精干。她的音量不是很宏大,但穿透力强,且有细腻的抒情,在第三幕大段的父女对唱中有精彩表现,其中一句延长音,她从舞台的右侧移步唱到舞台中央、由弱音绵延扩展到饱满的最强音,功力了得!
《齐格弗里德》英雄男高音之夜
《指环》第三部《齐格弗里德》是一部男人戏,只有在第三幕的后半程才有齐格弗里德与布伦希尔德的大段对唱(第二幕的林中小鸟女高音只唱了几句)。瓦格纳当年为儿子取名齐格弗里德,可见他对这个角色的重视,其“英雄男高音”的说法也概由此出。
剧中齐格弗里德唱段多,强度高,4个多小时的演出几乎唱满全场,在歌剧史上这样的男高音演出可谓绝无仅有,所以能胜任这个角色的男高音向来稀缺。令人惊讶的是,在第一部与第二部中分别出演洛格和齐格蒙德的韦库阿,居然在第三部中又登场出演齐格弗里德,而且表现不俗,在著名的“铸剑之歌”中他唱得饱满高亢,充满英雄气概。
安德烈·波波夫在《莱茵的黄金》的初次亮相已经令人赞扬,在《齐格弗里德》中他又有大量演唱,尽显“滑稽男高音”的特殊声乐技巧。他吐字清晰,声音清脆明亮,辅之以生动的形体表演,把米梅这个角色塑造得惟妙惟肖。
可能是连日演出的缘故(《指环》演出间隙,乐队还在别处演出),乐队当晚的状态有些疲惫,到第三幕齐格弗里德唤醒布伦希尔德时才倾情发挥,烘托出布伦希尔德深情华美的演唱。
三幕戏的舞台灯光都比较暗,观之有视觉疲劳感。也许与剧情有关,但第三幕布伦希尔德被齐格弗里德唤醒而高歌爱情时,灯光是否应随之明亮些,以助整部戏最后的高潮?
《众神的黄昏》雕像慢慢倒下
不出所料,韦库阿在《众神的黄昏》再度以齐格弗里德一角登场。第一幕与布伦希尔德对唱中依然声音饱满,状态很好;第二幕中他唱破一句,迅速调整了;第三幕中他发挥正常,稳定收尾。作为一个男高音,在《指环》四场戏中,每场都以主角或重要角色登场,在《指环》的现场演出史上似乎绝无仅有,韦库阿算是创造了纪录。一般瓦格纳英雄男高音比较强调胸声厚实,但这种唱法很耗体力和嗓子。而韦库阿主要靠头腔共鸣,音质硬朗饱满,英气勃勃,且含一丝抒情,略微有别于我们平时听惯的瓦格纳男高音。在四场长时间的演出中,他巧妙合理地分配演唱强度和力度,轻重缓急张弛得当,所有主要唱段均高质量完成,令人赞叹!
在《莱茵的黄金》中扮演巨人法弗纳的米哈伊尔·彼得连科,在《众神的黄昏》中出演哈根,他表情生动,但嗓音稍欠浑厚,如果改由沃罗比约夫来演哈根,是否会更合适?尼基丁是这班马林斯基阵容中仅次于韦库阿的戏路宽广者,他扮演哈根的兄弟贡特尔,表演和唱腔都富有角色感。帕夫洛夫斯卡娅扮演的布伦希尔德,之前的演唱还算出色,但可能限于她清瘦的身材,在第三幕最后的演唱中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布伦希尔德确实是女高音中的“珠穆朗玛峰”。
随着布伦希尔德最后的告别绝唱,舞台四周竖立着的四座代表俄罗斯神话的雕像慢慢倒下,象征着众神的黄昏到来,由此呼应了一开场《莱茵的黄金》中高悬于舞台上方的四座巨大的卧姿雕像,这就像音乐的主题变奏曲,主题开始后经过一系列的变奏,最后再回归主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有些令人疑惑的是,《莱茵的黄金》中代表黄金的标识——金黄色空心圆球,到剧终却没有出现呼应。剧终前哈根抢夺指环被莱茵少女推入河中的情景,似乎还可设计得更有创意些。马林斯基版《指环》中的后两部,在上海大剧院的演出是首演,舞台制作上《众神的黄昏》好于《齐格弗里德》,相信对此创作者以后会做进一步调整。
最近十几年,除了唱片和视频,我在国内外现场观看的《指环》有多次。如2010年科隆歌剧院在上海大剧院、2014年维也纳国家歌剧院、2015年拜罗伊特音乐节、2015年蒂罗尔音乐节在上交音乐厅等《指环》演出,大都是非常现代的制作,离原作的神话背景比较远,因此往往褒贬不一(演唱水平除外)。而在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完整版世界首演的马林斯基剧院新制作的《指环》,将北欧神话巧妙嫁接到俄罗斯神话,又大量使用现代多媒体科技,由此兼顾了传统与当代,演出场场爆满(每场都设加座),盛况空前——须知,这是“歌剧史诗”《指环》,而非一般通俗歌剧,因此,该版《指环》对中国的歌剧制作和演出不无有益启发。期待不久的将来,能有兼具中国特色的《指环》问世。(任海杰)
来源: 解放日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