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题:筑路·筑梦——村路背后的扶贫故事
新华社记者赵文君、王铭禹、萧海川
筑路。大山深处,一条条农村公路打开了山里通向山外、贫困通向致富的大门。
筑梦。脱贫路、致富路、民心路,串起一个个美丽乡村,给村子带来了人气,给农民带来了财气。纵横交错的村路,伸到田间地头,伸到百姓家门口,伸到农民的心坎里。
海拔2600多米的“脱贫路”
沟壑纵横,山路崎岖。3年前,在海拔2600多米的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辛店镇苟家山村,“出门一身土、进门两脚泥”。尤其是每年11月到次年4月,冰雪封路,村庄与外界几乎隔绝。
“遇到雨雪天不仅人出不去,地里丰收的中药材和马铃薯也运不出去,村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苦劳作了几个月的成果烂在地头,坏在家里。”苟家山村党支部*杨成武介绍。
“有的村民等不住,冒险往外运,有时候遭遇翻车,造成更大损失。”苟家山村村民苟胜利说。
行路难,成了村民们的“心病”,也成了他们世代挣扎在贫困中的束缚,村民们期盼,能有一条走出大山的“脱贫路”。
2014年,临洮县成为国家“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在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苟家山村的乡亲们看到了“出路”。“一开始修建了2.3公里通村道路,这成为我们村历史上第一条硬化路。”杨成武说。
记者在苟家山村看到,一条硬化公路将分散在梁峁上的各个村社连接起来,村口的公路平整开阔,可以一直通到县城。
串连起各个村庄的硬化道路,让村民们告别了闭塞和贫穷。村民把山里上好的党参、黄芪、马铃薯拿到城里卖,走向了开放和富足。
记者从临洮县交通运输局了解到,像苟家山村这样因为交通扶贫带来巨大变化的山村有很多。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全县新增农村公路932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595公里,覆盖了全县18个乡镇的323个行政村。
蜀道上打造“致富路”
“蜀道难行,而更难的是致富。”四川省岳池县顾县镇马家村党支部*张方武说。
“以前路不通,穷得叮当响,不要说有老板来投资、游客来旅游,本地人都想往外走。”村民格桑支玛说。
马家村是四川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大山深处,山道曲折,过去由于道路不畅,群众出行困难不说,尤其缺少增收致富的产业。
从2015年起,岳池县大力推进扶贫公路建设,给马家村带来了巨大变化。通过争取县级财政资金、省级补助资金、村社自筹资金3700余万元,马家村修建了宽4.5米的通村、通组水泥路7.8公里,宽6.5米的沥青混凝土产业路15.8公里,入户便民路3.3公里。
如今的马家村,蜀道变坦途,一条条公路宛若玉带嵌于这方沃土之上,一辆辆农用车装载农用物资穿梭于田间地头。
“村里187户、632人,1251亩土地流转,主要种植中药材和莲藕。”张方武说,目前已种植中药材600亩、莲藕400亩,其余的土地开年后也将种植中药材,今后要把马家村打造成“药王谷”。
“利用莲藕产业基地,我们打造‘荷塘月色’景观,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增加了马家村的人气和财气。”马家村第一*周莉莉说,农村公路助推群众走上致富路。
沂蒙山区连起“民心路”
“今年7月新路修通了,十一黄金周,我们村一天就停进来1400多辆车,都是城里人来农家乐的。”作为山东蒙阴县垛庄镇椿树沟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刘英启从未像现在这样期待着新年的到来,“这就是一条给村里送财的路呦”。
在刘英启看来,这条宽5米、红绿两色沥青铺就的村路,一头是乡里乡亲、一头是幸福生活。
刘英启所在的自然村小组,16户人家、57口人,坐落在海拔500多米的半山腰。一条小溪潺潺流过,在山势起落中形成晶莹的冰挂。不远处的山头,一半是凋零越冬的栗子树,另一半是绿意依旧的马尾松。
景色虽好,以前村里只有一条断头路上山,路难走,好山好水无人看,村民的农家乐生意难做。
蒙阴县交通运输局王法俊全程参与了这条山村环线的建设。“山区修路不容易,20多台挖掘机齐上阵,开山填沟连轴干。”王法俊说,山区修路成本约是平原地区的3倍,7公里的路前后投资了1500多万元。
一条路,不仅为小山村带来了富足,更让村民与山外连得更紧。在这里,支付宝、微信支付已不是稀罕物,Wifi、互联网更是农家乐必备。刘英启为8间客房添置的彩电、空调等家电,都是网上购买、送货上门。
今年8月,蒙阴县被评为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曾是“四塞之固,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沂蒙山区腹地,路越修越宽、网越织越密。
“咱这里的路,夜里比白天美。晚上太阳能路灯一亮,山上山下一条光带,咱自己都不认路了,还寻思着这儿有间大工厂呢!”刘英启咧嘴笑着说。
“这样的路,修进了百姓的心坎里。”王法俊说。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