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日报
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近段时间,在浙江省、杭州市的多个重要会议上,制造业的重要性被多次强调。特别是今年9月,杭州市发布“新制造业计划”,以实现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两个引擎一起转”。
作为全省产业发展主战场和杭州市制造业发展主阵地,在这场制造业“攻坚战”中,余杭区坚决扛起制造业大区的责任与担当,在杭州市实施“新制造业计划”中争当表率、勇当头雁。
10月8日——10月的第一个工作日,余杭区召开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大会,全面贯彻落实杭州市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共识、提振信心、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加快推进余杭制造业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
根据《余杭区关于全面推进“新制造业计划”、争做新时代制造业发展排头兵的行动方案(2020-2025)(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余杭区要进一步健全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力争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5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9%,制造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超过170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3家、十亿元以上企业60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中国500强2家等。
坚持新发展理念,余杭区正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夯实产业基础为根本,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发展方向,围绕“增总量、优存量、促增量、提质量”,全面推进“新制造业计划”,不断提升制造业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形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向全国智能制造标杆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区、全市“双引擎”发展引领区大步迈进。
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企业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
从农业为主导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到后工业化阶段,从制造业“单打独斗”到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再到如今的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双引擎”驱动……从国营工业、二轻和乡镇企业起步的余杭制造业,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现代化制造业产业体系雏形初现,并且涌现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这得益于余杭历届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
制造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2018年,余杭区成为浙江“经济第一区”,这背后离不开制造业的强力支撑。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该区制造业增加值GDP占比达25.4%,源于制造业的税收占比达22.8%;制造业是该区当前阶段促进经济发展、贡献税收、稳定就业的重要力量。
制造业仍在源源不断地为余杭经济发展提供动能。今年上半年,该区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04.3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894.64亿元;累计完成利润总额50.81亿元,同比增长30.1%。
过去几十年,随着经济发展,余杭的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由传统产业向先进制造转型。2018年,该区规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78.4亿元,增长9%,占规模工业比重为64.5%,占比较上年提升5.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25.45亿元,增长8.2%;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37.43亿元,增长7.6%。
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在市场激烈竞争优胜劣汰过程中,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环保产业、家纺服装等重点发展领域中,一批“顶天立地”的行业龙头、隐形冠军企业在余杭大地上崛起。
一位在余杭经信战线上工作多年的人说,余杭的制造业发展思路,是“做精做强,不是做大”,“要培育行业龙头、隐形冠军,必须要行业前三,不然在市场竞争中活不下来。”
当前,余杭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一支以民营为特色的企业队伍;其中,上市企业24家,超十亿企业25家。老板电器、西奥电梯、春风动力、南方中金环境、钱江压缩机、运达风电等在装备制造细分领域极具竞争力;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已拥有1家国家级“单项冠军”和2家省级“隐形冠军”。
与此同时,余杭相继培育了华立集团、老板电器、西奥电梯、春风动力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华正新材、海的动力、运达风电、新希望双峰乳业等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和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
不仅是“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隐形冠军,在余杭,还有“铺天盖地”的制造业中小企业——他们正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人才为第一资源,积蓄发展的动能,期待有朝一日能够“破茧而出”。
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就是贝达药业。2002年,丁列明回到杭州,并在第二年创办了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当时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创业企业。在持续近十年的投入与攻关后,丁列明率领贝达团队自主研发了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该药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成果荣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中国化学制药行业和浙江企业界第一次获此殊荣。
如今的贝达药业,已经是行业内的佼佼者,现有员工近千人,海归博士数十位;于2016年11月7日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到9月底市值达180多亿元。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重
构建全域产业发展生态系统
“新制造业计划”的核心要义,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坚持增总量、优存量、促增量、提质量,实现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两个引擎一起转”,为杭州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支撑。
余杭区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将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并重,倒逼转型与激励升级相结合,做大做强本地企业和引进“大好高”制造业企业相兼顾,实现新旧融合、动力接续。
根据《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在产业发展导向方面,余杭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发展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全面淘汰落后产能。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强节能环保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全面拓展“智能 ”;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构建涵盖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智能终端、云计算和大数据、物联网等行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推进省级生物医药高新区建设,做大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物等生物医药产业。
谋划发展未来产业。积极谋划发展人工智能、5G应用、智能网联汽车、生命科学、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加快重大项目招引,抢先布局发展未来产业,推动部分制造业细分行业走在全国前列;依托海创园、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生命科技小镇等特色小镇、产业园区,推动新产业、新技术间交叉融合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应用场景解决方案,扶持开展试点示范,将余杭打造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引领区。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家纺、服装、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以数字化、时尚化、品质化为方向,推进规上企业数字化评估两年全覆盖、改造三年全覆盖、研发机构三年全覆盖,全面提升传统产业质效水平;加大对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保护,打造一批历史经典产业等。
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完善区级和重点平台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守住生态发展底线,为制造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等。
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余杭不仅有明确的产业发展导向,更有明确的空间集聚导向——构建五大产业平台引领、各镇街协同的全域产业发展生态系统。
如何构建?推动主平台区域控制性规划和产业规划编制,明确平台功能定位,各平台错位发展、高端发展、集约发展,不断增强平台承载力、辐射力与带动力。各镇街完善辖区产业地图和规划,突出地域特色,强化区域协同,不断完善全域产业生态建设。
比如,依托未来科技城,整合仓前、余杭、中泰、闲林、五常等街道区块,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研发孵化,打造科技创新核心引领区;依托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崇贤、塘栖、运河等镇街区块,发展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区;依托临平新城,整合乔司、南苑、星桥等街道区块,发展服装、家纺、食品等,打造数字时尚和工业互联网先行区;依托钱江经济开发区,整合仁和街道等区块,发展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打造智能装备发展高地;依托良渚新城,打造工业设计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区。
与此同时,余杭还要建立完善产业承接转移机制,实现产业平台联动发展,构建“孵化—加速—产业化”梯度发展空间;打造综合性的产业招商和信息服务平台,为区内有用地需求的企业向其他产业平台转移提供信息支持和咨询服务。
比如,在余杭区有关部门和未来科技城管委会的帮助下,目前已有45家有迫切产业化需求的企业在平台范围内的镇街落地,有10家企业的生产基地在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钱江经济开发区落地。
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加强空间、政策、人才要素支撑
在临平新城的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小镇,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今年,阿里云supET平台将工业互联网板块东迁,落地临平新城。未来,这里将形成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聚集区,为余杭乃至长三角的制造企业提供信息化、智能化服务。
在现代产业体系中,数字经济和制造业不是谁来代替谁,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离开制造业的互联网是没有未来的,离开互联网的制造业同样没有前途。
近些年来,余杭区积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先后实施“机器换人”“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等,分层次、分行业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余杭区“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已连续三年排名全省县(市、区)第二;2018年该区重点工业企业工业设备联网率达到73.75%,基本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
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余杭将继续大力开展“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应用”等专项行动,在不断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加大企业设备投资的同时,加快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工业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渗透,实现企业物理世界与虚拟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力争在三年内,打造10家黑灯无人工厂(车间),探索利用5G、工业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未来工厂”、争创全球“灯塔工厂”。
未来的制造业企业工厂,必定是数字化工厂。无论是技术改造,还是新建智能工厂,亦或工厂运营,都需要土地、资金和技术。针对这三大需求,在实施“新制造业计划”过程中,余杭将为企业切实加强空间、政策和人才三大要素支撑。
土地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要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就要加大资源的保障特别是土地资源的保障;在保证存量的基础上,促进增量,提高质量。
余杭将为制造业加强空间保障。比如,建立全区工业用地总量保护制度和补偿调剂机制,设立工业用地红线,确保工业用地总量不减少;鼓励企业开展“零土地”技术改造和厂房改造,推动土地要素向制造业高质量企业和专业化园区集聚,提高工业用地使用质量。
发展制造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企业资金需求大。余杭将加强政策保障,全面落实国家、浙江省、杭州市各项减负政策,做到“应减尽减、应享尽享”;结合该区“66条新政”,出台该区落实“新制造业计划”的专项产业政策,市区两级财政补助政策企业就高享受,并且加快政策落地速度,优化政策兑现流程,加快形成完善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扶持体系;此外,还将加强金融要素支撑,做大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加快设立工业互联网、5G、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领域子基金,完善对列入浙江省和杭州市级制造业重点项目的跟投机制,以及创新创业项目在社会风投介入后的跟投机制,形成“政府基金 社会资本”的产业基金群。
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在落实“保障类、创新类、创业类”等人才政策基础上,余杭正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培育打造多层次人才发展队伍。
在人才保障方面,余杭将针对产业实际,制定制造业人才紧缺清单,加大领军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加快建立高层次人才科研资助制度;构建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探索人才举荐制度,逐步完善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及技术人才评定制度,组织开展首席技师认定申报工作,加强制造业人才政策供给力度;深化“金蓝领”培训,每年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企业经管人才培训,强化校地合作机制,确保镇街以上工业园区平台均有1所以上对口职业院校;落实“杭州工匠”培育计划,每年评选一批“余杭工匠”,开展好“926工匠日”活动,在全区上下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制造、尊重工匠的浓厚氛围。(费 彪 唐骏垚 李良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