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捕捉焦虑、制造流行”成就了刷屏的「新世相」,那么「KnowYourself」的刷屏,则是在“逆流行”中完成的:论文式的心理学长篇分析、学术式的标题词汇,还有“非黄金时间”的深夜推送。这个看似毫不符合“爆文逻辑”的心理学公众号,目前已收获头条篇篇10万+的阅读量。
即便如此,心理学在中国依然是一个十足的冷门专业:太少人敢于承认自己有精神问题,心理咨询师规模依然有限,但那些“焦虑体”文章总能瞬间刷屏。
对心理问题避讳不及的根源,来自于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近些年刷屏传播的心理类文章,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对心理问题的“去污名化”。不管是捕捉青年焦虑的“新世相”,用户数百万的情感电台“夜听”、“小鹿情感”,还是诸多的占卜、星座、锦鲤求解等等。
星座占卜、情感电台,大概相当于心理学的“江湖派”,而KnowYourself则以一种“学术派”的方式,收获众多忠实粉丝。
“假性亲密关系”、“爱无能”、“孤独的人更擅长社交”、“我没有他们以为的那么优秀”,KnowYourself让很多原本学术化的词汇,意外成为年轻人的热门话题。这些话题的突然流行,也使KnowYourself(以下简称KY)几乎成为心理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公司。
连KY创始人钱庄也没想到,“当初没想当成公司来做。”
36氪独家获悉,这家心理学初创公司,目前已完成A轮融资,具体信息暂未披露。KY早先获得真格基金Pre-A轮和平安创投天使轮融资。从2016年4月招募团队到现在,公司化运作不到两年的KY,已经完成三轮融资。
大多数投资人对KY感兴趣的核心逻辑是,心理学是消费升级的一种,“随着大家物质生活的逐步满足,精神消费的需求开始浮出水面,并不断增多。”
这也是心理学专业背景的钱庄所认同的。代际传承、独生子女、阶层流动,中国独特的社会发展背景,使得我们这代人中“绝大部分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诉求”。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临床精神卫生专业硕士毕业的钱庄,和她的搭档陈竹,想通过心理学文章为需要帮助的人们赋权。
目前KY各平台用户超过350万,并衍生出心理学课程、线下活动和周边电商等产品。按照公众号的评估标准,「KnowYourself」已经是心理学“小领域”的“大号”。而融资完成后的KY,将重点发力自己的产品线。这家以内容为主导的公司,开始拓展心理教育、互助社群以及泛心理服务的商业模式。
以下是36氪专访KY创始人钱庄,这也是KY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经36氪编辑)
KnowYourself创始人 钱庄
36氪:创立KnowYourself的初衷是怎么样的?
KY钱庄:因为在美国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时面临择业开始思考自己要做什么。
在美国,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他们有很多这方面的教育。比如美国人在成长过程中,就有很多人不断问他们,你擅长什么?你的弱点是什么?你更看重什么?哪一点对你最重要?你喜欢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所以,他们会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可以成为谁,知道自己想成为谁。
他们懂得“好的生活”是个性化的,每个人适合的“好的生活”是不同的。但是中国的小朋友是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我们的幸福是标准化的,我们的“好的生活”仿佛是工厂车间统一生产出来的,有着千篇一律的标准。但他们不是,他们好多生活都是个性化的,是订制的。
我认为中国有很多我的同龄人都有着类似的困惑。当时做KY,只是想先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同时也把自己这个探索的过程分享给别人,没有想过做公司,也没有想过要创业。
36氪:国内这样的心理困惑的人群大概什么状况吗?社会的原因在哪里?
KY钱庄:无论哪个国家,大多数人的状态是,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惑,但还没有严重到心理疾病的程度。
在中国社会,有几个问题很显著:一是创伤的代际传承,我们的祖辈经历了中国动荡的起步发展,都不懂幸福和养育,因此我们的父母辈也有很多人不懂如何做父母。这就造成创伤一直在家庭中被传承。此外还有独生子女一代的孤独、不断渗透国内的西方价值观和传统东方价值观的冲突等。我们是在价值观的冲突中生活和成长的。
所以我们这代人是最痛苦的一代人,一定是有心理上的诉求。
中国人普遍缺少两种教育,一种是生命的教育,就是关于自身价值、自尊自爱的。还有一种教育,是关于我如何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如何找到一种对我来说是“好”的生活。对我来说“好”的生活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是没有答案的,大多数人都是在接受别人给的答案。
36氪:KY的主流用户有什么特点,是如你上面所说,跟你一样背景的同龄人吗?
KY钱庄:年轻女性为主,占三分之二,一线和二线城市为主,18-35岁的年轻人。但她们是一群并不真的非常有钱,但是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消费升级的人。
我们做了一次消费品的普查,比如在鞋子这种差价巨大的品牌上面,奢侈品鞋子和平价的鞋子的比较上,超过90%的会选择平价鞋子。
但比如在牙膏的选择上,虽然单品品牌仍然相差很大,但是单价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用户的分布就比较平均,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好的那个品牌。
所以我们对这个数据的一个理解,他们是一波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能去买体验更好的品牌,然而他们实际上他们没有太多钱的人。
36氪:所以这类用户对KY的忠诚度非常高,你们也做了很多类似的社群和线下活动。
KY钱庄:对,KY的粉丝有很强的互助属性。我们做了互助会产品,想让粉丝跟粉丝之间感受到更多的陪伴,能够互相支持和帮助。虽然彼此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认识,但是他们知道在这里有共同的、可以交流的东西,而且很安全。
自我探索嘉年华
36氪:KY可以在多少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或者文章只是另一种和用户的“共情”?
KY钱庄:KY的免费内容,在很多的时候给用户提供的是,一种理解表面现象背后东西的思维的参考,或者一些指导。
很多人在看待心理问题的时候,可能只看到了表象,和它影响自身社会功能的这一部分,大部分人在这个问题上的顺序可能是:首先感受到了痛苦,或者说发现了生活、学习、人际受到了影响,这个时候他会开始觉得:我是不是有问题?
但KY就会告诉他,这个表现的背后可能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并且有可能怎么样通过让你更好地理解你自己的人格结构,来获得实际的改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到他的一些症状表现,再去通过了解他的环境和历史,了解症状表现背后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他的机制和根源。
36氪:这背后的东西太复杂了,能解决的问题实际上会不会也较为有限?
KY钱庄:人是一个个体,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个体的发展过程。
一是个体所处的微观环境,比如你所处的家庭、学校等等。二是宏观环境,就是你所处的国家,所处的社会政策环境。最后是从纵向的时间轴来说,我们会把每个人认为是一个历史的人,比如说,个人过去的重要事件,可能会累加成为现在的你,以及你的家庭的过去和你所处的这个社会的过去会如何影响你,我们会从这样的一种模型去理解一个个体的发展。
36氪:怎么看待KY商业化的问题?
KY钱庄:从来不排斥商业化。
KY商业化可能抢的是国内现在的一些不太科学的“情感咨询”的生意,既然它们一年能够有几个亿的营收,那么我们用科学的方式,是不是也可以有这样的空间?
36氪:KY是在做心理学垂直服务,还是泛青年文化品牌?这是个大市场吗?
KY钱庄:做垂直,不做泛。
如果从心理咨询市场去看,它本身是一个增量市场,需求也是巨大的,我们希望能够为这个市场里不同层次的人群需求提供相对应的服务。
36氪:怎么去做内容分发和用户“下沉”,会面对内容同质化的问题吗?
KY钱庄:从2017年开始,KY已经在发力MCN,在多个平台分发不同的内容。
比如,在今日头条平台上,用户本身年纪就更大,男性用户更多,三四线城市的也更多,这是和我们微信平台不一样的,KY也会基于用户的差异,来做内容的差异化。比如一些精神疾病的科普,可能就可以在头条上,在知乎上发,但不会在微信上。
36氪:KY 2018年计划是怎样的?
KY钱庄:内容肯定一直都是公司的半壁江山,一直都很重要,2018年我们也会持续地重视内容。
如果把内容也理解为一种产品的话,KY在之前的一年多里面,用内容比较好地覆盖了最广泛的、浅层心理需求的需求。它的知识体系、分类已经比较成熟了,更多的需要的是一种再生产,再分发,以及它所带来的用户的下沉。
用户的最深度心理需求,我们也已经覆盖到了:通过KY心理咨询平台(即“KY黄页”)来免费对接全国各地超过200个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出于为弱势赋权的价值观,我们并不会从中收取中介费。
2018年的另外一块业务,就是完善我们服务中层心理需求的产品的形态,和服务的形态,目前在研发中,包括知识付费产品、互助社群和工具等等。KY也有计划覆盖亲子教养及中老年心理领域。未来KY想培养出一批自己的咨询师。
36氪:听说你们最近搬到了上海,还在美国各大高校招人,现在KY团队多大了?
KY钱庄:对。我高中在上海就读,当时是2005年-2008年,学校已经有专业心理老师每周上心理课,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公司目前有30个左右全职雇员,目前KY正在开展公司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扩招,估计2018年内扩招数十人。
我是36氪作者克里斯唐,交流可微信*Chris199108 (烦请注明职位+来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