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8月6日电 题:为了这片山水——漓江河段生态治理见闻
新华社记者卢羡婷、陈一帆
青山叠嶂,竹影婆娑,一湾碧水盘绕峰峦之间,一叶竹筏摇曳漓江之上,这是位于广西桂林市阳朔县兴坪镇的一处风景——黄布倒影。20年前,这片山水被选为第五套人民币20元纸币的背面图案。20年来,这里的人们以山水为荣,打响生态保卫战,守护漓江生态底色。
漓江之畔,游人如织。“90后”筏工秦升在兴坪码头搭载游客泛舟漓江之上,一路介绍家乡美景。“家乡的山水风光能印在人民币上,我们都很自豪。”秦升说。
碧绿的漓江水,千百年来养育着两岸的漓江儿女。自小在漓江边长大的秦升,乘着父辈用竹子制作的排筏,在漓江上捕鱼捉虾,到河对岸上学。清清河水,小小排筏,承载着他儿时美好的记忆。
然而,眼前这片秀丽山水也曾饱受创伤。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当地村民曾大规模种植砂糖橘等经济作物,在土地有限的条件下,不惜开垦荒山。兴坪镇党委*杨礼华回忆2016年刚到任时的场景: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果园,原本郁郁葱葱的青山变得满目疮痍。
“毁林开垦破坏水土,每年汛期大雨过后,漓江水就变得浑浊,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恢复,有损桂林山水的‘金字招牌’。”杨礼华说。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当地党委政府立即启动漓江风景名胜区“四乱一脏”专项综合整治行动,加大对毁林开垦、违法乱建、非法捕捞等行为的整治,仅2016年就查出毁林开垦面积3500亩,同时对毁林种果行为进行查处,开展漓江两岸复绿工程。
“刚开始有些村民不理解,我们就发动各村党员干部,通过他们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引导村民退耕还林,坚决打好生态保卫战。”杨礼华说,位于漓江风景名胜区内的采石场也陆续被取缔、关停。
经过几年努力,这里的山峦重新披上了绿衣,河水恢复了往日的清澈,农村环境也逐渐改善,各村新建垃圾池、配备保洁员。在20元人民币“打卡地”对面的大河背村,村里聘请了2名保洁员,村民每人每年缴纳50元保洁费,岛上民宿、酒店每家每年投入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费用600元至2000元不等。
“现在村子变得干净整洁,村民素质也大大提升了。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保住我们的‘金饭碗’。”大河背村村民徐小美感慨道。她是兴坪码头为数不多的女筏工之一,随身携带的“筏工证”让她深感自豪。
在徐小美的记忆中,漓江上的排筏经营也曾经历无序竞争时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桂林山水美名远扬,看到许多游客被吸引而来,“嗅”到商机的沿河两岸村民便用排筏载客挣钱。“那时候家家户户只要有排筏就出来拉客,有时漫天要价,有时又低价抢生意,河面上排筏混乱不堪,有时还会发生意外事故。”徐小美说。
为科学保护漓江生态,规范旅游环境和秩序,阳朔县委、县政府基于“保景富民、利益分享”原则,于2010年成立阳朔县漓江景区公司,漓江下游阳朔至普益段排筏游于2013年正式纳入景区公司管理。
“公司收购村民的排筏统一管理,从1万多艘压缩到如今的1200余艘,规定一户一筏,还组织筏工培训,考核通过才能持证上岗。”阳朔县漓江景区公司副总经理黄金峰说,景区成立后给沿河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优先聘用贫困户参与排筏营运。此外,沿河杨堤、兴坪等5个乡镇5.6万多人每年还能获得景区分红。
如今,漓江之上排筏井然有序,筏工轮流上岗。“现在我们实行轮班制,上班、务农两不误,公司负责安排统筹,不用操心客流量。”秦升说,曾外出打工的他又回到家乡发展,仅筏工这份工作,一年就能挣3万多元。
随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向纵深推进,位于漓江山水精华段的兴坪镇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开展漓江沿线乡村风貌提升行动,持续推进漓江功能提升和生态保护,积极打造以乡村旅游、精品民宿为代表的旅游新模式。
当地群众从人居环境改善中获益,许多家庭吃上了“旅游饭”。兴坪镇画山村村民周光元前年刚将自家楼房改造成民宿,去年就收益3万多元,经营了十几年的农家饭馆更是带来稳定收入。“基础设施改善后,游客纷至沓来,大家的‘钱袋子’自然就鼓起来了。”周光元说。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