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干支流辨析

潇湘干支流辨析

首页模拟经营潇湘怨更新时间:2024-05-09

——兼驳《拨开千年历史的迷雾:湘江姓“湘”不姓“桂”》

原创作者: 杨正明

潇湘,一个美丽的名字,因潇水和湘水在蘋岛汇合而得名。蘋岛,又称蘋洲。湖南古八景之一的“潇湘夜雨”,永州古八景之一的“蘋洲春泛”,指的都是这个地方。“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潇水入湘终古碧,零陵生草至今香”……古诗词写不尽潇湘的美丽。

前些年,一篇《拨开千年历史的迷雾:湘江姓“湘”不姓“桂”》充斥网络报刊,编造流量、降水量等重要数据,否定历史,欲把支流潇水改为湘江干流,当地官方亦大造声势,在此,很有必要对潇湘干支流作一个辨析,兼驳《拨开千年历史的迷雾:湘江姓“湘”不姓“桂”》一文(以下简称“《拨》文”)。同时,为方便叙述,下面姑且把蘋岛以上的湘江河段称为海洋河。

《山海经》里记载的舜葬之地不在今宁远县九嶷山

《山海经》(海经·海内经)关于湘水,有如下记载:“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同时,对舜葬之地,也有记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一作“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注意,这里说的舜葬之地九疑山,是“在长沙零陵界中”。而当时的零陵,在何处?

《山海经》(海经·海内经)为西汉初年作品。当时的零陵县治,不在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区,而在今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全州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县境内始置零陵县,属长沙郡,县治设于今全州县城西南39公里处。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零陵郡,治所在零陵县城。居摄元年(公元6年),王莽改零陵郡为九疑郡,郡治仍在零陵县城。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九疑郡为零陵郡,迁郡治于泉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但零陵县治不变,仍在今全州县,时称“小零陵”。在今全州县境内,零陵县作为县治共存在了810年(公元前221-589年),其中,作为零陵郡治存在了117年(公元前111—6年),作为九疑郡治存在了19年(公元6—25年),也就是说,在秦、汉、三国、晋和南北朝时期,“零陵县”这个名称只有今全州县独有。今天的零陵区,在当时为泉陵侯国地,直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才将泉陵侯国改为泉陵县,并将零陵郡治迁至泉陵县城。而今天的宁远县,在那时属营道县、泠道县和舂陵侯国地,与零陵县毫无关系,不在“舜之所葬”的“长沙零陵界中”。

何为零陵?《史记·五帝本纪》曰:“(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也就是说,零陵就是舜陵。秦于今全州县设零陵县,汉置零陵郡,后王莽又改零陵郡为九疑郡,说明当时传说舜帝崩葬于今全州县无疑。唐代诗人张泌的《晚次湘源》一诗有“二女庙荒汀树老,九疑山碧楚天低”句(治所在今全州县的零陵县后改置湘源县,下文提到),也可以作为舜葬之地九疑山在今全州县的一个佐证。

综上所述,《山海经》记载的舜葬之地九疑山不是在今宁远县九嶷山,而是在今全州县咸水至凤凰一带湘江东岸海洋山脉的莽莽群山之中,在这莽莽群山之中,或许有一座叫九疑山的山,或许有一个叫九疑山的山系,所以,《山海经》里关于“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的记载没有错,北魏晚期郦道元《水经注》关于“湘水出零陵始安县海阳山(今称海洋山)”的记载也没有错,倒是《拨》文作者错了,张冠李戴,牵强附会,连历史地名都没有搞清楚,却要“拨开千年历史的迷雾”,令人贻笑大方。

至于舜帝陵后来因何原因又传说在今宁远县九嶷山,则应该是今宁远县境划归零陵郡管辖之后、《水经注》成书之前的事,因为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围,故这里从略。

海洋河的流量比潇水大

这里所说的流量,是指多年平均径流量。流程长、流域面积大的河流,由于降水量等原因,其流量不一定大。如长江流程最长的支流汉江和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嘉陵江,其流量均比不上长江另一条支流岷江。又如资水西源赧水,流域面积比南源夫夷水大三分之一以上,汇合口上的河面也比夫夷水宽,但其流量却不及夫夷水。下面所列数据,说明海洋河的流量比潇水大:

一、汇合口的流量。湘江老埠头水文站位于潇湘汇合口下方。1953年—1984年,这32年间,湘江老埠头年平均径流量是201亿立方米,其中潇水是98.43亿立方米(潇水双牌是87.18亿立方米)(见1992年版《零陵县志》第53页、第55页)。减去潇水的流量,可知海洋河的流量为102.57亿立方米(海洋河在兴安县城湘漓分派流入漓江的水量未计入),比潇水大。

二、流域内的降水量和径流深。查《长江志》,湘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436毫米,流域内有两个暴雨中心,一是下游湘东浏阳、醴陵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可达1800毫米;二是上游广西大溶江一带,多年平均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湘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776毫米,年径流分布与降水基本相应,在流域东南为多个中心的高值区,江源广西兴安、全州一带径流深可达1200毫米。潇水与舂陵水之间,新田以北的径流高值区约为900毫米(见2003年版《长江志》第215—216页)。又据《广西通志·自然地理志》,广西有三个多雨区,三是以永福为中心的兴安、灵川、桂林、融安、融水一带,年降水量均在2000毫米以上。广西暴雨季节达120天以上的区域有三片,一是以兴安为中心的桂东北地区,其中兴安长达162天(见1994年版《广西通志·自然地理志》第134页和第139页)。从降水量和径流深这两组数据来看,海洋河单位面积的产水量远比潇水高。

《拨》文里有两组数据:(1)多年平均流量,潇水是116.1亿立方米,海洋河是97.5亿立方米;(2)多年平均降水量,潇水流域是1400毫米,海洋河流域是800毫米。不知道这两组数据是怎么得来的?难道南京水利科学院用水利普查一年时间就可以测量出来了?或者只采用短短几年时间的数据?任何河流都有丰水年和枯水年,短短一年或几年时间的数据能说明流量大小吗?

此外,《拨》文里还有一组数据:实测最大流量,潇水是8440 立方米每秒,海洋河是7800 立方米每秒。这组数据本来不想写上这里,因为实测最大流量说明不了多年平均径流量,如长江支流岷江,其实测最大流量比它汇入的长江干流金沙江还大,但其多年平均径流量不及金沙江。只因为《拨》文这组数据有误,还是写上去,让读者自己分辨。潇水和海洋河的实测最大流量,现在手头能查到的数据,潇水是1961年4月20日双牌6970立方米每秒(见《中国河湖大典长江卷上》第425页),海洋河是1958年7月16日东安8010立方米每秒(见1995年版《东安县志》第80页)。潇水双牌段和海洋河东安段均离汇合口不远,两者一对比,谁的实测最大流量大,不是很清楚吗?

海洋河的流向比潇水更为顺直

从河流走势看,无论是源头所出,还是两水汇合后的流向,海洋河都比潇水更为顺直。

首先是源头所出。海洋河,发源于广西灵川县海洋山龙门界,出山在海洋坪大江村成河后,一路向北,穿行在湘桂走廊上,和湘江干流中下游流向一致,符合湘江北去的特点。潇水,发源于湖南蓝山县紫良瑶族乡野狗岭,其源头所出,包括源区内大桥河、中河、凌江河、麻江河这四条主要河流,均向南流,与湘江干流中下游走向完全相反,主源大桥河向南流57公里至江华县竹市后才折向西流,再流49公里至沱江镇后始向北流。从河流走势和河谷地貌来看,属于次成河。

其次是两水汇合口。海洋河流至蘋岛,分为两汊,与潇水汇合,从汇合口的河流走势看,海洋河主干基本与湘江流向一致,明显比潇水顺直。

此外,从河道坡降来看。河道平均坡降,海洋河是0.607‰,潇水是0.760‰(见1987年版《湖南省志第二卷地理志下册修订本》第466页、第468页);汇合口上的坡降,海洋河是0.237‰,潇水是0.44‰(见1992年版《零陵县志》第53页)。按照普勒菲尔定律:“在流域内相互贯通的河网系统中,任何一条河流在河口附近的河床坡降都会大于或略大于它们的干流坡降。”也就是说,在汇合口,比降大的河流汇入比降小的河流,比降大的河流是支流,比降小的河流是干流。按照这个规律,海洋河是干流,潇水是支流。《拔》文作者却认为比降大的是干流,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学习地理的?

蘋岛位于海洋河河道中,明显受潇水顶托而生成,现在仍在不断发育,从这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明潇水的坡降比海洋河大。在湘江中下游河道中也有类似情况,如耒水口,湘江因受耒水顶托而生漩流,致使偏左岸生成一个长达1.5公里的卵石浅洲。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到过两次潇湘汇合口,一次溯潇水而上,曾考察潇水源头,一次溯海洋河而上,曾考察湘江源头,均未对湘江干支流提出过质疑。

历史上正式以湘水命名的河段始于今全州县

现代地理学,以海洋河流到兴安县灵渠湘漓分派后,正式称湘江(一说流到全州县境始称湘江,见《中国河湖大典长江卷上》第418页))。据考,历史上正式以湘水命名的河段,始于今全州县城。《全州县志》载,湘江“旧称湘水、广西河”,全州县的群众至今仍把全州县城三江口(湘江和灌江、罗江汇合口)以上的从广西兴安流来的干流河段称为广西河,而把三江口以下流向湖南东安的干流河段称作湘江。

全州县历史上曾长期属湖南管辖,湘缘很深,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零陵县,隋开皇十年(590年),改置湘源县,顾名思义,因地处湘江源头地区而得名,县治在今全州城郊柘桥村,其辖境相当于今天的全州、灌阳、资源三县全境以及兴安、灵川二县部分地区。后唐天成元年(926年),李嗣源称帝,因避其讳,将湘源县改为湘川县。后晋天福四年(939年),从楚王马希范奏置全州,改湘川县为清湘县,州治和县治同在今柘桥村。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州治才从柘桥迁至今全州镇。宋置荆湖南路,全州、清湘县名不变。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全州路为全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降为全州,并撤清湘县,其地属全州,隶湖广永州府。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韩观奏请将全州改隶广西桂林府。自此,全州为广西属地。全州历史上的湘源县、湘川县、清湘县这三个县名,都与湘水有关,历时786年。全州县城还有湘山,山上的湘山寺,素有“楚南第一名刹”之称。湘山湘水,山环水抱全州城。现在的全州、灌阳、资源以及兴安四县,仍然通行湘语。

从《水经注》开始,历代浩如烟海的地理志书,也均认为海洋河是湘江正源。

而潇水在历史上从未有过湘水的名字。潇水古称营水,西汉时又称大深水,潇水之名以文字的形式出现,最早见于唐代柳宗元的《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一诗。源头至江华县码市镇称深水或大桥河,码市镇至江华县沱江镇称冯河(雾江口至沱江镇段又称东河),流至沱江镇会萌渚水(又名西河)后称沱江,流至道县岑江渡会永明河(又称掩水)后正式称潇水。直至今天,道县岑江渡以下河段仍称潇水。潇水中游重镇道县,在秦时置营浦县,因县治位于营水之滨而得名。三国时吴又置营阳郡,唐代曾设营道县。道县历史上的这三个地名,都与营水有关。

综上,以湘水命名的河段于隋开皇十年(590年)就在今全州开始了,而以潇水命名的河段则于唐永贞(805年)以后才出现在今永州零陵,这两条河流的命名时间前后相差200多年。

源头的认定既要尊重自然科学又要尊重历史文化

国内外对如何确定河源,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标准。现代河源的确定,概括起来,一般有以下四种主要形式:或取“流程唯长”,或取“流量唯大”,或取“流向顺直”,或取“历史习惯”,总之,考察研究一条大河的源头,既要尊重自然科学,又要尊重历史文化,还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这才是正确的正本清源态度。如长江源头的确定。源区水系主要由当曲、沱沱河和楚玛尔河三条河流组成,以楚玛尔河河口为终点计算,当曲的流程、流域面积和流量均为三河之首,沱沱河流程、流量居第二,流域面积居第三,楚玛尔河流程、流量居第三,流域面积居第二,长江水利委员会考虑到沱沱河位居源区中部,流向顺直,且源头冰川分水岭高出雪线700多米,而当曲低于雪线约800米,最终确定沱沱河为正源。又如岷江源头的确定。岷江干流无论是流程,还是流量,岷江和大渡河汇合口以上的岷江干流都无法与大渡河相比,但习惯上仍以发源于岷山的岷江作为主源,至今约定俗成,难以更改。再如美国最大的河流密西西比河源头的确定。密西西比河流程最长的支流密苏里河,不但长于密西西比河干流,更比汇合口以上的密西西比河干流长近2000公里,密西西比河流量最大的支流俄亥俄河,流量占干流总流量的一半以上,但最终仍以密西西比河作为干流。

上面所提到的关于河源认定的四种主要形式:(1)若只论“流程唯长”,则应该潇水为正源;(2)若只论“流量唯大”,则应该海洋河为正源;(3)若只论“流向顺直”,则应该海洋河为正源;(4)若只论历史习惯,则应该海洋河为正源。综合分析,无疑海洋河为干流,潇水为支流。

关于湘江源头的争论,笔者认为,这种源头之争,在学术层面讨论是很正常的,但提出潇水之说者,除了上面提到的流量、流向明显有误以及不尊重历史习惯外,还有些提法让人觉得过于狭隘、自私,没有湖湘文化那种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气度,充斥着太多的地方主义和功利主义,如其题目《拨开千年历史的迷雾:湘江姓“湘”不姓“桂”》。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湘江都姓“湘”,即使发源于广西也姓“湘”,叫湘江,姓“桂”则变成桂江了,何来的“姓湘不姓桂”之说?又如其在正文里说“为湘江源头正名事关千秋万代”,“是6900万湖南人的重大责任和刻不容缓的任务”,“是传承弘扬湖湘文化的需要;是激发湖湘儿女自豪感的需要;是打造‘东方莱茵河'的需要;是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湘江源头的正名,事关千秋万代?必须刻不容缓?难道湘江发源于广西,湖湘文化就无法传承弘扬了?湖湘儿女就没有自豪感了?莱茵河是国际河流,假如潇水是湘江的正源,不但“潇湘”这个地理标识没有了,而且湘江这条省际河流也降为省内河流,连省际河流都不是了,还打造什么“东方莱茵河”?最后那个理由,说是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说句实在话,靠编造数据和推翻历史来发展经济,显得太没有志气了!

湘江的源头,《长江志》载:“湘江发源于广西临桂县海洋坪的龙门界”(注:今属灵川县,灵川县历史上曾并入临桂县)。源头的情况是,龙门界属海洋山脉中段,源头高程1017.5米,在龙门界下汇集三条小溪后至大江村成河,北流至海洋坪接纳一条名叫海洋水的小溪后正式称海洋河。这条名叫海洋水的不起眼的小溪,长仅2.91公里,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却大名鼎鼎,因其发源于龙母山西北麓溶洞(今人又称龙母岩),历史上所说的湘漓二水的源头即指此处,至今仍保留有宋代“湘漓二水之源”的石刻。其实,这是一条地下河的出口而已,水源也是来自海洋山龙门界一带。从龙母岩洞口规模来看,过去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出水口,后来因地壳抬升,洞口出水量变小,夏溢冬消,水源改从洞口100多米外的地面(今海洋中学前面、大庙塘村边)涌出,平地成河。徐霞客《粤西游日记》载:“海阳山俱崆峒贮水。水门二:南平,西出甚急。东旱门二,下一二尺,即水汇其中,深者五六尺……水俱北流,惟为湘源也。”说明龙母岩在明代时出水量还是很大的。徐霞客在其著名的《江源考》一文中还提到:“洞庭之西源自沅,发于贵州之谷芒关;南源自湘,发于粤西之釜山、龙庙。”广西古称“粤西”,湘水发源地“釜山、龙庙”就是今天的龙母山、大庙塘村一带(龙母山因形似一只倒盖的釜,又称釜山)。

千里湘江,浩浩荡荡,源出八桂,发于三湘,更显源远与博大!

主要参考书目:

(1)《零陵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2)《全州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3)《宁远县志》,方志出版社,1993。

(4)《灵川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5)《道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6)《广西通志·自然地理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7)《湖南省志(第二卷)地理志(修订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8)《长江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9)《中国河湖大典长江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10)唐兆民《灵渠文献粹编》,中华书局,1982 。

(11)蒋子彤《也谈湘江的真正源头在哪里》。

2020年夏。

潇湘汇合口。蘋岛在海洋河河道中,明显受潇水顶托而生成,现在仍在不断发育。海洋河至此,分为两汊,与潇水汇合,左为接纳了潇水的右支汊,右为主干流。

《1953—1984年湘江、潇水各月平均流量》(载《零陵县志》)

海洋河(左)主干基本与湘江流向一致,明显比潇水(右下)顺直。海洋河河道中的小岛为蘋岛。

海洋河源头,出山即北流。

潇水源区内的大桥河、中河、凌江河、麻江河,均向南流,与湘江干流中下游走向完全相反。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