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的建筑活动,从穴居、巢居到现代的摩天大楼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的建筑: 树枝、石快。
原始人类为避寒暑风雨,防虫蛇猛兽,住在山洞里或树上,这就是所谓的“穴居”和“巢居”(树上筑巢)。经过不断进化,古人开始营建房屋。据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最早的房屋建筑产生于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房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的北方建筑模式——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以坑壁为墙露出地面的一半盖上了屋顶,这种房屋既低矮又潮湿。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才在地面砌墙,并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后来我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这在当时可算是了不起的举措。
原始社会的建筑只有两个基本形态,即巢居和穴居。
巢居是原始人类受到鸟类等动物在树上搭窝建巢的启发,根据巢窝形象建筑而成的一种原始住房形态。它是原始人类利用树干、竹枝等,在大树上搭建出的简单的栖身之所。巢居这种原始住房形态的产生与由来传说,在韩非子的《五蠹》中有所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穴居其名与巢居一样,都是非常形象的说法。穴居就是开挖的洞穴式原始住房。根据穴居可开挖的位置不同,穴居有不同的形式。开挖在断崖上、顺着崖面向里掏挖、穴道基本与地面平行的穴居形式,叫做“横穴”。在缓坡地段向内掏挖的穴居,叫做“半横穴”。在平地上立着向下掏挖的小口的穴居形式,叫做“袋形竖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