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多措并举谱写扶贫灿烂篇章

海岱多措并举谱写扶贫灿烂篇章

首页模拟经营阳光养鼠场手游更新时间:2024-06-29

海岱多措并举谱写扶贫灿烂篇章

王人天

海岱和羊场镇同属一个区——海岱区,1984年的时候,才一分为二:海岱乡和羊场镇,羊场因多厂矿企业而名镇,海岱则是一冲加两山,多为农户,是为乡,后来发展后才改为镇。一冲,即从大梨树至密德的槽子。在这条槽子的两边都是山梁,在山梁上和沟谷之间住有许多人家,是为山区。这些山区以前是较为贫穷的地段,道路不通,土地瘦薄,高寒冷凉,广种薄收,低产粮食。譬如屯上村,前些年,许多人最远只是到过山下海岱镇镇政府所在地羊场(行政村名)和乡街鼠场,其它更远的地方就没去过。不过,过去槽子里是盛产稻谷的,曾有俗谚“宣威一州,不如海岱一沟”,说的就是海岱冲槽子和兔场槽子盛产稻谷成熟穗大、丰产的状况。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的发展,外地大米调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农业相对滞后起来,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农民工大入城成了整个社会的趋势,海岱镇的民工也随着全国的趋势集体入城务工。于是,种稻谷的人就越来越少了,田地甚至出现荒芜,过去的稻谷优势荡然无存。现在的人们都以做生意和务工作为发展经济的最佳出路,也是最多的人走的路子。

我来到海岱,发现这里大变样了,不是我以前认识的海岱。原来我曾经在宣威四中读书,假期或放大星期的时候,都要从这里经过。那时候的路从左边穿镇而过,土路,每逢街天,人们在公路上摆乡街,拥挤不堪,幸好那时车辆不多,道路两旁的地摊稍向外缩,车辆小心行驶,仍可通过。如今,车道改朝了集镇右旁,是为水泥硬化省二级公路,车辆川流不息,原公路不再担任交通主要职责,纯粹地变成了街道,两旁耸立起许多楼房,豪华漂亮。镇政府仍在山包上,而山包下,石拱桥前原是农田和民房的地方,现在成了宽敞的新建大街,街道两旁高楼林立,商铺鳞栉比,已然成了繁华的小城镇。我穿过街道,想看一看那座原来读书时必须经过的石拱桥,这座桥有些年代了,据说是建于清朝。

那时,我们从氺坪下来后,常会在这座桥上坐着歇气,我就会想起父亲说他在文革期间到区上开会就经常从这里过,还数过石磴子,每边有十八磴。对于这个数,我没有验证,不过,他的话却牢牢地记在我的心间,我认为这座桥已经具有文化的价值了,它记载了几代人的发展和这个地方的交通历史。果不其然,当我到桥旁,发现一座石碑立在了桥头,上书宣威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再细看,乃是宣威市人民政府所立。

看来,海岱镇领导和有识之士已经充分认识了石拱桥的人文价值,扶贫不仅仅是物质,还有文化,帮助他们认识本地历史和文化传承,我认为在将来的发展里于精神向度中仍然会起到许多潜移默化的作用,或许会在他们自己的心底里产生许多文化自信,敢于创新,敢于继承。

既然写扶贫,首先,我们得要知道领导是怎么想的?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当我们把车停在大楼前的车位上,然后跨步进入镇政府大楼。大楼也不是过去的旧房了,看样子,大约是九十年代新建的,庄严而具现代感。当我们进入办公室找到领导的时候,镇党委*徐兴耀得知我们是来采访扶贫的事时,沉默了一会儿,似乎是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以他的话说就是做得太多了,不知要从哪儿先说。事实的确如此,因为在后来我们的了解中,的确太多了,而且方法都不一致,拿在施政上说,就是多措并举扶贫。*徐兴耀、镇长朱恩虎、镇机关干部职工、昆钢驻村扶贫工作队及各村委会*和主任劲往一处使,利用各方面资源和政策扶持,积极争取资金、项目以及各种福利待遇,促进和改善贫穷地区条件,并走村入户调查,评议、立卡,精准扶贫。譬如小河治理、在河道旁和各村建立垃圾箱、污水处理池、修路、架电、移民搬迁、引进企业、危房改造、公房建设、村间建杂物房、畜圈统一规划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如数家珍,这些每一项都是为民而做、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文明的举动,更是让人们脱离贫困的条件,在海岱,尤其是深度贫困区,由于山高冷凉、坡陡崖绝,做起来,每一项都是很难的。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迎难而上,都做了,而且做得很好。

接下来我们看了乡镇周围,在集镇上建有一个漂亮的文化广场,每天晚上和早上,都有附近居民于此做健身操和跳广场舞,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当车顺着公路开往鼠场的时候,我看到河沿放有垃圾箱和建设的垃圾池,河里淤泥、垃圾几乎不见,河水清亮哗哗地流着。据扶贫办沈立飞主任介绍:在2017年,他们花大力做河道管理,绿化环境,设立了河长,过境三条河设立了十二个人专管河道清理,管理沿河居住村民不往河里乱丢垃圾,譬如死猪、塑料袋等,放在专设的垃圾箱、垃圾池、垃圾房中,然后由垃圾车运走。由此,便涉及到垃圾车和运费的问题。他解释道:以自筹加补助的方式共投资200余万元,在岩上鲁河都设立了垃圾车和垃圾池,代运费以村规民约加干部跟进,每人10元一年,现已在全镇推广。

接下来,便去箐头村。箐头村是在2016年脱贫的。不过这个村在过去却是有名的上访村,1999年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村民对村委会班子成员失去信任,随时都会唱唱对台戏,就在这年的5月,顾湾念牒村的黄初章被推选为箐头村党支部*,他带着政府的重托和信任来到箐头村,决定先从群众最急的事件入手,通电、修路,逐步减压矛盾纠纷。当时这里由于偏僻,水电路都成问题,他带领班子成员深夜走访调研,有一个村组住在高山上,水电路均不通,他协调来245万引水工程,用落雨管从山上搭在山下运输,把低处的水引到色墨戛山上,再分散引给住户。打路是在六七月间,雨水多,路烂,村干部穿水鞋下村,镇干部下去的时候还把皮鞋都呲烂成两块,他们用矮篮铺上化肥口袋背混泥土硬化村道。

一路建设,取得了群众信任,到近年来,党支部*黄初章要转回本村顾湾,村民都不让走了,甚至出现村民结队到镇政府请愿要求留下他继续担任箐头村*职务。的确,在村间,我们看到村道虽然弯弯曲曲,但都硬化了,村民的房子虽然多数不高,却都盖得像小洋楼一般,因地制宜,楼房间楼廊屈曲,有些墙上还画着一些具有意义的画,譬如《老有所乐》《孝道》等等,环村而过的水渠或明或暗弯曲有致,倒有些庄园的味道,更可贵的是在这里看不到农村常见的柴草和粪堆,经了解,才知每户都建了杂物房,专门放柴草之类。垃圾有专设的垃圾池、垃圾箱。畜圈里流出的污水都经暗管排放到污水处理池,经处理后才又放到田地里进行灌溉。说真的,这样的村庄哪还有乡村的样子,分明就跟城市小区是一样的,要走的时候,我还看到墙上有一幅村民自己画的画,画上几只手相互握着手腕在一个圆圈中,中间有棵庄稼的幼苗,旁边两行字:“手牵手共建好箐头,心连心同做文明人”。扶贫就应该这样,物质上要脱贫,精神上,也应该脱贫。

下午去了月亮田村委会。月亮田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26个自然村,该村在2014年的时候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31户835人,到2017年经动态调整尚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1户782人。为此,我们必须去看看,首先便挑选了最为贫困艰难的地方——屯上自然村。屯上村在老屯上,老屯在我读书的时候曾站在宣威四中背后的山梁上眺望过,那时学校在山上有校地,劳动课时曾背粪上去过,站在校地旁远远观看,老屯山梁极高,在一片白云之中,后来才知海拔有2460米,据附近上去过的同学所说有点儿原始味道,偶有几户人家也几乎常年不跟山下的人接触。当我们顺着峡谷进到山脚的时候,要使劲仰头方可看到山顶,整座山显得十分陡峻,刚修好的毛土路弯弯扭扭盘旋在山腰,形成多个“之”字拐形。开车的司机技术娴熟,我惊叹这路选功夫!据了解才知山上仅住有几十户人家,有人叹道:“若不是遇着好政策,屯上恐怕永远不会修公路,屯上村的人只能与世隔绝!”路虽然是毛土路,但的确是海岱政府费心了。对于这条路,昆钢帮扶了50万元资金。

当车从陡峻的山坡以之字拐七扭八弯颠簸着爬上山顶的时候,四野开阔,白云铺天盖地压下来,一个个山包充满高海拔寒凉山体的典型特征,不长树,只有草,在山梁的边界及以下地区才有一些散落的松树及杂木树。车行不远,终于上了水泥路面,这是进屯上村的村道,也是扶贫政策下的得益。这时候的路尚呈上坡形式,在不远处的地平线上,我看到一座充满民族色彩的牌坊耸立在白云之中,一时间仿佛到了“南天门”,难怪原来有人写屯上村的时候写“白云深处有人家”,确实这里就如仙界,仿佛是在白云中生活。牌坊顶端中间是一个牛头骨,两边则是隶书体“屯上”两字,这是一个彝族民族村落,叫屯上村。牌坊下有一块水泥碑,上面横书一行字“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心直书“海岱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几个大字。

过了牌坊,宽敞的水泥硬化村道呈弧形转向村里,道旁的护栏由青砖码成城垛样子,远远看去,倒有几分长城的感觉。再抬头远观,一下子亮堂起来,高山寒凉地方竟有这样豪华的房子,令人都几乎不敢想了,仿若置身避暑山庄。张副镇长介绍说那就是海岱镇为了解决屯上村居民住房零散贫穷的状况而采取异地搬迁的方式为他们盖的房子。我看到这些房子整齐规范,两层,上盖筒瓦,墙体都完全粉刷好了,走近去看,墙上画了一些民族风情画,譬如彝族庆丰收、斗牛和彝族舞蹈等,挺美观,也挺有价值和意义。

我们围着房子转了一圈,看到房子周围还设了绿化带,前面建了公房和公厕。公房是专门用来供给村子里办红白喜事用的。我在民房的墙上看到两幅字带画的壁画内容,一幅是“精准脱贫,精准脱困”,一幅是感谢词,有这么几句话:“感谢天地雨露阳光,感谢政府关心支持,感谢国家扶持政策,感谢村邻和谐包容,感谢党的英明领导,感谢群众信任帮助。”看着这些话,看着眼前情景,我相信这里的群众感谢是发自内心的,只有经历了深度贫困,才知道扶贫如同甘霖,才知道共产党原来有这么好!

正说着,2号住房的住户余贵常走出门来,于是我们迎上去,说要去他家看看。经了解才知道余贵常已经五十四岁了,他家是特困户,他本人肢体残疾,媳妇是脑震荡,有一个儿子在读高中,家中喂着一头猪,种了两亩不到的洋芋。我们问他盖房子出钱了没有?他说一样未出。说到对政府的意见时,他操着很浓重朴实的乡村语言说:“讲国家、政府对我们的好,讲不得了。”一句话多么朴实,溢满了感谢和满足。从他家出来,5号住房的万恩起老人正打算去另一个农户家买两头小猪来喂,在路上碰到了,于是就去他家看看。他家住进新房后,借了2万余元的钱和另外几家人约着拉瓷砖来对房子进行了装修,现在室内跟城里人没有了二样。据他说这个村38户异地扶贫搬迁户都已经入住了。他家三口人,老俩带一个小姑娘,姑娘25岁,现在在昆明打工。

当问到他对政府给他盖这样的房子如何时,他说:“盖这个房子么,好得很了,原来要盖房子连做梦都没想过。”意思是原来根本无法盖房子,都是穷困逼的。才说着,他老伴又补充道:“房子盖得这么好,梦都没有梦到过。”的确,看着眼前情景,道路、村庄的变化,屯上村仿佛是一下子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了现代化的文明,不震撼不行,不感谢扶贫政策也不行。才说着,万恩起老人又说,对于经济情况,这几年得益于昆钢,他们喂出的猪、种的洋芋、包谷、金豆等,昆钢住海岱扶贫工作队均以高出市场的价格进行收购,拉出去卖后,又将赚得的钱拿回来分给他们。据资料显示,昆钢在2017年4月完成订单农业销售利润反哺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700元,合计21.81万元,真正做到了精准扶贫。

说到昆钢,确实为海岱做了不少的扶贫事情,无论是百姓贫困户,还是镇村干部,都一致夸赞不已。除了上述参与的扶贫工作外,他们在2017年“挂包帮、转走访”回访工作中,昆钢公司274名中层以上干部分27批次对海岱月亮田、腊谷村委会39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回访工作,实实在在地摸清了贫困户的土地情况、致贫原因等,与他们签订订单农业购销协议278份,涉及农副产品22个,金额达2883910元,平均每户10373.78元;慰问了5名建档立卡贫困学子,每人4000元的助学金,还让2名贫困户子女通过了昆钢华云集团的试用期,录用为昆钢正式职工;

在月亮田村委团树林至三家村一带推广种植刺梨2000亩,建成一个育苗基地,让贫困户劳动力到种植基地做工,解决经济贫困; 80万元解决三家村至团树林2.5公里道路硬化及挡墙修建,争取资金50万元支持腊谷村五谷座下村村组道路1.8公里硬化和修复支岩路至猴子坡道路3公里等等。我们看到其诺嘎村民小组团树林自然村刺梨基地刺梨长势旺盛,许多村民正在这里做工,经询问,都是本地贫困户。

腊谷村委会地处偏僻,是云南贵州交界之地,由于山高寒凉,长期交通不便导致村民贫困。我们来到这里,发现生态极好,青山绿树,映山红开着花朵不时从树丛中闪出,有时是一大片的,令人欣悦,刚硬化不久的公路如同玉带一般弯扭盘旋直通贵州柏果镇茨古村。据腊谷村*万里剑介绍,为修建这条道路,本地在外商人杜福常个人捐资26万元,腊谷村委会挂包帮单位昆钢公司分两次支持建设资金89万元,腊谷至茨古道路修通,腊谷境内3.5公里,总投资150余万元。

另外,海岱镇初级中学也做得比较好。由于近年来出外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导致留守儿童增多,学校便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课外假中将他们集中起来管理,教师带领着他们做吃做家务,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协调配合能力,由党员教师轮值做代理家长,与他们交流谈心,做心理疏导;还成立由27人组成的孤儿与特困生爱心环保小队,由他们轮值把校园里可回收垃圾回收积累,分类装入垃圾箱,创收一千三百多元,全部用于购买他们的学习、生活用品,帮助解决他们部分困难等等,这些举措让贫困人员得到了温暖,得到了帮助,得到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一个个举措正在谱写海岱扶贫的灿烂篇章。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