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约翰畅想无人驾驶的未来

跟着约翰畅想无人驾驶的未来

首页模拟经营约翰卡车危险驾驶更新时间:2024-08-01

最近两期,小白带您领略了AI的发展浪潮。凭栏远眺,无人驾驶正处在浪潮之巅。

一位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人士称其为“顶级人工智能工程”。那么它有何发展脉络?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让我们一起在畅想中走向未来。

2035年8月的一天,早上8点,从国外来中国投资发展的约翰·P.霍迪尼先生,像往常一样,坐进了停在家门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准备前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的公司。车是前一天晚上约好的。

半年前,约翰从市区搬到了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森林公园附近,相比城市的喧嚣,他更喜欢大自然的静谧。

早高峰期间,从军都山到金融街只需40分钟车程,这在前些年是无法想象的。

10年前,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开始量产。车内撤掉了驾驶舱,空间大了许多。现在,已很少能看到带有方向盘的汽车了。

约翰半躺在商务座内,听着音频节目《历史上的今天》:“110年前的今天,人类历史上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在美国正式亮相,它穿过纽约拥挤的街道,从百老汇一直开到第五大道。只不过是美国工程师弗朗西斯·P.霍迪尼在用无线电波操控……”

“居然与自己同姓。”这引起了约翰的兴趣,“帮我搜集一下关于无人驾驶发展历程的资料。”根据约翰的指令,语音助手迅速整理出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并自动生成了演示文稿。

借助演示文稿,约翰开始了解无人驾驶的发展脉络——

继弗朗西斯“遥控无人驾驶”实验后,汽车设计师诺曼·贝尔·格迪思在1939年纽约世博会上,向人们展示了他想象中无人驾驶的样子:用无线电控制电动汽车,能量由嵌在道路中的电磁场提供。

受火车轨道的启发,诺曼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了完善:无人驾驶首先会在高速公路上实现,汽车开上高速公路后沿着确定的轨道行进。

此后,英、美等国在轨道上做了多种尝试,从电线到永磁体片,再到通过预埋电缆发送电磁脉冲信号。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地面轨道”始终是无人驾驶领域的主流。但以轨道引导无人驾驶,并不具备多大的应用价值。

再后来,日本开发出第一个用摄像头导航的无人驾驶汽车;美国在发展GPS系统的同时启动了“ALV自主陆上车辆”计划,通过摄像头检测地形,采用激光雷达识别道路,依靠GPS进行导航,并由计算机系统计算行驶路线。但距离无人驾驶汽车畅通无阻,中间还隔着运算速度、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数不清的技术鸿沟。

2006年,“深度学习”的问世不仅让机器翻译、图像识别有了长足进步,也掀起了无人驾驶发展的新热潮。谷歌、特斯拉、百度等高科技公司陆续宣布研发无人驾驶汽车的计划。

随即道路上出现了无人驾驶测试车。车顶的摄像头、激光雷达记录的道路状况,车内的传感器记录的车辆行驶状况,都会以数据的形式上传至AI系统。每天上传的数据量达几TB,这在当时是惊人的。这些数据就是教AI开车的“老师”。那段时间,各国纷纷研发布局的5G、6G通信网络,也为车联网乃至今天的万物联网奠定了基础。

2016年4月,德国戴姆勒公司旗下的三辆无人驾驶卡车组队从德国的斯图加特开到了荷兰的鹿特丹;截至2016年10月,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已积累了320万公里的公共道路测试数据;2019年,百度在长沙开始商业化试运营无人驾驶出租车……

今天,无人驾驶汽车得以普及,不仅靠“深度学习”,还得益于在人工智能基础科学、人脑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突破。

从2030年开始,私家车保有量开始下降,到今年已不足10%,未来还会持续下降。现在,人们会把未来一周的用车计划上传至车联网系统,系统根据数据分析,合理规划每辆车的行驶路线。此外,道路交通管理系统会对路段进行规划,将规划方案实时传递给每辆车,拥堵情况得到极大缓解,市内平均行驶时速甚至可达60公里。

过去,通勤路上人们往往伴随着堵车和焦躁情绪。而现在,可利用这段时间休息、学习、工作、娱乐。再过几年,可能只有在博物馆才能看到驾驶证了……

不知不觉中,约翰已到达目的地,时间正好是8点40分。他在下车的同时,一位叫徐杨的女士乘上了车,车辆启动随之远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