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明长城,分长边与紧边。长边不言而喻;所谓紧边,是逼临胡虏的长城。但历史上的草原民族最强势最彪悍的往往集中在河套。黄河养育了我们的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但不能排除黄河冲积平原河套所养育的草原民族。黄河源流滚滚浇灌浸漫着河套,水草丰美的河套又往往会把草原民族养育的兵强马壮,随时有向往中原的冲动,尤其在草茂马肥秋收季节,蒙古骑兵常趁此入边。中原王朝为对付草原民族的侵入,专门制定有“防秋”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但这种防秋制度和措施也往往针对的是紧边,即靠近河套的长城。《明实录》载:“……及外边偏关以西至黄河崖山险水深,遇秋但加戒严”1、《明世宗实录》巻三二二,第3—4页。
在明代,防务紧边是山西镇与大同镇共同的职责和任务。以丫角山为界,东边属大同镇紧要信地,西边为山西镇紧要信地,两边长城像双扇门紧闭着;但草原民族受中原丰富物资的诱惑,想极力推开这双扇门。
《明实录》又载:“自丫角山起至双沟止,一百四十里为大同紧边;自丫角山起至老牛湾止,一百四十里为山西紧边……论紧边山西、大同并急。此皆密迩河套,譬之双阖门户,自丫角山起至老牛湾止,为左阖,山西岁守之;自丫角山起至双沟墩(在右卫地界)止,为右阖,大同岁守之,均为紧要信地。”2、《明世宗实录》巻三二二第3~4页.然而,驻牧河套的草原民族往往想就近推开这“双扇门”。于是,明王朝也往往将丫角山左右两边的长城看作重中之重的战略防御。
被称作密迩河套的长城,隘口往往是它防守的薄弱环节,于是也就成了防守的重点。“循*虎口边墙历数而西,曰闇门口、云石口、七墩口、大水口、白蓝口、水门口、杨家大口、市怀口、庄口、二十六口、五眼井口、滑石口、水门洞口、老牛坡口、官河口、土地夹湾口。凡此各口,在无事时为商运绕越之捷径,有事时为不可忽略之险要。”3、《绥远通志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册第434页。就东起右卫*虎口西至黄河老牛湾算起,重要隘口就有16个。在这16个隘口中,论山西镇防守的隘口,滑石口最为要冲。因而,明代所修建的滑石涧堡,防务设施最坚固最齐备。
一、 堡筑特殊地理环境
中国万里长城,是一个浩大的、系统的、综合的军事防御工程,其主要组成元素是城堡、烽燧。沿长城的城堡很多,假如有一个堡子众人都在评说,说明这个堡子一定有别于其它堡子,一定有它独特的历史价值与军事地位,因为它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滑石涧堡就是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堡子。
滑石涧堡位于偏关县正北40公里处的外长城二边内侧,属黄龙池堡乡所辖。西距黄河老牛湾7.5公里,东南距草垛山堡8公里;再往南还有寺墕堡等应急堡。其周围由多个堡子形成一个合理的军事防御布局。滑石涧堡建筑在黄河东岸吕梁山脉的一个峁上,为守卫滑石涧口与水口所筑。
偏关自古为军事要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阻挡河套草原民族进犯,曾修筑6道长城防线,关塞隘口呼应点缀布兵把守。就外长城二道边而言,西自老牛湾向东向南延伸,就有小口子隘口、灭胡隘口、阳洼子隘口、红门隘口、五眼井隘口等,短距离内共有隘口13个,而滑石涧口是逼近黄河的第一个隘口,另称镇宁口、吞虎口。滑石涧堡就因滑石涧隘口得名。
《偏关县志》载:“小口子隘,又为镇宁口、吞虎口。在关北80里。滑石涧二边两山峪中,直通大边,亦为鲁人内犯要略。明宣德九年(1434年)都督李谦筑重墙十又一道,又于高岗设墩堠二。高岗有白塔儿墩,传至关城护城墩。”4、《偏关志》(增订本),中华书局,2013年版43页。
堡筑山峁上,峁顶矗立堡中央高出四周堡墙,看似一个硕大地堡,似乎埋藏了许多的神秘。围峁因地制宜设计建筑格局,小街小巷并不那么规整。为做到堡子被围坚固持久的防御,曾在地下碹筑水窖12眼,现在能看到4眼。堡北400米便是外长城二边,两边延伸到沟壑隘口,形成一个弧,长城像一张弓的背。滑石涧堡四周几乎全为深沟溪壑,颇显孤高独峙,颇像天镇县的桦门堡,犹如缩小了的布达拉宫版本,似乎又有秘鲁印加文化高高在上的马丘比丘城的感觉。不管怎么说,这是筑在山峁上的一座城,作为防御军事堡垒,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堡西有杨家川沟,亦称水门沟,下有涌泉。堡门前称吞虎口沟,亦称杨家川沟,旧称极冲边隘。
滑石涧堡坐落之山俗称常胜山。《偏关志》载:“常胜山,在关北六十里,上有墩台,左连老牛湾,右接滑石涧。望雄紫塞,诸山星拱,俯瞰黄河曲流故名”5、《偏关志》增订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9页。
滑石涧堡靠近黄河且又靠近河套,或者说滑石涧堡就在黄河东岸,河套就在滑石涧堡脚下。黄河虽属天险,但并非不可逾越,过了黄河的第一个隘口就是滑石涧。养足了一代又一代草原人的河套,距滑石涧堡近在咫尺,草原人若有向往中原的冲动与*,顷刻间就能聚兵滑石涧堡下。滑石涧堡所处重要军事战略地位的内容与意义也许就在于此。
二、 宏大历史军事工程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所修筑在北边的长城,是要跨越山川河谷许多个关塞隘口的。关塞隘口形成了绵延长城的断隔;可草原人往往要把这些个薄弱环节处作为进攻的突破口。因而,中原王朝就在这些关塞隘口修筑城堡驻军,以抵挡草原民族的进攻入侵。尤其在明代,不仅设镇修边筑城垒台,还在关塞隘口增筑空心敌台。滑石涧堡的综合防御设施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也足以说明其战略位置的重要。然而,由于地形地貌特殊复杂,修筑滑石涧堡并附属设施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滑石涧口位于滑石涧堡东北方向的低洼处,四周山峦起伏连绵,多为峁梁;在边内,修筑城堡找不到一块平坦像样的地方。出于战略防御的考虑,只能将守口之堡修筑在这个距滑石涧口500米左侧的峁顶上。
峁,黄土丘陵独立的山包,是由黄土丘陵在流水作用下侵蚀加剧不断崩塌演化过程中而逐步形成。那么,这个峁是怎样演化形成的呢?是由滑石涧和杨家川切割形成,将其环围。这个峁坡陡崖险,居高临下,独峙隘口,是修筑城堡理想的选址;但修筑确有很大难度。地域环境平地奢侈,除此之外再别无他处可选。
滑石涧堡修筑于明代。《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本堡旧于弘治十五年创建,万历十九年大阅裁割,二十三年议复修筑土堡,二十九年砖包,周一里一百三十二步,高三丈五尺,设操守一员,所领见在旗军三百名,马骡七十四匹头,分管边墙一十二里,边墩砖楼一十一座,火路墩十座,内杨家庄等处极冲。边外鹞子沟一带酋首沙赤星部落驻牧。本堡犄角滑石涧,下甘泉涌出,虏人就水之便每入犯必驻兵与此,旷日持久,然后四出侵掠。自此堡建后,虏失去汲之利,即不能保其不来,亦可制其速去,惟军士月粮向取给于民壮工食,每遇荒告讨本色,率无固志所当,预图广储云。”6、《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明.杨时宁编,国立中央图书馆出版,正中书局印行,第4——1509页。《偏关县志》又载:“滑石涧堡在关北七十里,明宣德九年(1434年)都督李谦建。官厅二座,营房三十间,仓厫一,草场一,堡外有壕,南有门、有楼。近傍滑石涧水。隆庆三年(1569年),兵使范大儒、参将方振重修。万历八年(1580年),巡抚高文荐、兵备参政萧大亨主修;万历十年,成砖城。计周围一里许,高三丈五尺,砖石各相半,上建面楼二,角楼四,东、西敌台房各五间,左右厦房二间,马道二处。”7、《偏关志》(增订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65——66页。《偏关县志》载:滑石涧堡“城墙四角突出,上建垛口、射孔和望台,厥地乃偏关之保障、三关之锁钥也,其形险固,造物者设此,以作藩篱防守。”8、《偏关县志》,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159页。
滑石涧堡从土筑到砖包,历时百年,可见修筑时间之长,跨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四朝皇帝。堡东接水泉,西遥河套,北临穷漠,位距长城250米,南距偏关35公里。北面为杨家川南崖。堡有石刻四通,其中堡门额“镇宁”和瓮城门额“滑石涧堡”属明万历八年勒石。
现在的滑石涧堡城垣轮廓尚属完整,呈平面正方形,经度111.30,纬度39.39,围长660米,城墙基宽9米,外墙条石砌基上面包砖。内蒙清水河县单台子至偏关县的公路由堡南通过。堡墙虽三面剥砖,但夯土墙峻整,北墙包砖仍完好无损。堡内街巷格局保留了旧貌,民居均为石碹窑,有完整独立的院落,还有几家住户。堡中央峁顶宽阔,高出四周城墙(西墙海拔1188米、东墙1182米、北墙1190米、南墙1186米),堡民们一直当场面(打谷场)使用;筑堡同时,又围绕这个峁碹筑了窑洞。能将一个堡子因地制宜、依形就势修成了这样,颇显奇特,颇具优势。峁顶具有观察敌情瞭望的功能,想必筑堡规划设计时就把它当做了校场,还可站岗放哨观察敌情。
堡墙黄土夹石夯筑,剥砖后露出的墙体仍显峻整坚固,夹石与黄土各半,砌基石条最长1.52米。城堡外围层层设防,修筑了墩台、亭障,增筑了重墙。筑堡装饰展露出了高品位的艺术层面。
明代为防御北方草原民族蒙元势力的复辟与侵犯,沿长城设九边十一镇。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并修筑了大量的城堡,使用了大量的泥瓦匠、木匠、铁匠、石匠和民夫,因而也锻炼和涌现出大量的能工巧匠,有的甚至升华到了艺术层面。再加上筑堡的要求,城堡的匾额、垂花门、雕花屋脊、猫头瓦当以及精致的碑刻等艺术装饰展示出来,一座座城堡呈现出令人敬佩的华美艺术。滑石涧堡门额阴刻“镇宁”尚在,展露沧桑;瓮城虽然毁坏,但原门额“滑石涧堡”石匾在沿线各边堡门额中的规格最高,可见当初对这个堡子是十分看重的;堡门顶部矗立《创修滑石涧堡砖城记》,成为这座城堡的特殊标志。
滑石涧堡门前曾修建过牌楼,从牌楼遗存的八根硕大石柱就可想象出当年牌楼的华美壮观。石柱长方形,牌楼门两边各立四根,是固定牌楼木柱的基石基座,可称建筑史上的创意。因为将木柱埋在地面下是要发糟腐烂的,用埋在地面下的石柱固定木柱就解决了这一难题,还有较好的减震功能。考《创修滑石涧堡砖城记》碑文,当时砖包城堡时,在两条马道前各建一座牌楼。这应是其中的一座了。现在这八根壮观的石柱也成了珍贵遗存,参观会令人产生心灵震撼和丰富的想象。
在明代沿长城修筑的边堡中,很少见那个堡子配建牌楼。牌楼不仅是城堡的装饰,也展示出一座城堡的规格和地位。滑石涧堡的规格和地位就比较高,曾设置过衙署。始刻于明万历十年的《滑石涧堡守操提名记》顺次记载了六十多年间在该堡任职的33位守备和操守姓名、籍贯、简介等内容。时间下限至清顺治二年(1645),是研究明代边备制度和中下级武官仕途经历的重要资料。其中谈及“常世爵,任大宁都司保定中卫指挥使,万历六年推本堡新设守备,八月内到任。”由此可看出滑石涧堡在山西镇极边长城中的重要地位。史籍记载,堡最多驻兵曾达3000余人。据堡民樊斌讲:滑石涧堡曾设文武两衙,文衙在东,武衙在西,还有官铺,遗址尚在,官铺是专管税收的,一直延续到清朝。考碑文,滑石涧堡按八卦规划建造。《偏关志》载:“堡内建察院公署一所,守备公衙一所,中军官衙一所,把总官衙一所,又创仓厫数间,营房三百间,分街衢为五道。堡内建马王庙,北楼塑真武像,廓外建武安王庙,以修祀典。”9、《偏关志》(增订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66页。按八卦布局,堡中央峁建有白黑鱼首尾相衔图案的圆坛为控军台,是全堡的指挥中枢。战时,守备官在坛上指挥作战,调动军队进行城防。察署院建在堡内艮位(东北角),中军署建在堡内乾位(西北角),把总署建在堡外。可见滑石涧堡品位高规,与众不同。
三、 滑石涧与滑石涧口
如果单论“滑石”,它应属矿物质材料,是矿物质中的一种。可这里所谓的“滑石”,却是当地地质岩层被自然磨蚀或溶蚀的概念。
滑石涧是一条由山西偏关通向内蒙清水河县的深沟,沟的两边为悬崖峭壁,是几亿年被水冲刷开的一道陉口;但这个陉口一直是有流水的,可称作“涧”。“滑石涧”是由清泉幽径、涧深石滑而得名。滑石涧陉口虽然常年流水,但有人马不断通过的。人马走滑石涧尽量跳跃露出水面的石头行走,因而当地曾有走滑石涧的谚语:“滑石九条沟,石头路,跳着走。”道出了滑石涧沟深崖陡水流不断、地势险要的状况。不过,一同参加考察的高海泉有这样的推测:滑石涧口两壁悬崖陡立,人不得近前;站立崖上,虽然用弓箭防御较为省力,但射下去的箭只能射住护肩和头盔,很难伤及人身。因此这里成为敌骑进攻首选目标。仅明代嘉靖年间,蒙古俺答汗带兵“多次由这里突入,然后分兵掳掠”。面对人不能近前的陡崖涧口,守兵除了用弓箭,还用事先准备在崖上的“滚木和礌石”进行防御。这些礌石滑滚下去,不论是人是马都能被砸成肉饼。滑石口,滑石口,滑石一名可能来源于此。高海泉先生的推测并非没有道理。
2020年6月20日,笔者到滑石涧实地考察,所看到的是谷深口窄的涧口,两崖峭壁对峙形如阙门,陉口狭长,给人奇险的感觉。陉口最宽处为50米,窄处仅为10米。站立陉口最窄处有一线天的感觉。而修筑长城就选择了最窄处成为隘口。隘口东为台子峁山,接红门口长城;西为前山,链接老牛湾长城。明长城叠压赵长城、北魏长城,应是武州塞与畿上塞围。而这个最窄的陉口就被称作“滑石涧口”,历史上是河套草原人进犯中原一个主要隘口。山西镇总兵在隘口周围层层设防,修筑烽燧、壕堑、亭障,增筑重墙,由滑石涧堡士兵镇守。
滑石涧口一带,长城为紧边,隘口关塞成锁钥,城堡左右接应,烽燧敌台耸峙长城沿线遍布山岗峁梁,古有“有险可控,易守难攻,进能以险势而攻,退能据关塞而守。”为北临“镇虏”的虎豹机关。
长城修筑到这里,因隘口狭窄两边又是峭壁石崖,可长城并没有形成断面,而是从滑石涧口的两端石崖以塔石台阶修到沟底,“……然后在沟中砌水门、暗门、隧道成为‘天桥’,长城从其顶上通过。有的水门不但流水,人畜可以进出。”10、《偏关县志》,中华书局2017年版,下册第1164页。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翁万达修筑丫角墩至滑石涧水门墩长城奏疏时,曾提到“石砌水口一座,长十一丈,高二丈四尺”。是跨越河道的石砌墙垣,中有券洞,用于流水,之上高墙,可以御敌。指的应是这个涧口。所述无论距离的宽度与高度都与这个涧口的地形地貌的特点相符。这截空中长城与*虎口西侧苍头河上的明代万全桥空中长城极为相似,颇显奇特。因为,沿万里长城能看到的空中长城寥寥无几。明三关兵使贾启《巡边》诗云:“北去边关近鲁陲,壮怀激烈角声悲。春风万壑云飘急,寒日孤城雁度迟。三晋河山分表里,七营人马正驰驱。水泉滑石胡儿在,不是将军解甲时。”从诗中可看出当年滑石涧口战略地位的重要。现在,空中长城虽然不复存在,但涧口两边桥墩基础遗迹尚存。再者,按军情烽火的传递,滑石涧口当显重要。“自滑石涧口护水楼至偏关虎头墩止,传接滑石涧、大边、老牛湾一带烽火”。11、《偏关县志》,中华书局,2017年版下册第1155页。偏关靠近黄河东岸,逼近河套与漠南仅一水之隔,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晋西北的重要门户。据历史记载,在偏关境内共修筑6道长城,而滑石涧口长城称外长城二边长城,东起老营丫角山,西经水泉红门口、草垛山、滑石口、东沟口到河曲石梯隘口,全长120公里。
四、解读营房坡
滑石涧堡蕴藏许多的谜,营房坡就是其中之一。
从滑石涧堡到滑石涧口约500米,但由于等高差的悬殊,绝对是一面陡坡。坡间或有小沟,或长满了荆棘灌木。滑石涧堡海拔1192米,滑石涧口海拔1096米,等高落差96米,可见这坡度是多么的陡险。
然而,就在滑石涧堡通向滑石涧口的坡上,建有20间石碹窑,其基石长满苔藓,证明历史已很久 远。问及堡民樊斌(61岁),说自他小时候记起,这些石碹窑从未有人住过;问及祖辈们也未听说有人住过。问及石碹窑建于何年,更是一个未知数;遗憾的是对这些石碹窑还查不到什么历史资料。问及地名,历代堡民口耳相传称“营房坡”。一说营房坡定与军事有关了。综合分析,应是明代滑石涧堡军事防御的附属设施。
滑石涧口地理环境丘陵绵亘,地形复杂,涧口两边峭壁齐崖,狭窄坠涧,桥上空中长城隐蔽了口子外的物象,尤其敌人进入滑石涧,往往突如其来,防御措手不及。滑石涧堡虽然居高临下,但陡坡与滑石涧石崖遮挡了观察滑石涧的视线。为保持警惕,只能在涧崖近距离侦查,稍有疏忽防不胜防;否则,守护滑石涧口便成了一句空话。也许就为此,在隘口石崖上修建了驻兵营房。再仔细观察,这个兵营不是建在一起的,也并非成排建筑,而是分成五个独立单元,且每个单元垒筑了院墙,里面建有马厩。养马用于驮粮运水,形成相互呼应体系,可容纳驻兵百人,一旦有一个独立单元被包围,可相互救援。石碹窑均坐西朝东,以便观察滑石涧军情;靠近崖壁的石碹窑还在山墙上设置了箭窗,以便用箭封*侵入涧口之敌。这些石碹窑后面,大多有暗室,有的暗室相通,居中暗室还留有向上气眼,应是为防备敌人突破涧口后,设置的临时藏身处所。用军事观察的眼光,坡崖营房还像一座座坚固的碉堡,即使有敌兵靠近,一时难以攻破。营房坡兵营布局科学合理,防守严密。从所存遗址看,明代建在这里的营房要比现在多。考碑文,堡之内外当时“有营房三百间。”在这个窄别的峁地,堡内外几乎建满了营房,建在南关与涧口的营房尤为多。
继续观察,滑石涧口内东侧还修筑两间石碹窑,应于营房坡兵营同期所筑,其功能在胡汉和平期民市贸易时,属税管设施。平时用于关卡。几间坐北朝南石碹窑距离涧口最近,可观看到整个涧口的布防情况。石碹窑顶还留下了曾经修筑守口敌楼的痕迹。
从营房坡捡到的辽、金瓷片分析,滑石涧口最迟至辽代就有驻兵防守了;但营房坡并涧底石碹窑,一直沿用的到清朝大一统和平时期才撤走防务守军弃之不用。可能也有堡民想把它当住房,可一则吃水困难,二则偏僻行走不便,仍抛之野外,不被利用。因而,营房坡之营房曾经的军事设施成为稀奇古迹。
五、滑石涧堡与水
滑石涧堡修筑在晋北黄土高原一个峁上,离河涧远,又无井可打,且有常规驻军300人,驻军最多时达3000人,如果加上堡民人数就更多了。有这么多人住在这个峁上的堡子,吃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据调查,明代凡修筑在峁梁上的城堡,后来均成了空堡。如天镇县的桦门堡、右玉县的旧云石堡等。可奇怪的是,这个修筑在峁上的堡子,一直住有人家,其原因是这里不缺水,有庞大的供水系统工程。军事防务与供水系统设施应是滑石涧堡的两大优势。据史料记载,在修筑滑石涧堡的同时,就修筑了相应的供水系统设施,修建地下水窖起码12个,以供军需和民用。其水窖为大长青石条碹筑而成。水窖深9米,宽3米,为红胶泥和石灰相拌夯实铺底,无渗漏,每窖可容水千余担,至今仍供居民使用。
翻阅《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有极冲水门图的标示,图上至滑石涧堡约500米,是一个边墙水口。《偏关志》载:“边口水门等处为要冲,草垛沟次之。边外白塔儿一带,即酋首驻牧。堡孤悬一隅,咫尺虏境,沿边石磴纡回,寇每缘之入犯。至水门延西,即接河套,冬深冰结,防御尤切”12、《偏关志》(增订本),2013年版,第66页。
滑石涧堡边墙极冲水门海拔1170米,比滑石涧高出70余米,虽然没有滑石涧堡的海拔高,可供滑石涧堡用水还是有保证的;但必须得做供水系统工程。
据考察,从丫角山到老牛湾70公里,中间除滑石涧堡外,再无其它水口一说或水门图的标示。水门是为解决滑石涧堡吃水问题的配套建筑设施,而且在水门专门修建了“护水楼墩”。现在,壮硕高大的护水墩尚在,非常醒目地耸立在滑石涧堡北的水口旁,成为遗存见证。向堡民们采访调查,他们都知道边墙“水口”这个名字,口耳相传到现在。请乾隆二十六年(1761)于滑石涧堡西北重修伏龙寺时刊立的《伏龙寺碑记》载:“此地面临黄河天险,石壑边垣,内外山形如群牛之奔饮至此一聚,亦状之群山万壑赴荆门也。距此东北三五十里并无流泉,惟自此至河,涌泉百出,遂相传此地为水门云。此亦藏精聚气之处也”。碑记证实了明代记载无误。
滑石涧堡守护的长城横亘东西,至杨家川大圪洞(亦称蓝眼泉)后,遂以沟谷南壁为山险墙,其间最为特殊的构筑就是当地俗称的“圈水圐圙”,即将水围起集聚的意思。
圈水圐圙东距滑石涧堡0.5公里,为的是保证滑石涧堡的人畜饮水。为啥会选择这个水门供水呢?其实,凡历史上修筑城堡,首先考虑的是水源问题,筑滑石涧堡选址虽然是一个峁,但也得考虑这个水门供水的因素。中国历史修筑的长城,其组成元素曾提到了“水门”“水口”,二者应是同一个元素,起着泄洪、供水和御敌的作用。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翁万达在修筑丫角墩至滑石涧长城奏疏时,欲修建滑石涧口“空中长城”,且将这个涧口称作滑石涧堡东沟,称滑石涧堡的西沟便是“水门”或“水口”。其修筑形状规模:在冲沟东西两边筑成阶梯状墙体,顺势而下,直达沟底。现在,从滑石涧堡去内蒙清水河县单台子乡村公路上,仍可看到这个保存完好的水口。
滑石涧堡西沟水口圈水圐圙是长城墙体、山险自然障碍、墩台、木桥楼橹等建筑物的复合体。明代,山西镇按烽火传递方向应分七路,滑石涧堡为四路。《偏关县志》载:“滑石涧护水楼至偏关虎头墩止,传接滑石涧、大边、老牛湾一带烽火”。13、《偏关县志》,中华书局,2017年版下册第1155页。指的就是这个桥上的楼橹。
杨家川大圪洞(蓝眼泉)在这里陡然下跌28米,形成深切石壁峡谷,两壁之间宽10.5米,一泓清泉常年不竭。以大圪洞(蓝眼泉)为中心,南坡西侧崖顶建有条石包砌的敌台;北面峁梁上,又修筑800多米略呈环状的长城一道,其东西两端直抵杨家川北岸,与杨家川南北的山险构成内外拱卫的弯弓形状。大圪洞(蓝眼泉)西百余米的杨家川南崖在距沟底4.2米高度的地方,并排凿有6个方形深13—16厘米的石窝,底方13—17厘米,两端较大。6孔并列长度4.4米。可以推定,明代在此摆放6根木头,上面平铺木板,成为横跨杨家川的木桥,其高度离开了水位,以防不期而至的洪水。木桥所建楼橹除供守军遮风避雨外,还用于瞭望防守,以警戒外敌由谷底潜入破坏水源。木桥南岸顶部坡上,现遗存夯土墩台一座,是专门修筑的传递敌情信息并相互策应的设施,应是一个综合性的防守概念,亦是极为特殊的多方夹峙守护水源和谷底有通道的长城防御设施。其特殊的构筑为本地干旱少雨和缺水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作了弥补。
滑石涧堡“水门极冲”既保证了边内滑石涧一带军民用水,又给敌人断水,不使水为边外胡虏所用。因地制宜阻截谷底通道,全方位构筑和强化防御设施,应是长城防御所采取的特殊保障所反映出来的典型事例。
滑石涧堡西沟水门之水引入堡内尚须储蓄,因而水窖群蓄水大工程应运而生,以备不虞。《创修滑石涧堡砖城记》载:“工程始于万历庚辰(八年1580),告成于壬午(十年1582)……缘堡去水远,又錾水窖十一眼,每窖可容水千担余,以备不测”14、《偏关志》,(增订本),中华书局2013年版282页。然而,现在却察看到另外一眼。这眼水窖呈南北方向,全部由石条砌筑,除南端的进水口因淤泥不知其详外,取水口和水窖主体工程毫无损坏。北端取水井筒方形,直贯而下,底部与窖底平齐,并与条石间隔,以防止泥沙流入。水窖由类似窑房的前后两个大券洞组成,分别长约4.2米,宽约2.5米,高4.5米,总容量100立方米,等同于万余石。中间由小券洞相连,防止因大券洞过长而影响其承受的压力。井口下缒,南壁下端阴刻“大明万历造银定井窖壹座”;小券洞门楣上阴刻“万历十九年辛卯八月丁酉终旬八日吉时岚漪李应魁创造银定井”。这里所说时间,晚于那十一眼九年,显然又多出了一眼;这里所说的银锭,应是水窖形状与银锭相似的建筑工程。石刻提供了修建水窖的准确时间。《滑石涧堡守操题名记》载:“李应魁,字斗恒,任山西镇西卫右所实授百户,万历十三年四月内任本堡操守,二十四年三月内回卫,由乙酉武举。”李应魁在滑石涧堡任操守11年,主持修建了这眼水窖。这说明滑石涧堡至少修建了十二眼水窖。滑石涧堡明代水窖至今已400余年,但仍然保存完好,表明了工程质量非常的坚固。且具有历史、考古、建筑及民俗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六、 西口古道与互市贸易
中国北方通西古道有文字记载起码有3000年的历史了。《穆天子传》载,公元前965年,穆天子西巡到昆仑山会西王母返回路过“长松坡”,走的就是左云县摩天岭红砂岩口古道,因为长松坡就在红砂岩口古道向西的牛心山北坡。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置武州塞修筑了赵国长城,沿长城运兵古道随形就势,茶马互市贸易应用而生并一直被沿袭下来,沿长城古道称“白道”。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路茶道,到了明清发展到极致。但真正的“走西口”或西口古道应是清代产生开辟的,所沿用的仍然是历史开辟的丝路茶马古道,但也不外乎新开辟的其它西口通道。
滑石涧口作为中原通往河套的一个隘口,应是明代的一处茶马互市,是边墙贸易的场所之一;但它不属于“官市”,而属于“民市”。
明代“隆庆议和”由三娘子促成,因而这位蒙古族女性在中华民族大一统史上功绩卓著,被历史赞颂传唱。“隆庆议和”开辟了沿长城茶马互市贸易,边塞战事纷争减少消除。蒙汉人民实行边贸交易后,互通有无,解决了各自长期生活和生产上的困扰困难问题。当时沿长城共开通官市11处,但在偏关只有水泉红门口一处。《偏关志》载:“隆庆五年(1571)马市成,设市堡于红门口外。”15、《偏关志》(增订本),中华书局2013版第62—63页。开始了以蒙古族马匹为主与汉民族货物的交易,并逐渐达到繁盛。然而,这样繁盛的交易远远满足不了蒙汉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与生产物资上的需求,因而沿边墙关塞隘口的民间贸易兴盛发展起来。就红门口往西到黄河老牛湾,仍然有草垛山口、滑石涧口等多个隘口,且滑石涧口是一个重要的隘口,相对而言进出的人马多,货物交易量也大。《绥远通志稿》载:“循*虎口边墙历数而西,曰闇门口……滑石口、水门洞口、老牛坡口、官河口、土地夹湾口。凡此各口,在无事时为商运绕越之捷径,有事时为不可忽略之险要。”16、《绥远通志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册第434页。
明代初立至隆庆200年间,边塞胡汉对垒纷争,山西镇驻扎了数以万计的边军,偏关尤盛。这些边军戍边屯田,形成了庞大的前所未有的消费区,加之朝廷历年大量修边投资发帑,士兵手里有的是钱。有了这个前期经济基础的积淀,再加之“开宗法”的及时实施和运司纳银制的推行,极大地带动了山西镇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民族多元、文化多元以及相互交融的态势。在此前提下,以山西商人为主体的大批买卖人前往山西镇边塞运输粮草,贩卖铁农具、棉布等各种军需和民用品;这些商人明知山西镇偏僻艰险,难说会随时发生战事遇到麻烦,但乐此不彼,经商心理被巨额的商业利益回报所诱惑,冒险前行,时有商场挤夺战场之现象。在如此繁盛交易中,滑石涧堡无疑起到了平台和媒介传播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国家有了清朝大一统。为解救边墙内的灾民和劳苦大众,便开辟了西口通道,有了“走西口”这个新鲜事物。但历史功绩应归在四公主的名下。
清代为了达到大一统的目的,清王朝与蒙古族推行联姻联盟政策,康熙的四公主芳龄18岁时,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下嫁草原敦多布多尔济。当途经内蒙清水河县时,因清朝正在征讨噶尔丹,考虑到深入草原腹地会遭不测,康熙帝便暂叫住清水河县。为此,皇朝专为她划出4万亩汤沐邑(养赡地),于是吸引了边墙内大批灾情汉民前来垦殖。四公主为其减除徭役免去税率,连年获得丰收。《四公主德政碑》载:“知民情之窘困也,宽其租赋以便之。然而,贫者周之,急者助之也。婚庆丧祭,民之常举无力者,则借贷而给之 ;鳏寡孤独,民之茕无告者,则捐资以恤之。”《偏关志》(增订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60—361页。四公主所推行的抚民政策深得人心,不断有灾情汉民走出边墙落居清水河县得以休养生息,又不断深入包头、四子王旗等草原腹地,甚至到达乌兰巴托。“走西口”因四公主促成,成为中国北方重大历史事件。
走西口,旱路出右玉*虎口;水路跨黄河走偏关与河曲,这几处是走西口的主要通关之口。由于走西口涌向内蒙和草原的人多,有些人便选择了捷径,邻近*虎口、偏关、河曲长城的一些个隘口,亦成为走西口的通道。滑石涧口就应在“西口”的范畴之内。
从滑石涧口走西口的汉民,就近落居清水河县这处靠近河套的地域,土肥草旺,更适宜耕殖,还可将农作物产品通过黄河老牛湾码头的船只转运到包头销售,增加了经济收入。
经查询收集,就“四公主记事碑”,在偏关、清水河就发现了四通。即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两通,立于“四公主千岁千千岁德政碑”一侧的一通为“五眼井口乡民”刊刻,以彰显走西口百姓心悦诚服的感念之情;刊立老牛湾墩北崖下“楼塔地”的“四公主碑”,是四公主属下垦种老牛湾一带土地的佐证;据《清水河厅志》辑录碑文载,清雍正五年,为纪念四公主立一通碑记;还有,2013年我考察大同镇长城与城堡,在右玉县黄土堡发现了四公主墓冢,当地村民说,墓冢曾立有石刻碑记。如果是这样,关于四公主石刻碑记就有五通,可见四公主“至德诚民,深仁育物”“留心民瘼,著意农桑”的善行与恩泽百姓,心公政明的情怀,深得万民爱戴。
在中国历史上,“走西口”是一种时代现象;但至今影响深远,融含了历史太多的内容与意义,更是放宽政策,打破地域观念,救万民于水火,加强民族团结,形成文化多元的历史见证。其中,滑石涧口亦是这种历史形态的见证之一。
七、 滑石涧堡旅游资源
长城,是巍峨历史军事工程,浩瀚沧桑文化生态,是虹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它肩起草原游牧与中原农耕两个文明。沿长城凡历史发生的纷争与战事均属中华民族内部矛盾,是兄弟阋墙的家事。但具有2000年历史的长城却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展示出了人类创造的震撼世人心灵且世界罕见的宏伟工程。因而,就当今开辟旅游业来说,长城吸引了众多世界旅客的眼球,是世界游客向往的最终旅游目的地;就世界文化特质而言,长城可与南美洲的阿兹特克、玛雅和印加三大文化相媲美。
中国长城万里长,长城内外是故乡,其感佩人们心灵的文化情节都由一个个沿长城的闪光节点相连接。所谓闪光节点,多为关塞隘口发生的人文事件内容,包括建筑、御敌、通商和长城内外的联盟联姻而产生的动人故事。滑石涧堡应在这个闪光节点之列。
现在,由山西省政府规划修建的长城一号公路为滑石涧堡带来了旅游契机;而且,在滑石涧堡修筑了宽大的旅游停车场等附属设施
悉数滑石涧堡旅游资源,应由三大元素组成,即滑石涧堡、滑石涧口、杨家川峡谷水口。滑石涧堡的旅游资源有牌坊石柱、堡子镇宁门、《创修滑石涧堡砖城记》碑、古乐楼、峁高台、明察院、公署、守备公衙、中军官衙、把总官衙、街巷石碹窑、水窖,堡北砖墙等;滑石涧口旅游资源有隘口、石壁峭崖、营房坡军营,如能将空中长城恢复再现当年隘口雄姿,更是一处绝佳罕见的长城胜景;杨家川旅游资源有杨家川峡谷、水口遗址,深谷幽涧、崖壁长城等。
在开发滑石涧堡旅游景区时,还可修旧利废。应将滑石涧堡街巷格局恢复成旧貌,呈现古老沧桑;将堡民石碹窑装修成旅游客栈接待旅客休息住宿,逐渐孵化成避暑胜地;将营房坡军营恢复旧貌,辟为避暑客栈;可在滑石涧口修筑木梯栈道,方便旅客游走滑石涧;将12眼水窖恢复旧貌,修筑木梯栈道便于游客入内参观;将堡门牌楼恢复旧貌以壮威严;可将杨家川峡谷修筑空中栈道,以便旅客攀爬增加旅游情趣;可将水口恢复旧貌,增加一处峡谷悬崖瀑布;在峡谷内修筑通向老牛湾的步道与水道,成为往返滑石涧堡与老牛湾两地的旅游通道。
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的重大决策,也是山西利用长城资源付诸实施的旅游工程项目。如果能将这个孤悬历史边塞一隅的城堡开发利用起来,必将会产生良好的旅游业效益。同时,也是当地政府与百姓的期盼。
八、 后记
对滑石涧堡,早就听说过的。奇怪的倒是,沿长城的城堡很多,可偏偏滑石涧堡叫得响亮。假如有一个城堡被众多人传说,说明这座城堡一定有它特殊的魅力。特殊便意味着具有神秘感,有独特的历史军事地位,有别于其它城堡值得看的地方。
2020年6月13日,偏关县委王源*打来电话,透露出滑石涧堡的新奇信息:“滑石涧口的西壁崖坡上发现一些石碹窑洞。这些石碹窑洞修筑在什么朝代?历史上出于什么动机与目的修筑这些窑洞?很值得探索研究”。王源*的来电给了我谜题,触动了我的好奇心。顿时,我对滑石涧堡有了一种考察冲动,有了一种热望,有了探索研究的向往之心。6月20日7时30分,携左云史学、文学爱好者高海泉、郭雨、刘山人、边海云、冀利芬出发,驱车驶向滑石涧堡。
按导航给定路线,左云距滑石涧堡224公里。沿途路过右玉、偏关县城;但由于走低速公里加之沿途遇到修筑沿长城旅游路,整整行驶5小时多方才抵达。
这天,晴空万里,气温高达32℃,但这对野外考察来说,应是一个很热的天气;可对这些热爱历史考察的同仁来说,还是很欣慰的。滑石涧堡特殊的地理环境,合理的建筑布局,新奇独特的防务设施,诸多的古迹遗存,以及热情好客的堡民,都给了我们心灵感动。考察一天返程,到家已23时了。很快,刘山人整理出了《滑石涧堡的一个传说》;高海泉撰写了《滑石涧堡纪行》;冀利芬创作了组诗《滑石堡人家》;边海云创作的诗文亦即将收尾;当然还有我这篇拙文。应该说收获是颇丰的。考察滑石涧堡—不枉此行!
2020.7.28
作者:刘志尧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
中国长城学会理事、山西作协会员、
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副会长
山西保护研究长城十杰之一
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照片提供:刘志尧 编辑:袁建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