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润阁(左)老两口在夜市上忙碌
(资料图片)
“老板,烤四串鱿鱼”“大姐,要个原味冰粉”“阿姨,来份炒蒸菜”……晚上8点以后,龙祥商业街进入热闹时段。在众多做小吃生意的摊主中,64岁的袁润阁和她老伴儿毛少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自打2017年5月开始在龙祥商业街上卖炒蒸菜,每天晚上,老两口都忙碌又快乐。
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既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增加了家庭收入,又让他们见证了夜洛阳的繁华。古都夜经济,有他们点亮的一缕光。
01 发现夜市商机
老两口摆出炒蒸菜摊
2016年年底,袁润阁和毛少宗从老城搬到龙祥商业街附近居住,老两口常在晚饭后到商业街上走一走、看一看,发现这里“人多、热闹”,觉得“有商机”,便决定“找点事儿做”。
“街上卖啥小吃的都有,光卖蒸菜的就有四五家,我老伴儿尝过之后觉得没她做得好吃,于是我们决定也卖蒸菜。”毛少宗说,老伴儿常年操持家务,饭做得相当好。
“老伴儿说要卖和别人家不一样的蒸菜。我想,他们卖的都是凉拌蒸菜,那我们就卖炒蒸菜!”袁润阁颇为自豪地说,他们是商业街上第一家卖炒蒸菜的。
各种手续办妥后,2017年5月,在商业街的夜市上,“袁妈妈炒蒸菜”开张了,既能当菜又能当饭的炒蒸菜,很快受到大批学生和周边居民的青睐。
“第一天摆摊,我们准备了8种蒸菜,想着先试试,没想到当晚就卖了100多块钱,可激动了。”袁润阁笑着说,毛少宗还夸她会挣钱了。
02 白天准备、晚上出摊
老两口“越夜越精神”
记者来到袁润阁家时,正值中午,老两口都在厨房里忙碌,几大盆已经蒸好的野菜在晾着。
“野苋菜、灰灰菜、面条菜、蒲公英、洋槐花、榆钱、构蒲穗、红薯叶、马齿苋……啥菜新鲜我们蒸啥。”毛少宗说,他每天早上6点去买菜,有时候还专门跑到关林附近的菜地里收购时令野菜,“都是绿色、有营养的菜”。
“每天晚上要卖的蒸菜,得在前一天蒸好,让它们自然晾好。”一吃过午饭,袁润阁就开始择菜、洗菜、切菜……下午5点左右,夫妻俩便拉着放了十几筐蒸菜的小推车出摊了。
“我们一出摊就有顾客来,晚上6点到9点是消费高峰期,10点左右收摊。有时有20多人排队,有人为买一份炒蒸菜甚至愿意等40多分钟。”毛少宗说,今年复工后,虽然因为周边大学尚未完全开学,顾客较之前少了,但生意还可以。
“越夜越精神,越活越有劲儿!”毛少宗笑道,希望经济形势越来越好,商业街越来越繁华。
03 商业街环境提升
老两口越干越有劲儿
“除了学生和周边居民,常有老城、西工、涧西的人专门跑来消费,也有来洛阳旅游、出差的外地人来这儿‘逛吃’。以往,每年秋季大学新生报到时,商业街上会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和家长,热闹着呢!”袁润阁说,记忆中有来自陕西、内蒙古、广西、山东、河北等地的顾客,在她这儿买过炒蒸菜,“尝过以后都说好吃”。
聊到我市近期推出的“古都夜八点”文旅消费活动,毛少宗说:“知道,知道,前几天,古城街道办和社区专门对商业街的环境进行了提升,对商业街流动商贩统一管理,给我们配了统一的工作服、垃圾桶等,说要打造优质小吃街,展现古都夜间繁华景象,拉动经济,刺激消费,我们干着更有劲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