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是什么?
它是一种传统的染色技法。穿的衣服,用的手帕,戴的围巾都可能是扎染而成的。原本以为扎染是很简单的,就是染色前用绳子将不染色的地方扎起来,染色的过程中染料慢慢浸染到布里,不染色的地方通过留白晕染而形成花纹,所以片面地认为扎染只能染出简单的花纹。
直到在自贡邂逅国家级非遗自贡扎染传承人张晓平老师,见识到真正的自贡扎染,才让人明白扎染原来是一门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通过扎花、浸染工艺,将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大自然的花草动物栩栩如生地带到我们眼前。
她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扎染?自贡扎染与其它扎染有何区别?自贡扎染对于我们为何如此重要?
不是所有扎染,都能称得上“自贡扎染”
在自贡芦厂坝,有一家蜀颉牌自贡扎染店,这是一家六十多年的扎染老作坊。里面不仅保存着自贡扎染的传统技艺,还收藏着罕见的自贡扎染精品。它是由已故扎染大师张宇仲先生创建,现由爱女张晓平继承。
张晓平是国家级非遗自贡扎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省工艺美术大师,扎染公司技术总监。
扎染被称为自贡“小三绝”,像自贡恐龙、灯会一样,已是自贡的文化名片。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自贡扎染到底好在哪里?走进这家几十年的老作坊,十几个青年妇女正在忙碌着扎花,七十多岁的张晓平坐在里面仔细地画着新的图样。墙上挂满了已扎染好的布样,那一抹靛蓝,染出了风花雪月的浪漫,也沉淀出岁月的厚重与宁静。将色彩扎染进那一个个幸福的结里,和着对古老时光的怀念,诉说着久远的故事。
“自贡扎染在制作方法上与普通扎染基本相同,通过针、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被紧扎起来的部分接触不到颜料而保持布料原色,不同的扎结方式会染出各种不同的花纹、图案。”
然而,自贡扎染之所以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技艺不仅仅在于此,它在某一方面代表着扎染的最高技艺。张晓平打开父亲的珍藏以及自己制作的作品为大家揭开了谜底。
张晓平大师作品《八十七神仙图》
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局部
张晓平老师的作品《八十七神仙图》,原型是吴道子的《七十八神仙图》,众所周知,吴道子的这幅画以线条的勾勒见长,画已经很不容易,而通过扎染将画呈现却是更难。扎染以块面居多,线条很难塑造,而能够将线条塑造的如此清晰自然、秀婉逼真,没有几十年的功底是不可能完成的。
张晓平说:“线条是自贡扎染的一大特点”。做复杂的作品需要先画图稿,根据图稿扎线,扎成一个个小啾啾,然后将扎好的布料放在染缸浸染。张晓平通过一针一线,一浸一染,勾勒出的线条精妙、流畅、飘逸,让染出来的人物带着仙气,颇具神韵,让人叹为观止。
除了线条的控制以外,自贡扎染另一大特点还有染色的巧妙。自贡扎染对于染色的把控力要求相当高,染料状况、染的时间,都很重要,要掌控的好才能染出非常微妙的效果。张晓平说:“染色就像是在与天合作,染出什么样的效果既可以预计,也无法预计”,当然作为一位老艺人张晓平已经可以很好的把控染色,但是她也期待着那种自然赋予的意想不到的色彩。张晓平的《七十八神仙图》和《熊猫》两幅作品都好似散发着光芒,这种非常微妙的光晕让人物看起来更加栩栩如生,立体生动。
张晓平大师作品《熊猫》
好的自贡扎染作品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不仅要有高超精准的技艺,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来酝酿。为了做《七十八神仙图》,张晓平整整用了两年时间,耗时,耗心力,整个过程从扎线到浸染必须一气呵成。她说:“做完这幅作品以后,我都快要累瘫了,这样大尺幅的作品很多人一辈子做不了几幅。”
一门自贡扎染,两代人的技艺传承
自贡扎染在历史上就很出名,唐宋时代到达鼎盛时期,还被作为进贡宫廷的贡品。以其隽秀、清新、淳朴、富有民间特色而蜚声国内外。近代逐渐衰落,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慢慢恢复。
张晓平的父亲张宇仲先生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通过不断地挖掘、整理和创新,极大的赋予了自贡扎染新的艺术生命力,为自贡扎染这一艺术奇葩重现异彩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宇仲先生是扎染工艺厂美术设计和制作的专业人才,其设计风格独特、理念新颖、技法处理多变、工艺大胆创新、设计题材广泛,有着深厚的创作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他研制的扎染产品曾荣获省科技成果先进奖,多次荣获优质产品银奖。在《四川画报》、《四川对外旅游》工艺美术刊物上作过专题介绍,得到美协负责同志的高度评价。1989年6月张宇仲先生出版的《染缬之美》一书在中央电视台“中国一绝”栏目中作了详细的介绍。2005年12月带其遗作——扎染壁挂《傣家女》参加第六届中国《芜湖》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上被评为展品优秀奖。
张宇仲先生《作品》
张晓平从小深受父亲影响喜欢上扎染。她说:“那饱满而有变化的色彩,充满着无限的可能。”年过古稀的她,依然保持对扎染技艺的激情。她一面思考着要创作出更多的作品,一面面临着将扎染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现在张晓平凭着她精湛的技艺和坚持不懈的“匠人精神”,使自贡扎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她精心设计、制作的扎染作品《丝路》,采用扎染满针技法,将扎染技艺与丝绸之路文化相结合。 敦煌绚丽的阳光之下,驼队沿着黄沙柔美的曲线,伴着叮当驼铃,消失在大漠天涯,不经意间,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她积极活跃在各大教学课堂,计划开设扎染传习中心,憧憬着政府把地划下来以后扎染工厂的建立,种满板蓝根的样子一定很美。
张晓平大师作品《丝路》
张晓平大师作品《天音系列》
她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技艺。自贡扎染要坚持本土特色,坚持文化传承。自贡扎染选取本土生长的板蓝根作为原料,做成靛蓝,用自己做的纱,自己做的土布,烧一锅染料,染出具有自贡特色和传统文化精神的扎染作品。自贡扎染是汉族扎染,代表着汉族文化。与大理的白族扎染和湘西的苗族扎染相比,它们的文化底蕴不一样,表现的手法也不一样。自贡扎染一般很大的花在中间,旁边有陪衬,蝴蝶、石榴、寿桃,每一个图案都有寓意,讲究对称美,从始至终每一条线都要连起来,表示连绵不断,这是汉族文化的特点。“传承自贡扎染,技法和文化底蕴缺一不可。”
淡雅古朴的自贡扎染能代代相传,扎染一种时光,保留一份情怀。
文字/颖子 图片/坦克 编辑/颖子
文章由博Lan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标明来源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