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详细版拆解巫师、半佛、林超、Morty等财经UP主的方法论

最详细版拆解巫师、半佛、林超、Morty等财经UP主的方法论

首页模拟经营UP主养成记更新时间:2024-04-26

每一个UP主的背后,都有自己成长的故事,把每个故事的共性整理出来,就变成了一套互联网的方法论。

编辑 | Chelsey&小野伊娜

原创 | Austin

大家好,我是Austin,一个讨厌拖更不得不拖更的颜值区知识UP主。这期文案是来系统化的告诉大家商业财经UP主的方法论以及变现路径。

我将分三个板块给大家讲解,第一块是你们最关心的,做财经UP能不能赚钱?第二块,从宏观层面来看,这个市场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第三块,从微观层面来看,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质的财经UP主。

01 做这个领域到底赚不赚钱?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头部的UP主不缺钱,各大平台抢破头要,比如你们的老婆仙人、所长,还有拿到B站投资的IC馆长;中腰部的没赚几个w,距离小康社会仍任重道远;尾部的找个班上,梦里啥都有。

目前,知识区的增速在放缓,三连的比例也在下降,这种状况愈发明显,回想一下,你们有多久没见过现象级的UP主诞生了?比如半佛,所长,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了。

在这里也介绍一款实用的(白嫖)视频数据的工具给你们,是新榜做的,(https://xz.newrank.cn/),各大社交平台的数据都有(新站)。

UP主的变现价值远低于品牌价值

大部分的UP主作品都只能作为一个品牌输出,让更多人认识你,比如老华带你飞、付鹏的财经世界,还包括一些机构号,比如中信银行、36氪,想直接变现并实现盈利,估计只有头部的那几个能做得到。割韭菜的另说,上期视频已经说过野生基金大神,股票大神的事,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有一些读者可能会问:UP主不是可以接恰饭广告吗?实际上知识区接恰饭广告的频率是远低于其他领域,一来财经内容本身的重复消费属性低,就像卖课一样,复购行为较少。再者,硬核内容生产周期长,很难实现高频接广告。全网来看,也就半佛能做到高频生产且无缝衔接广告。

内容生产能力与生产关系能否匹配,决定着你赚钱的上限。广告主会参考你的粉丝量、播放量、完播率以及转化率等等。如果你没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团队以及成熟的内容生产方法论,接广告的频率和产能就会互相制约,团队一旦扩充,那又成了企业管理的问题。

很多UP主做过类似的视频:《当UP主1年能赚多少钱?》据我观察,一般中腰部的UP主,收入跟普通的白领差不多,年收入在15-50w之间,这只是收入,还未计算成本。

知识UP主的科普价值已被验证,这个市场处在增量扩大,但增速却在放缓的阶段

由于之前准入门槛低,导致竞争空前激烈,变现之路大家都仍在探索,我跟一些圈内人探讨过,大家看好这个行业的未来,主要有两个客观原因:

1.95后00后的用户进场;

2.中国城镇化加速,改革红利凸显。

02未来市场如何?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以上3个观点,我需要引出4个行业宏观背景。

95-00后的出现,三、四线以外的城市人口也开始成为互联网的受众群体

前者是由于出生在互联网时代,较早接触商业与财经信息。后者则是伴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加速,互联网企业均在开拓下沉市场,这是城镇化改革的红利。

看待行业的发展,不仅要看增量,还得看增速。而增速放缓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一是春节后资本市场风光不再,少了媒体的渲染和赚钱的快感,韭菜就回到田里;二是知识区观众胃口变大,普通的内容已经无法触发用户三连。就目前数据来看,《下次丕定》要远远高于《一键三连》。

知识类的平台除了B站和西瓜以外,其他巨头陆续进场

比如网易的知识公路、人民网的人民智作。但就目前来看,只有B站和西瓜是拥有完整的创作生态及用户习惯。这里留个问题给大家思考,为什么目前没几个顶流的UP主,会在视频号里面创作?

金融机构与教培机构都开始往这个领域布局

从图文到视频,越来越多垂直领域的企业参与,不少机构也在扩招视频创作团队。机构的加入,对于UP主变现路径来说是一大利好,做不成头部UP主至少可以去找个班上。

从国家的宏观政策来看,从去年年末到现在,国家大力整顿视频乱象


其中就包括:内容抄袭、素材盗取、算法推送给不恰当的人群、含有误导性的内容以及非法外链等等,再不出手,韭菜都要被连根拔起了。

全国也正进行大规模的反诈骗以及非法集资的宣传,提示各种投资理财骗局,加之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升级,明显传递着一个信息:创作的门槛正在提高,粗放式的增长已成为过去。

以这四个背景为基础,结论就很好理解了。有人统计过,一个用户平均一天要刷10-25个视频,而商业财经的内容普遍生产周期长,一个UP主最多一天生产1-2个,不少UP主还是周更的,这就出现供需不平衡的市场。

并且由于监管越趋严厉,竞争越趋激烈,优质的创作者就更为稀缺,这也导致了所有平台,都在想方设法签下优质创作者,加之UP主本身的内卷,平台流量和甲方资源就进一步向头部创作者倾斜,这就是马太效应的由来,因此我们很难再看到现象级的UP主出现。

小结:很多想当财经UP的人只看到了第二层,而你把这个行业只想成了第一层,实际上,头部的创作者已经发展到了大气层。

03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质的财经UP主?

如果你真的想尝试当一名财经UP主,那么接下来请拿好你的小本本,做好笔记。

我将用不同的UP主案例来诠释1个内容定位、2个核心手段、4个发展阶段和3个变现路径,简称 1243原则~

1个内容定位

Up主肯定是要有自己的内容取向,什么是擅长讲的,什么是不擅长讲的,什么是能讲的,什么是不能讲的,尤其这个领域,很多话题很敏感,大部分的UP主都有被屏蔽和限流的经历。

而在内容选择上,有些从一开始就注定很难火,比如尤子缘,2017年开始做UP主,应该是我知道最早的财经UP主,现在粉丝数7.6w。政治经济的乱谈,很难迎合大众吃瓜心理,也容易触碰“敏感”区域。

又比如做数据分析的Danny,卡在20-30w之间的时间非常长,现在粉丝数36w。由于数据分析本身就有阅读门槛,加之能看懂数据背后意义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大部分人只能当符号看。

对比半佛,他的内容定位是独一档的,把故事的趣味(总有个二货亲戚)、人性的思考(总得找个吐槽的对象)、大众的心理(总有矛盾的发生)都拿捏的很准。

老话题新编最典型的就是阿test,他的内容定位一开始是以资本战争为主,早期的涨粉速度直逼那个男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题材完全被做烂了,对比那个男人的高歌猛进,他反而止步不前。

很多人认为让阿test起飞的,是他的rap,但我并不这么想。如果你在B站搜索国家经济以及历史相关的内容,那么最高点击量的几乎都是阿Test。rap只能让你记住他叫阿Test,但国家、民族、经济、历史让你记住了他是个会讲故事的阿Test。

到底做短视频、中视频、还是长视频。那你就要想清楚你能坚持硬核多久了。老蒋是典型的中视频,15-30分钟是常态,因为他能长时间输出他的方法论,逻辑完整,并且观点与观点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估计老蒋每次做视频前,都花了大量时间梳理内容和搜集资料。

至于长视频,就不得不提Morty,一共4个视频(截止写稿时是4个视频),每个平均时长超过40分钟,播放量均破百万,B站涨粉47w,西瓜涨粉64w。Morty最大的特色就是通过电影的即视感,把一个社会认知通过层层推敲,系统且细致的表达出来。

这个领域的UP主都不怎么做短视频,就不多费笔墨了,毕竟看短视频的跟看中长视频的很大程度上不是同一类人,这也回答了为何没几个顶流的UP主会去运营视频号的问题。

“内容定位,是一切的基础”。那些能成为顶流的UP主,对于内容定位都有深刻的认知。一些专注于图文的作者很难转视频,一定程度上就受制于内容定位。

例如谈论股票或基金,图文你可以随便写,甚至打擦边球,但视频很难过审,哪怕过审也会被限流。

2个核心手段:运营与创作

UP主的运营包含6大模块:平台选择、用户分析、内容边界、算法逻辑、话题取向、社交生态。之前有看过我社交平台视频的粉丝应该知道:算法的每一次推送,背后都是商业利益的驱动。

选择平台之前,先了解平台的生态和算法。不同的平台算法不同,代表的商业利益也不同,这直接影响平台本身的商业定位。比如字节系,如果算法不推送,你的更新可能连你的粉丝都看不到,粉丝与创作者的联动一定程度上是割裂的,但好处也很明显,想要谁看广告就可以让谁看。

而且,字节为了商业运作更高效,算法会更倾向于机构生产的内容,而非素人创作者,因为机构能做到铁打的运营,流水的网红,这也是字节的基本盘,不然谁会花钱买推广?曾经字节中最厉害的素人莫过于樊登,利用算法逻辑薅了D音据说1个亿的羊毛。

业内流传一种说法:烧钱不一定能在抖音赚钱,但不烧钱一定饿死。B站通过算法 人工的推送模式,打造了独有的社交生态:订阅的粉丝就像刷微博一样,优先看到UP主的更新,从而增强了粉丝与UP主之间的黏性。

一般来说,借助种子用户(早期的订阅用户)的三连,可以推动算法把内容分发给更多的用户,所以B站的UP主都很重视用户的评论以及弹幕,用心满足种子用户的需求。

半佛就是典型的例子,半佛借助自己其他平台的种子用户(如知乎+公众号),为他的B站视频助力,把流量引入B站,这时候,B站也会给予算法的倾斜,从而实现双赢。半佛是仔细研究过B站的算法及运营模式,才能成为B站的顶流,俗话说的好:将军不打无把握的仗,一看就是个高手,至少王者段位。

用户分析:根据的平台的用户画像去制定你的内容取向。比如B站的用户偏年轻,平均年龄只有21岁,学历高,自学能力强,更喜欢看长视频。对比于抖音,抖音的用户时长平均只有5-10秒,如果你5-10秒吸引不了我,就Next。

其次,平台都不希望自己的用户转移,不同的用户影响着不同的商业利益。一旦你的立场倾向于某平台,也就宣告了你在其他平台很难再得到“照顾”。

创作者对于平台而言,是用户时长的根基,为了减少平台创作者的流失以及吸引新进创作者,平台都会画一个表面上说给你各种扶持,但实际上毛都没有,只想把你留在它的圈内,偶尔再给点播放量的假象,你就心甘情愿留在这里,这种套路MCN也常用。

另一种叫你可以不喜欢我,但你不能吐槽我的金主爸爸和会下蛋的鸡,这是新人UP主容易犯的边界问题。平台与金主(投资方 广告主)之间,平台与头部创作者(会下蛋的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不是证据确凿,最好不要随便发布。

商业财经的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你明明知道,却不能说出来,这是个商业世界,能当头部的UP主,都是被教育过的。如果你要问我平台的内容边界在哪?我会说,多被河蟹几次就知道了。

选题: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借助搜索引擎和热搜榜,了解相关题材是否有热度,有多少人创作,再衡量是否有把握做的比别人好,或者更新比别人快,尤其蹭热点的,更要思考你的内容更新速度,能否追得上热点更替速度,有些热点稍纵即逝,有些热点永不落幕。

IC实验室和冲浪普拉斯的选题就值得学习,选一些经典的商业案例,并做成系列视频,这类视频除了故事有趣以外,还有时间延伸性,即这类话题或早或晚都会重回大众视野,就比如小马哥的微信,温州的炒房团,B站的日常等。

话题:连接用户和创作者的桥梁。话题能否匹配创作者的人设以及用户的偏好,这才是最重要的。阿Test能从30w 粉一直淦到100w,很大程度就是他找到了与自己高度匹配鬼畜风格,以及B站用户喜闻乐见的历史内容。在我看来,蹭热点涨粉并不是长久之计,硬核话题才是王道。

创作:先说两点,第一点,创作是很个性化的,互联网又是一个放大个性的地方,因此,创作比运营更难找到一条标准化的模式去生产。第二点,财经创作是知识密集型领域,写作能力是UP主的低层建筑,你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肚子里有多少墨水,无论半佛,Danny,还是老华,它们在当UP主之前,都从事过很长时间的写作。盐龟挣赚,我把创作分为三大板块:文案编辑、人设建立、后期制作,三者的比例约为5:2:3。

商业财经跟其他领域最大的区别,就是文案编辑的比重,甚至有时候文案编辑可以占80%。这也是为什么你们会经常看到,粉丝想要UP主的视频文案,使得很多UP主会把文本和图表发布在公众号,视频圈一波粉,文案又可以再圈一波。

甚至有的UP主直接一镜到底,0后期都能火,比如老蒋和李自然早期的视频。在文案编辑中,标题和封面插入悬疑、反转、矛盾的效果特别受欢迎,比如:《5G炸开,年轻人翻盘大机遇》《瑞幸暴打资本主义韭菜》《不要放过那个B——站》。

逻辑梳理、数据收集、内容表达则是完播率的核心。比如很多人喜欢的资本战争系列,从故事的梳理、逻辑的串联、相关数据以及文献的查阅,再到视频文案的编辑,这就是个非常复杂繁琐的工程,很考验UP主是真大佬还是半吊子。崇拜大佬是人性,有趣的表达是加分项,时间也会检验一个UP主的知识沉淀能力。

我很喜欢老蒋的理解:做知识UP主有个Bug,输入是远大于输出的,你可能看10本书,才能做出来一个20分钟不到的视频,而为了保证视频质量,你可能得淦几个星期。所以,上帝是公平的,知识区的用户都愿意为高质量的内容付出时间,最多就寄点刀片。

用户的爽点可以总结为4个大字

我分享一个简单的创作方法,就是先写脚本大纲,即大纲内容 思维导图,原理跟小时候写作文大纲类似,从简易到细致,上述环节一个个打磨、优化,大纲成型才下笔编辑。

分析人设建立:我把人设分成两种,一种叫真实人设,一种叫虚拟人设。

先说虚拟人设,互联网有个特性,UP主可以成为你想要的样子,比如投行大佬、基金大佬、币圈大佬、互联网大佬。虚拟人设最大的好处就是神秘感,很多UP主都不出镜,而粉丝喜欢你,是因为你的作品,而不是因为大佬的背景,因此只要不是太离谱,履历背景、言行举止及视频风格都可以编(这里编不是贬义词),甚至一开始你压根没想过建立人设。

比如Morty,去年年末到现在,最现象级的UP主,却似乎没几个用户关注Morty的出身,他也没刻意描述过自己的背景。Morty给大家的感觉就是一个纯粹想分享投资的人。这种人设未必是真实的,更多是粉丝脑补的,但的确是大家喜欢的。

真实人设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所长与老华,这两个UP主在人设与内容的搭配上堪称一绝,一个曾经是投资人,一个一直是投资人,如果你细看两位的作品,就能发现他们的内容都是从过往的投资经历中提炼出来,跟很多左蹭知乎,右蹭雪球的UP主不一样,你能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特别实用。

有了好的文案与人设,好的后期制作就是成为头部的关键,也是大小UP主之间的分水岭,如果说文案在整个创作中占比50%,那么后期就应该占30%。

拿所长林超举例,它后期表现是极具特色的,所长的视频文字量平均要比其他UP主高10%-20%,一般的UP主一分钟讲100字,所长1分钟200字,为了不在视频时长上拖沓,所长加快了语速,视频转场很少,BGM也是节奏非常紧的,力求在高语速下表达清淅,与其等你用1.5倍速观看,不如我自己加速1.5倍,因此你会发现所长的视频剪切特别多(估计重录了很多次),最明显的就是它的动作切换。

为了让观众能在快节奏下记住要点,过程中大量穿插关键词及数据符号,因此所长的关键词穿插、切换也比其他UP主多。所长的视频就像是在大量且快速的阅读资料中,先把关键字勾出来,课后再弄明白。

与所长相反的,就是Morty,无论是片头片尾、转场、BGM,还是PPT动画,都呈现出电影的沉浸效果,大量的慢速溶解过,加黑色滤布是Morty典型的后期技巧,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降低观众的视觉疲劳(亮色容易引起视觉疲劳),扎导版正义联盟也有类似处理。

Morty的后期精髓在于,把一个问题拆解成几个为什么,再通过章节化的标题处理、课堂式的PPT表达,一步一步地带你思考。

以理财为例,大部分的人都只会把理财聊成赚钱,却不会反问:人为什么要赚钱?钱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价值?钱与财富之间又是如何划分?那有了财富以后,为什么会出现贫富悬殊?理财能帮我们解决贫富悬殊的问题吗?别小看这几个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国家领导们都还在争论。

在视频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谁能想到,有个UP主能把知识视频做成微电影课堂,内容完整且通俗呢?(顺带说一句,与其报名韭菜机构的小白营(智商税),还不如看Morty的视频)。

后期制作除了上述两位,还有另一位特别的存在,就是Danny,如果说要我选一位后期最精细的UP主,我会选Danny。相较于大多数UP主都是表情包和动图,Danny的制作是特效最多,科技感最足,难度最大的。

数据筛选本身是枯燥的,财报分析就更无聊,能把它们变得有趣就非常困难,Danny由于本身有在做数据可视化工具(Dannydata),因此无论是数据的对比以及表达,都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比如Danny视频中的转场以及名人名言(小丹尼的价值观)都很炫酷,再配合上Danny个人色彩的逻辑分析贯穿全文,使得Danny成为了知识区独一无二的存在。

很多教财技的UP主,在数据的后期呈现上,会显得有点吃力。而且数据解读天生就有认知短板——很多人会有数据阅读困难症,因此这类内容的天花板会比其他更低一点。

小结:

1,每个UP主擅长的知识都不一样,后期只有围绕你的文案和人设去建立,才能呈现出1 1>2的效果,既能强化你想表达的观点,又能降低观众的阅读障碍。内容越硬核,对后期的要求就越高,化繁为简很大程度取决于后期。

2,思维导图、数据可视化、素材搭配及转场、BGM/音效、鬼畜元素,任何一环你能做到极致,都足以让你在这个领域获得一席之地。

3,一期完整的商业财经视频(100分)=50分的文本编辑(核心输出) 20分的人设标签(存在感) 30分的后期制作(观感)

4个成长周期

我以粉丝数作为标准,可划分为:0-5w的启蒙期、5-20w的成长期、20-80w的平台期、80w以上的成熟期。(我的划分逻辑是以UP主涨粉的瓶颈期进行划分的,数据并非精确,仅供参考)

第一阶段:0-5w粉的启蒙期,这个阶段对于大部分的UP主而言,需要学会寻找合适的主题以及打磨优质的文案,即确认你的内容是否受大众(算法)喜欢,并了解内容边界。

这阶段最理想的涨粉方式就是蹭热点,围绕热点话题做内容,比如米国川宝、基金绿了,特斯拉“多(ge)可(jiu)爱(cai)”或者饭圈多人才。2017年开始当UP主的尤子缘,就堪称“教科书版”(苦逼)的成长案例。

一开始子缘大哥还不是专门做商业财经的,他是做影评的,只不过视频中也插入了财经的剖析。从他视频的播放量变化中也能看出商业财经内容的崛起。

子缘大哥做的影评没人看,财经内容就有不少人看,但那阶段涨粉很慢,直到子缘大哥开始围绕热点创作,如网红、流量明星、美股熔断等等,播放量和粉丝就开始迅速攀升,一直持续到美国解体的那期,一举突破5w粉丝。

如果你没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团队,最终就会明白一个事情,光靠蹭热点涨粉是不现实的,因为你的内容生产效率,会跟不上热点迭代速率,所以做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内容,并试着围绕这类主题打造内容矩阵,才是可持续发展。

第二阶段:5-20w粉的成长期,这个阶段你会尝试做热点以外的内容,并塑造自己的人设。但这时候最难的点,还是你抓不住观众的口味,什么话题可以持续做成系列,什么话题只能蹭热度,严格来说这个阶段是需要验证你的内容是否值得持续关注,粉丝是否期待更新,并且你需要借助种子用户的力量帮你推动算法,把你的内容分发给更多的人,很多宠粉UP主的人设也是这个时候诞生的。

第三阶段:20-80w粉的平台期,为什么叫平台期?因为很多中腰部UP主都在这里卡的怀疑人生。说几个UP主案例,阿test卡在30-40w,老蒋卡在50-70w,danny卡在20-40w,ic实验室卡在60-80w,徐冲浪比较特别,卡在80w上方。

就这个阶段来说,受众群体基本确定,创造话题的能力得到验证,平台会注意到你,算法也会向你倾斜(还没到完全扶持),养活自己基本不成问题。

而大家卡点的共同问题是破圈,老粉会给你留言它们想听的话题。而如果只是做老粉喜欢的内容,那么播放量大概率就几十万,甚至更低,无法实现破圈的效果。

想要真正破圈,就必须在兼顾老粉偏好的同时打造新话题,甚至专属话题。经典的破圈案例,阿Test与徐冲浪,前者做了两个尝试,异国宏观经济以及中国古代历史文明,后者则做了东莞的地方经济。

这些内容都是极具UP主特色,其他人反而做不出来内味,所以我称之为专属话题。如果你还不理解专属话题的威力,可以去看资本战争的那个男人以及吊打资本的半佛老师。

除了上述这两位以外,专属话题不得不提林超,中国二字几乎是视频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你可能听过财经佬吹宏观,也看过UP主赞美中国,但如果要在知识区找一个UP主,能把赞美中国无缝融入宏观分析中,唯林超一人,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政治正确

第四阶段:80w以上的成熟期,当你成功打造出专属话题,突破第三阶段,恭喜你正式成为头部的UP主,到了这个阶段就会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资本给你埋单,你很有可能得到平台的重点扶持(无论流量还是资金),甚至会给你签独家或者投资,因为没有平台希望自己的头部UP主去当别人的“老婆”,这无疑是绿帽使劲往头上戴。

到了这个阶段,我的分析参考价值就不高了,毕竟头部的UP主,方法论都比我成熟。

3个变现路径

这3个变现路径主要是指能赚大钱的,如果只是挣点工资钱,那就没讨论的必要。先说一个残酷的现实,这个领域,除了头部的UP主,大多数的收入真不如打工人,保守估计50w粉的UP主,年收入不足30w,拥有这么多知识储备,当个白领理应也有这样的收入,只不过当UP主比较自由。

这个领域不像游戏、美妆,商业化这么成熟。普通的UP主一年接不了几个商单,也卖不出多少产品。

第一种变现方式:成为头部创作者,让平台或者MCN来埋单。有的是流量扶持,有的是资金扶持,还有的是商单扶持(广告由平台负责接洽,UP主只负责生产内容),比如有的UP主签约费高达千万(巫师、半佛),IC实验室则是拿到B站的投资(虽然不多),头部UP主基本都可以享受到算法“特别照顾”,不然你怎么会经常刷到头部的UP主呢?别忘了我之前说过,算法的每一次推送都代表着一种商业利益。

第二种变现方式:卖课。1是知识付费的,比如你们看的最多就是投资理财课。2是考证,比如卖cpa(注册会计师)的。这两种都属于C端市场,直接拿粉丝变现的,这很考验看你的粉丝属性以及粉丝黏度。

这里有一个Bug,我以投资理财为例,如果你单纯做理财的内容,那么卖课比较容易,因为看的人大概率是有理财需求,但如果你一直只做理财相关的内容,涨粉就很慢,因为理财的涨粉速度远不及其他话题,而如果你去做其他话题,又很难沉淀有理财需求的粉丝,导致转化率不高,变现效率低,鹤老师说经济就是典型。

这个Bug目前还没有UP主能解决,所以这条路的终点大概率是卖给教育资本,成为教育公司的新媒体项目。

更新视频其实已经够呛了,如果还要去打磨课程产品,对于小团队来说很容易原地去世,Morty为了打磨基金课程,也拖更了4个多月。

个人认为,花精力打磨课程还不如打磨视频,赌一把成为头部UP主,路子走得更宽。

第三种变现方式:卖给金融资本。不管是股票(企业)分析,基金分析,宏观分析、保险评测、财商思维,最终大概率都要找金融资本埋单。这跟教育还不一样,因为UP主没有开发金融产品的资格,只能成为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入口,有些金融产品还不能直接销售,必须让金融公司来卖,UP主只做转介绍。

这其实也间接说明了,财商教育机构无法成为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可以做财商教育,毕竟光牌照就已经卡死了。

不过,传统金融机构大都不懂互联网,自己也没精力在互联网做内容。怎么办呢?,那我就买会做内容的人就好了。养个一百几十人的团队,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行~

财商教育也好,投资者教育也罢,都不可能靠卖课赚大钱的 ,因为这个领域的1手转化率(用户第一次购买的比率)和复购率是天然的低,基本都是一锤子买卖,而且受资本市场牛熊周期影响很大,牛市的时候大师们随便给个Number都能财富自由,熊市的时候大师们跟着你天台跳楼,比如去年,10年脑溢血的都赚到钱,那时候1手转化率业内平均15%,今年牛转熊以后,直接下滑到5%-8%,复购率就别提了,所以大家都说割韭菜。

解决办法就是转卖金融产品。卖股票卖基金卖保险都可以,业内称二开,我们不生产金融产品,我们只是金钱的搬运工。不仅利润高,还有金融机构提供售后服务,省心省事。业内的手法几乎清一色的教育产品转金融产品,免费转付费,俗称低转高。

金融机构作为顶级资本player,还是很懂时务的,跟互联网渠道合作,可以换来用户的高增长,从而推动股价增长,比如某泰证券和某择保险去年就是这个领域的大赢家。

现在已有不少金融机构,通过收购或合作的方式,把这些UP主团队包装成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业务模块。再多说一句,如果有在金融公司负责商务渠道的小伙伴,给你们一个idea,今年就是跟财商机构合(shou)作(ge)的最好时机,因为随着流量变贵,监管趋严,卖课又不能养活自己,它们正急着变现呢。现在合作,它们没得选。

小结:3种变现路径各有秋千,成为头部,难度最大,也需要运气,但未来利润高,变现方式更多,发展空间更大,相比之下,卖给教育机构或者金融机构,短期容易变现,过渡更平滑,翻车的概率会小,但发展潜力不足。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04 个人经验

当初我选择当财经UP主理由只有2个:一是去年疫情时候觉得知识区有前景,是个机会;二是我从传统金融转型互联网需要数据和作品作为支撑。

一开始也曾天真的想过赚大钱,但后来研究了这么多案例后,知道我想做的内容不会火,也就平常心对待了。有人喜欢就够了,比如能坚持看到这里的你们。这个领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赚钱,那么风光,商业化的道路也不成熟。

有的人烧光了钱,才发现平台变现路径太长,也有的人操碎了心,才发现内容从一开始就注定不火。我写的方法论,不是想教你们如何去做好一个UP主,而是希望你们先考虑清楚要不要进这个领域。

生活无处不内卷,没有门槛,其实就是最大的门槛。你知道半佛怎么火的,但你成不了半佛,你知道林超怎么火的,但你也成不了林超,你只能成为你自己。知识体系、内容创新以及运营是这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参考我的这套方法论,去研究更多的UP主,比如不良博士、老丁是个生意人、付鹏的财经世界;如果你们有好的后期,我也可以把一些好的idea共享出来,给你们去制作,比如“50美分”交易员决战懂王、日本央行养“鲸鱼”正吞噬全球未来。

破坏性的创新总是从巨头企业不以为然的市场中诞生,而破坏性产品在主流市场低毛利,低价值、边缘化的属性,往往成为它们在新市场中最大的卖点。

——《创新者的窘境》

谢谢你们喜欢我,我是Austin,我们下期再见。

END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