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 | 洞穴奇案: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杠精?

偏见 | 洞穴奇案: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杠精?

首页枪战射击暴打大坏蛋手游更新时间:2024-06-09

(本期内容首发于2021年10月)

在下方“干货”之后,有音频内容文字版

本期“干货”

《洞穴奇案》

图片来自:豆瓣

内容简介(来自豆瓣):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

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

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质。本书既是法哲学专业领域寓言式的经典文献,又是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理想读本。本书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对严肃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

作者简介(来自豆瓣):萨伯(Peter suber,1951- ),影响甚广的“开放近用运动”(open Access Movement,提倡在科研文献发表的同时,将电子文本在网上公布,以便读者免费取阅)的发起人。1973年毕业于美国叶尔汉姆学院,1978年获西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长期担任叶尔汉姆学院哲学教授,也讲授法律、计算机等其他课程。萨伯从事很多领域的社会活动,兼任SPARC(“学者出版与学术资源联盟”)高级研究员和耶鲁大学法学院信息社会项目访问学者等多项职务,还是两家网站(openaccessnews和ODenaccessletters)的博客作者。1991年出版专著《自我修正的悖论》。

《自由及其背叛——人类自由的六个敌人》

图片来自:豆瓣

内容简介(来自豆瓣):本书原为以赛亚·伯林1952年在BBC第三套节目所做的系列讲演。他从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出发,讨论了近代思想史上的著名思想家爱尔维修、卢梭、费希特、黑格尔、圣西门和迈斯特等人对自由以及人类历史的看法。根据伯林的看法,除了迈斯特是人类自由的公然反对者外,这些思想家都对人类的自由持肯定态度,但他们对自由的理解,却导致了反自由的历史后果。

作者简介(来自豆瓣):以赛亚·伯林(1909-1997),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20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主要著作有《卡尔·马克思》(1939)、《自由四论》(1969,后扩充为《自由论》)、《维柯与赫尔德》(1976)、《俄国思想家》(1978)、《概念与范畴》(1978)、《反潮流》(1979)、《个人印象》(1980)、《扭曲的人性之材》(1990)、《现实感》(1997)等。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图片来自:豆瓣

内容简介(来自豆瓣):当我们遇到生死抉择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常常违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而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可是,当我们口口声声说生命至上时,为什么像福特汽车这样的企业却会给生命贴上价格标签?如果我们尊重个体的权利,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又会反对同性恋婚姻?我们认为法律必须保护合同的有效性,但为什么一些双方自愿签订的合同却被法院推翻?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潮、我们的正义观,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甚至怀疑法律是否是公正的,因为法律无法回避个人的道德判断,无法做到中立性。我们能否找到另外一条道路,让我们的社会规范即体现人性,又体现客观性?“世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的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寻找的,正是我们期待的有关公正的第三条路径:培养我们每个人的德性,做出有道德的选择。

作者简介(来自豆瓣):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著名政治学家,作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30多年来一直在哈佛大学讲授一门名为“公正”的课程,这是哈佛历史上累计听课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是哈佛有史以来单学段参与人数最多的课程。英国的《卫报》称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https://v.qq.com/x/page/s0309p0ong7.html

同名的哈佛公开课第一节课视频

本期文稿

1.大家好,欢迎来到白聊,我是老白。今天是上班第一天,咱们来聊个需要稍微动点脑子的话题,帮大家从假期慵懒的生活里唤醒一下大脑,这样待会儿可能就能清醒地面对工作了。咱们今天来聊几本书啊,最核心的一本叫作《洞穴奇案》。这其实是一本法学相关的书啊,作者在这本书里虚构了一个勉强可以算作是*人事件的案件,同时又虚构了十四个大法官对这个案件做判决,展现的呢,是不同流派的法哲学的思想。大家可能网上也能找到很多讲解,特别是对于一些法律、人文社科的博主而言,这可能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啊。但是因为我没有系统地学过法律,也没学过社会学之类的和这个话题相关的学科,所以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跟大家聊聊,那就是今天的主题啊,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杠精。

2.想到这个主题是因为啊,我觉得大家现在都深有感受,那就是身边,尤其是在网络上,杠精特别多。我在这儿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啊,因为“杠精”是个有点负面意义的词,但是我想说的是,其实杠精,或者说抬杠这个事儿,是每个人可能都会*事儿。比如说我们对同一个主题有了不同的见解,肯定会发表不同的看法,维护自己的观点,去和对方辩论或者说讨论,那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在和别人讨论的时候,就变成了抬杠?讨论和抬杠之间的边界在哪儿?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抬杠这件事儿呢?《洞穴奇案》这本书虽然不是针对我说的这些问题写的书,但是我觉得可能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

3.和之前的节目一样,在我的微信公众号的正文里,我会给大家总结一些信息的干货,欢迎大家关注。

4.我们先来简单说说洞穴奇案,这个案件本身是怎么回事儿啊。就是简单概括一下啊,因为原本的案情设置了很多条件,可能是因为原书作者为了方便大法官们能借着这些条件,更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思想,而这些条件多数其实和咱们今天要讲的主题关系不太大,所以不会都提到。所以洞穴奇案是个什么案子呢,就是说啊,有这么五个洞穴探险爱好者,他们相约去一个洞穴里探险。结果就在他们深入山洞的时候,发生了山崩,唯一一个入口,就被滑落的巨石挡住了,五个人出不来了。不过还好啊,救援队在知道情况之后,就来到了洞口,但是发现救援难度远超想象。结果过了32天,这个营救才终于成功,代价呢,是有十位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也去世了。这时候大家发现啊,原本是五个人去的,现在出来的只有四个人。大家可能也猜到了啊,因为这五个人带的食物肯定不够坚持一个月的,所以有一个叫作威特莫尔的人,就被其他四个人*掉给吃了。不过在这儿还有个有意思的细节啊,就是,*掉一个人吃掉,让剩下的四个人能够活下去,其实这个决定是这五个人共同做出的,也就是五个人都同意,而且提出这个想法的就是威特莫尔。而具体要*掉哪个人,是通过抽签决定的。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呢,就在这五个人准备抽签的时候,这威特莫尔又后悔了,说咱们要不再等一个礼拜,其他四个人却不同意,所以替这个威特莫尔抽了签。结果,威特莫尔就特别倒霉,被抽中了,所以就被*掉然后被其他四个人吃掉了。当剩下的这四个人获救之后,就以谋*威特莫尔的罪名,被告上了法庭。

5.前边我们提到了,作者就是虚构了上述这么一个案件,然后又根据不同的法哲学原则,虚构了十四个法官的判决,来认定那四个活着的探险者是否构成了谋*罪。在这儿先插一句啊,虽然说这个案件是虚构的,但是其实是有现实原型的,是两个真实案件,这两个案件都是在船上的人遭遇了海难,不得不在海上漂流。和虚构案件一样的是,船上幸存的人也是面对着资源紧缺的情况,其中一条船上的人,可能是因为船上的人比较多,所以他们是选择了把十个人扔下了船,另一条船上,总共只有四个人,他们的选择是,*掉了一个已经快死了,而且没有家人的船员,也是把他给吃了。两条船上剩下的人最后都幸存并且获救了,而他们事后也都是被指控犯有谋*罪,而且最终定罪了,不过最后也都被赦免了,只承担了很低程度的刑罚。

6.回到洞穴奇案里啊,这四个幸存者现在被指控犯有谋*罪,然后作者就虚构了十四个法官来判决。现在可以先给大家透个底啊,因为这才是我们这期节目核心想聊的话题,那就是十四个法官里除了有两个弃权的,剩下的十二个,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形成了完全相反,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意见,也就是有六个人认为有罪,有六个人认为无罪。我们来大概看几个人的观点啊,当然我得声明啊,必须得强调,因为我不是专业人士,所以不一定能完全准确地复述判决的含义啊,而且我确实会夹杂一些私货在这里,但是不影响咱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以及我还是我常说的,推荐大家去读读原文,这本书并不厚,虽然讲的是法哲学,但是理解起来,起码理解字面上的意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所以这本书读起来也不是很费事儿,推荐大家有时间去看看。

7.好,我们先来说第一个法官的意见啊,其实第一个意见,很短,很简单,在这本书里可能也是建立了供大家讨论的第一个最原始、最基本的观点,同时这个观点可能也是表达了很多人的心声,那就是法律就是法律,法律条文上写着呢,任何人故意剥夺了他人的生命,就必须被判处死刑。就依照这么一个简单的原则,洞穴里的四个人,故意剥夺了一个人的生命,所以这四个人是有罪的。于是第二个法官就对这个意见进行了反驳,他提出来了两点意见:第一,当这五个人被困在山洞里,而且弹尽粮绝,面临死亡的时候,我们正常社会里的法律条文,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是否还适用。就好像说,我们可能很容易理解,美国的法律不适用于中国,因为这是两个国家,往深了说,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文化习俗都不一样,所以在中国只使用中国的法律,而且中国的法律和美国的法律就是有很多不一样的规定。那么在山洞里的五个人,其实所面对的环境和洞外的环境也就完全不一样,可以说是另外一个社会系统,所以也应该有另外一套规则来规定山洞里的行为,这套规则也就是所谓的“自然法”,这是第一点;

8.第二点意见呢,这位法官就直接反驳了前一位法官的观点,那就是他认为,法律的精神,或者说法律的目的其实比法律的条文更重要。如果说,我们要完全按照法律条文来执行,也就是说“任何人故意剥夺了他人的生命,就必须被判处死刑”,那我们该怎么去看待自我防卫呢?如果一个人在自我防卫的时候*了一个人,那是不是也构成了谋*罪呢?如果按照前一个法官的观点,我们要严格按照法律条文来执行,那答案就是肯定的,但是这明显很荒谬。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只看法条的字面意义,而是应该探究法律的精神,探究立法的目的。那么刑法的设立最主要目的,就是阻止人们犯罪,换句话说,刑法设立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人。如果类比因为自我防卫而*人的例子,也就说自我防卫成为了法条之外的一个例外情况,那么这四个人*人的案件也可以被视为是法条的一个例外情况,所以这四个人应该是无罪的。

9.这时候第三位法官又站出来了,他完全不同意第二位法官的意见,对第二位法官提出的两个观点又进行了逐一反驳,我把它概括为一个关于“操作性”的问题。首先啊,关于第二位法官“自然法”的观点,出现了第一个“操作性”的问题,那就是如果说这五个人可以被判定适用于“自然法”,而不适用于我们正常社会的法律,这个变化的标识是什么呢?是因为他们被关在了洞里?是因为他们的饥饿状态吗?还是因为他们自己宣布独立,设立了新的宪法?他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适用自然法的呢?是从他们进洞的时候开始的吗?是从洞口被封住的时候开始的吗?是从他们饿得要吃人的时候开始的吗?还是他们从开始抽签的时候开始的?首先这个问题就很难断定。退一步来说,如果我们忽略前边的问题,假设他们的情况适用于自然法,在实际上相当于这五个人订立了一个合同,在他们所适用的自然法中,合同法的效力竟然比惩罚谋*的法律效力更高,这样合理吗?

10.这是第三位法官反驳的第一点。他反驳的第二点,可能更好理解,也就是针对第二位法官说的,法的精神、法的目的高于法条,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呢?第三位法官就认为啊,一个法条的背后,它的精神、它的目的,其实不止一个,而且不同的精神和目的,可能会把逻辑推理引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在实际操作里,我们不可能让判决满足每一个精神和目的。所以在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怎么办呢?虽然第三位法官没明说啊,但我觉得他的言外之意,就是还是应该遵循法条,法条说故意*人是犯罪,那这四个人在*另外一个人的时候,明显是故意的,所以这四个人有罪。我个人觉得啊,其实这个观点也值得一杠啊,就是即使是所谓的明确的法条,它到底有多明确?就比如说“故意”*人,我们怎么定义“故意”这俩字呢?我有一个*人的闪念之后又打消了,但是人还是因我而死了,是不是故意?再比如说,很多推理小说里的密室*人,都是把受害者伪装成自*,或者意外死亡,那如果福尔摩斯和柯南推理得再好,但没有证据,能证明一个人的故意吗?甚至说啊,我们可以回想啊,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做一些事,都是故意的吗?我们就在此刻之前做的一件事,是我们刻意为之的吗?

11.从另一个角度看啊,我们就假设,突然有一天,一个国家推出一条法律,叫作“每个好人必须每天暴打一个坏人”。我们可能最先就会想到啊,怎么定义“坏人”呢?我暴打坏人,有什么合理性呢?我自己是不是坏人呢?我要是坏人的话,我自己打自己可以吗?这样下去,可能每个人每天都会活在恐惧里。可能大家都听说过一个争论,叫“恶法亦法还是恶法非法”,就是说法律,法条可能也分好坏。当我们遇到坏的法条的时候,是不是能有一种更高的原则,来让我们避免遭受恶法的威胁呢?当然我在这儿也不是说就一定是“恶法非法”啊,这是个学术问题啊,我不是专业人士,很难说得清,我只是针对第三个法官的观点延展说了说。

12.我们接着说第三个法官啊,他很有意思,虽然他针锋相对地反驳了第二位法官的观点,但是他又觉得,为了救这五个人,已经牺牲了十位救援人员,如果把这四个人判了死刑,等于说大家忙活半天,不仅山洞里的五个人死了,还白搭了十条人命,这显然也很荒谬。所以这位法官最后表示,这案子太难了,我退出了,不表达意见。到这儿我们就可以看到啊,这三个法官,各有各的道理,一个支持有罪,一个支持无罪,最后一个相当于既支持有罪也支持无罪,打了个平手。其实后续的十一位法官,也是如此,对彼此的观点进行了探讨,也有的人是跳脱了前边的,阐述了新的观点啊,比如有的人就认为法律应该顺从民意,在这个案例里,大多数民众都认为这四个人无罪,如果法律依旧判他们有罪,那不就成了少数人的暴政了吗?这个观点可能很容易反驳啊,那就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法律、法官、律师都没有意义了,出了事儿,我们想办法去操控民意就行了,那么可想而知,那些有钱有势,控制了媒体,控制了舆论的人,那就永远处在不败之地了,这种人依旧是少数派,那这就是另外一种少数人的暴政了吗。而且,换个角度想,多数人的暴政不也不对吗?再比如说有的法官认为,这四个人虽然*了人,但是没有犯罪意图,甚至说,被害人是否同意都不重要,因为*人是当时让人存活下去的唯一选择,所以这种选择是合理的;但是有法官就反驳了,人人生而平等,都有尊严,都有生命权,为什么你能活而我不能活呢?

13.总之吧,可以看到,这十四个法官,吵得不可开交,而且都挺有道理。当然,我们节目一开始也说了,这十四个法官的观点到底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啊,而且我讲的也不专业,但是我觉得重要的是什么呢,其实我们是可以从这十四个法官这里学到很多抬杠的精髓的,同时也能换个视角来看抬杠这个事儿啊。我相信大家听我聊完,都会发现,起码我举例的这三个人,他们的辩论都是完全针对于前一个人的表述进行的,而且是沿着对方的逻辑进行推理,然后指出这种逻辑的不合理性。同时,这种逻辑,又构成了每个人的价值观。当然我觉得很多人也可能先形成了一种观念,然后再在这种观念下形成了自己的逻辑。这个先后顺序可能都无所谓啊,但是我们就会发现,似乎相互矛盾的逻辑或者观念,其实都有它背后的道理,也都有存在的价值。所以这可能给我们的第一个提示就是说,我们可能还是要尽可能包容各种不同的观点,去尽可能理解对方观点背后的逻辑,即使觉得不合理,也依照逻辑去反驳。这时候可能有小伙伴会说了,那你这不说了白说吗,既然都有存在的价值,那大家讨论甚至抬杠不就都没有意义了吗,一些带有恶意的、烦人的杠精,他们的意见就也有价值呗。

14.所以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点,在我们实际的生活里,虽然很多事有着很多矛盾但又都正确的观点,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做出一个决定。就好像对于洞穴奇案里最后活着的四个人,实际生活里的法官不可能像书里的第三位法官一样,说我退出了,我不发表观点。实际生活里,一定会有一个“有罪”或者“无罪”的判决的。那这时候,对于一些公共话题,是一定要开展一些讨论,从而达成一种共识的。在这儿我觉得共识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所有人意见一致,都认为一种观点是对的,这个实际上可能不太可能实现啊;所以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它的第二层含义,就是通过讨论,让一种观点尽可能包含多种视角,尽可能照顾更多的人的利益,这其中包括多数派、主流人士,也包括少数派,非主流认识,而且在形成这种共识之后,可能那些没被照顾到的人,也能遵从这种共识行事,并且继续留有发声的机会,有讨论的空间,去进一步完善这个共识。

15.我觉得这个“共识”其实很重要啊,很简单,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体会到,当前这个社会非常撕裂,当然我们往好了想这是一种多元,但是似乎每个人现在都在自说自话,都在强化自己的偏见,这就进一步撕裂了整个社会,所以我个人觉得,在一些方面,重新形成共识,可能会让这个社会的运作变得更好一些。当然,要想形成共识,肯定是需要一些机制的保障,也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一些观念的转变。今天节目的最后啊,我想再推荐两本书,其实都和今天主要说的这本《洞穴奇案》有点异曲同工之妙啊。一本是英国哲学家以赛亚·柏林的书,大标题叫作《自由及其背叛》,副标题很耸动啊,叫“人类自由的六个敌人”。这六个敌人是谁呢?大家第一反应可能会觉得是金钱啊、电视啊之类的东西,严肃一点的可能会想到极权、监控之类的。但实际上都不是,以赛亚·柏林就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包括卢梭、黑格尔在内的六个著名思想家,他认为这些思想家大多数都对人类的自由持肯定态度,但他们对自由的理解,却导致了反自由的历史后果。另一本我更推荐啊,是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他从一个特别知名的思想实验,也就是“电车困境”,从这个思想实验入手,给大家分析了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康德、罗尔斯等等这些对我们当代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或者说他们所反映出的大众的不同思想,是怎么相互冲突,但又共存的。

16.就比如说,电车困境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说,有一辆失控的电车正在铁轨上急速奔驰,这时候前边有一个岔道,一边轨道上有五个人,一边只有一个人,这时候我们假设电车必然会撞上一边的人,肯定躲不开。这时候你手里有一个开关,如果不按的话,电车就会撞上五个人,按这个开关的话,电车就会转到另一个岔道上,只撞一个人。这时候功利主义者可能就会按开关,因为他们认为应该谋求大多数人的福祉,一个换五个,值;那可能康德就会觉得,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的价值没法做功利的计算,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等于五个。这就是两种可能都正确,但又完全矛盾的观点,那这时候每个人要怎么选择,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如果你选择功利主义,那功利主义是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这个我就不展开讲了啊,很有意思。其实我当年最早看的是迈克尔·桑德尔的公开课,大家有兴趣也可以搜搜,我印象里比这本书可能更生动一点。

17.好,那今天想聊的呢,就先这么多,感谢大家的收听,期待能和大家多多交流,更期待大家能够持续关注这个节目,甚至可以把这个节目和账号推荐给更多朋友。再次感谢大家,咱们下期再见。

就这么多

咱下期见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