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竞技的背水一战

电子竞技的背水一战

首页枪战射击背水一战大逃杀更新时间:2024-06-23

2020年8月27日周四,Top Esports击败JD Gaming获得LPL(英雄联盟中国职业联赛)夏季赛冠军。

twitch直播平台上LPL观看人数破纪录达到12万的同时在线观看量。接近全球总决赛观看人数的1/10。LPL海外关注度持续提升。


电子竞技产业,泡沫化的朝阳产业?

2019年电竞整体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元。未来,电竞商业化发展将进一步助推电竞整体市场的增长,预计在2021年将突破1600亿元。近三年整体电竞市场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 丹麦战队Astralis纳斯达克上市。C9,TSM等俱乐部估值4亿。俱乐部盈利能力不断增强。[1]

种种数据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国民娱乐项目的转移。

竞技体育项目的基石是体育/娱乐项目本身的高普及度。没玩过篮球的人大概率无法理解NBA的激动。不清楚游戏机制的观众对电子竞技的比赛同样无动于衷。

而传统体育的没落和电子游戏的兴起正是二十年里时代的主流。

20年之前,互联网尚未流行。大部分人消磨时间的群体娱乐项目是体育项目。记得那时候的男生,一到体育课,大部分人都去操场打篮球。周六周末,篮球是大家一起玩的主流。那时候打篮球的水平和学习的水平一起决定了班内男生的社交地位。

10年之前,互联网方兴未艾。每天晚上,大家都喜欢玩《穿越火线》,玩《DNF》,还有刚出的新游戏《英雄联盟》。大家的话题从打篮球逐渐过渡到电子游戏,周末的活动从去公园打篮球变成去网吧玩游戏。

而现在,互联网提供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彻底占据了社交场。从《英雄联盟》到《王者荣耀》,到《PUBG》,再到《动物森友会》。游戏已经取代传统体育的地位,成为大家娱乐项目选取的主流之一。

可以预想,传统体育项目的没落会带来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的衰落。而电子游戏的兴起,带来了电子竞技项目的来临。

但是,电竞资本的投资存在周期。表现便是电竞热度迟于游戏热度。

以英雄联盟为例,16年英雄联盟以接近1亿的MAU(月活跃用户)[2]达到历史巅峰。随后拳头公司不再公布英雄联盟用户数据,但据非官方数据以及收入情况显示,英雄联盟的用户近年流失严重。

但资本看到了16,17年英雄联盟的热度,于是将电子竞技项目作为自身的宣发渠道之一。而部分资本希望组建或收购战队以达到高质量广告的目的。

2017年12月,中国英雄联盟职业联赛(LPL)联盟化,拍卖战队席位。BiliBili,滔博运动,华硕电脑,趣加游戏等十亿美元级别的公司入场。

2020年8月的现在,滔博运动已经拿到联赛冠军,亚军季军则分别为更早入场的京东和苏宁所属战队。而趣加游戏更是拿到2019年全球总决赛冠军的成绩。充分证明了资本在电竞宣发领域的投入有效性。

而LPL的独立运营方腾竞体育,则收获了如KFC,Nike,奔驰,光明等巨额广告投放费用,LPL成为世界范围最成功的电子竞技商业联盟。

据非官方数据统计[3],2019年英雄联盟MAU不足2500万。而s9总决赛观看人数约400w(youtube twitch)。游戏玩家和联赛观众在迅速靠近。

一边是英雄联盟游戏的日薄西山,一边是职业联赛的方兴未艾。

一边是英雄联盟新进玩家的逐渐减少,一边是联赛直播的观众增长。

这种情况下,英雄联盟职业联赛,还能火热多久?

下一个《英雄联盟》或许永远不会到来?

2014年一月,拳头公司公布数据,《英雄联盟》全球最高同时在线突破750万。

2020年,CS:GO在线人数约100万,dota2在线人数约60万,PUBG在线人数约40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游戏开发成本的下降,网络游戏发展迅速,游戏玩家分层现象开始体现。某款游戏不再具有”垄断性“。

这对游戏玩家来说是利好。但对电竞产业来说是非常坏的消息。

某款游戏竞技的受众局限于这款游戏的普及度。而游戏竞技的成本则相对固定。

这里若只计算主要的人力成本。十支战队每个战队以10人计,月薪1万,则十支战队每年人力基础成本1200万。无论什么游戏,竞技项目的基础成本都是近似的。

但竞技项目的收益却完全取决于观众人数。而观众人数则与游戏玩家人数强正相关。

也就是一个同时在线800万的游戏比同时在线80万的游戏,其竞技直播项目的收益,要高约十倍。

而如果我们做后者的竞技直播项目,要比前者难十倍。举例来说,如果前者需每位观众收益10元恰好盈利,则后者需要每位观众收益100元才能盈利。

所以我们看到,世界上真正成熟的电子竞技商业联赛寥寥无几。

大部分情况下,电子竞技项目都是由游戏公司出钱举办的一场大型游戏宣传展会,而非如LPL般独立运营的商业项目。

我们可以总结出电竞行业面临的困境:

前提1:电竞项目以游戏玩家为目标观众。

前提2:玩家分化导致单一游戏玩家规模日趋减少,单一游戏玩家随时间流失。

结论1:电竞项目的观众将会减少。

前提3:电竞行业规模效应显著,成本相对固定,收益与观众规模成正比。

结论2:电竞项目收益会减少,甚至任何项目也无法盈利。


电竞转型,"去游戏化"

电竞项目的核心矛盾在于游戏的短寿命与低玩家无法支撑商业联赛投入固定成本后的成本回收/盈利周期

那么我们不如抛弃游戏,或者说,抛弃游戏玩家。

在上面的困境中,我们直接改变前提1,即变更电竞项目的目标观众为一般人群。

换句话说,吸引大量的"云玩家",通过各种手段降低观赛门槛,使得电子竞技比赛成为一般文化产品。那么我们自然延伸出该问题:

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非常出色的一般文化产品案例——《全职高手》。

这是一本2014年完结的网络文学,讲述了名为"荣耀"的RPG游戏竞技项目第八赛季到第十赛季职业选手之间发生的各种故事。在本书中,电竞运营的方式与NBA十分相似。

令人意外的是,于男频网站起点连载的这本书首先于2015年之前于以女性为主的耽美圈被热捧。之后虽然原作不再更新,但大量同人作者和画师的作品依然在自创论坛(如mtblue),微博,Lofter,晋江等平台维持了大量的《全职高手》讨论热度。

而在与《全职高手》设定的"荣耀"游戏高度近似的网游剑网三,更是出现了一大批与《全职高手》相关设定有关的公会组织。

直到2017年《全职高手》动画开播,2019年《全职高手》电视剧开播,这个IP被电竞圈内的网友注意到。

翻开《全职高手》,我们会发现近一半的文字都是描写游戏内的决策战斗,游戏设定也不可谓不细致,24职业,每个职业20多个技能。那么这本书吸引大家的点在哪里呢?

纵观长期受到男性女性欢迎的一般文化产品大多具有以上特点,如《魔道祖师》《诡秘之主》《Fate系列》等。

那么电竞项目有没有这些特点呢?答案是必然的。电子竞技项目发展的本身就是一场大型的群像剧,而电子竞技相关的"梗"大多和游戏本身并无关系。事实上,以电竞史上的某些片段为参考的文化作品也并不少。电子竞技项目的发展本身的确是可以吸引一般观众,甚至与游戏"脱钩"的。

而电竞项目还存在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么我们可以下结论,电竞项目对于一般观众可以具有较强吸引力。

那么我们只需要解决"如何让一般观众看懂比赛"就可以了。这其实相当简单。

简而言之,即 使以"游戏"为核心的电竞项目变为以"选手/战队"为核心的追星现场。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LPL一直在发生。

从因为EDG强势表现而喜欢的"淀粉"到因为IG总决赛夺冠而喜欢的"极粉",从因为稳重帅气而喜欢阿水,到因为无解操作而喜欢K夜......

或许,电竞的内核早已悄悄完成了,从"游戏"到"人"的转变。


总结:

电竞行业面临困境:后《英雄联盟》时代,电竞项目收益会减少,甚至任何项目也无法盈利。

解决方案:

电竞项目与游戏脱钩,成为一般文化产品,依靠观赏性与故事性吸引更多一般观众。


参考数据

[1]数据来自艾瑞咨询《2020中国电竞行业研究报告》

[2]数据来自Statista公司数据。

[3]数据来自钛媒体《英雄联盟登“机”,王者不再荣耀?》


全文共3373字。希望能带来你的一些启发,欢迎评论/点赞/关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