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命丧属镂剑时,宝剑主人吴王夫差正因艾陵大捷志得意满。他并不知道,历时多年的吴越战争即将分出胜负,而属镂剑将属于他的老对手越王勾践,并最终带走越国功臣文种的一缕冤魂。
读《春秋后期霸权兴衰大起底》,看到这里时,忍不住喟然长叹。
回看书中内容,从“春秋”名称由来到群雄逐鹿,近三百年春秋史,真好比一盘纷繁复杂的大棋。本来是在读历史、品学术,却分明读出了战争片里风声霍霍的厮*感,*伐果断、大开大合间,尽显那个时代的惊心动魄。
一部春秋史,历时不足三百年,各诸侯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循环征战,令人很是晕头转向。对于很多人来说,想将整个春秋史理顺并连贯起来,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春秋后期霸权兴衰大起底》这本书的作者黄朴民,是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也是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他以一个兵法研究者的视角,以战争线为切入点,把纷扰复杂的春秋史主线梳理得异常清晰:
“晋、楚争霸,是整个春秋大国争霸历史进程中的一条主线,春秋后期的吴楚战争以及此后的吴越战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乃晋、楚之争的延长赛,同时也可以看成是晋楚两大中原霸主的代理人战争。”
毫无疑问,晋楚争霸是春秋历史发展的最重要线索。
书中分别介绍了晋楚三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战事: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三场决定性会战中,晋国二比一略占优势,但长年征战之下,两国实力均严重消弱。
所以,在公元前546年,宋国向戌广发“英雄帖”召集弭兵大会时,很快得到14个诸侯国响应,各国派大夫赴会签署盟约,从此晋楚平分霸权,相约各国不再打仗、共享和平。这标志着春秋历史进入后期,战争重心向江淮流域转移,新兴的吴越两国将作为新主角隆重登场。
我们耳熟能详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勾践卧薪尝胆、西施姑苏起舞等历史故事,其历史背景就是春秋后期的吴楚竞逐和吴越喋血,而这段历史,也是《春秋后期霸权兴衰大起底》要讲述的主要内容。
这段历史的史料是比较有限的,黄朴民先生根据《左传》《史记》等*载,参酌《吴越春秋》等书,详细分析了在春秋后期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吴越所处的战略态势及所做出的战略选择,讲述了吴楚、吴越间的多次战争。
书中没有做过多铺陈,而是直接聚焦战争,以全景扫描式的笔法,生动风趣地解读各国对待战争的态度、战前局势分析、战后局势及善后工作,并从作战指挥原则、决策失误等不同角度做了细致剖析。
打开《春秋后期霸权兴衰大起底》,一条让人心潮澎湃的喋血战争线清晰呈现在眼前。
01 柏举之战:吴楚争霸定胜负,孙武兵法放异彩
春秋时期,中国古典宗法社会逐渐嬗变为帝国专制,贵族有限分权体制也逐渐向君主高度集权体制转型。历史的一条腿已经悄悄迈进新世纪的门槛,可另一条腿却还踌躇不决地停留在旧世界的边缘,转型过程中的这一矛盾,在军事上也呈现得非常清晰。
在西周古典礼乐文明中,有一整套制约军事活动的“军礼”。由于当时的贵族阶级互有宗族、姻亲关系,所以“兄弟之国”“甥舅之国”间的战争不得不表现出温情脉脉的色彩。因而那时的战争讲究“鸣鼓而战”、正而不诈,如果违背“军礼”,是会受到人们谴责的。
所以,春秋中叶前的战争,除了铁血厮*的残酷,还存在着迫使敌方屈服的温和。然而到春秋后期战争中,“诡诈”战法开始普遍运用,孙武、伍子胥、范蠡等人是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孙子兵法》更是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强调“兵以诈立”。
新思想对以往战争申明“军礼”做法的变革,在吴楚柏举之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战之前,吴国一边对楚国实施轮番出师、疲楚误楚的策略,一边积极备战、等待大战时机。
公元前506年,好大喜功的楚王出兵攻蔡,蔡国向吴求援。吴王阖闾联合蔡唐,对楚国进行战略奇袭,揭开了自商周以来规模最大、战场最广、战线最长的柏举之战。
战争伊始,吴军遵循孙武“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原则,大规模纵深迂回,楚军被动迎战。吴军先是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后又后退疲敌、寻机决战,在一举获得柏举会战决定性胜利后,又实施战略追击,采取“半济而击”等战法,摧枯拉朽、五战五胜,直抵郢都城下。
然而,入郢都后,阖闾进入楚昭王宫殿“尽妻其皇宫”,伍子胥则忙着挖出楚平王鞭尸复仇,吴军败坏军纪、大肆纵暴,突破了政治和道德的底线,完全不遵守任何游戏规则。
吴军暴行激起楚国民众的极大愤慨,楚臣申包胥赴秦庭痛哭乞师,秦哀公为之所动,赋诗表明联楚抗吴的决心,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秦兵驰援,宿敌越国趁火打劫,吴国后院起火,阖闾无心恋战,孙武、伍子胥率军撤离郢都,破楚入郢之战终于画上句号。
柏举之战,是兵圣孙武兵学理论的一次最好实践,他的基本军事原则与指导思想得到了充分检验。这一战,也基本上决定了吴楚争霸战争的胜负归属,两国长达80年的战争基本平息。春秋历史由此进入吴越长期战争、生死相搏的新阶段。
02 檇李、夫椒两战:吴越交锋,伍子胥精准预言
由晋国联吴抗楚、楚国联越抗吴而引发的吴越冲突是由来已久的。柏举之战后,吴越角逐争雄更是进入了新阶段。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立。吴王阖闾想趁勾践年轻新立、根基不稳时报仇雪恨,于是大举兴师攻越。不料勾践是个狠角色,他丝毫不惧吴军来犯,不但亲率越军在檇李迎战,而且使出了让吴军胆寒的“罪徒”诡计。吴军让越军打得满地找牙。
吴王阖闾因输给新手勾践而急火攻心,加上伤口感染,不治而亡。临终前,阖闾再三嘱咐太子夫差,要牢记血海深仇,日后灭越雪耻。
檇李之战后,夫差每天在王庭高声呼喝“不敢忘”,警醒自己不忘*父之仇。因胜而骄及时行乐的越王勾践闻报,如梦方醒,心生恐惧。为了先发制人,勾践决定孤注一掷、率先进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夫椒之战。
吴王夫差调10万大军在夫椒御敌,在夫差、伍子胥、孙武等人指挥下,吴军“以正合、以奇胜”,令行禁止,旅进旅退,越军被*得丢盔弃甲。吴军穷追不舍,越军被围困于会稽山,断水绝粮,濒临覆灭。
此时,吴军与彻底灭越的距离只在咫尺之间。然而,煮熟的鸭子很快就要飞走了。
坐困愁城的越王勾践已是山穷水尽,但其倔强的性格、残忍的气质决定了他不会甘心放弃。按范蠡屈辱求和的建议,勾践派文种前往吴军大营力陈归顺诚意。伍子胥坚决反对与越国媾和,但奈何越国攻破吴国太宰伯嚭,伯嚭拿传统“军礼”劝夫差见好就收。
从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回望,那时的吴国君臣其实正处于历史变革的前沿:
伍子胥无疑已经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战争宗旨已由“争霸”转变为“兼并”,旧军礼无法维系,越国既败,就绝不能放虎归山;而在夫差看来,取威定霸才是无上荣耀与最大诱惑,因为与中原霸主齐晋争霸,始终是吴国历代国君梦寐以求的夙愿。
夫椒之战使越国遭受沉重打击,军事实力受到严重消弱。但吴越议和之后,越王勾践一息尚存,一边送西施、郑旦入吴,一边卧薪尝胆以图后事。而伍子胥则对吴越议和做出了灾难性预言: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前者指的是增殖人口,后者指的是训诫人心、统一思想。寥寥八字,概括了越王勾践反噬机心和灭吴韬略,也一语成谶,预言了吴国的灭亡。
03 艾陵之战:吴国争霸的顶峰与衰亡的开始
吴越议和后,越国上下一心,为复仇而磨刀霍霍,而吴国君臣的思想分歧却日益严重。
伍子胥、孙武等人属于坚定的南进派,而夫差则是坚定的北上派。此时的夫差因胜而骄,踌躇满志,把称霸中原当成全力以赴的宏伟战略目标。前494至前484十年间,吴国倾全力备战对齐战争。
公元前484年,夫差不顾伍子胥阻拦,出动吴军主力千里北征,出兵伐齐。彼时的勾践,则表示愿意“为王前驱”,要亲自替吴国打头阵。夫差自然没有接受勾践的好意,但却为勾践的懂事明理与诚心效忠甚感欣慰。
5月,吴国与齐国在艾陵决战,吴军大胜,齐简公肝胆俱裂之下与夫差议和,向吴臣服。
艾陵大战,吴国在战术上是高度成功的,但在战略上却是完全失败的,它既是夫差争霸大业过程中的巨大胜利,也是吴国由争霸顶峰走向衰亡的重大转折点。
此时,自信心爆棚的夫差,与伍子胥等人在战略问题上的分歧更加无法调和。最终,夫差赐伍子胥属镂之剑廹其自尽,以卸磨*驴的方式结束了君臣纷争。
伍子胥不再开口了,耳根清净的夫差加紧了北上争霸中原的具体计划。公元前482年,夫差亲率主力抵宋、卫、郑、晋四国交界处的黄池(今河南封丘),与各路诸侯会盟。
而内心无比兴奋的勾践则先是按兵不动,待吴军长途跋涉辗转抵达黄池后才迅速出击。越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范蠡率偏师策应,切断吴军归路;另一路由勾践亲率主力,袭击吴国都城姑苏。
在黄池抢得盟主桂冠的吴王夫差匆匆南返。途中,吴军被宋军挫锐,又加上都城失陷、太子殒命等消息不断传来,军心为之涣散。长期远征,人困马乏,夫差自知无力同越军决战,于是派伯嚭议和,鉴于吴军主力基本无损,勾践接受议和。
黄池争霸和突袭姑苏,是吴越战争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夫差在盟会上得到已是明日黄花的虚名,却失掉了实实在在的战略利益和军事优势。
公元478年,吴国遇上数十年不遇的严重干旱,民不聊生。勾践乘机倾举国之力,大举进攻吴国,这就是吴越兼并战争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笠泽之战。这一战,吴军主力精锐几乎全军覆没,吴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抗衡越国。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即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年后,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再一次大举进攻吴国。越军势如破竹,一路连胜,很快抵姑苏城下。夫差困兽犹斗,勾践采取紧紧围困的方法,断其粮道,围而不攻。
姑苏被困三年,前473年,吴师自溃。11月,勾践发动最后总攻,吴王夫差被困姑苏台上,派大臣求和,请求勾践按古典“军礼”原则,放自己一马。但此时的勾践,怎么可能像当年会稽山旁的夫差一样纵虎归山呢?
当夫差自缢姑苏台时,他的属镂之剑终归勾践,而此时助勾践灭吴的文种,一定没有想到,自己也将和伍子胥一样,命丧此剑之下。
写在最后:
在书的尾声部分,我们看到了爆发于公元前455年的晋阳之战。
晋阳之战以智氏向韩、魏、赵勒索土地而始,至“三家分晋”而终,对土地的争夺成为贯穿这场战争的红线,也正呼应了吴越战争中表现出的从“争霸”到“兼并”的战争转型。
在《春秋后期霸权兴衰大起底》的字里行间,在一条清晰的战争线里,我们看到的,是一段脉络分明、激情无限的岁月,是一个刀光剑影、沙场喋血的舞台,更是一个日新月异、变革转型的时代。
历史大潮泱泱,风云变幻无常。夫差败给勾践,岂因西施;功臣自刎剑下,何怨属镂。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