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玉先生的江阴回忆

徐中玉先生的江阴回忆

首页枪战射击反暴英雄更新时间:2024-05-07

文学界泰斗,著名文艺理论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中玉先生于昨日凌晨去世,享年105岁。

徐中玉,1915年生,江苏江阴华士人。著名教育家、文艺理论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市作协主席。这位中国著名文艺理论家,编写了新中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迄今累计发行3000多万册,为提升中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做出了卓越贡献。2014年12月,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徐中玉的家在华师大二村一幢老洋房的顶层,老人家生活极为朴素。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他在这里读书、治学、育人,成著作千万字。徐中玉的学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毛时安评价先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今日摘录徐中玉先生的文章《忧患深深八十年——我与中国二十世纪》中讲述自己家乡的江阴故事,这既是一位与世纪同行的老人的生命见证,也是一位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表达。先生的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徐中玉先生千古!

我生于1915年2月15日。故乡江苏江阴。家里没有一亩地、一间屋。母亲来自农家,不识字。父亲以中医为业,过的清贫生活。两个姐姐都只读完初级小学便辍学在家,给袜厂摇洋袜挣钱了,只能培植我这个男孩。小学毕业后还去邻镇杨舍(即今张家港市治所)读到初中毕业。接着考上免费还可供饭的省立无锡中学高中师范科。毕业后按章老实当了两年小学教师,凭服务证才得考入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读书。七七事变后随校内迁,转入重庆沙坪坝国立中央大学读完大学。又去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当研究生两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辗转教书,至今始终没有脱离校门做过别的工作。读师范时不用花费多少,读大学一年级时花的是当小学教师工资的积余,后来一直即靠写稿自力更生。

高中以前我一直未知茶叶为何物,以为茶梗也算茶叶,因那时祖父当家,尽量节约,从不买茶叶,夏天便喝家里自炒的大麦茶。这种家境对我有深刻影响。我的人生道路就是这样开始一步步走出来的。

1942年, 图为徐中玉先生及其家人

我可以不读私塾而进初级小学了,教师不是秀才先生而是多少受过新思想薰陶的人。江阴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乡镇子弟家境稍好便去常州、无锡、苏州升学,有些教师就是回乡工作的这种人,脑子里多少有点新思想。记得初级小学与高级小学校牌上都写有“新制”字样。祖父常说“这种学堂洋派多了”,又称“洋学堂”,主要指其“开通”。语文课本开头教“人、手、足、刀、尺”,不是《三字经》。每天早上到校的第一件事是集体肃立向上升的“红、黄、蓝、白、黑”五色国旗敬礼。

▲陋室书馨的徐中玉

六年小学时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5月,要参加好几次国耻纪念游行。5月4日是纪念五四反帝反卖国贼运动,“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就是我们手执小旗上所写和跟着教师口里高呼的口号。纪念实际为了提醒不可忘记耻辱。

江阴有个小小典史阎应元是著名的抗清反暴英雄,他率众扼守江阴孤城,力抗清南下大军八十多天,最后失败牺牲。江阴因此被称为“忠义之邦”。阎应元原就住在华士镇郊乡村。他就是从我故乡奉召去县城任典史之职的。死后乡人为纪念他的忠烈,建立昭忠祠奉祀他。我就读的高级小学,即由这所“昭忠祠”改建而成。当时厅堂里仍塑着他的坐像,还有不少同他一道就义者的牌位。有副对联,表扬他有“天地正气”,是“古今完人”。厅堂变成全校师生集会的礼堂,我每天来回总要在他像前经过几次,有两年之久。所谓“正气”与“完人”,我似懂非懂,但对这位乡贤确实非常尊敬。六十多年过去了,回忆仍很清楚。

就在这里读高小一年级(即今五年级)时,级任老师、兼教我们语文课的陈唯吾先生受到了我们真诚、热烈的欢迎。他不但教书活泼生动,教学态度也非常亲切热情,大家都愿意听他的课,同他接近。但不到几个月,忽然不来了,不知是何缘故。问问别位老师,或说不知道,或含含糊糊。同学们非常盼望他回来。他终于不能回来了,据说已被捉去*了头,只二十多岁! 究竟是怎么回事,几十年都未明白,可他的形象一直在我心里。

直到几年前江阴市为乡前辈刘半农先生等三兄弟建成“三刘纪念馆”,邀我回去参加开馆典礼,便道参观了市里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才终于明白了陈老师为革命而牺牲的真相: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在基层工作,哪里有困难就调他前往,牺牲时已任地下党的县委*,在领导工人运动中被捕*头。保留的一张照片分明是当我教师时那个样子,年青而果决。我的怀念已有分明的着落。高小两年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阎典史和陈先生这两个人。

全家福

那时江阴“农民暴动”此时彼伏。去杨舍镇读梁丰初中时,有个晚上突然听到镇里响起枪声,人声鼎沸,谁也不知出了什么大事。学校紧闭大门,我们都从床上爬起,挤作一团。天明后听说已没事,大家才敢去镇上看动静,原来是数十里外的农民有组织地赶到这里来“暴动”:夺枪械、弹药,“抢”典当,向几户地主借粮、借款。此外秋毫无犯,早在后半夜起就迅速撤走了。

这使我简单地联想到所读《水浒传》时赞赏过的劫富济贫。

不消说这样的活动在人烟稠密的故乡是很容易被发现、破坏的。于是就传出了很多“有人被*头”的消息。当时这样做太冒险,但我很同情这些被害者,因为我知道乡下有很多贫苦人。我外婆家就在乡下,那个村里农民借债还不出,作抵押的土地隔三年就要交给债主,变成佃户。如再欠租,那就说不定哪天还得被抓去吃官司。烈士们的牺牲精神不死。

1978年11月摄于泰山南天门

来源:微信公众号“乡愁江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