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境界

开拓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境界

首页枪战射击皇家大决战1V1更新时间:2024-05-11

作者:管宁(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福建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守护历史悠久的文化根脉、继承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融入并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时代使命,是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同时提出5点希望,对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了深入阐发,要求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这深刻阐述了当今时代是文艺繁荣发展的重大机遇,阐明了文艺创造主体应遵循的创作原则,澄明了文艺传承创新的目标与方向,为我们构筑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境界提供了精神指引。

广阔舞台“艺”彩纷呈

古人说:“文者,贯道之器也。”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富强和复兴的道路上,经历了艰苦卓绝、前无古人的曲折探索和伟大创造。从近代以来的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对救国道路与方案的不懈求索,到五四运动一批仁人志士以新文化启蒙探索民族复兴之路,都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坚韧执着的奋斗精神。五四运动后,诞生了引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道路的中国共产党,产生了一大批经典文艺作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进入新时代,面对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面对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精神生活的新期待,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负历史使命,心系民族复兴伟业,描绘时代恢宏气象;坚守人民立场,书写人民史诗;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在新时代的壮阔舞台上,绘就了一幅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宏伟画卷。近年来,国产电影精品迭出,接连刷新票房纪录,《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长津湖》等创出了叫好又叫座的佳绩。国产电视剧中,主题剧佳作迭现、持续热播,《觉醒年代》《大决战》《绝密使命》《山海情》等完整全面地呈现了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都市剧题材广泛、观念新颖,《理想之城》《我在他乡挺好的》《正青春》《紧急公关》等生动再现了充满现实感和现代气息的都市生活;家庭剧饱含传统人伦内蕴,《小舍得》《陪你一起长大》《乔家的儿女》《八零九零》等直面日常现实、展现众生群像;始终深受大众喜爱的历史剧、公安刑侦剧,在精神旨趣和审美品质上均有显著提升。在新兴文艺领域,原创作品质量持续擢升,呈现日趋活跃和蓬勃发展态势,尤其是体现中华美学内涵与特征的作品,如《原神》《黑神话·悟空》等在海外传播获得良好效果,并逐步形成官方机构、企业组织和个人网红等多主体创作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新局面。

当代文艺创造之所以呈现出百花齐放、繁荣昌盛局面,得益于**关于文艺工作系列讲话的精神指引,得益于当今时代为文艺提供的广阔舞台。首先,创作生态持续向好,主旋律、正能量的文艺主题占据主导地位。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文弘业、以文培元”,贴近时代、抵近生活、讲求品味、追求情操的创作蔚然勃兴;“以文立心、以文铸魂”,自觉抵制庸俗、媚俗、低俗的作品,文艺领域形成崇尚艺德、昂扬乐观氛围,文艺创造向亿万人民伟大奋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反映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的宏大叙事,展现出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其次,审美品质不断跃升,主旋律题材在艺术上既保持高雅格调又体现生动趣味,摆脱正面形象雷同化与模式化,呈现更加立体化、人性化的艺术表达;日常生活题材在艺术创意和制作水平上有显著提升,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以互联网为传播方式的文艺新形式快速发展、势头不减,《唐宫夜宴》《只此青绿》《日出东方》成为大众瞩目的国潮精品,《隐秘的角落》的摄影、表演水准赢得国际认可。再次,主流平台撑起梁柱,主流媒体平台在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领域精心组织策划,为文艺精品传播提供最佳平台、最优渠道。《典籍里的中国》拣择古人思想精华,创新阐释方式,实现古代经典视觉化、大众化呈现;《衣尚中国》系统展现古老中华服饰文化审美精髓,以年轻化、时尚化表达激活传统文化;北京冬奥会《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巧妙融合中华农耕文化符号与神州大地美景,演绎成一幅幅既壮美宏大又秀丽雅致影像。这一系列鲜明、突出展现中华文化符号与审美元素的精品佳作,不仅以主流媒体平台为依托,而且借助传统纸媒、官网等各种网络平台广泛传扬,形成立体传播体系,极大提高了文艺精品的社会影响力。

文化渊薮“艺”脉悠远

当代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这指明了新时代文艺发展赓续文脉、创新发展的方向。拥有深厚文化资源的中华民族,不但要立足自身文化根基,而且要在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中创新,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中华艺术审美传统与古代哲学思想互为融通、密不可分,形成丰富多样、蕴含深厚的美学宝藏。就哲学思想渊源来说,在儒道释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三个不同的美学传统:儒家主张文以载道、文以贯道的美学思想,道家推崇自然素朴、浑一圆融的美学旨趣,佛教禅宗追求虚静空灵、象外之象的美学境界;同时儒道释之间也并非泾渭分明、难分轩轾,而是互为融合渗透,形成多彩多姿的美学风格与艺术流脉。就艺术审美风格来说,产生于农耕时代的美学风格,因社会阶层、创造主体的不同,形成各异其趣的审美趣味:有“镂金错采、雕缋满眼”的审美旨趣,多见于皇家贵胄的宫廷文化;有“昂扬豪放、遒劲刚毅”的美学意趣,多见于胸怀家国的入仕文人文化;有“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审美趣味,多见于隐逸山林的文人文化;有“朴素稚拙、简单质朴”的审美情趣,多见于传统市井乡野的民间文化。这些艺术流脉既有自身发展的轨迹与传统,也存在隐然相合的交织与融会,共同构成中华美学的庞大体系,其中蕴含的丰富美学基因,既成就了不同时代精神文化的高峰,也成就了农耕文明时期造物文化的辉煌;中国古代开辟的丝绸之路上,那些远播欧亚的丝绸、陶瓷、金银器,正是因其承载着风致独具的中华美学而令世界为之惊艳和推崇。

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与审美原则,需要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获得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恩格斯曾说,“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所面临的现实环境完全不同于古代社会及其生产条件,今天的文化创造具有全新的主题内容、艺术体裁、表现形式和传播形态,古典美学原则的继承与运用,必然要适应当代审美趣味的变化和需求。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撷取先人智慧,融通中外菁华,方能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学古而不泥古,破法而不悖法,方能将中华美学真谛融入新时代文艺创造,续写中华文化的时代篇章。

更好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与内在精神,需要深入辨析和具体把握传统文化内涵底蕴。面对浩如烟海、厚重深远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理念指导下,搞清楚哪些内涵需要重点关注、哪些精华值得深度挖掘、哪些理念具有当代价值乃至世界意义,是我们推动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应担负的职责与使命。唯有“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才能“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为此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学资源与文化智慧;唯有坚守传承文脉之初心、保持不懈探索之恒心、秉持海纳百川之宇量、胸怀超越前人之志向,才能切实传承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再创中华文明新辉煌。

与时偕行“艺”境日新

继承传统,就是要以礼敬之心向前人学习;创新发展,就是要以竞胜之心去超越前人。与时偕行,才能激发传统活力;从善如流,才能涵纳万方精粹。传统艺术经典风格多样、流派众多,烙印着历史痕迹,映射着时代精神,无论是镂金错采、昂扬豪放,还是婉约清丽、朴素稚拙,总是或多或少地散发着历史气息,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时代特征。这些洞悉和体现了物换星移的社会历史变迁中人心微澜,透视和彰显了风云际会的人类文明演进中精神气象的艺术创造,必然会成为流芳百世、流播千载的文化经典,也必然会成为文脉勃兴、泽惠后世的优秀基因。新时代文艺创造,既要秉承文以载道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也要超越儒家美学传统,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赋予文艺之“道”以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新内涵,摒弃抽象孤立、空洞虚幻的内容,展现具体丰富、真实饱满的形象,“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遵循“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的理念,将艺术家个体情感、美学理想的表现同民族复兴、人民期盼相融合;以个体精神的张扬与拓展,实现时代气象的彰显与弘扬。

文明演进历史中,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延展是一个持续不断、未有穷尽的过程,也是一个贯穿在历史时空中的创新链条,每一个时代都拥有建立于传统之上的新创造,由此形成绵延不绝的新经典、新传统。镂金错采的美学传统,主要形成于魏晋六朝之前,如楚辞、汉赋、六朝骈文等,并影响至明清;魏晋以降,在王维、陶渊明等文人提倡与推动下,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美学理想,即“初发芙蓉”这一更高的美学境界,主张抛弃文字的雕琢、华丽的色彩,着重表现创造主体自身性情、思想与人格;追求清新素雅、自然可爱的美,成为承接道家美学哲思的雅韵审美传统,并深刻影响了此后的诗词、书法、绘画乃至建筑、园林、家具等各门类艺术的审美旨趣。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词的创作上,既继承欧阳修等文化大家奠定的典雅婉约传统,又将豪放审美融入其中,从而打破“词为艳科”的美学定式,“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提升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豪放词派”。马克思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历史上每一次美学思想的解放,都会带来更多艺术创造的自由,并形成一种新的审美风格与形式,由此不断丰富、充实民族文化经典序列,不断延续、激活民族文化优质基因。

当代文化创造中,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援引、提炼及其运用、创化,离不开新的历史境遇和时代条件,离不开新的审美追求和表现方式。新发展阶段文艺精品力作的创造,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旨归,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深刻把握新时代文艺发展规律与审美诉求,深切感悟艺术的现实脉动,热忱描绘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深度领悟中华文明的丰厚人文精神,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审美精神,既不固步自封、陈陈相因,也不割断血脉、凭空虚造,在不断总结传承和创新的经验基础上,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不竭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创造应把目光投向当代、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相互涵摄、沟通心灵。要聚焦民族复兴伟业,在表现改革开放、乡村振兴、绿水青山、海洋强国等中国发展变革主题中,描绘人间正道、刻画文艺形象。要着眼前沿科技趋势,在把握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人类科技进步主题中,凸显时代特点、展现中国气象。要顺应文艺创新走向,在运用虚拟现实、元宇宙、微电影、短视频等技术手段和艺术形式中,融合文艺科技、激发创意灵感。要涵纳人类进步文明,在广采博取东西方各民族历史文化、当代艺术和哲学智慧等文明精髓中,悉力脱故孳新,催生艺术新质,创造出更具审美魅力的艺术经典,塑造出更加鲜明可爱的中国形象,开拓出一个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文艺新境界。

来源: 《红旗文稿》2022/10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