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帅战记(72)论短促突击

林帅战记(72)论短促突击

首页枪战射击近地联盟先遣队传承战记中文版更新时间:2024-10-19

中区地处赣南、闽西偏僻山区,总人口不足三百万,适合当兵的男性满打满算也就几十万。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以来,红军一败再败、屡遭重创,非但难以开拓新区获取新的兵源,连自身原有地域也被日益压缩,前线的损失必须要填补,尤其一、三军团,从来都是打掉多少补上多少,始终保持着基本满员状态。兵从哪里来?只能靠内部挖潜,苏区月月扩红,任务一次比一次重,征兵人数一次比一次多,将青壮年们源源不断地送上了战场。

到后期实在没人可用了,凡是“16至45岁男子,除地主富农出身以及有明显残疾和重病之外,不管家庭有何困难,是否独子,”均属征招对象。有的地方为了完成指标,把一些老弱病残拉去充数,方式方法也从开始的宣传鼓动演变成欺瞒哄骗、强制执行。但人的天性求生畏死,不是谁都愿意去流血拼命的。于是乎,有人逃有人躲,有人装病自残乃至自*,而在送往部队的途中或是当兵后逃跑开小差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红军中干部老兵伤亡过大,补充进来的人员又有相当部分为16岁以下的未成年和40岁以上的中老年,这些缺乏训练的新兵临阵时往往畏缩不前,面对敌军不会扔也不敢扔手榴弹,只顾得往班长手里送。红军战斗力因此大受影响,这也是以往多次抓住战机却总功亏一篑,不能完成最后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连年战争本就对农业造成严重破坏,在失去了大量劳动力之后,更加形成恶性循环的结果。农田无人耕种,土地荒芜、粮食大幅度减产,然而,公粮的征收又刻不容缓,农民们一贫如洗,苦不堪言。

再加上国军的封锁,苏区内货品奇缺、物价飞涨,布匹、针线、火油、药品等物资极度匮乏,尤其食盐作为生活必需品,稀缺到了比黄金更珍贵的地步。为了嘴里一点咸味,苏区军民不惜冒着中毒的风险,打碎了老墙、灶台,从厕所底、坟墓底挖土熬制硝盐,哪怕饮鸩止渴也顾不上了。长期淡食使得人们普遍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终日愁眉苦脸,萎靡不振。国军甚至挑着盐担沿途分发,用以吸引民众归顺,诱使士兵拖枪来降。

机关工作人员也好不到哪里去,每人每天仅有十两(一斤十六两)粮食的供应,分两顿吃光拉倒,多一点没有。红军*部队还算能吃上口饱饭,可盐每天只能勉强分配到8钱,有跟没有也差不了多少。

总而言之,苏区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已经呈现出枯竭状态,红军无法再从中获得补充供给,这仗打不下去了。

尽管战事进展得极其顺利,但老蒋还是处处小心谨慎,为确保万无一失拿下建宁,特意从广昌抽调周浑元的三纵奔赴邱家隘,由北向南进攻,同由西向东的十纵相互配合,共同夺取建宁。他一个劲地叮嘱正忙着构筑挽舟岭至泰宁封锁线的汤恩伯:在三纵到达目的地之前,切勿孤军独进,稳扎稳打才是王道。

5月9日,国军三纵、十纵分别从北、东两面同时向建宁发起总攻。伍豪赶去坐阵,育容率领一、五、七、九军团、15师等多支部队,对三纵组织了将军殿、驻马寨阻击战,对十纵组织了江家店、雪山岽、武镇岭阻击战。但红军原本就是连续作战的疲惫之师,而且继续沿用层层防御、节节抵抗的那一套战法,结果在敌人火力优势的消耗下,不出意料地全都以失败而告终,战至16日,建宁被国军一举拿下。

广昌、建宁的先后失守,意味着在苏区内部已经无法打破第五次围剿。5月底,领导们商议对策:要想求生存求发展,唯有突出重围,另寻出路。

按照章程,领们首先向莫斯科发电请示,并得到了批准。但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涉及到方方面面,岂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博、李、伍组成最高决策机构“三人团”,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着手各项准备工作。

国军却没有一鼓作气乘胜前进、又老老实实停下来,就地搞工程建设。修好了碉堡封锁线,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发动下一轮攻势,尝到了甜头的国军断然不肯舍弃这个制胜法宝的。

为了调敌和探路,三人团指派了两支部队先行出发。

其中七军团将麾下34师交于五军团,剩余部队仅剩4000,又突击补充了2000新兵,重新编成3个师,携带着1200多支长短枪、一部分轻重机枪,6门迫击炮以及300多挑装满了宣传品的担子,半数以上战士都背着梭镖。就这么一支部队,由代表曾洪易、政委刘英、军团长寻淮洲组成的军政委统领,打起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号,于7月初在九军团的掩护下经长汀、连城、永安突破封锁线,横渡闽江,沿着闽赣边界一路作战一路北进。

在敌西路军的围剿下,赣江西岸的湘赣苏区也同样难以支撑下去,代表弼时、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组成军政委,率领六军团17、18师共计9000人马奉命突围,踏上西征之路。

六军团于8月7日从遂川横石出发,进入湖南桂东,越过郴宜公路,抵达湘江右岸,随后在湘桂两军的追击围堵中忽南忽北、忽东忽西,9月4日从界首抢渡湘江,占领通道,西入贵州,并于10月24日抵达印江县木黄村,与刀帅领导的红三军顺利会师。

相比之下,六军团就是一支先头部队,很多地方中Y红军后来也都走过。

六军团将沿途的地形、敌情不断汇报过来,并且告知搬家式地带着犯人、医院、兵工厂、石印机上路,甚至连一把老虎钳都舍不得落下,到头来这些视若珍宝的家当器物不得不丢了个干干净净。

可惜,领导们没有接受教训,两个月后还要重蹈一次覆辙。

就当双方头脑都在运筹帷幄,双方士兵都在积极准备,前线出现了一个难得的休战期,曾经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前线突然变得沉寂起来,出现了一个难得的休战期,就在这个时候,不让人省心的育容又出事了,这厮投敌叛变了。

当然,不是说育容投靠了国军,而是向博、李的错误路线献媚讨好、屈膝投降。

据他的政委所言,早在二月,李德来一军团作报告,大谈阵地战。会后育容傲娇地对一众表示听不懂的手下诸将说:我也不懂,不懂咱就学。四个月之后,育容学有所成,于6月17日发表了《论短促突击》一文,聂政委对此定性:这不是在讲战术,而是做Z治上的表态。

相比石帅敢于指着李德鼻子骂娘,育容就是墙头草随风倒,人品卑劣、节操全无。据传伟人听闻之后还感慨道:一个是硬汉子,一个是细伢子,金子不能比铜。

说三军团长是黄金也行,可非要把一军团长比做破铜烂铁,埋汰的是育容吗?埋汰的是红军。这种无聊的蠢话会出自伟人之口?王九蛋信去吧。

按理,人家都写出《论短促突击》了,都来抱你这洋鬼子的大腿了,李德在回忆录上应该来上这么一段:经过某家的谆谆教诲下,育容幡然醒悟、痛改前非,成为支持短促突击的坚定分子。

这样,有一名主力军团长的支持,李德更加可以理直气壮地证明自己的正确,同时也能给今天的我们痛批育容提供最有力的证据?实在是皆大欢喜的共赢局面。可惜,李德竟然这么描述育容:

(育容)是最年轻的军团长,是卓越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战术家,所指挥的一军团以行动迅速而闻名,擅长包围战和迂回战。他固执己见,不赞赏其他作战方式,特别在战略战术问题,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在Z治上就是一张白纸,由着伟人任意涂抹,发展到被当枪使用来反对博古的中Y。

很明显,李德对育容既喜且怨。喜的是他会打仗能打仗,怨的是这家伙将伟人视作偶像而对其盲目崇拜。

这……这……?死洋鬼子,真让人扫兴。

李德对石帅的评价也很高:一直以来把伟人视作军队*,但也不意味着事事都同意。他既反对损失浩大的阵地战,也反对分散的游击行动。三军团人数最强大,正规战训练方面最好,总是承担最艰苦的任务。他率领着这支部队屡屡出生入死,又总能化险为夷。

偏生还多出这么一句:(石帅)是苏联的忠实朋友。这就有点煞风景了,此话放在今天就是在骂人。

再者,既然都卖身投靠了,那就得整全套啊。接下来,“号召指战员向李德同志学习”,“欢迎李德同志莅临指导”这些必要步骤都得跟上才对,光写一篇文章,下面……下面没有了?拍马屁都拍得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让人说什么好?

这不,当李德最后一次视察前线时,在和育容的深谈中,还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育容维护他和毛的战术观点。一点没察觉出人家已经到了过来了。

红军摊上这么个悟性低、脑子慢的洋顾问,也算倒足了大霉,怪不得打败仗。

事实上,育容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白纸黑字、有据可查的提意见最多的红军将领,没有之一。

那么再来谈谈《论短促突击》一文,只要不是瞎子或者别有用心,无论谁看完后都不会得出育容放弃运动战的想法。文中写得明明白白:基本上应该通过巧妙机动,寻求宽大无堡垒的地域,进行运动战。对于短促突击,完全束缚于其中是非常错误的,而否定轻视,不相信能消灭敌人,赢得战役胜利,更加危险和有害。

这不很符合辩证法吗?

自从国军攻占广昌和建宁后,就进入了苏区内部,采取了更彻底的,更标本式的步步为营。这种变化了形势下,红军不管愿意或不愿意,不管主动或被动,将会越来越多地使用短促突击来迎敌。

这是客观事实,红军当不了老蒋的家,无法改变。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