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机器人浪潮袭来,又一场行业盛会待启航

具身智能机器人浪潮袭来,又一场行业盛会待启航

首页枪战射击机器人浪潮更新时间:2024-09-27

人形机器人正成为新的世界竞技场。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去年预测,“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甚至有人将具身智能理解为“AI的终极形态”,人形机器人则被看作是,赋能了具身智能的真正智能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热潮汹涌之下,新老玩家动作频频。

几天前,人形机器人老玩家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做了个决定——液压驱动版Atlas机器人退役,与之同时发布了电力驱动版Atlas。

从液压驱动到电力驱动,业界对此评价不一。但这无疑释放了一个信号,连最不急于商业化的头部玩家,也开始以商业化为先。

更早一点,3月19日,站在AI浪潮之巅的英伟达,身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新玩家,正式发布世界首款人形机器人模型。这无疑给原本火热的行业,再加了一把火。

然而火热背后,人形机器人面前依然有几道坎亟需迈过,比如成本高企、算力和算法短板以及关键技术仍待突破等。无疑,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的商业化落地,仍然有不短的路要走。

竞技场

树欲静而风不止。“具身智能”概念最早由图灵提出,数十年之后,去年被黄仁勋重提,人形机器人成为外界的新焦点。

业界的共识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突进的加持下,在新玩家特斯拉等人形机器人的迭代下,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

人形机器人在实验室里踌躇近百年,如今终于迎来了商业化的曙光。

2024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商用元年。麻省理工教授、波士顿动力创始人马克·雷波特曾坦言,“没有经历至少25年潜心研究的机器人产品,不足以商业化。”如今,波士顿动力主动选择成本更低的电力驱动,放弃曾引以为傲的液压驱动技术,无疑也是将商业化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在人形机器人这个竞技场,不仅企业、资本等各方玩家纷纷加入或加码,试图分一杯羹。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正因如此,世界上有实力的国家,均加大了对其的研发和资源投入,从国家层面推动产业做大蛋糕。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较好的有日本、美国、欧洲、中国等,其中日本的优势在于,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体系完备,美国则拥有出色的算力和算法基础。

中国对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不断追赶。至今虽然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但一批人形机器人企业涌现出来,比如优必选、宇树、傅利叶、小米、智元等。整个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链体系雏形已现。

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另一大优势是,具有充分的市场规模、场景资源和供应链基础。

中国电子学会编写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到174亿美元,前五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2%,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为了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底,工信部印发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

无独有偶,今年初,工信部等7部门印发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做强未来高端装备,突破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等产品”。

不仅如此,去年至今,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方也纷纷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以推动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其中,北京设立了100亿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基金,上海致力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高地,构建“大模型 人形机器人”协同创新平台,深圳则以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优势为支撑,开展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恐怕正是如今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生动写照。

掘金潮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变得热闹起来。“具身智能”的产业浪潮下,没有人不对其充满期待。

2022年底推出的ChatGPT,引发了这一波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其光速的技术迭代以及对世界产业格局的颠覆意义,让人工智能被誉为,继蒸汽机、电力、信息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与之相随的是,ChatGPT的缔造者OpenAI,估值目前已跃升至千亿美金,“卖弹药”的AI芯片巨头英伟达,市值也登上全球前五的宝座。还有更多的参与者也从中分到了“一杯羹”。

类似于AI行业,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行业玩家清晰地认识到,“分羹”之前,“做大蛋糕”才能让其真正起到格局颠覆的意义。

在ChatGPT风靡全球几个月前,素有“硅谷钢铁侠”之称的马斯克,便让其特斯拉推出了一款名叫“擎天柱”(英文为Optimus)的人形机器人,宣告正式掘金人形机器人领域。马斯克试图将其高昂成本打下来,以更好地走向商业化。据了解,擎天柱的单台成本已经降到了10万美元左右,马斯克期待的价格是2万美元左右,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融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去年底,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登陆港交所。国外亚马逊、英伟达、微软和 OpenAI等巨头纷纷下场,投资了人形机器人公司 Figure AI。中国的人形机器人融资也呈现加速之势。

在政策、资本的频频加持下,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创新活跃期。小米早在2021年便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研发人形机器人。去年8月,出自腾讯机器人实验室的环境感知机器人,在走、跑、跳、爬楼梯等都有可圈可点的表现。同年,优必选发布了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

与之相对的是,市场蛋糕的变大速度也非常惊人。千亿市场规模近在迟尺。Markets and markets预测,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仅考虑单机),将从2022年15亿美元提升至2027年的17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38亿元)。

不过,整机产品仅为产业链当中的一环。根据《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年将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关键一年。因为这一年要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还要在“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要实现批量生产。

即便如此,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走到普罗大众的身边,仍然有几道坎儿要迈过,第一道坎是成本如何降下来,第二道坎是算力和算法缺口如何弥补,第三道则是关键技术如何取得突破。

几道坎

“昂贵的玩具”,是人形机器人自诞生以来,便长期带着的枷锁。由于人形机器人成本高企,其长时间仅存活于实验室之中。

如今虽然特斯拉已将擎天柱的成本降至10万美元左右一台,但依然难以实现商业化落地。更何况其他成本更高的同类产品。比如波士顿动力的液压驱动版Atlas(已退役)、本田Asimo(已退役)单台成本均在200万美元左右,小米Cyber One单台造价也高达60-70万元。

波士顿动力液压驱动的Atlas日前宣告退役,电力驱动Atlas同步发布,侧面佐证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过程中,成本太高是第一道坎儿。

人形机器人的成本难题,在研发投入大的背景上,要向上追溯到其“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带来的成本。

英伟达近期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模型,便类似于其“大脑”。长江证券在研报中称,多模态模型作为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是机器人应用落地的核心痛点。

这就是所谓的第二道坎,即算力和算法缺口如何弥补的问题。目前大模型缺乏机器人数据,需要将其更多的行为数据融合进去,人形机器人才有可能实现类人的行为能力和空间能力。

而根据ChatGPT的数据训练先例可见,虽然如今有了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可“大脑”缺乏庞大的机器人数据,且获取数据和进行训练的成本,也是一笔惊人的投入。

上游基础设施算力产业链的成熟度,也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

“小脑”“肢体”等如何实现技术突破,也是一道坎。人形机器人在运动经济性、运动机敏性、运动多样性、环境适应性和运动的可塑性等五方面,都有亟待突破的痛点。

概况来说,人形机器人要实现真正商业化落地,需要在形态结构、运动控制、智能交互三大技术层面,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

而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的构建,无疑需要产业上中下游的玩家都参与进来,与其先分羹,不如先做大市场蛋糕。

行业盛会来袭

目前,人形机器人已成世界各国争夺的科技制高点。为了更好贯彻国家政策,加强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应运而生。

大会将于2024年6月6日在上海浦东隆重举办。该论坛得到了中国电子学会人形机器人百人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智能车与机器人专委会的大力支持,由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和《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社共同主办,太平洋证券战略合作。

人形机器人浪潮之下,中国正走向浪潮中心。全国各地纷纷抢跑人形机器人,大有群雄逐鹿之气势。此次大会缘何花落上海?

据了解,位于长三角的上海、北京和位于珠三角的深圳,三地均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翘楚。

去年底,北京和上海竞相成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关键技术上打起了对垒赛。除此之外,两地还出台相关政策,比如北京去年6月印发了《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上海去年10月印发了《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由此可见,两地势必争夺人形机器人这块科技新高地的决心。

在专项政策的指引下,北京和上海更是打出配合政策的“组合拳”。北京列出最迫切的技术清单,试图各个击破。同时试图将企业、实验室以及区域创新中心融合到一起,开启联合作战。并且北京预计2025年机器人产业将达到百亿元规模。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上海多年来在机器人产业的深耕细作,“机器人产业重镇”的口号越叫越响。众所周知,截至目前,上海在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体系上,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在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精加工配套上,具备雄厚实力。这无疑给上海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插上了一双翅膀。与此同时,上海的“创新之都”名号也是水涨船高。

此次乘着人形机器人热潮的东风,上海的“组合拳”,打得更是“举重若轻”。去年底,上海快速成立人形机器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迅速筹建起临港新片区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围绕基地启动联合作战,组建了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联合体,引入智元、新松、商汤、节卡等11家机器人企业,还引入了6家投资机构、6所高校、3个研究平台,以及三大应用场景。与此同时,上海成立了通用机器人产业研究院。至此,上海的“产-学-研-用-投”一整条人形机器人产业闭环链路诞生了。

上海上述方案当中提及,到2025年,上海力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打造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

各地纷纷抢跑之下,拥有诸多优势的上海,自然成为了企业争夺的“香饽饽”。“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花落上海,也是大势所趋。

政府筑巢引凤的效应下,产业链上中下游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企业能否在关键技术上取得创新突破,需要不断从行业当中吸取养分。无疑,像“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这样高规格的行业盛会,便是企业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绝佳途径。

政府筑巢、机构搭台,接下来,便是百花齐放的产业主体们,登台唱戏了。

有关会议详情,敬请期待后续报道。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