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春秋做了司机会怎样?职业前景广,需精通5种手艺,4项绝活

穿到春秋做了司机会怎样?职业前景广,需精通5种手艺,4项绝活

首页枪战射击急速车战更新时间:2024-05-11

我叫荀林父。公元前633年冬,我被鼎鼎大名的“春秋霸主”晋文公任命为“戎御”,也就是驾驭他亲乘的驷马战车。不久,他带领军队,从晋国出发,南下太行,驰骋中原,退避三舍,决战城濮。一路行来,就是我载着他的。我在他身边,亲眼见证他从一国之君,走到百侯之长。

下面,我着重从驾驶的角度,来讲一些事情,主要目的,是想“活现”春秋时期的驷马战车:它的司机如何训练、精进车技,司机和乘客遵守怎样的规则,司机一职有什么样的前途,并对战事起何等作用,以及在各种应用场景,如街巷、原野、战场中,战车、驷马、司机与乘客,是如何行动的。

“戎御”不简单

戎御之“戎”,即兵车、战车,“御”,也作“驭”,即驾驭。从字面意思上讲,所有兵车的驾驭者都可称“戎御”。拿后来的说法,也可以叫驭手、车夫、司机、驾驶员,等等。这一工种,常被人看低,认为职责重要但身份不高。

比如有个叫孔丘的后辈,比我晚个一百多年吧,一次听到某乡人评论他:“孔子真牛啊,啥也懂,但没见哪一样拿手!”孔丘这人,很了不得,是个全才,因此显不出专长,然而,大众理解中的杰出人物,一般只在一两方面突出,如此,倒显得孔丘像万金油,样样精通样样稀松。孔丘听了这话,很郁闷,发牢*说:“那我该在哪方面表现表现,让大家知道我很擅长呢?射箭?驾车?……要不就驾车吧!”

后来,读到这话的人们,弄不清他为何选了驾车,纷纷揣测。北宋的邢昺、南宋的朱熹就认为,驾车的,就是给人做侍仆,属于各种手艺人中的最卑微者。孔子在说气话呢,无非想表达“我没拿手的?我连最卑微的驾车,都能耍得很溜!”

我不知孔丘是的确认为驾车最卑微,还是随意选了一项,我也不猜,更不与人争辩。在晋国,“戎御”一词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它专指国君的驭手,后来国君一般不亲征了,或即便亲征,也不现场指挥,戎御便用于指元帅的驭手。《周礼·夏官》中,有一种与戎御相当的职务,还真有个“仆”字,叫“戎仆”。

是不是“仆”的不重要,反正戎御作为国家关键岗位,是极其显耀的存在。每当晋国更换戎御人选,《左传》《国语》里,常特意记下新人选的名字,有时还会说明任命理由。如晋文公的玄孙、14岁的悼公即位时,任栾纠为戎御,原因是他善驾战车并长于军政。

驷马战车想象复原图

戎御,除驾驭国君自乘的战车外,还代国君掌管其名下所有战车的驭手。平时,在校正(负责国君马政的官员)的协助下,从多方面对驭手进行训练,包括提升驾驶技能、牢记行车礼仪等。

我们戎御这一行,还挺出人物。

76年前,晋文公的祖父武公发动战争,统一了分裂数十年的晋国,并俘虏当时的晋侯。那时任武公戎御的,叫韩万,是武公的叔父,更是晋国大族之一韩氏及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先祖。

28年前,文公的父亲献公连灭三个诸侯国,使晋国土地进一步扩张,奠定了晋国走向强国的坚实一步。这回担当戎御的,叫赵夙,是晋国另一大族赵氏及后来的赵国的祖宗。

顺便提一嘴,驷马战车一般乘坐三人,我们戎御站中间,左边位置为尊,是国君专位,右边位置留给一位身强力大之辈,除了在战场上厮*外,更要守护国君,称“车右”或“戎右”。曾出任车右的,有跟赵夙搭档的毕万,跟我搭档的魏犨(读如抽),两人是祖孙关系,其后人被称为晋国魏氏,再后来又创建了魏国。

没错,韩赵魏三国之发家,始于给国君当司机,或护卫。

我也不差,以司机起家,位至晋国执政,以一人之力,开创了中行(读如杭)氏。

“中行”印章模(侯马铸铜遗址出土,展陈于山西青铜博物馆)

春秋晚期,中行氏与韩赵魏三氏及其他二氏,号称最强六氏。六氏斗得很凶,你死我活,谁活谁就能在即将出现的新时代,走上挑战群雄、问鼎天下的舞台。可惜我的后人不争气,竟在第一轮惨败,中行氏从此消失于历史记载中。

我所接受的驾驶训练

任我做戎御的命令,是公元前633年冬,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被庐大蒐上做出的。蒐(读如搜),原本指大型围猎活动,后发展为以围猎名义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活动,包括阅兵、军训、军演及军队整编、战争准备、战前动员等。此次因晋文公君臣已决定南下作战,故有被庐大蒐。

在参加大蒐的数百名驭手中,我很荣幸,被晋文公相中,出任他的戎御。作为一名驭手,能得到这个位置,是我们这一行多少人的梦想。如今被我获得,既是我的幸运,也得益于我这些年的努力付出。

小时候,看着大人们驾驶战车来去如飞,我就很羡慕,很向往。可是不行,什么年龄得学什么东西,这是有规定的。从6岁起,我只能耐着性子,一点点的,学识数,学辨方位,学历法,学礼仪,学写字,学算术,学乐,学舞,学诵诗。随着年龄增长,终于到了15岁,终于可以学习驾车了。

春秋时代战车复原图

当时虽无驾校,但学校里有驾驶专业——驾驭马车,属于六大专业(六艺)之一。一位驭手,除学习马匹、马具、车具知识,及行车礼仪外,主要学习五项驾驶技能,合称“五御”:

一、鸣和鸾。和,挂在车轼上的铃铛;鸾,挂在车衡和马轭上的八个銮铃。车马一动,驭手首先得学会,让这些铃铛发出的锵锵声保持协调,富于节奏。所谓“升车则马动,马动则鸾鸣,鸾鸣则和应”。这是训练驭手的初步控制力,能够驾驭驷马跑出统一的步调。

二、逐水曲。驾驶马车,能够在曲折又高低不平的水边奔驰,而不坠水。这是训练驭手面对糟糕路况的控制力。

三、过君表。两边各立一旗杆做门,门的宽度,仅容一辆马车通过,两边轴头与旗杆之间稍留一点空隙,但空隙之小,只够插进去一个拳头。驭手要驾驭马车从这样逼窄的门中通过,不能碰到旗杆。这是训练驭手对空间的精准把握。

四、舞交衢。交衢,就是十字路,繁忙人多路段。驭手驾驶马车行驶中,能够像舞蹈一般,娴熟转弯,或穿行于人群间。

五、逐禽左。战车一般载三人,车左位置主射箭,若国君乘车,一般也在左边。围猎场上,驭手驾驶马车,能始终在禽兽的左边进行驱赶,使它们逐渐向着射手或国君所在马车的左边靠近,方便他们射击。这个要求很高。禽兽面对马车追赶,应该是四处拼命奔窜,驭手需控制力极强,使驷马奔驰极快,才能保持在禽兽左边,不让它们从这个方向逃掉。这是一次对驭手驾驶能力的实战考验。

以上就是我们从15岁起所学的驾驶术。后来我又成为军队的一名驭手,经历了战争的磨炼。多少年下来,我练就了高超的驾车技术,对驾车有了一番自己的理解(详后)。这次能够脱颖而出,荣任晋文公戎御,是我人生旅程的一次飞跃。

为国君驾车的各种讲究

通过被庐大蒐,部队完成整编,随即出兵南下。羡慕多年,终于是我本人,驾驭着车队中最尊贵、最华丽的驷马战车了。

国君乘车,与卿大夫或士有些不一样的规矩,或说礼仪,我早就记熟,如今终于派上用场,我很激动,但我必须克制自己,保持冷静,漂亮地完成我的使命。

一、国君登车与出发的礼仪

套车及试驾。国君乘车出行前,马倌给驷马套车辕及各种马具时,我们戎御应执马鞭立在马前,监督其套马。套好后,戎御应检查车轮有无问题;若无问题,即行试驾。先抖动衣服,将衣上尘土震落;然后从右边拉着副登车索上车,以跪姿乘坐,拿起马鞭,两手分握缰绳,驱车前行五步停止。

国君登车。御戎将六条缰绳握在一手,腾出另一手将正登车索递给国君。国君登车后,侍从们退向两边,车子开动。登车索,即登车时手拉着以借力的引绳,分正副两条,正索只有国君才能使用。

晋文公乘车图(宋代李唐《晋文公复国图之局部)

车右登车。车右紧急跟在车后,行至大门口,国君按住戎御的手,示意停车,并回头命车右上车。车至城门或里巷门时,车右须下车,方便国君凭轼行礼;遇沟渠时,车右也须下车,在下面推扶或保护。

车右在下面保护行车安全,排除故障,是项非常重要的职责。春秋战场上,马车被挂或陷入泥地,裹足不前,以致国君被擒获的例子一再出现。

公元前709年,晋哀侯被晋文公的祖父武公追赶,其马车跑到低洼处,骖马被树枝绊住,挣脱不开,很快被晋武公俘虏。

公元前645年,晋襄公在韩原与秦穆公大战,其马车陷入泥泞,无法动弹,被秦军捕获。

公元前589年,齐、晋鞌之战中,晋军这边,主帅与驭手都受伤,仍坚持作战,唯一未受伤的车右似乎过意不去,为自己辩解,其意思是:从一开战,遇到地势不平,他必下去推车,否则,驭手也不能驾驶到现在。

此战中的另一个战场,齐顷公所乘马车的骖马被树枝挂住,动弹不得。偏偏车右之前睡觉时,有蛇窜到其身边,他用臂击蛇,手臂受伤,无法推车,以致被晋军将领追至。幸得车右舍身,与齐顷公互换位置,让后者乘副车逃去,车右被俘。

二、驾车禁忌与行车礼仪

国君的车驾不仅有战车,还包括其它场合所需之车,如祭祀用车、宴饮用车、朝会用车、田猎用车等,且每种车不止一乘,分正车、副车。

为国君驾驶这些车,有一些特殊之处。如驭手不可两手执缰绳,应右手单握缰绳,左手后缩,朝车左的国君略微俯身,以示敬意。国君乘一车出行时,其他车跟随,称作从车。从车的左边尊位,不可空着,空着将表示国君去世。

为此,从车驭手应从中间位置离开,站到左边尊位,但为表示自己的局促不安,应始终作凭轼状,即手握低于身体重心的车轼,使上身呈前俯的姿势。这种姿势,表示致敬之意,但时间久了,身体会极不舒服,甚至难以忍受。

国君乘坐战车,也有一些特殊之处。比如,须将旌旗招展,为的是宣扬武功;但乘其它车,却须将旌旗缠在旗杆上,使之无法招展,以示德美于内,不尚威仪。另外,当时规定,君子(包括国君在内)乘车时,遇到老者、进入里巷之门(里巷中可能有贤人)、遇见供祭祀用的牛,须凭轼致敬。但国君若乘战车,则不需如此。

国君乘车,还须遵守一些与其他乘客同样的礼仪或规矩。包括:在车上不要大声咳嗽,不要随便指指点点。立乘时,视线达到车轮转动五周的距离;凭轼致敬时,视线只达到马尾;回头观望,视线不得超过车毂。进入城内,不可驰骋,驭手应以马鞭轻搔驾车的马,降低车速,使尘土不至于飞扬到车轮之外……

非凡车技: 人马车辔合一

驾着晋文公的战车,我载着他南下太行,进入中原。这辽阔的原野,太大太平了。虽然我们晋国的中心地带也平坦,但毕竟只是盆地,跑着跑着,还没尽兴,就碰到山脚,和这里真没法比。我策马驰骋,一路向前,车技获得最完美的发挥。

我的体会是,一个优秀的驭手到了极高水平时,其实已忘了从学校学的“五御”这一类套路化的东西,他心中只有人、马、车、辔的合一。这样说太抽象,下面我结合《诗经》里的有关诗句及《左传》里的有关案例,分四点予以说明。

一、有力如虎

《诗经》里描述我们驭手说:“硕人俣俣(读如宇)……有力如虎”,是赞我们高大健美,力大如虎。它还记载了一位驭手(兼射手)赤膊上阵,徒手博虎,并将其捕获的勇猛事迹。

驭手控制缰绳,不是一味下猛劲,拼力气,它有很多精妙处,在乎一个巧,但是,作为一名战车的驭手,他必须身强力大。有时候,他的有力如虎,将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

驭手解张,在齐、晋鞌之战中,就发挥了这样的作用。

他当时给晋军主帅郤克(郤读如细)驾车。若非战争状态,主帅按惯例乘左位,但对阵中,双方主帅(可能是国君,也可能不是)会换至中间位置,方便他擂击置于车厢中间的中军大鼓,另有中军大旗插在车栏后边的插孔中。

此鼓此旗,是全军的耳与目,全军的前进后退全靠它们发出的信号。

战车行军中

交战中,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鞋上,仍擂鼓不息,但难以持久。处于左位的解张从一开战,箭也射穿其手掌及肘,他折断箭杆继续驾车,左边车轮都被他的血染成黑红色。车右郑丘缓担心解张也难以坚持。

解张说,全军都要靠此车的旗鼓信号行事,即便只剩一人,只要坚持,此战必胜。于是将全部6条缰绳握在受伤的左手,腾出右手,接过郤克的鼓槌,一边驾车,一边擂鼓。

大概由于单手控缰,加上受伤,不能有效控制,驷马狂奔起来,晋军跟随他们,勇猛前冲。齐军崩溃。

二、驷马如舞

一车驷马,中间两匹叫服马,外侧两匹叫骖马。

当时车辕只有一根,其末端接车厢底部,然后穿过两匹服马中间,在辕首接一横木,叫衡,衡两头各下接一马轭,马轭套在马颈上。两匹服马通过这套装置,拉动马车前行。另外,又从车厢底部,接4根叫靷(读如引)的皮带,分系在驷马身上,同样起牵引马车前行的作用。

两周驷马车示意图(展陈于山西青铜博物馆)

在驭手控制下,飞驰中的驷马是怎样的状态呢?

《诗经》有句诗叫“两骖如舞”,我认为用来形容4匹马也很合适,即“驷马如舞”。诗中又写道,“两服齐首,两骖如手”,两匹服马齐头并进,急速飞奔,两匹骖马像人的两条手臂,随同摆动,起着平衡与加劲的作用。还说,“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即服马努力向前,骖马紧紧跟随,如天上雁阵的飞翔。

三、如轾如轩

这是描述车厢在高速奔驰中的样子。轾(读如至),指车厢前低后高;轩,指车厢前高后低。说白了,就是颠簸。若在山峦沟谷,这颠簸可够受,便不得不慢行;若在这中原大地,满目平畴,这颠簸就是晃悠,让精神彻底放松,小憩也行。

四、执辔如组

辔,就是缰绳;组,指织机上平行排列的若干根丝线。驷马共8根缰绳,两匹骖马的内侧缰绳事先绑在车轼上,故驭手只留6根在手。驭手通过控制缰绳,驱动马衔,将信号传递到马唇,马唇将信号反馈给马脑,使马做出相应的反应。这都是平时训练所形成的条件反射。

精准微妙地收放缰绳,是一门艺术。《诗经》对此有一比喻,叫“执辔如组”。说的是,御者手中的6条缰绳,随着车辆的驱驰,只见它们上下左右不断颤动,但相互间不乱丝毫,更不会缠在一起,就像织机上的一组丝线,随着纺织人的踩踏牵引,虽时时在剧烈颤动,却始终保持平行排列。

当时的我们格外喜爱和迷恋这一境界,《诗经》中曾一再予以讴歌。如“六辔如濡……六辔如丝……六辔沃若……六辔既均”,分别形容6根缰绳柔韧有光、如丝般柔滑、闪耀着鲜艳光泽、收放得自如协调。还有“六辔如琴”,指缰绳颤动如在弹奏中的6根琴弦,似乎奏响着美妙的旋律。

高妙的执辔技艺,在战争中也扮演着异乎寻常的作用。有这么一个例子:

公元前493年,晋国再次发生内乱,中行氏,也就是我的家族后辈,联合范氏同赵氏展开火并,并波及齐、卫、郑等国,是为铁之战。

决战中,赵氏联盟一方,邮无恤为主帅赵鞅驾车,卫国的太子做车右。赵鞅被对方击倒在车里,亏得卫太子用戈救了他。最终赵氏联盟获胜。

车战

战后,赵鞅夸耀说:“我受伤,伏到弓袋上吐了血,但擂鼓不绝,坚持着指挥了全军的攻击。今天能胜,我功劳最大。”

卫太子虽不敢与赵鞅争功,但也自赞道:“我在车上救了您,在下边击退敌人,我是车右中功劳最大的。”

邮无恤也不含糊,说:“车厢底部连接马的两条皮带快要断了,我还能让它们不断,控制马奔驰,我是驭手中功劳最大的。”他又驾车装了点木材,两根皮带就全断了。

由于不知道细节,故不清楚邮无恤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但应该与他控制缰绳的绝妙手法有关。

想象看,一旦他控制得稍有偏差,两条皮带断绝,且如果正好是牵引着骖马的那两条,那么骖马不仅将失去牵引作用,以致马车减速,更可能因突然失重,步伐紊乱,导致四马不稳,发生翻车。

如此,也就没有赵鞅夸耀的擂鼓不息,功劳最大,且很可能他已被对方俘虏,战争的胜败两方调转,赵氏可能就成为晋国最强六氏中首先被灭*的一家。

有种说法认为,邮无恤可能就是广载史册的传说级驭手王良。与王良齐名的是造父,为晋国赵氏的先祖,曾为周穆王驾车。两人驾车,一动缰绳,马便随他们的控制,整齐协和地行进。我觉得这就是“执辔如组”。

书上还写到两位神仙般的驭手钳且、大丙。他们压根儿不用缰绳马衔,无须手执马鞭,车子不用发动便自行运转,驷马不用御使便奔腾向前,像踩着飞箭,像踏着劲风。这个,我只能神往一下,做不到,做不到。

尾声

说来惭愧,我载着晋文公,其实并没参加过激烈的战车大仗。

晋文公剧照(《东周列国·春秋篇》)

起初3个多月,我军所向披靡,没遇见像样的对手。

到后来在城濮与楚国联军决战,楚军统帅成得臣(字子玉)向我军约战,请晋文公“冯轼而观”,就是请晋文公不要动手,把车停战场旁边,倚靠车轼观瞧两军大战就好。

于是我载着他观看了整场大战,看到我军大获全胜。

后来我载着晋文公到了郑国衡雍,晋文公向周襄王献俘,后者策命他为“侯伯”——诸侯之长。五月底,诸侯在周襄王行宫订立盟约,共同立誓:“皆奖王室,无相害也”。由此,晋文公一战功成,登上霸主之位。

公元前632年冬,为征伐狄人,晋文公另设了三支步兵队伍,称三行。我被委任为中行将,告别做了一年的戎御之职,开始人生下一段旅程。

参考文献:

《诗经》《左传》《礼记》《国语》《论语·子罕》《淮南子·览冥》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