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存在两大文明:以人为主体的碳基文明、以芯片为核心的硅基文明,碳基文明进入青铜时代花了100万年,硅基文明进入太空时代只用了不到50年。
AI 、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眼”疾“脑”快,最终将在芯片行业会师对决。欧美重点布局半导体,中国也卯足全力,28纳米以下十年免税。汽车行业缺芯涨价持续发酵了一年,主角MCU芯片价格翻10倍都拿不到货,2021年全球汽车将减少 390 万辆:损失高达 1100 亿美元,并且可能持续至2023年甚至更长。这既有天灾,也有人祸,半导体周期喋喋不休,汽车界的一剂药方或许不只因芯片。芯片对汽车究竟有多重要?为何如此稀缺?缺芯时代,谁披荆斩棘,逆流而上,谁又困境中节节退败?汽车缺“芯”何时了?如何“补芯”,如何把握“芯”生机?
一、硅基文明芯片分类
电子设备就像人体:思考的大脑是主控芯片(CPU/SoC/MCU)和辅助芯片(GPU等AI加速芯片)。存储的脑皮层是Nand Flash/ SD/MMC。供能的心脏(电源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电压转换芯片=功率芯片)是DC-DC和LDO。传递信息的神经包括无线(WiFi、蓝牙、NB-IOT)和有线(LAN)。感知的五官包括各种传感器,控制和驱动肢体的则是各种外设(USB、有线的以太网、HDMI接口)。
图源:智能音箱天猫精灵方糖拆解报告和BOM
从产业链角度,半导体又分为集成电路和OSD(分立器件、光电子器件和传感器)。其中,集成电路按处理信号种类的不同分为模拟IC(占市场85%)和数字IC(占市场15%)。
模拟电路处理连续的模拟信号(用波形表示),我们感官接触的、自然界声光电都是模拟信号。经过模拟芯片的变换才能交由计算机处理。模拟芯片制成较低,但设计难度并不低,因为设计元件较多,应用场景复杂,其中53%是电源管理芯片,47%是信号链芯片。
数字电路处理离散的数字信号(用0、1表示),设计简单,但制程先进,具有算数运算和逻辑运算的功能。主要包括存储芯片和数据处理芯片,比如存储器(RAM、Flash等)、逻辑电路(PLDs、门阵列等)、微型元件(MCU、SoC等)。
二、CPU、AI、MCU和SOC(通用型芯片VS专用型芯片)
数字电路也有两大阵营:通用芯片(CPU, GPU, DSP等)和专用芯片(FPGA, ASIC等)。通用芯片好比为灵活性存在的“人”,专用芯片好比为效率存在的“机器”,分处不同维度。
“通用”需要能够处理各种千奇百怪的指令和外部设备请求,随时转向其他运算,完成后又能从中断点继续当前运算。
CPU、GPU、DSP、MPU都属于通用芯片:①CPU是中央处理器,由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及状态的总线构成。功能是解释计算机的指令和处理软件中的数据。擅长处理逻辑控制,可处理不同的数据类型,因此内部结构复杂,任何一个电脑或嵌入式的计算都有 CPU 或其裁剪版本(代表厂商X86 处理器的英特尔和嵌入式处理器的 ARM)。对CPU进行优化调整,发展出②增强版CPU的MPU(多个CPU集成并行处理数据)、③善于处理CNN/DNN等和顺序无关的图像信号的GPU(代表厂商英伟达)、④善于处理数字信号的DSP。
专用芯片省去通用芯片中断等大量灵活性设计,操作流程像机器固定,主要是FPGA和ASIC两大方向,核心区别就是固化程度。
ASIC是“量身定制”的专用处理器芯片。FPGA是“半专用”处理器芯片,又称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像乐高一样可编辑,可实现DSP、GPU甚至CPU的功能,代表厂商:赛灵思、阿尔特拉(被英特尔收购)、深鉴科技。
FPGA常用于ASIC开发的预研(低产量系统或原型系统),但芯片数量进入爆发阶段,ASIC的规模经济效应就优势明显。ASIC也可是个大概念,包含FPGA属类,代表对性价比的极致需求: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功耗更低、性能提高、保密性增强、成本降低等。
什么是AI芯片
目前AI芯片并无明确统一的定义,包括但不限于GPU/FPGA/ASIC/DSP等。广义上讲,过去两三年诞生了全世界超过90%的海量数据,基于传统CPU的计算结构处理数据捉襟见肘,需要抽离出简单重复的运算,通过CPU AI加速器,即用GPU/FPGA/ASIC做加强,专用性依次越来越强,每瓦功耗越来越低。
同时,需要更好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AI算法和模型范围由大至小: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应用场景越少,算法越少,越适用于专用芯片。
各式各样的AI芯片由此产生,比如寒武纪NPU,地平线BPU,天数GPGPU等。
芯片上的集成明珠
AI芯片让物联网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联。麦肯锡预测,全球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2025年市场规模或达11.2万亿美元,这属于CPU、GPU、ASIC还是FPGA?未来竞争边界模糊,各有存在的必要,又有你我共生的新架构在萌发。如果非要选个赢家,那就是混合架构的SoC。
CPU、GPU、FPGA、ASIC等本身只是处理器(Processing Unit),需要搭配存储、接口等才能构成完整的计算机。搭配的集成单元不同,构成的芯片也不同,随着AloT设备灵活性要求日益提高,芯片向低功耗、高性能方向发展,MCU和SoC脱颖而出。
MCU和SoC不是芯片类型,更像是集成方式,区别是集成程度不同。MCU是芯片级芯片,一般只包含CPU一个处理器单元;MCU=CPU 存储 接口单元;SoC是系统级芯片,一般包含多个处理器单元;SoC=CPU GPU DSP NPU 存储 接口单元,集成功能比MCU更丰富,可应用于功能较复杂的嵌入式电子设备。
三年前,IC Insights曾预测,2021年汽车半导体将成为芯片行业中最强的AloT终端市场。现在,汽车芯片正从微控制单元(MCU芯片),进化至系统级芯片(SoC芯片)。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
三、MCU市场的领头羊:引领汽车由机械化时代走向电气化时代
车规级芯片,现代汽车的神经元
“软件定义汽车”,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明显增加,芯片、操作系统、算法、数据共同构建智能汽车计算生态闭环,核心就是芯片,车用芯片量是传统燃油车的 4 倍。2020 年,全球汽车芯片搭载量已达 25 亿颗。芯片成本预计会从目前约4500元/车上升至2025年8000元/车,2030年约15000元/车。各种功能芯片似神经系统遍布控制汽车全身,且以 IGBT、MCU、主控 SoC等三类高新技术芯片为主,其中汽车数字芯片可分为两类。1)AI智能运算为主的 Soc 芯片(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芯片);2)CPU 控制指令运算为主的 MCU(车身控制芯片)。
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又称微控制器或单片机,98%的电子产品都有MCU,主要功能是控制。一般包括删减版CPU 外设,外设也不需要复杂的输入输出设备。麻雀虽小但包含嵌入式系统四大部分:处理器、存储器(RAM、ROM)、计数器(Timer)、通信端口(USB、A/D转换、UART、PLC、DMA等)。
MCU制程成熟,分为4/8/16/32/64位,应用于汽车电子33%、工控/医疗25%、计算机网络23%、消费电子11%、其他8%。32位是主流,应用于物联网、汽车电子、指纹识别、安防监控,下个时代是64位的机器视觉、高效能影像处理系统等。根据IC Insights,32位是今年销量增长最快的十大IC之一,预计2021年全球MCU 市场规模有望达223亿美元,出货量从2015年220亿颗增长至2020年360亿,平均单价从2015年0.72美元提升至2020年0.78美元。
汽车是全球 MCU 第一大应用市场,平均每辆汽车高达上百颗。汽车发展初期是典型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包括多个 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管理不同功能,每个ECU都要嵌入 MCU 芯片,运算简单逻辑指令,因此传统汽车芯片其实是实现某个功能的功能芯片(MCU)。
随着全球汽车消费升级,ECU数量持续增加,应用领域由传统底盘延伸至整车。功能增加,处理数据复杂化,驱动 MCU 单车价值、用量稳步提升,短中期出现短缺。
并不「高精尖」的汽车芯片MCU,为何缺货?
与手机5nm 芯片技术突破相比,MCU 芯片制程 90nm~0.13um,8 英寸晶圆原材料成熟。缺货并不是技术问题,那究竟是什么?
①新冠疫情 日本火灾地震 欧洲罢工 德州暴风雪 中国台湾缺水。②车规级MCU代工集中度较高,由台积电生产全球70%,但2020年收入仅占其3%。MCU 20-45nm制成成熟,8英寸晶圆有被性价比更高的 12 英寸取代的趋势,代工利润低,无扩产能动力。③上游设备商也因利润较低较少生产成熟制成的生产设备。④疫情期间消费电子销售爆发挤压产能。⑤临时建厂周期长难度大。⑥缺货风波引发囤货、加塞、漫天要价。⑦大宗产品芯片制造成本上涨。⑧美国对华为制裁的蝴蝶效应。
缺芯暴露什么问题?
缺芯原因多样,但本质都是供应链安全问题。汽车芯片产业全球化,各国企业分工明确,还没有哪个国家凭一己之力扛起整个供应链,上游蝴蝶效应,很快波及十万八千里,尤其是中国汽车制造完全被芯片 “绑定”,要解决问题:一是核心技术自我可控,二是良好的供应链管理机制。
车用半导体供应链一般有两种价格体系,一是大客户体系,按照年度采购议价(每年9-11),确定次年需求量和价格,所以大Tier 1和Tier 2不会中途涨价。二是非大客户体系,才是网上缺芯涨价的重灾区。
MCU虽然不是高端芯片,但没有自己的“鸡肋”,中国“芯”始终存在断供风险。MCU 市场高度集中,海外七巨头全球市场份额超过 80%,瑞萨、恩智浦 (高端汽车、工控)> 微芯、意法(中端工控、消费电子) >其他三家(英飞凌2020年收购赛普拉斯、德州仪器深耕工控和通信)。国内方面,根据IC insights,2020年中国芯片市场以逻辑器件、MPU和DRAM为主,MCU占比不足5%。因为国内汽车半导体都存在供应安全问题,汽车级MCU品质严苛,认证过程复杂,投入大,短期难盈利。芯片缺货虽是全球性的,但也带给国内半导体企业警示和机遇。目前国内汽车级MCU量产的有:比亚迪、杰发科技(四维图新子公司)、上海芯旺微电子、赛腾微电子、中微半导体等。国内供应商正加速进口替代:兆易创新(32 位大陆龙头、Flash 无需外购)、中颖电子(大陆 8 位龙头,家电 MCU 龙头)。
图源:IHS、开源证券研究所
四、软件定义汽车时代,“补芯”需长远布局:AI集成SoC芯片推动汽车域控制/中央集中化、重塑Tier1供应链关系,自研 IP竞争格局比MCU更开放。
“补芯”需长远布局
市场逻辑从缺货涨价,转移到高端芯片突破和国产替代,才能摆脱周期的限制,但从周期股真正转成成长股,将推动汽车“芯”快速转向搭载算力更强的SoC芯片。
AI 芯片是智能汽车时代关键变量
新能源汽车颠覆了传统燃油车的定价策略,百公里加速失去溢价能力,未来车辆如何溢价---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核心技术便是AI 芯片。汽车从“两张沙发四个轮子一个车壳”变成“四个轮子上的超级计算机”,需要与人、外界环境甚至云数据中心大量交互,处理大量非结构化数据。自动驾驶 L1 至 L5 级别,L3 级别更是算力需求的分水岭,AI 计算力需达到 20TOPS( 20*1012次操作每秒),L4接近 400TOPS,L5 甚至高达L4的十倍(4000 TOPS),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智能化趋势每提高一级,汽车智能架构的算法和算力就要增长一个数量级。
传统汽车功能简单与外界交互较少,常用E/E架构通过ECU一对一控制汽车各系统各功能,弊端逐渐显露:1)只能处理指定传感器数据,算力不能共享;2)通信总线增加装配难度和车身质量;3)不同供应商的ECU无法统一编程和软件升级。
结果,每新增一个功能,MCU使用数量也要增加,Alix Partners数据显示,2008年MCU芯片使用量约为100个/辆,2020年增至250个/辆。更糟糕的是,每辆车包含近十亿行代码,坦率的说质量还不高,这对于整体系统开发,尤其是软件工程是个灾难。
“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汽车E/E架构正由传统分布式逐步向域控制/中央集中式演进。
E/E 电子电气架构升级包括硬件、软件、通信三大部分。其中,博世将硬件架构从简单到复杂分为3大阶段6 小阶段:分布式(模块化→集成化)、域集中(域控制集中→跨域融合)、中央集中式(车载电脑→车-云计算)。模块化大部分车企已经实现,“域控制”架构整合多个ECU,单个域控制器承担特定功能,如 Tier-1 博世的经典五域:动力域、底盘域、车身域、信息娱乐域,ADAS 域。随着集成度进一步升高,将进入“中央化架构”,大众、奥迪、通用、丰田等车企加快部署全新 E/E 架构以进入域集中式阶段,预计 2021-2025年实现量产,而特斯拉最为领先新一代 E/E 架构达到了中央集中式,即用一个电脑控制整车,底层采用统一芯片驱动是大势所趋。
过去,统一芯片驱动的主要阻碍是算力不足,只具备 CPU 处理器的芯片不能满足需求。集合AI加速器的系统级芯片(SoC)是汽车芯片未来发展趋势。
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代表一种技术,通常具有“CPU XPU”的 AI 运算多核架构,包含CPU、GPU、RAM、ADC/DAC、Modem、高速DSP等各种芯片。MCU只是芯片级芯片,SOC是系统级芯片,一块单芯片就能实现完整电子系统,运行操作系统,协调组件之间所有通信,并协调不同实时任务的资源分配。各微处理器MCU处理单一数据转变成统一CPU/AI芯片处理不同传感器发送的数据(待处理数据信息先传递给CPU,CPU 发现大规模非结构化数据,自身无法处理,便传输给AI 加速卡运算),同时具备性能功耗优势,简化整个系统,只需每个域有个中央计算器SoC,MCU 用量大大减少,编程开发更加友好。SoC是半导体、IC产业未来发展方向,Market Research Future预计,全球SoC市场规模将从2017年1318.3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2072.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8.3%。
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带动供应链关系重塑,SoC芯片将是主要增量市场
上期投资观察《比亚迪半导体要A股上市了》介绍过汽车电子产业链三个层级:上游电子元器件、中游系统集成商Tier1和下游整车制造厂OEM及维修厂AM。传统汽车供应链体系中,软件能力通常不由汽车主机厂直接控制,而由 TIER1 厂商掌控。
“软件定义汽车”的游戏规则下,汽车产业从注重销量转变为注重用户运营和软件收入,相关部件在汽车中的价值量不断提升。IBM预测,2030 年软件将占开发成本 90%。二级供应商(芯片、传感器、软件算法等)绕过传统一级零部件供应商Tier1,直接与主机厂合作,攫取更高利润更高行业话语权,不再罕见。例如英伟达直接对接小鹏,地平线直接对接长安。
供应链势必发生改变,传统博世等Tier1不具备基于SoC芯片的软件能力,SoC芯片厂提供软硬件全栈能力或成新Tier1。
SoC 自研 IP 与渠道构筑行业壁垒。SoC 公司通常根据下游具体应用场景,自研音视频编解码、影像视觉、系统设计、电源管理技术等IP 模块(CPU、GPU 等 IP 模块通常外购),构成行业壁垒。研发资金人才大量投入,后进入者短时间很难积累足够技术并快速产业化,构成技术壁垒。国内 SoC芯片设计行业集中度较高。
车规级 SoC 芯片作为增量赛道,竞争格局比传统 MCU更开放
汽车SoC芯片是整车核心,主要包括智能座舱芯片和自动驾驶芯片。智能座舱芯片以“CPU 功能模块”的SoC异构融合方案为主(瑞萨、英伟达、高通、英特尔、三星等)。自动驾驶芯片以“CPU GPU NPU”的SoC异构方案为主(特斯拉FSD芯片、英伟达、英特尔Mobileye及华为等)。自动驾驶竞按供应方式又分为软硬一体式(英特尔Mobileye和华为)和开放式解决方案(英伟达和地平线)两大阵营。
未来大范围普及需兼具成本低廉 生态开放。目前实现车规级量产前装的并不多,海外主要有英特尔(Mobileye)、英伟达和特斯拉,居全球第一梯队,中国主要有地平线和华为。英伟达龙头显现,高通等手机 SoC 芯片厂商进入汽车领域具备爆发潜力。MCU功能芯片与SoC芯片设计与工艺差异较大,以功能芯片见长的瑞萨、NXP、TI等传统汽车芯片厂无论算力还是更新速度都难以追赶消费类芯片厂。
国内厂商与国际领先企业差距较大:代表厂商华为和地平线。华为硬件实力不弱于高通和英伟达,软件稍弱。地平线、黑芝麻也有亮点,地平线在 Waymo 举办的 5 项挑战中获得 4项全球第一,一战成名。征程 5 算力高达 128TOPS,多颗征程 5 芯片打造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最高算力达1024TOPS,能支持 L4 级自动驾驶。黑芝麻芯片算力接近特斯拉,功耗却减少一半有余。
图源:兴业证券
车规级 SoC 芯片作为增量赛道,竞争格局比传统 MCU更开放,国内企业有望凭借性价比更高(本土工程师红利与供应链优势)、本土化服务更好(海外企业很难为国内车企提供即时定制软硬件服务)与开放平台(与国内车企共同定制开发生态系统)抢占市场份额。国产芯片加速,看好自主崛起。
结语
汽车芯片荒会持续多久?恐怕没人能给出确定答案。但是,“碳中和”催化国内新能源汽车快速放量,美国对芯片“卡脖子”行为,“芯片荒”等加速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汽车MCU芯片市场一直被恩智浦、德州仪器、瑞萨等汽车芯片巨头垄断,外来者鲜有机会入局。但随着汽车行业智能化加速,MCU车身域增量国产替代空间大,高级别智能驾驶SoC芯片为核心的商业大战已经打响,英特尔、高通、华为等消费电子巨头纷纷登场,地平线黑芝麻等初创公司也迎来机会,弯道超车共助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
项目资本更关注3点:团队技术和渠道能力、车规级认证流片前装量产能力、供应链产能。流片后整个融资节奏会转向“产业投资人为主,财务投资人跟投”。
芯片趋势长期,需要提前布局,非临时抱佛脚。伴随汽车架构重塑、产业链向上整合,智能化技术快速迭代。或许,现在正是赛点,正是国内半导体企业迎头赶上的黄金时代。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