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充满了暴力和冲突的混乱时代,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之间一言不合就要大打出手,付诸战争。
面对连绵不断随时可能会爆发的武装冲突,当时的人们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为了自保,贵族们不得不把自己和家人居住的私人宅邸打造成军事要塞,这些要塞就是在欧洲随处可见的城堡。
城堡或为土木结构,或为砖石砌成,总而言之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围得严严实实,用高墙阻挡骑士的突袭。
作为进攻方,通常会先将城堡团团包围,以防守军突围。然后将附近的农田和乡村占为己有,搜刮粮食等物资来为长久围城做准备,同时开始现场建造或者调集进攻器械。
在准备工作做好后,围攻就开始了。
进攻方需要先将保护城堡的沟渠或者护城河填满,然后开始接近城堡。但无论是使用简单的云梯,还是建造巨大的投石机,亦或挖掘坑道进行偷袭,要想攻陷一座城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是因为城堡的结构极为复杂,即使攻克了大门和外堡,里面还会有重重防御在等着他们。环路、塔楼、主楼、高塔、翻板陷阱、小吊桥,一旦进攻停滞,防守方很容易就可以把丢失的部分重新夺回去,并且修复被破坏的防御设施。
通常情况下,防守方依托护城河、城墙、塔楼等进行防御,能够抵挡十倍于己的兵力超过一年。在双方实力不是太过悬殊的情况下,大多数时候攻打城堡最终都会演变成一场考验兵力和物资的消耗战。
但是到了15、16世纪,火炮技术的大跨步发展彻底打破了攻守双方的平衡,欧洲围城战的固有格局开始改变。
火炮革命15世纪,得益于火药配方和制作工艺的改进,以及锻铁技术的提高,欧洲掀起了一场围绕火炮的军事革命,新兴的射石炮彻底取代了投石机的地位。
顾名思义,射石炮的炮弹仍然是石头,和投石机的区别不过是改变了发射的动力,但这已经足以对传统中世纪的城堡造成更大的破坏。
在15世纪中叶,欧洲主要国家配备的火炮已经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传统的垂直式堡垒摧毁。例如1449年12月,法国国王查理七世使用16门大炮,只用17天就攻克了固若金汤的哈弗勒尔城。4年后,比哈弗勒尔城更为坚固的君士坦丁堡也倒在了土耳其的火炮之下。
面对攻城火炮,城堡防守方的优势荡然无存,围攻战中攻守之间的平衡开始扭转。
城堡的早期应对:加固城墙,建造炮楼面对威力巨大的火炮,防守方已无优势,在攻城火炮面前,在冷兵器时代曾经固若金汤的旧式城堡变得不堪一击。
为了应对炮击,欧洲人开始对城墙进行加固,主要方法是给城墙加上一层软质掩体,这些掩体包括但不限于夯土、木材、装满泥土的柳条筐、填满羊毛的垫包。它们材质较软,可以帮助城墙吸收分散炮弹的能量,从而起到保护城墙的效果。
同时,为了避免被动挨打的局面,他们想出了使用火炮来对付火炮的办法。如果在城堡里架上火炮,在双方射程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处在己方炮火的覆盖下,敌人的火炮将无法在较近的距离部署就位。
但是在旧式城堡上城墙较窄,没有可供放置火炮的地方。为了安装大炮,城堡内建起了一座座可以安放火炮的炮楼。
城堡内的火炮迫使进攻方不得不将火炮部署在较远的位置上,对城堡的威胁自然也就大大降低了。
不过这种相对简单的应对方式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随着火炮技术的飞跃式发展,特别是在15、16世纪之交的意大利战争中,法国军队将新式加农炮带到了战场上,一切都变得大不相同了。
以棱堡为核心的意大利式防御工事法国人全新的加农炮抛弃了石弹,改用更先进的铁弹,在炮弹威力大增的同时,射速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在法军的加农炮面前,原本需要很久才能攻下的意大利城堡瞬间变得像纸糊的一样,意大利军事评论家马基亚弗里对此写道:"没有城墙可以留存下来,无论它有多厚,大炮都能在数天之内将其摧毁"。
借助火炮之利,法国军队在亚平宁半岛上如入无人之境,一路摧枯拉朽,以那不勒斯的费迪南为首的意大利君主们仓皇逃窜,狼狈至极。
对于法国人的新式火炮,意大利人惊惧不已,甚至有人评价说:法国人使用的是"恶魔的而不是人类的武器"。
令人惊叹的是,在危机之下,意大利的建筑师们很快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防御工事:星型要塞。
将石制城堡改为夯土堡垒,同时降低城墙高度,增加厚度。之所以用夯土取代砖石,是因为夯土更加松软,可以吸收炮弹的轰击力,比砖石结构的城墙更能经受炮轰。
当然,在夯土墙外层还会用砖石保护起来,否则都不用等敌人炮轰,风吹日晒之下土墙用不了几年就得被侵蚀掉。
降低城墙高度、增加厚度不仅让城墙更加结实,也降低了城墙的面积,让敌军炮火相对不那么容易命中了。
最重要的是,城墙既然变厚了,那么在上面放置重炮就成为了可能。
不过和放在炮楼里的火炮一样,城墙上的大炮一样存在射击盲区。一旦敌人突进到城墙脚下,大炮将无计可施。
为了解决射击盲区,修建棱堡防御体系。早期的棱堡和炮楼外观有些相似,只不过炮楼是圆形,而棱堡是多边形,看似简单的改动,却让整个防御体系的强度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炮楼体系中,相邻炮楼之间虽然也可以进行侧射,但是总有一块区域无法被侧射火力覆盖到。而棱堡体系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无论敌人从哪个方向进攻,各个棱堡之间总能互相掩护,提供无死角的火力。
随后这种防御工事不断得到完善,城墙外围会挖出一道又深又宽的壕沟,这样进攻方即使想从远处挖地道过来埋炸药也会被很快发现;将壕沟以外的地方做成斜坡,让攻城一方可以更加充分地暴露在城堡的火力之下;在周围战略要地设立小型的外围工事等。
不管怎样改进,棱堡始终是星型要塞的灵魂,这些从城墙向外延伸出去的大角度棱堡让城堡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带刺的玫瑰,在火炮肆虐的时代里,再一次将优势转移到了防守一方。
面对拥有完备棱堡防御体系的城堡,进攻方即使拥有强大的火炮,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攻克了。
结语欧洲围攻战的面貌在投石机被火炮取代后的短短百年间发生了巨大变革,战争的天平在攻守之间几易其手,终究还是倒向了防守一方。16世纪之后的几百年里,意大利式的防御工事一直都是欧洲防御工事设计的典范,直到一战时期,欧洲大陆上形形色色的防御工事里仍然能看到它的影子。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