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来,国家关于课外辅导教育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这是一种信号。
1、
由于我国的国情,长期以来,教育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古代,教育的权利只属于贵族统治阶级和地主士绅阶层,后来演进为科举考试,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命运,但也只是很少一部分。
在近代,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以后,随着封建王朝统治的式微瓦解,以及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人民的意识逐渐觉醒,有很多贫民老百姓追求自由,追求革命,追求教育和知识,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这当中更有很多人成为革命先锋,成为建立新中国的中流砥柱。
但是当时,中国是一个拥有四亿人口的国家,文盲人口的基数还是很大的,就拿我祖父的例子来说明。
我的家乡原来属于石家庄二环外的郊区农村,刚解放时,全村大多数人都是文盲,少数人只是认识一些字,连小学水平都算不上,全村只有四个初中生,我的祖父就是其中之一,也正因为这样,我的祖父成为建国以后我们村第一任小学校长。由此可见当时教育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的教育普遍发展,但是最基本的任务是消除文盲,这个目标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基本实现,可见难度之大。
当然,从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也有一些精英学者出国留学,成为数一数二的学科型人才,后来也成为一代宗师,泰山北斗。比如:詹天佑、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等。但他们终究只是那个大时代里面极少数的幸运儿。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各方面的大发展,也包括国民教育,但由于中间十几年的一些原因,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全民教育的列车才走上了稳定的快车道。九年义务教育成为国策,大学精英教育开始迅猛发展,那时候的大学生录取率大约是10%~15%,大学生的含金量很高,是十足的人才。
但是相应的,由于此前很多原因,国家主体的组成大多数是农民、工人,国家主体的教育水平仍然以中学、小学为主。
直到上世纪1999年,国家实行了大学扩招政策,大学招生的入学比例大幅增加,从原来的10%~15%大幅提高到60%~75%,甚至更高。
由于大学采取了严进宽出的政策,基本是只要能考进去,只要不是特别不学,基本都能拿到毕业证。
所以从1999年以后,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大量增加,本科生满天飞。开始的时候,用人单位要求必须是全日制本科大学,后来又要求必须是985、211的大学才可以。
近几年来更为苛刻,目前的形势,硕士研究生都快成了原先本科生的趋势,目前事业单位招聘人才的硬性要求就是硕士研究生水平,有的还要求必须是重点大学,也许以后还会提升到博士吧!
相应的,就业市场就那么大一块蛋糕,人少的时候尚且好分,如果竞争的人数增加了,那这竞争也会是越来越残酷。我就曾和一个七十多岁的退休老干部聊天,她就说,有个事业单位部门有一个职位招聘,竟然有300多人竞聘,可见形势的残酷,这中间是否还会有单位子弟、人情关系、暗箱操作等情况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应聘者都是陪跑甚至炮灰了吧。
除了事业单位,除了自主创业,有很多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只能进入企业,有一些只能进入教育培训机构等工作。甚至还有一些从事了与本身教育专业完全不相*工作,比如北大毕业生去卖肉,重点大学毕业生去当保安、送快递等,可能他们都有自己的考虑,但这是不是教育的浪费呢?
相应的,大批大学人才的过剩,还导致社会就业的不平衡,眼高手低,贪图安逸与享受,没有积极性,于是出现了一个网络词汇---躺平。与此同时,很多基层操作性工作没有人愿意去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去种地产粮食,工厂里面招不上工人,甚至服务业也有缺工的情况,最直接的例子:现在肯德基、麦当劳里面的工作人员很多都是40、50岁的中年人在工作。我们的教育方向,也许确实背离了一些初衷吧。
2、
每个家庭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人中龙凤,但是,物以稀为贵,如果所有孩子都成为龙凤,那还有什么稀罕的呢?就没有了那种层次感,距离感,乃至美感。
我们的教育,不是把所有人培养成一个样子,而是培养成他们适合的样子,培养成他们能实现自己价值的样子,培养成他们喜欢的独一无二的样子。
不可否认的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上大学的,甚至,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上学的,以前就有很多例子,有些不爱学习早早退学的孩子,日后成为富翁老板,那肯定是有他自己独到之处,将自己的独到之处发挥好了,也能走出自己一片天地!
有的孩子适合手工,那就培养他的匠人技艺;有的孩子适合交际,那就发挥他的长处广结善缘;有的孩子适合运动,那就让他入伍或者当运动员;有的孩子适合艺术,那就让他充分去创造···孩子有什么特点,适合做什么,那就培养他去做什么,这是最优先选项。
现在最大的藩篱,其实在家长心中,很多孩子都是在为家长学习,包括未来规划、专业选择、就业方向等,很少有根据自己特点来决定发展的,好像只有上大学、进事业单位才是唯一体面光彩的事情,而且这还成为了社会的普遍风气,这个太莫名其妙了。
有很多例子:郑渊洁、爱迪生、陶华碧、宗庆后等等,都通过实干,脚踏实地,发挥自己特长,成就了自己的价值。还有日本的工匠精神,一辈子只钻研一种技法,惟精惟一,百炼成真,可以是制作豆腐,可以是制作鳗鱼,可以是制作宝刀,甚至可以是马桶垫子···踏踏实实,沉淀下来,不浮躁,不僭越,一生只求一个目标并且做好,我们太欠缺这种精神了!
精英教育,是西方几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大部分情况下,精英处于整个社会的金字塔塔尖,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也是极少的存在。
社会精英包含了家族、财富、人脉、资源、教育、品行、威望等一系列的特质,不是靠短期的爆发能达到的,更不是单纯某一方面的多寡就能达成的。
现在西方有一种说法是中产阶级占有社会的大多数,形状类似于中间粗两头小的纺锤形,即便如此,精英阶层,仍然是很少的存在,是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
全民精英的理念,本来就是一个悖论。但是现在的中国,几乎家家都想出龙凤,每个孩子都被要求成精英,那就太不现实了。
想要靠教育达到全民精英的水平,更是不可能的。
可能还是社会太浮躁了,紧盯着各种利益,都想要十全十美,那可能吗?
有限的生命里,我们能获得的,只是很有限的一些东西,到了最后,还是要全部放手,本来干净,还有啥好纠结的呢?
是鱼,就让他下水去游,是鸟,就让他上天去飞。就这么简单。
3、
如果孩子适合学习上大学,当然是好事,加倍努力!
如果孩子不适合学习,也没什么大不了,让他多进入社会去磨练,也会有别的收获,都是成长的过程。
有多少孩子,在上了大学以后,选择了自尽,有多少悲剧,在发生了以后才去后悔莫及?
我们的教育啊!该反思的太多了。
目下,国家教育政策开始改变,我想未尝不是好事,到了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将有一半孩子不能上高中去奔大学,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就算回到以前,恢复到10%~15%的大学录取率,也挺好。
人有三六九等,何必都是一样?各有各的传奇!
坦然面对自己,就是普通人,也很好。
我是普通人,但我很快乐,这样想的孩子也许不会多么出类拔萃,但他们会很平和,能够坦然面对自己,说不定反而能成事。
希望家长们不是被动地去接受,而是要有自己的认识,能和孩子进行良性沟通,为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康庄大道。
不能上天入地,独在小溪游弋,也很美!
你,还在梦中吗?
全民精英的教育梦,该醒醒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