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春上熊
果壳网总编,也是国内科学传播界重要的意见领袖之一的徐来曾说过,科普类书籍,会启发你成为真正有研究力的人,变成各个领域的拓荒者。
“研究”是人类的本能。认知资源匮乏时,世界是个黑洞——黑魆魆,怎么看都看不透。我们依靠经验一点点向前拱,有时并无偏差,有时却错得离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称之为“幼稚的科学家”。大部分人会永远停留在“幼稚的科学家”阶段,而真正有研究力的人,则变成各个领域的拓荒者,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这次,春上熊根据科学大咖的推荐,和自己读过的科普书,用差不多上万字给大家整理了适合暑期读的23本科普书单。稍微有点长,喜欢科普类的可以先收藏~
RECOMMEND 01
《万物简史》
“你坐在椅子上,其实没有坐在上面,而是以1埃(一亿分之一厘米)的高度浮在上面,你的电子和它的电子不可调和地互相排斥,不可能达到更密切的程度。”
这段话太有魅力了,直接戳中了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直接的本质:跟万物都不可能达到更密切的程度。
其实这是一本科普书中的原话。
在这本书中,作家比尔·布莱森,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包含了大量的科学八卦。虽然关于这些八卦的真实性,一直都存在争议,但无论如何,它指引着我们敲开了科学的大门。
更有意思的是,这本已出版就连续数十周高居《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排行榜最前列的科普书,是由一个旅游文学家所写。甚至在写《万物简史》之前,比尔·布莱森都没接触过科普。
或许正因如此,科普小白的我们,更能从他的书中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秘,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RECOMMEND 02
《枪炮、病菌与钢铁》
名气足够大、争议也足够大的一本书。
在推荐这本书时,高晓松曾提到他的一段经历:我去过一个博物馆,回来后我就和一朋友聊起,维尼尔的画作里,几乎每一幅画里都有中国元素,比如一个大盘子,墙上挂着别的什么东西,等等。
当时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是那么大,达到了那种地步,怎么这么一艘大船说翻就翻,沦为了半殖民地社会?
还有,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
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
在这部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因其突出价值和重要性,本书荣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并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品。
RECOMMEND 03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向日葵白天跟着太阳转,从东边到西边,那晚上干什么呢?而且太阳下山时它头在西边,第二天早上怎么回到东边去?一个甩~~~头吗???
向日葵当然不会甩头。之所以会跟着太阳转,是因为植物有向光性,又有生长素的作用,所以向日葵会随着日照而改变自己的朝向。
植物学家测量过,其花盘的指向落后太阳大约12度,即48分钟。太阳下山后,向日葵的花盘又慢慢往回摆,在大约凌晨3点时,又朝向东方等待太阳升起。(这段参考了魔云兽大大的解释)
从这本《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中,我们能了解到的植物知识不止如此。比如,植物和人类一样有“视觉”,它知道你是否走近,知道你什么时候站到它们旁边。
植物还知道你穿的衬衫是蓝色的还是红色的,知道你是否给房子刷过颜色,知道你是否曾把它栖息的花盆从客厅的一端搬到另一端……
这本书告诉我们,植物是怎么“动”起来的。在植物不为人知的隐秘王国里,有着不亚于动物世界的精彩故事。
RECOMMEND 04
《众病之王:癌症传》
这本书的作者是印度裔美国医生,科学家和作家悉达多·穆克吉,为了完成这本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医学史著作,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媒体报道、患者专访等众多信息,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
更难得的是,同样是在这本书中,穆克吉借由医学、文化、社会、政治等视角透露出一种社会化关怀,而不单纯是对癌症的科普。
因此,这本书不仅可以当做癌症的传记来看,通过作者穆克吉在书中的解读,同时也能学到很多直通其他领域的经验。
比如,“为什么白血病是最先被透彻研究的”,它指向的其实是现代科学与当代管理学中的核心问题。
RECOMMEND 05
《上帝掷骰子吗?》
“上帝掷骰子吗?”,这句话是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质问。
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代表了两种价值观:一种相信世界是随机产生的;一种是爱因斯坦所认为的——世界应当是一个具有内在规律、简单而统一的规则世界。
实际上,读完神秘作者曹天元写完的这本量子物理学简史,你可能会崩溃地发现:原来整个世界都是随机的……
这本书的作者曹天元既不是学物理的,也不是专业作家,但写出了国内最好的量子物理学通俗读物。缺点是,虽然这本书的定位是“通俗读物”,而不是“量子物理学简明教材”,但书中涉及到的一些公式和概念,依然会对一些人造成阅读障碍。
RECOMMEND 06
《别闹了,费曼先生》
这是一本关于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的自传,通过费曼的童年经历、大学生活、工作中的有趣故事,展示了这位科学顽童丰富多彩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关键特质让费曼成为一个有趣的物理学家。
这本书的副标题——科学顽童的故事。《洛杉矶时报》评价这本书说,“任何读这本书而不大笑出声的人,心理一定有毛病。”
费曼有多爱玩呢?
他曾被按摩院请去画裸体画、偷偷打开放着原子弹机密文件的保险箱,在巴西桑巴乐团担任鼓手、在赌城跟职业赌徒研究输赢机率。
但费曼的玩闹,并不是完全的无厘头,而正是为了指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而他的天马行空和极强的求知欲,也让他成为了现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正如物理学家拉比所说:“物理学家是人类中的小飞侠,他们从不长大,永保赤子之心。”费曼就是那个永不停止创造力、好奇心的天才小飞侠。
RECOMMEND 07
《所罗门王的指环》
这本书的作者,是“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洛伦茨,他在书中也记录了很多他跟动物说话的细节。
为什么给它起名叫《所罗门的指环》?
传说所罗门王有一个指环,戴上之后就能跟动物说话。所以,这是一本教人怎么跟动物说话的书:
“根据史料记载,所罗门王能够和鸟兽虫鱼交谈。这事我也会,虽然我比不上所罗门王,能够和所有的动物交谈,而只能和几种我特别熟悉的动物交谈。
“所罗门王可能是极聪明,也可能极笨,这点我不敢说。照我看来,需要用到魔戒才能和动物交谈,未免太逊色了一点。活泼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述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这是洛伦兹写这本书时的自述,也是他多年动物行为经验的集大成。作者把自己多年以来的研究、观察娓娓道来,讲述了各种动物的有趣行为。
比如,寒鸦有着非同寻常的骑士精神——只要斗争不平等,它总是站在弱者一边,保护鸟群中弱者的住所。
而且,寒鸦对婚姻非常忠诚——“缔结婚约后,一对寒鸦就结成了真心实意的共同防御同盟,一方会非常忠诚地支持另一方。……这对夫妻会一直非常夸张地自我炫耀,两者不离不弃,之间的距离不会超过1米,就这样度过一生。”
洛伦兹的书中充满了对动物的爱意和温柔,读他的书,更让我坚定了一直以来的理念:人类希望收养动物是一种在现代文明社会的有限空间内企图回归自然的正常心态,没什么不好。
问题在于,一旦收养,就必须对它负责到底,而不是不开心、不方便就随手丢弃了——要知道,动物往往是没有选择权的。你的一时兴起,就决定了它的一辈子。
(住我隔壁巷子的大叔,在顶楼圈养了很多猫,随便它们生,随便给点吃的,饮水大多也是等下雨,幸亏这边雨天很多……最近大叔家拆房子,一群大大小小的猫就被遣散了。前天下暴雨,一只猫找了回来,湿漉漉地趴在拆了一半的顶楼上,无助地喵喵叫,看了让人心碎……)
对那些习惯在人类身边生活的动物,随便给它们自由,反倒是把它们推向了死的道路。
RECOMMEND 08
《裸猿》
人类为什么会成为“地球的主人”?也许,人类对地球生态的影响力就是其强大力量的体现。但影响力是如何发生的呢,它又会不会把我们带入歧途呢?这就需要从人类演化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德斯蒙德•莫利斯说,在193种猿猴中,只有一种猿猴全身赤裸,他们自诩为“智人”,实际却是“裸猿”。
英国著名动物学家、生物人类学家德斯蒙德•莫利斯这种观点,让他成为被争论的对象:《裸猿》成为禁书,地下流通的书被没收,教会将其付之一炬;人类进化的思想遭到讥笑——却让《裸猿》系列卖了20 000 000册。
莫利斯也毫不怯场地回怼:“如果硬要说(裸猿)这样的命名侮辱人,那就是对其他动物的侮辱。”
如果人类的行为真的被莫利斯言中,我们该怎么办?
莫利斯给出的答案是:你是旷世无双、无与伦比的物种里的一员。请理解你的动物本性并予以接受。
毕竟,无论科技与文化多发达,人类还是摆脱不了动物的本性,社会制度与道德文化的形成,与我们动物本性息息相关。
RECOMMEND 09
《自私的基因》
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
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
《自私的基因》以充满想象力的叙述回答了这些重要命题。这本书更大的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
在书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道金斯将进化论从基因层面升华至文化层面,创造了“觅母”(meme,即文化基因)这一新型的复制因子名词,特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文化进化,并提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因子的暴政。
比如道金斯提出的亲代投资:
“亲代投资,指的是亲代对子代个体进行的任何形式的投资,从而增加了该个体生存的机会(因而得以成功繁殖),但以牺牲亲代对子代其他个体进行投资的能力为代价。”
促使幼儿进行欺骗的基因在基因库里处于优势地位。
如果其中有什么寓意深刻的地方可供人类借鉴,那就是我们必须把利他主义的美德灌输到我们子女的头脑中去,因为我们不能指望他们的本性里有利他主义的成分。
RECOMMEND 10
《宇宙的琴弦》
布莱恩·格林是当今世界领先的弦理论家之一,在这本《宇宙的琴弦》中,格林从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理论——
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冲突说起,介绍了弦理论的诞生背景,然后围绕弦的基础概念、发展历史、美妙之处进行了描述和介绍。
在看这本书之前,可以先看看三次被“艾美奖”提名的同名纪录片,初步了解一些弦理论。
布莱恩·格林十分精妙地把科学思想与写作融合起来,可以看看这本书的结束语,感受一下科普著作的语言可以有多美:
我们一直在放眼未来,期待着潜藏的奇迹;我们也应该回顾过去,走到今天的那段历程同样令人惊讶。追寻宇宙的基本定律是人类的一出独特的戏剧,它解放了思想,丰富了精神。
爱因斯坦曾主动描述过他本人对引力的追求经历——“那是在黑暗中焦虑地摸索的年月,满怀着强烈的渴望,有过信心,也有过动摇和疲惫,但最后终于看见了光明。”——这当然也是一切人类奋斗的写照。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追求真理,渴望知道我们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在攀登中发现和解释堆起的大山,每一代人都稳稳站在前辈的肩头,勇敢地走向顶峰。
我们的子孙后代会不会有一天站在峰顶上无限清晰地俯看苍茫壮丽的宇宙,我们不得而知;但每一代人总会向上爬得更高,令人想起布朗诺夫斯基的话:“每个时代都有一个转折点,都有一种新的认识和判断世界秩序的方法。”
我们这一代人也在惊讶我们自己的新宇宙观——我们认识世界秩序的新方法——实际上也在实现我们自己的价值,把我们搭成人类的阶梯,通向遥远的星辰。
RECOMMEND 11
《闪亮的日子》
1951年出生于美国中部城市得梅因的畅销书作家比尔·布莱森,恰逢美国婴儿潮一代。
这个身着带有闪电图样的旧球衣,颈挂毛巾斗蓬的布莱森在自家院子内外疯跑,幻想一跃而过高楼大厦,除尽邪恶无能之辈,还给自己一个“霹雳小子”名号的小男孩,成长于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
父亲是撰写体育新闻的天才作家、母亲是家装报纸的文字编辑。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布莱森,通过人物塑造,重现了超验主义影响下的美国家庭生活和城市风貌——与我们如此贴近,却又遥不可及。
RECOMMEND 12
《果壳中的宇宙》
霍金的科普力作。
这本书的书名很美,而它的来源也充满了科学的浪漫:现代量子宇宙学认为,整个宇宙是由一个果壳状的瞬子演化而来,果壳上的量子皱纹包含着宇宙中所有结构的密码。充满希望的旅途胜过终点的到达 如果我们已经抵达终点,则人类精神将枯萎死亡。
书中霍金的思考角度新奇,而他的表述又尽量做到了通俗。
比如:只要你能超光速行进,也许你可以回到过去。时光好像是一个隧道,通行其中的工具就是速度。
如果能花上1、2个月的时间去读一读,也许会给我们的世界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RECOMMEND 13
《大设计》
霍金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列纳德·蒙洛迪诺一起,合作完成了这本书,旨在探讨:有关宇宙起源以及生命本身的最基本的问题。
在这本书中,他们以精彩简朴的非专业语言,探讨了有关宇宙奥秘的最新的科学思考,并试图回答:
宇宙何时并如何起始?
我们为何在此?
为何是有非无?
何为实在本性?
为何自然定律被这么精细地调谐至让我们这样的生命存在?等等问题。
缺点:看过这本书的读者,普遍反应翻译水平太烂,故弄玄虚把本该简单的概念说的糊里糊涂。
如果你读过《时间简史》《果壳里的宇宙》,或者是《别闹了,费曼先生》,那这本《大设计》也就不必一定要读了。
RECOMMEND 14
《三体》
一周加印10次,《三体》在日本卖疯了。
最近《三体》日文版本正式在日本开售,仅一周时间便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日本书市。
上市第一天,首印1万册全部告罄,短短一周时间,这本售价为2052日元(约合人民币130元)的科幻小说便加印10次,印刷数量达85000册。
为什么大刘的书这么受人喜欢?
来看其中一段感受下:
无限长的曲线就是宇宙的抽象,一头连着无限的过去,另一头连着无限的未来,中间只有无规律无生命的随机起伏,一个个高低错落的波峰就像一粒粒大小不等的沙子。整条曲线就像是所有沙粒排成行形成的一维沙漠,荒凉寂寥,长得更令人无法忍受。你可以沿着它向前向后走无限远,但永远找不到归宿。
以“三体文明”为背景的当代史科幻书写,却让人能从中深刻感受到: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
我自己唯一的希望是:不要被拍成电影。
RECOMMEND 15
《啊哈,灵机一动》
1957年,马丁·加德纳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开设了一个数学游戏专栏,这个专栏一直延续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成为杂志的一个招牌栏目。
而这本《啊哈,灵机一动》,正是加德纳的代表著作。在书中,加德纳精选了一些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问题,并把问题分成了六类:组合、几何、数字、逻辑、程序以及文字。
比如下面这个经典数学问题:
一个男孩逃学几周以后,教师来找他,这个男孩为他没时间上学作了解释。我每天睡8小时,8X365是2920小时,每天24小时,那么2920/24就是122天。星期六和星期天不上学,一年就是104天。我们还有60天暑假。我每天需要3小时吃饭,3X365是1095小时,1095/24就是45天。每天还至少有2小时娱乐,2X365是730小时,730/24就是30天。男孩把这些数字记下来并加到一起。全部天数:睡觉:122周末:104暑假:60吃饭:45娱乐:30361这个男孩说;“你瞧,我只剩下4天还病了,这我还没算每年学校的假日。”
除了这些经典的问题外,每一个问题都配有加拿大画家吉姆·格林先生绘制的简明示意图,问题之后还附有说明。这些说明使问题逐步深入,把我们带入五光十色、扑朔迷离的现代数学王国。
RECOMMEND 16
《皮肤的秘密》
“要是真心想对皮肤好,就不要为它做太多。它完全可以照顾好自己。您能做的,只是在蒸桑拿时穿上拖鞋,少用点肥皂,平衡健康饮食;如果无法避免有害健康的物质,一定要将其限定在最佳范围内”。
这种看似是一本传统的美肤化妆手册,其实是德国著名皮肤专家耶尔·阿德勒博士关于皮肤保养的大众科普读物,讲述皮肤健康的秘密。
它跟传统的护肤手册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让你立刻变美的魔法书,但同时这又是一本充满无限魔力的皮肤终极指南书。
作者用浅显易懂的知识点,搭配俏皮可爱的小插图,带我们开展了一场神奇的皮肤之旅,先观光表面,游走地下三层,并最终回到地面。
帮助我们关注到平时最没有存在感的皮肤“器官”的构造及运转机理,从此拥有健康的皮肤乃至身体。
RECOMMEND 17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宇宙的外面是什么?世界会不会是假的?我是不是活在虚拟世界/别人梦中?上帝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个世界有没有终极真理?
这些稀奇古怪、脑洞大开的问题,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哲学家们提了出来。不仅如此,这些哲学家们还曾挖空心思地找证据,面红耳赤地为自己的观点辩论过。
死磕这个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意义,正是哲学家们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同样,也正是哲学家们对这些看似荒谬问题的死缠烂打,才让这个世界一直追寻真理、探索真相。
正如书中所说,假如这个世界上有终极真理,那么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里有某种高于一切、比任何事物都重要的东西。
那么人的存在就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找到这个最最重要的真理,或者按照这个真理的指导来生活。这就是形而上学下的人生意义。
RECOMMEND 18
《肠子的小心思》
把“屎尿屁”也能讲的严谨又可爱,可能也只有德国人能做到了。
之前推荐过的科学系列绘本《肚子里有个火车站》《牙齿大街的新鲜事》,也是凭借着严谨又可爱的画风,征服了全世界的读者们。
你知道吗?肠子并不是负责拉粑粑那么简单。
肠道组成了人体三分之二的免疫系统,肠道受损,整个免疫系统都会处于崩溃边缘。当肠道恢复健康时,我们的皮肤会变得光滑、身体也变得有线条了、甚至心情也会跟着变得明朗起来……
RECOMMEND 19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
找资料的时候有看到一段很美的话——翁贝托·艾柯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叫“植物的记忆”,用来形容书籍贮存的人类的文明。
艾柯说,书籍被制作出来就是为了作为时间的见证,而在书籍要传播给我们的指定记忆之上,又附加上了它自身所渗透的“物理记忆”,书籍自身故事的芬芳。
这本书再次验证了艾柯的这个比喻。作者在书中用17个章节,介绍了樱树、油橄榄、柏树、 橡树、白蜡、杨树、冬青、桦树、榆树、柳树、松树和苹果树等17种常见的树木。
但这本书不仅是在探寻平凡之树的非凡生命,同时也糅合了英国的民间传说、自然科学、文化历史、古代神话和现代医学等等因素。
因此也可以说,如果只是借着这本书了解树的生物特性,那么你将错过一个窥见西方文明的机会。
RECOMMEND 20
《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
宇宙没有义务让你理解。
美国家喻户晓的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在这本书中提到,世界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它一旦被设定了合适的运动,其他的一切都随之而来。
我们要做的,是记得仰望星空。
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1990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即将飞出太阳系的时候,在距离地球60亿公里的地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命令它回头再看一眼,拍摄了60张照片。
照片上的光带是相机镜头反射的太阳光。其中的这一张上正好包括了地球 —— 就是图中那个亮点。
泰森的老师,天体物理学家、也是著名的科学作家卡尔·萨根,看到这张照片后感慨说: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
在这颗暗淡蓝点上,集合了人类一切的欢喜和苦难。
RECOMMEND 21
《中国食辣史》
辣椒为什么能征服中国人的胃?
这本《中国食辣史》,通过展现辣椒在中国四百年作为食物的演变,解开了这一缘由。
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取得培养历史学博士的曹雨,通过三条理论线索,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文化唯物论的语境下,分析辣椒传播的历史路径和中国人偏爱食用辣椒的原因;
在结构主义的语境下,分析辣椒在中国文化中的隐喻,由辣椒这一小物远眺古中国解乡愁;
在饮食的政治经济学解释语境下,分析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阶级地位变迁,也可窥见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各地区饮食文化流变。
总之,是一本兼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好书。
RECOMMEND 22
《一想到还有95%的问题留给人类,我就放心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告诉我们,你以为你知道的事情,其实连世界顶尖科学家都不知道。
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博士豪尔赫·陈,是巴拿马籍华人。在博士生在读期间,陈放弃科学,改用漫画的方式记录科学青年的生活。
成为炙手可热漫画家的20年后,陈邀请一位顶尖科学家丹尼尔·怀特森,一起创作了这本“科普未知”的书。
为什么说是“科普未知”?因为这本趣味和严谨并存的科普书,讲述的正是那些我们至今未知、但却充满吸引力的概念:“黑洞” “暗物质” “暗能量”“宇宙”“平行空间”……
在陈看来,也正是这些未知的事物,才能勾起人类强大的好奇心。而人类不灭的好奇心,正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RECOMMEND 23
《最好的告别》
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
“全球十大思想家”阿图·葛文德,在书中选择了常人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和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
把我们自身放在人生的终点时,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又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
这本书对我们的意义,正如《新知》杂志主编苗炜所说,它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
除此之外,通过书中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也提供了一种面对生命最后岁月的新视角,教我们如何学会说再见。
最后,想起天才作家兰道尔·门罗在《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中所说的:再荒诞的问题都可能有一个科学答案!比如——
牛排从多高的地方掉下来正好能烤熟?
哭多了会脱水吗?
如果把一辈子亲吻所用的力气用在一个亲吻,会产生多大引力?
全人类搬离地球需要几步?……
在科学的世界里,所有好奇心都值得被满足,只要你想知道。
本文编辑 | 春上熊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