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避低空死神,如何防御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攻击

躲避低空死神,如何防御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攻击

首页枪战射击射爆空中支援更新时间:2024-07-30

此次俄乌冲突中,乌克兰的各型便携式防空导弹对俄军机构成相当大的威胁,并击落多架俄军机。有人据此认为,俄军机反制手段不行。其实,俄罗斯非常重视飞机特别是直升机对便携式防空导弹的防护。既然如此,如何理解上述情况的发生?

两类便携式防空导弹最具威胁

要想防御或有效对抗便携式防空导弹,先要搞清楚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工作机理特别是制导机理,以及主要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攻击包线。

按制导方式不同。目前最具威胁的导弹主要采取两种制导方式,第一种是红外自导引,这是便携式防空导弹的“主流”。这类导弹装备量最多,美国的“毒刺”系列、俄罗斯的“针”系列、法国的“西北风”都采用这种制导方式。具体看,在技术上又各具特色,“毒刺”普遍使用“玫瑰扫”亚成像技术、红外和紫外双色导引头,“针”系列使用红外双波段导引头,“西北风”则使用多单元的红外制导技术。

美国“毒刺”防空导弹

以“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为例,我们先看看这类导弹的特点。FIM-92“毒刺”,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80 年代设计定型并列装的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后续发展出车载型和机载型。1981年,首批基本型 FIM-92A“毒刺”导弹形成初始作战能力“毒刺”导弹采用制冷锦化钢导引头,可对目标进行全向打击。

此后“毒刺”历经多次改进。FIM-92B被称为“毒刺”-POST(无源光学寻的技术),使用了新型微处理器,采用双色导引头(红外线/紫外线)进行玫瑰花瓣式扫描。这些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导弹对背景杂波、红外诱饵和目标的分辨能力,大幅提高了命中率及抗干扰能力。另一种较大的改进型,是FIM-92C“毒刺”-RMP。C型的导引头延续B型的设计,但增加了可编程微处理器(RMP)、允许对机载微处理器的软件进行重新编程以应对最新威胁。此后,D、G、E(“毒刺”-RMP BlockI)、F、H等型号相继诞生、其中,“毒刺”-RMP Block I改进较大,对软硬件都进行了更改,包括新的滚动频率传感器、小型电池及计算机处理器和内存。Block I导弹增加了环形激光陀螺仪,以进一步简化发射前的准备工作。此外,该型导弹还提高了弹载处理器能力,导弹的精度和抗红外干扰能力也得以提高。

一套“毒刺”导弹系统,由发射装置组件和一枚导弹 一个控制手柄、一部IFF询问机及一个“氩气体电池冷却器单元”组成导弹包括制导 尾翼 推进和弹头系统。导弹采用一部“两级、三状态”火箭发动机,第一级为可分离的助推发动机,主要将导弹推出发射筒。接着第二级发动机点火,第二级发动机是一种双推力发动机,在将导弹加速到2.2至2.5马赫后开始巡航飞行。当导弹接近目标时,导引头在撞击目标前的一秒内启动“目标适应引导”电路,调整飞行轨迹,把瞄准点从尾喷口排气热流转向目标。“毒刺”-RMP的最大射程为5公里,最大射高达3.5公里左右。截至2022年3月7日,美国报告称,其与北约盟国向乌提供了2000多枚“毒刺”导弹。16日的数据显示,美对乌援助或计划援助1400套“毒刺”系统。美向乌提供的导弹,应属于“毒刺”-RMP BlockⅠ及之后的型号。

法国“西北风”防空导弹

第二类便携式防空导弹采用激光制导技术,主流是激光驾束制导,有的使用激光半主动制导。采用激光驾束制导方式的,最典型的就是英国的“星光”便携式防空导弹。这种导弹上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

相较于“毒刺”“针”等便携式防空导弹,采用激光制导的防空导弹有三大特点。一是,使用激光驾束制导,发射后需射手用激光器照射目标,直到导弹命中目标,目前大多数对抗 干扰措施针对的都是红外制导系统,这类对抗措施较难干扰激光驾束制导导弹。二是,速度非常快 最大速度超过3马赫(有资料称达3.5马赫甚至4马赫),多数红外制导的便携式防空导弹最大速度只有2.5 马赫左右。速度快,意味着很快能命中目标,给对方反应的时间有限。高速带来的另一个优点是射程相对较远,达7公里 此外 速度快还可以增强*伤效果。三是,使用3个在飞行后段分离出来的独立飞行的拦截器。这3个拦截器相当于3个没有动力的小型鸭式布局的导弹 由于没有动力装置,目标特征小,不易被发现。这3个拦截器如同3个飞镖,以“编队”飞行,相距 1.3米左右,命中率较高,而且命中目标时通过动能和战斗部的化学能两种能量*伤目标。上述特点让这种导弹在设计上独树一帜。

反制便携式防空导弹的“三大件”

面对导弹的威胁、军机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反制,概括讲,就是告警器、干扰弹和干扰机“三大件”。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对导弹进行干扰的前提,是发现来袭导弹,有效预警。以往的作战数据表明,80%被击落的飞行员在遭遇攻击前不知道自己处于危险中。特别是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攻击绝大多数采取偷袭方式.让飞行员防不胜防。

苏/俄军与便携式防空导弹特别是“毒刺”防空导弹展开的斗争。有40余年的历史。从最早大量使用的红外干扰弹主动红外干扰机(包括发动机红外抑制装置)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仍有不少军机被击落。在成熟的告警装置出现前,军机往往采用在危险空域投放红外干扰弹的方式。比如,在对地面目标发起低空攻击的前后。但这种漫无目的的投放干扰弹,容易造成真正需要它时,已经用光了。

英国“星光”防空导弹

传统的雷达告警接收机无法对便携式防空导弹做出反应,因为这种导弹本身不能对外发射电磁辐射。为解决预警问题,俄罗斯包括西方的军机普遍安装了导弹逼近告警器。这种传感器,主要探测来袭导弹发动机尾烟的红外或紫外信号,进而做出预警。目前的导弹逼近告警器普遍采用紫外传感器,以大幅降低虚警率。另一种告警装置,是激光告警器。由于很多防空系统都用激光测距仪进行测距,一旦被激光测距仪照射,就意味着可能要遭到攻击,这就提示飞行员必须采取对抗措施。激光告警器也能对采用半主动激光制导的便携式防空导弹进行告警。

有了告警手段,只是做到了第一步,进行对抗还是要有有效的干扰系统。目前,各种直升机、战斗机、运输机对抗红外制导导弹,普遍装备的仍是红外干扰弹。红外干扰弹往往和箔条按一定比例安装,一旦机载告警系统接到告警,可根据自动或手动,按一定比例、间隔投放红外干扰弹。总体而言,红外干扰弹对采用点源红外制导(非红外成像制导)的导弹是有效的。当然,对抗的效果也与投放红外诱饵的时机、数量、间隔有很大关系。一般而言,早投比晚投好,多投比少投好,投放间隔短比投放间隔长好。同时,最好配合反导弹机动。

除了红外干扰弹,目前有效抗击红外制导导弹的手段是红外干扰机。红外干扰机发展了几代,最有效的是定向红外干扰系统。这种干扰系统可以向来袭导弹的红外导引头发射高能脉冲 ——通常是激光,以压制对方的红外导引头。这类干扰系统对最新型的红外成像干扰系统也十分有效。目前,西方、俄罗斯的军机大量装备这种干扰系统。

此次俄乌冲突中,俄直升机主要使用的定向红L370外干扰系统,由多个转塔组成外观看像小型的光电探测设备。它可以在导弹逼近告警器的配合下,向导弹发射高能脉冲,令导弹失的。该系统2009年列装,卡-52、米-28、米-35及米-8直升机上都有装备。

此次俄乌冲突中,俄所有直升机都安装了红外干扰弹,一些专用武装直升机及改装的运输直升机,成套安装了告警器、红外干扰弹、定向红外干扰系统。卡-52安装的 L370“维捷布斯克”机载综合防御系统,包括L150“粉彩”雷达告警器、L140“响应”激光告警器、L370-2-01紫外导弹逼近告警器,以及L370定向红外干扰系统、UV-26 32 发干扰弹发射器。从俄国防部公开的一个卡-52对乌地面目标实施攻击的视频看,尽管这架直升机最后遭攻击迫降,但在迫降前其扛过了多轮导弹、高射机枪和机炮的攻击。

这次冲突中,俄军被击落的直升机可能达到两位数,但要知道乌克兰有数千套便携式防空导弹。若俄直升机都是“裸奔”被击落的就不是这数字了。

改进航空兵的战术运用很关键

机载对抗装备的一大问题是,其主要针对的是红外制导的便携式防全弹,对于采用激光驾束制导的导弹,干扰、反制效率不高。另外,武器系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难以发挥出广告的效果,各种报警器可能出现虚警、误警、漏警,红外干扰机也可能面对对方的饱和攻击。

俄罗斯“针”式防空导弹

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不断改进技术手段,另一方面要改进航空兵的战术运用方式。以对抗“星光”导弹为例,这种导弹的发动机只工作不到2秒,然后,3个拦截器就与导弹分离。此时,机载导弹逼近告警器虽可探测到发动机工作阶段,但探测没有动力的拦截器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下,只能给飞行员提个醒——有导弹发射了,但导弹在哪儿完全不知道。这种告警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星光”采用的是激光驾束制导,需要用激光照射目标,这是否意味着可有效告警?按西方媒体的说法,其激光驾束功率比较低,不易被识别出来。激光测距仪和用于激光半主动制导的激光照射器,都是先对目标发射激光,接收端利用的是经过目标反射后的激光,这通常对激光器的功率要求较高。而激光驾束制导。导弹尾部接受的是激光器直接照射的波束,这就对激光器的功率要求降低了很多。这样的话,对方的机载激光告警器,有可能无法做出告警。

而用米对付红外制导导弹的措施,可能无法有效对付激光驾束制导的“星光”导弹。即便是基于激光技术的定向红外干扰系统,也很难干扰这种导弹。因为导弹的拦截器目标较小,特征不明显不易捕捉。而且,其头部没有导引头,激光接收装置位于尾部,至少是朝向后部的,对导弹本身进行激光照射没落。当时,米-28 未做出任何反应、视频中没看到导弹攻击的明显特征(如发动机烟雾),而且导弹直接将米-28的尾梁切断、说明直接撞击、爆炸的威力较大。这也验证了这种导弹的抗干扰能力。

针对这种导弹、首先要完善技术对抗措施。比如,对激光告警器进行改进,提高其灵敏度。其次、提高定向红外干扰系统的激光压制强度,使其能对激光发射源进行照射,干扰、致盲、压制导弹的发射手或观瞄器材、或为直升机配备专用的红外压制系统,先使用弱激光扫描,发现观瞄器材后,使用强激光压制。

此外,作战中还要充分利用这种导弹的弱点。第一,这种导弹采用激光驾束制导,由于激光功率低,在大气中的衰减又比较严重,恶劣气象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受限较大。第二,不同于采用红外制导的便携式防空导弹,这种导弹系统无法做到发射后不管。射手始终要用激光器照射目标,相对危险。第三,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若采用肩扛式发射器,要想稳定地照射目标,特别是机动目标,非常考验射手的能力。对于这种防空导弹,在配合有效的告警装置的情况下,可通过低空侧向机动、压制射手等方式进行反制。

为提高对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反制效果,无论是固定翼飞机还是直升机都应尽可能多采取夜间作战。一些便携式防空导弹,如俄罗斯的“针”-S,虽也配备了夜视仪,但夜视仪的作用范围视角受限较大。

美国“毒刺”

固定翼飞机应尽量少采取低空突击,这种攻击方式不划算。这种情况下一架F-22、F-15E和一架俯冲轰炸机对便携式防空导弹的防御能力,没有本质区别。很多先进战机往往觉得中高空区域飞行高度高,容易被雷达发现探测,遭遇大型防空导弹攻击及战机拦截,因而采用低空突防、突击的形式。但在海湾战争时,美军F-111A开始放弃超低空轰炸方式 广泛采用中空轰炸,避免了更多战机的损失。而欧洲的“狂风”战斗机仍采取低空突防、突击,结果遭到伊防空高炮的抗击,损失多架战机。

对地面部队较多的近距离空中支援需求,在对方对空火力不强的情况下,可使用强击机或炮艇机。但在装备较多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对手面前,应多使用廉价的精确制导炸弹或常规炸弹,精度虽差些,但能保证安全。

对于主要在低空超低空执行打击任务的直升机而言,应增强打击的突然性,选择好进入方向,避免重复使用航线,做好充分侦察,进行多机配合或与无人机协调。同时,利用机载导弹的射程优势,主动发现、压制对手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目前,直升机机载对地导弹的射程普遍可达10公里左右,并向200多公里发展,在射程上是有优势的。而且直升机的机载传感器作用距离更远 ,远超便携式防空导弹。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