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时代的异地恋:远程在场与数字式思念

赛博时代的异地恋:远程在场与数字式思念

首页枪战射击赛博时代模拟更新时间:2024-05-09

作者 | 吉利蛋

编辑 | 小花本文为 拖鞋哥新传考研 原创作品,转载请授权20级新传考研交流4群:782328288

“这是我自己煎的双黄蛋,是不是有点像你那天煎的双黄蛋”,拍下早餐,熟练的找到男朋友的头像点击发送,这是异地恋分离78天的王然(化名)的日常,“尽可能分享我的快乐也是异地恋的一种苦中作乐吧。”

“我的男朋友是海员,然后每次经过香港或者深圳停留一个小时而已,我都要花上三四个小时去看,还要提前写报告给男朋友的公司。”李蓉(化名)已经习惯于克服每次见面前的困难,“异地恋没什么好的,只是因为是他而已。”

“最近有什么美好的回忆呢,应该是约好和他同时看1988,说想喝珍珠的香蕉牛奶,今天刚到公司就收!到!了!”静溪(化名)说起这事还有些害羞“我是没觉得异地恋很难吧,我男朋友很懂得一些细微的关心,把我照顾的明明白白。”

“异地恋只是一道美丽的极光,就算追求到底,最后得到的也只剩回忆。”这是肖梅(化名)嚼着口香糖,在刷甜甜圈博主的快乐中发表对异地恋的评价,“所以我才不要谈异地恋,都见不到面算什么恋爱,我还期待一起过小日子呢。”

“那些车票啊,我也就是留个纪念,对自己青春的纪念吧”五年异地恋最终失败的若瑾讲起八十九张苏州往返北京的火车票有些淡然,“我以为我可以,但异地恋实在太苦了,我们都熬不住,最后一次我哭着直接回家,就当作结束了。”

甜甜圈博主与异地恋前任bot向我们展示着异地恋朋友的喜与悲,相较于可以日常见面的甜甜恋爱,异地恋模式确实要难于面对面相处的人际交往,距离带来的不信任与寂寞可能与日俱增,最终成功的几率也更低。在猜忌,争吵与无奈之下,隐含的或许是身体主体的缺失与对空言说的阻碍。

影像,声音与文字:赛博时代重建的异地恋本体

有人戏称谈异地恋就好似养网络宠物,一样的花时间聊天,通过手机屏幕相见,购买衣物和零食,甚至网络宠物还能哄自己开心,对象可不一定。这种将异地恋本体比作是虚拟数据存在的观点并不少见,它隐含的是当下数字技术对远程主体的重建。正如基特勒在《留声机、电影、打字机》一书中,讲述这三种媒介是任何跨越时间与空间将声音,影像与文字传达一般,当下新型媒介技术同样通过对身体器官的分割,创造了人类主体新型的在场方式。

倘若在上个世纪,我们还需要通过电话听到远方的声音,通过书信感知远方的情感,通过视频获知远方他人的活动,现代数字技术已可以轻易将不同媒介形态整合。光学、声学和文字的信息通过移动端重新聚合,被机器传输的声音与影像创造了崭新的远程在场方式。这种传播主体远程在场更加立体的进化,固然使得异地恋的双方得以接触对方更加完整的情境,但正如麦克卢汉对媒介的隐忧一般,假若每一次延申都是一次切除,这种对人身体信息的拆分传递带来的,可能反而是表达方式的固定化与情感传递的符号化。

假使情侣对情感的表达方式习惯于某种特定媒介,就必不可少的受到媒介表现形式的影响,由媒介构建语言表达与感知习惯。倘若中国传统的书信传意带来的是耐心等待与美好想象,从前慢似的宁静淡然,微信实时传输的特性要求情感需求被即时满足,五分钟的未回复都可能带来猜疑与争吵,这也使得交往反应有时并非基于切实情感,而是基于固定的条件反射,快节奏的传播伴随着固定化的表达方式。

同样,当异地恋情侣无法在线下接触共享时光,礼物的情感传递也开始被商业思维定形。这不仅体现于最早对钻石符号的定义,更在于对玫瑰,蜡烛,蛋糕等神话生产,以及对恋爱类节日的创新。当每个月都可以有一天是纪念日,而表示情感的最佳方式总是口红或是挎包,远程在线主体的情感传递反复被企业所利用,很难说是购买是为了表达情感,还是符合情侣这一社会身份的普遍认知而采取的行动,大众对异地恋的印象本身也在受到大众媒介的影响。

恐惧或是向往:大众媒介对异地恋形象的塑造

异地恋虽然辛苦,但也是磨练情感的好办法,能走过异地恋的情侣会走的更远。这一印象或许源自小说与电视剧中对异地恋形象的构建,也是大众媒介无形中给予的期许。从长江之隔“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美好期许,《西厢记》中有情人跨越磨难终成眷属,《忽而今夏》中男女主角跨越十年的从两个班级,到两个城市,最后到两个国家的恋情,异地恋被塑造为只要努力就可以跨越的美好情感,以及对最终苦尽甘来生活的爱情想象。

这种涵化效果给予大众对异地恋以矛盾的态度,既生活经验上的恐惧与被塑造的向往。因此即便从生理学而言异地恋并不适合人类繁衍,对于纯美爱情的追求与殉道一般的爱情体验还是使得不少人义无反顾的开始。阿多诺或许会批判这种泡沫式的电视剧为文化工业的一员,只是大众媒介制造出来的降低社会冲突的工具。但至少从对幸福生活的承诺这个文化功能而言,它跳出了精英主义的视角,将大众文化交还于大众,毕竟异地恋已经这么苦了,为什么不能有一些期待呢?

可惜的是,大众媒介构造的对异地恋的美好纱布被微博等新媒体扯破,在表露真实情感摆脱价值生产的个人账号,对异地恋的表达更多以悲伤与痛苦为主。微博对异地恋相关话题的热门问答中,“异地恋到底有多难”“如何挽回异地恋前男友”“你觉得异地恋可不可靠”等问题被大量回答,对隐藏在电视剧幸福微笑背后现实困境的揭露使得异地恋形象再次变更,向往与恐惧的认知交织使得异地恋形象更加复杂。

我们对异地恋的认知始终在接受外界影响,在当下的拟态环境中尤甚。大众传媒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世界的模样,我们在模仿与批判中建立价值观。但对个体而言,需要的不仅是隔了一层轻纱的表征世界,而是理性地接触信息,在身体实践中判断对异地恋的接受能力。人类的幸福与痛苦并不互通,只有切身体会才能感受这蕴含其中的痛苦与欣喜,无奈与期待。

身体接触的价值:主体*带来线索消除的无奈

或许异地恋的朋友会说:“我们是性格相爱,见不到面没有关系”,或者说,“灵魂的恋爱才是最纯粹的”。的确,通过信息的传递我们可以接触远方主体重构后的灵魂,似乎意义本身就代表一切。这也正如主流传播学总是将身体视为必须克服的障碍,认为只需要在符号交换中达成意义共通,人类文明便可以延续。

这种源自西方文化思想传统中,自柏拉图一贯以来的灵魂-身体二元论里,心智优于身体说对身体价值的摒弃,再到现代性主体理念的代表者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中,带有对一切身体感觉的排斥。最后落于当代对灵魂交往的极大推崇,都忽略了身体接触对人类感知的作用。身体在交往中真的是无价值乃至不如抛弃的吗?

梅洛-庞蒂借由现象学对机械身体论的反驳或许能让我们再发现身体的价值,人类在知觉活动中,对事物的感知是整体性的、关联性的、情境性的,身体是知觉活动的本源。因此人的存在是身体化存在,身体对于外界感知是不可缺少的。单纯的意义并不能代表人的一切。彼得斯同样认为,对在场的追求本身未必会使你更便利的进入到对方的心灵,然而它的确可以使你更便利地接触对方的身体,亲临而在场恐怕是我们能在做到的最接近跨越人和人之间鸿沟的保证。身体在场对环境的感知与感知他人身体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身体的在场与感知对于交往而言并非庸俗的搂搂抱抱,它实际上来源于人类自小养成的观看外界的习惯,既通过察言观色获知隐含信息并通过肢体接触获得安全感,这种习惯在强化个体尊重的现代社会中,肢体接触被斥为生理本能而在交往中压抑,对外界隐含信息的获取却得以保留,乃至被称为善解人意获得褒奖,正如戈夫曼认为人的身体语言同样是表达的一种,恋爱中需要的不仅是甜言蜜语或是礼物,某些细微的动作更能够传达情感与思念。

但当异地恋的主体通过网络拆分*,远程沟通必然伴随着信息丢失。在线索消除论中便详细说明了这一点,人际交往需要文本信息以外的视觉线索,听觉线索,情境线索,以此减少交际中的不确定性,借助姿势,神态,语气感知对方的具体心理。但借助传播媒介,线索讯息的缺失将导致传播的失效。亲吻表情可能是随手打下,玫瑰表情或许是条件反射地回复,这种交往情境空缺带来的传播隔阂使得异地恋有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虚假的对象:屏幕带来的拟真异地恋想象

对于没有对象的单身狗而言,享受恋爱的部分快乐或许可以通过直播或是“国民女友”“全民老公”型短视频感受,日常型直播与恋爱向短视频的出现使得这种错觉更加逼真,这种远程形象虽然并不仅面对单一主体进行表演,但对于接受个体而言,获得的却是近乎专属的情感体验。类似于异地恋的远程,甜蜜,视频接触等特性,观看者获得的是异地恋般的恋爱想象。从早期追星的女友粉起始,到超越有限展示的后台前置型直播,异地恋带来的幻象无比真实。

这种现象强化于文化工业对于人类情感的把控,资本有意识的塑造部分明星以恋人形象,在虚拟交往中固化“老公”这一形象,再通过对印象的完美整饰保持属性,以获取粉丝的忠诚与归属。小型的短视频也同样意图通过对恋爱细节的记录获取特定人群的关注。专业化形象塑造带来的是恋爱感的加剧,乃至有些明星出道之始便以男友自居,大众文化对情感需求的把握使得观看者更加难以抗拒。

如“容器人”一般的我们,需要借助远程的陪伴摆脱孤独。媒介的便捷联通不能消除现实交往障碍,在现实中没有对象的人更需要直播仪式中的在场获取虚假的快乐,这也正是愿意为女主播一掷千金人群的部分想法,为“女朋友”花钱不需要理由。陪伴已然转化为经济产业,暧昧不清的表述带来的是自欺欺人的麻醉效应,习惯于数字化生存的数字原住民获得的也可以是数字式“假异地恋”。

可以说,直播与短视频带来的场景既视感给予大众更强的远程在场假象,女主播在家直播所展示的真实而普通场景增强了受众的场景带入,画面中的粉色家具与刚吃完的外卖袋给人以前往女友家做客的想象,而日常外出的活动视频则带给观看者一起生活的虚幻。在屏幕后,一个传播者可以有无数个虚假的异地恋对象,观看者则获得着唯一的拟真异地恋对象,在“拔刀吧,xx是我老婆“的自嘲中度日,这或许是一种欺骗,但也是生活的无奈。

当赛博人的时代来临,空间依然是阻碍吗?

当不在场已经无所不在,我们很难倒退回原始的书信时代,好在我们也不必如此。虽然我们批判主流传播学的机械发展只是看重跨越时空的信息传递,但不可否认它给予大众更多远距离接触的机会,从“人远寄情书字小,柳丝低目晚庭空。红笺短写空深恨,锦句新翻欲断肠。”的书信,到沈从文半个允字电报的故事,再到微信的实拍小视频,在人类情侣的悲欢离合中,可以看到媒介的发展在尽可能地弥合距离。在不太遥远的未来,当赛博人的时代来临,空间依然是阻碍吗?

倘若麦克卢汉当时预见的地球村仅是内容层面上的接近,当下的科技发展更可能使人类到达数字意义上的部落化,通过更加彻底的解离身体与思维,实现远程的真正登录。它的到来体现在不同媒介平台对视频功能的重视,有如微信与微博的短视频,视频连线功能的完善,更在于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身体有望转化为赛博人。

罗泽笔下的人类至少拥有三个身体概念中,真实身体与处在虚拟屏幕中的看到的身体逐渐完善,最后的,由生物性身体与技术互嵌,通过技术模拟再现身体感官的机械身体或许并不遥远。正如《头号玩家》中对虚拟身体的再现一般,借由数字技术对身体表征与感官体验的完整复刻或许可以打破当下大众媒介单纯借助视觉加想象营造的沉浸感,在以交互为核心的赛博时代实现异地恋等同于本地恋,乃至无时无刻的陪伴感。

媒介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或许是经济利益的获取,但隐藏于其中的人类需要也在向往一个更美好的体验。技术终究只是跨越隔阂的一个助力,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替代人类作为能动主体的积极作为。异地只是一种阻碍,而不真诚才是绝对的沟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想象与过往经历的重忆或许可以战胜现在的困难,在极地拥抱极光。不论如何,问心无愧即可。

参考文献

《如何满足受众:日常化网络直播的技术与内容考察》

《交流者的身体:传播与在场——意识主体、身体-主体、智能主体的演变》

《梅洛-庞蒂:知觉何以具有首要地位》

《知觉现象学》

《留声机、电影、打字机》

《对空言说》

《传媒、计算机、实在性》

作者:

吉利蛋,鞋哥2019级全程班学员,厦门大学已录取

主编:

希希,中国传媒大学硕士

songvoyager,中国传媒大学硕士

图片:

插画师:Dion MBD

考研复习下半场开始

来一场模拟考检测一下学习成果吧~

点击下方图片参加考试

刚需班正在报名中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

↓↓↓

1.8万字超全考研攻略

建议收藏!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名词打卡吧

↓↓↓

喜欢我们就记得点个“在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