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夜话:被修改的记忆

触乐夜话:被修改的记忆

首页枪战射击沙罗曼蛇街机版更新时间:2024-05-09

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可怕!(图/小罗)

上周末看本赛季德甲联赛大结局,在多特蒙德莫名其妙打平丢冠之外,最令人感慨的是斯图加特和沙尔克04这样曾经辉煌的球队,一个要打升降级附加赛(对阵降到德乙的另一个老牌强队汉堡),一个直接降级。我在群组里叹息了几句,有的人深表同感,也有的球迷表示没什么感觉,因为从他们看球开始,这俩队就年年保级,还有保不住的时候。包括今年最终排名第13位的云达不莱梅,十几年以前也是年年进欧冠联赛的强者,偶尔也能干翻德甲巨无霸拜仁慕尼黑拿一次冠军,可是去年,不莱梅也在踢德乙呢。

当年央视把欧洲几大足球联赛直播引进国内时,斯图加特“三驾马车”正横行日耳曼,博比奇、埃尔伯和巴拉科夫的联袂演出成为一代球迷的记忆。但记忆这个东西也真是不牢靠,首先,很多人没经历过,没这个记忆,即使你有,这些记忆在经过漫长的时间和大范围传播以后也往往走了样。这时你去说“不是这样的”,反而会收获一片奇怪的眼神。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举个例子,现在有的足球迷把某短视频平台称作“抖超联赛”,原因是平台上经常流传一些标题惊悚、内容失真的足球新闻,受众主要是平时不怎么关心足球的“正义路人”。播主敢乱发,用户敢乱评,后面刷到的观众又会不假思索地点赞评论区前排,假上加假,雪球越滚越大,给更多刷到视频的人留下错误印象。

出现这个问题的背景是,这些年国足成绩不好,还有假赌黑,导致足球领域成了“垃圾桶”,什么脏水都能泼进来。“白斩鸡”“吃海参”这种段子就是这样无脑传播起来的,没人真的去核实新闻来源、描述是不是真实,或者这样的事儿在国内足球界是不是普遍现象,只要这个段子符合自己的想象,能发泄一下,图个爽,那就点赞。你要是敢质疑这是胡说八道,没有根据,人家也振振有词:“你球踢得烂,我喷你怎么了?”跟这样的人你甚至没法讲道理,他从来不会觉得“踢得烂”和“造谣传谣”是两回事。

小时候读闲书,哪怕是最不靠谱的《知音》《读者》《飞碟探索》,也得把文章一篇篇编好了,讲究个最基本的自圆其说。今天很多时候,资讯的传播更加掐头去尾、直接了当,甚至移花接木、断章取义,只要惊悚就行。“国足0比12输给马来西亚”是可以传播的,有流量,等这个假消息辟谣了却几乎无人理会。当然,在这些事儿里面,足球圈的媒体人也没起到多少好作用,这事儿展开能写几万字。我只能说,作为同行,有时候真的会一眼看穿很多非常下作的操作,这样的操作之所以乐此不疲,是因为在他的受众里有市场……

传谣时可以点赞几十几百万,辟谣点赞2万

也难怪,这几年有个新词儿,叫“曼德拉效应”,说的是现实里的曼德拉明明战胜了南非白人统治者,做了总统,直到2013年才去世,很多人却记得曼德拉悲惨地死在大牢里,时间是上世纪的80年代。这个现象很难得到科学解释,但我觉得起码有一部分原因来自资讯爆炸之后假新闻的潜移默化,渐渐修改了人类的集体记忆。

我关注过一些其他领域的新闻,多少都有这样的例子。就像是娱乐圈里,现在很多人认为张曼玉出道就会演戏、周杰伦出道就口碑很好、刘德华出道影帝就拿到手软。要不就是不认识宋丹丹和五月天,“互联网真的换了一批人”。这你还可以说是时代的眼泪,而业内八百营销号一齐开动,只要你肯出钱,那现在圈里的事更是可以黑的说成白的,死的说成活的,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前的记忆也都能给你改写喽。

说回到游戏圈,这样的事儿也挺多。

讲个轻松的段子吧:我的同事熊宇老师经常吐槽我,说我总是将他最爱的游戏《碧蓝幻想》叫成《碧蓝航线》,简直奇耻大辱!我本来是分得清这两个游戏的,但好像有一阵子,同事们特别喜欢把这俩游戏搞混,故意惹熊老师生气,感觉萌萌哒。时间长了,我也有点分不清熊老师到底喜欢的是哪个游戏了,越来越模糊,甚至想着是《碧蓝幻想》,打字出来就变成《碧蓝航线》。

这个例子堪称被修改集体记忆的典范。直到现在,我每次下笔之前都要再三确认到底写错没有。

等等,也许他喜欢的真是《碧蓝航线》?

所以他喜欢的是这个吗?哦,好像是另一个游戏呢,我又有点分不清了……

这不算是个新鲜话题,几年前,我就见有人写文章,讨论“游戏玩家的集体记忆在分裂”,他的切入点是时代造就的隔阂——有人是玩《冒险岛》长大的,有人是玩《我的世界》长大的,这些人分属不同时代,集体记忆并不相同,却可能同时在社交平台上相遇,把这么多集体记忆一勺烩了,肯定出问题。所以文章认为,在资讯丰富的年代,人们很难再有集体记忆。他们接触的东西太多、太杂,很少会有全国性的集体记忆,但可能会分成很多中型、小型的集体记忆。现在很多不同的圈子大概也是这么来的。

但是回到我们的游戏圈刚开始有的时候,比如1990年、1995年,在那个确定的时间点,有没有更普遍的集体记忆呢?那肯定是有的。就好比说,那时候长大的孩子几乎每个人都玩过《魂斗罗》,玩过《沙罗曼蛇》,后来在街机上打《恐龙岛》和《吞食天地》,只不过有人在游戏厅,有人在同学那儿,有人在自己家里。

题外话,“卡婊”当年的游戏素质多棒啊!

还比如,前几天,为了给我们之前的头条文章提供照片,我把自己书柜和箱子里的游戏杂志和游戏书又翻出来了一些,它们中间有的老过1995年以前,这些古董当年提供的信息中,比较实用的主要是两种:一是游戏新闻,有什么游戏出了,这游戏大概怎么玩,杂志不登,读者根本不知道去哪里看这些;另外一种是攻略,大量的攻略,大家最爱看的也是这个,尤其主机杂志,学日本同行,攻略不仅多,而且详细,图文并茂。毕竟很多人上不了网嘛,上网也找不到几个中文攻略,英文攻略又看不懂,新闻和纯攻略类的文章就特别受欢迎。

后来,个人电脑和网络稍微普及了一些,有更多人上网了以后,一开始大家找的也是这些东西,聊的也是(实际上直到2010年前后,在网络已经很发达的年代,《魔兽世界》攻略书仍旧十分畅销)。我记得《大众软件》杂志刚创刊的时候,每期手把手教读者怎么编程,《电脑报》《电脑商情报》一类的报纸就更不用说了,很多读者最爱看的是“老鸟坐堂”一类的疑难问答栏目。在内容为王而不是让读者自己产出的时代,实用性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今天逛论坛或是去各平台评论区找乐子的朋友难以想象的。

所以不带时光滤镜,真诚地说,和现在相比,2000年以前的网友是比较纯粹的,还普遍处在知识获取的阶段,而不是疯狂输出,这就相对容易形成比较一致的集体记忆——我不能说没有个例,从那时候就开始搞鄙视链和群体对立这些有的没的,但总体来说并不是主流玩家关心的,群体还没有一往无前地分成很多中型、小型的集体记忆。

不仅去翻杂志找感觉,我甚至找了几个当时的朋友,再三确认了一下我的记忆没有出错。新闻学讲究多个信源交叉印证嘛。我真怕有些东西看得一多,把我脑子里的记忆也给改了。

幸亏不是这样……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