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且末志,半部治沙史。且末县是全国第二面积大县,地处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漠面积占全县行政面积的38.4%,县城距塔克拉玛干沙漠只有一河之隔,河东岸流动沙丘距县城中心不足2公里,各族人民饱受风沙之苦。面临沙漠围城的危局,沙进人退的严峻形势,1998年且末县党政领导班子组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召开治沙誓师大会,各族群众毅然决然地投入到誓与风沙要绿树蓝天、争夺生存空间的大决战中。历经25年持续努力,在瀚海沙漠中建成了长23公里,宽1-7公里,总面积13万亩的绿色长城,使县域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治沙工程有形有感有效阐释了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续写三千年治沙篇章。这里曾是古西域三十六国的且末国、小宛国两个城邦国所在地,多民族在这里相融共生,自西汉时期就统归中央政府管辖。也曾是一座“沙漠孤岛”,滚滚黄沙千年肆虐演绎。《且末县志》记载,且末先辈在居住区开始植树造林,逐步建立面积大约3平方公里的防风林带,开拓了“沙漠绿洲”,保证了且末县城没有湮没于历史长河,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玉文化”、独具特色的“昆仑文化”、世界上最早弹拨乐“箜篌文化”和世界上面积最大古陶片散布遗址来利勒克等一体多元文化,延续了且末文明。
淬炼新时代治沙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且末儿女持续开展治沙行动,以县城为轴心构筑起南北长7公里,东西宽6公里的防沙固沙林网带,有效保护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农作物筑起一张绿色防护网。20世纪末的风沙依然能越过车尔臣河侵蚀着且末大地,为建立第二道防沙屏障,1998年且末县委、县政府组织各族干部群众召开治沙誓师大会,立下愚公治沙志,全面打响防风治沙“家园保卫战”,淬炼出了团结一致、战天斗地、人进沙退、创造奇迹的群体治沙精神,铸牢了中国心、中华魂。
创新治沙体制机制。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25年来,中央、自治区累计拨付治沙项目资金1.02亿元,河北唐山人民援助沙生植物园建设资金1000万元。且末县历届领导班子坚持防沙治沙,形成党政统一领导,乡镇各负其责,单位合力推进,企业承包养护,个人认领管理,全社会广泛支援的治沙机制。全县13个乡镇认领13个区块3万余亩,45个部门单位认领2万余亩,7个企业承包2万余亩,13名个人认领1万余亩,治沙站固定养护5万余亩,累计超过150万人次参与治沙工程。创造了“且末模式”“乡镇样板”“师生携手”“母亲抱娃娃”等治沙模式,培育出乡镇治沙典范、集体经济林典范、沙漠旅游典范等一批防沙治沙典范。把且末县打造成为各民族共同呵护、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
宣传身边治沙楷模。古代先辈依水而居植绿且末,保住了“沙漠绿洲”,且末儿女继承了先辈植树造林保卫家园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县城为轴心林带网扩大了约10倍。新时代,通过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县城核心区面积扩大3倍,林带网在原来基础上扩大2倍,沙漠里筑起13万亩绿色长城,并以每年新增5000亩的速度扩大战果。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治沙先辈的精神薪火相传,涌现出了一批批治沙楷模。居来提·库尔班是已故“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库尔班·塞都拉县长的儿子,他牢记父亲遗志,在治沙站一干就是10年;帕提古丽在治沙岗位上把治沙荣光写在了脸上,刻在了心里,被誉为“沙漠玫瑰”;被网络直播治沙精神感动的荣新宇,从山东淄博赶来加入且末治沙志愿者队伍......,无数的身边榜样,引导各族群众在推进治沙事业的进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生态经济得双赢。自治区气象部门统计分析,且末县沙尘暴天气年平均日数由上世纪80年代的16天左右下降为近年来的11天,浮尘天气年平均日数由128天下降为近年来的98天,年平均降水量由24.32mm提升至28.51mm,相对湿度由41.09%上升至41.8%。且末县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治沙漠基地已经成为绿植郁郁葱葱,林间鸟语花香,早、中、晚风景各异的旅游景区,吸引着各族干部群众经常前来游玩。且末县坚持沙产业和以林养林的发展思路,在林间大力发展肉苁蓉、文冠果等经济作物,形成产销经济链,年产值逐年上升,走上了可持续治沙养林的新路。且末县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县、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
且末治沙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史,通过治沙精神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民族心灵深处。(通讯员:杨培培)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