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Sumetal
太长不看版老玩家肯定记得在早期版本CS中玩家需要手动购买子弹这一设定(两个书名号键),细心的玩家肯定记得在当时有数把武器的弹药是相互通用的(例如glock和MP5)。虽然在CS:GO中因为简化游戏操作取消了这一设定,但你是否好奇为什么在早期的CS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子弹的历史。
子弹与枪械发展与火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早在南宋时期一位名叫陈规的将领在长竹筒中装入黑火药,通过点燃后产生的火焰来抵抗入侵的金军。南宋末年,人们在竹筒火枪内填入了碎石子,瓷片,铁片,这种填入的东西被命名为“子窠”,通过点燃火药后的火药燃气将子巢发射出去来实现远程击伤敌人。虽然如今还未确定子巢具体的规格制式,但无疑它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子弹。
元朝的火铳
随着蒙古西征,火药技术也传入到欧洲,中世纪末期的欧洲国家在得到火药技术后同样开发出了类似的火枪。最初的欧洲火枪使用弹药多为打磨光滑的圆石子,但想想也知道当时火药效能配合石子几乎不可能对身披板甲的骑士们造成伤害。为此欧洲人开始将铁烧成圆球后填入火枪中发射。这种铁质的圆球成为了第一类真正意义上针对火枪设计制造的子弹。
小铁球同样有它的问题,作为消耗品融化铁在当时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事。同时铁的强度相对较长时间击发会对枪管造成明显的损伤。因此欧洲人开始使用熔点更低,更软的铅来制作子弹。
当时的火枪均为前装枪,装填流程可以说相当繁琐了。在装填时需要射手先清理火药残渣,通过火药量具取所需的火药,将火药从枪口倒入枪膛,取出铅弹从枪口装入,最后处理点火装置,火绳枪需要处理火绳及药池,然后才能开枪。
火绳枪开枪是用点燃的火绳触发药池上的火药,从而引燃枪膛里的火药
火绳枪兵
虽然听上去很简单,但由于为了保证气密性良好,铅弹的大小是要略大于枪膛大小的。因此在最后一步填入铅弹时需要先用小榔头将铅弹头锤到枪膛,再用长通条将铅弹推到底部。在当时熟练的士兵每分钟也只能击发两、三次。为了适应这种枪械,当时也针对性的出现了很多经典的战术,例如东方的火枪三段击,明朝的沐英和日本的织田信长都有三段击的历史记载,欧洲的6行、9行战术,随后发展成为线列战术,就是我们常说的排队枪B。
织田信长三段击,在长篠合战利用三段击铁炮、拒马大破武田军,导致武田家二世而亡(图片来自黑泽明的电影《影武者》)
古斯塔夫大帝的6行火枪步兵战术(图片来自电影《君主的仆人》)
随着时代进步子弹同样有了新的发展,纸壳弹药在18世纪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中。通过油纸将定量的火药和铅弹头包装在一起,士兵不再需要向以往携带额外的火药量具,也无需依次填装火药和弹头。这种定量的纸壳子弹正是现代标准定装弹药的雏形。在使用纸壳子弹填装时士兵需要将子弹打开后(通常是咬开)将其中一部分火药倒入燧发枪引火装置中,而纸壳子弹为了防止潮湿便于填装通常使用油脂进行润滑。在印度牛被视为神圣的动物,牛油子弹事件因此成为了印度民族起义的导火索。
虽然纸壳子弹极大的简化了前装枪的操作难度,但这种枪械结构依旧还是前装燧发滑膛枪。滑膛枪就是枪管内没有膛线,子弹是铁球,子弹打出去超过30米后天知道会打到哪儿。这也是为什么滑膛枪时代会有线列步兵这种排队枪B的战术了,因为如果士兵全分散开不冲锋,仗打三个月也打不完,双方给养都承受不了。所以想要短时间拿下目标区域,只能双方排枪齐射,拼纪律和意志力。若有一方胆怯逃跑,那么另一方集火就能击溃对手;若双方意志力都很强,那就刺刀见分晓吧。
线列步兵战术,来自电影《爱国者》
19世纪法国奥尔良猎兵队上尉克劳德·爱迪尔内·米涅开发出了一款具备膛线的前装速射枪,虽然膛线的设计早在15世纪就有历史记载,但米涅枪的出现彻底宣告了传统滑膛枪时代的终结。米涅弹的弹头直径略小于枪膛直径,这样大大简化了装填的难度。这种子弹末尾采用软木材质,在火药爆炸时被气体挤压膨胀后使得整个枪膛具备了良好的气密性。由于具备膛线的米涅枪具有传统滑膛步枪无法企及的精确度,且装填速率相较以往大幅度提高,因此这种设计迅速被欧洲各国采用,线膛枪从试验性枪支变为了各国的主要武器。
米尼弹
在解决了射击精度问题后,设计师们希望进一步简化子弹的装填流程。19世纪中叶德国人德莱赛发明了通过撞针敲击底火引燃发射药射出弹丸的后装弹药,这一划时代的发明彻底改变了火枪的使用思路。自此火枪手不必在完成射击后呆呆的站在地上从枪口捅入弹药,后装火枪的射速和易用度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也是普鲁士人连续打赢普丹战争、普奥战争的原因之一(普法战争双方都是后装枪,胜负主要是战争动员、普鲁士后装炮法国前装炮,战场指挥的原因),后装枪对前装枪完胜。
普奥战争中,使用后装枪的普鲁士士兵可以卧倒装填弹药,而使用前装枪的奥地利士兵却只能站立或跪立装填
后装枪要在枪械后部设计为可开闭的活动结构,这会导致火药气体气密性的损失。法国人里福瑟在后装纸壳弹药的基础上将纸壳换为铜壳,依靠铜的延展性来解决气密性问题。此时的子弹已经与我们如今使用的子弹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这时步枪已经具备我们印象里步枪的雏形了,但子弹依旧使用黑火药,射击时依然会造成大量的烟雾。1884年法国化学家P·维埃利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无烟火药。无烟火药的爆炸效能远远高于传统黑火药,且燃烧爆炸后残渣极少且较少产生烟雾。因此这种火药迅速替代了黑火药在枪弹中的地位。由于其更好的爆炸效能,传统铅弹会在枪膛内急速加热后轻微融化挂在膛线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在铅弹上披了一层熔点更高更坚硬的铜来保护膛线。至此子弹的发展已接近完善,时至今日所有子弹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设计的。
保罗·玛丽·欧仁·维埃利
相信所有玩家都能随口说出几个常见的子弹口径,例如7.62mm或者5.56mm,9mm手枪弹。这里要说下,冲锋枪的定义就是使用手枪弹的自动枪,像自动步枪使用的都是步枪弹,所以很多口径相同的手枪和冲锋枪子弹是可以通用的。口径有多种,但是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子弹口径是怎么定义的。
通常情况下子弹口径是枪管阳膛线的直径,事实上真正的子弹弹头为了气密性要求其直径是要略大于枪管阳线直径的,正是阳线直径决定了口径的命名。除去子弹弹头直径外还有一个指标值得注意,就是弹壳的长度,我们通常说的北约5.56mm子弹准确来说应该称之为5.56x45mm,即弹头直径约5.56mm(实际大小5.69mm)弹壳长45mm。因此北约和苏制的7.62步枪弹虽然看上去都是7.62,但事实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弹药,北约为7.62x51mm,苏联为7.62x39mm。除此之外在弹药口径定义时有时还会使用英寸来进行定义,例如沙漠之鹰使用的.50英寸,MA911使用的是0.45英寸。与沙漠之鹰相似的还有二战中最好的栓动步枪之一的“老李”李恩菲尔德,这把枪使用的.303 British弹药换算为公制后刚好为7.7mm,因此它在国内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称“英七七”。
我们再聊聊近代口径的发展史,在一战、二战时各国普遍都在考虑将自己的子弹做的越大越好,因为大口径弹药可以容纳更多火药以实现更大的*伤与更远的射程。当时常见的有美国的.30-06(英寸),英国的.303british(英寸),日本三八大盖使用的有坂6.5mm步枪弹,德国的7.92x57mm毛瑟步枪弹等。
不是所有木制枪身的步枪都叫98K
二战时就有人意识到如此大威力的步枪弹毁伤效果并不理想,例如三八大盖的威力就过于巨大,造成的结果就是一枪命中后仅仅是在人身上穿出个弹孔而无法击*敌人。大威力步枪在白刃战时更可能因为巨大的穿透力,穿透敌方后再次对友军造成伤害。因此在二战时就有对中间威力步枪弹的测试,德国人就将7.92x57mm毛瑟弹缩短为7.92x33mm。
战争结束后各国纷纷开始小口径步枪弹的研制,相较传统步枪弹小口径步枪弹,其由于弹头较小因而可以实现更高的枪口初速,而更小的火药量能减少后座力提高射击精度,而且可能携带更多的弹药。相对大口径步枪的贯穿伤害,小口径弹药在击中人体后会急速翻滚因此*伤力实际上更胜一筹。因此在二战后各国都掀起了小口径弹药的换装风潮,例如北约的ss109 5.56x45mm,苏联的5.45x39mm,我国的5.8x45mm等。
北约5.56mm弹药
苏联5.45 x39mm弹药
中国5.8x45mm弹药
不过小口径风靡世界50年以后,美军小口径步枪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山地、沙漠地区的表现并不好。因为小口径步枪的有效射程为400米,最佳射程只有150-200米,但在阿富汗山地交火距离往往有5、600米,尤其与对手的AK47(7.62口径)相比射程、威力都有明显劣势。所以近期美又再开始研发6.5/6.8mm的中间口径弹,但想全面换装不太现实,毕竟威力不及7.62,重量成本不及5.56,容易高不成低不就;而且更换初衷也是因为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场环境,一旦换装就是几百万条枪、生产线的钱啊。
这个交火距离,小口径步枪力不从心
看过这篇文章后,想必大家一定能理解为什么在早期的CS中会出现不同枪械间为什么会共用弹药了。没有好弹药就不会有好步枪,也许在将来更加新颖的弹药设计会进一步推动人类枪械的发展,不只是HK的无壳枪G11哦~~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