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机场转运突击队“历险”记,靠的不仅是勇敢

10天机场转运突击队“历险”记,靠的不仅是勇敢

首页枪战射击突击队探险任务中文版更新时间:2024-04-16

“结束突击队最后一天行动从酒店走出来已经是凌晨三点,那一刻起,才感觉放松了。”

3月28日,青年志愿者领队刘克辉算了一下,他带领小伙伴们往返于机场和相关酒店之间,转运入境旅客,已经10多天了。

“这10多天的体验和以往的志愿服务完全不同,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随着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机场成为防范境外输入型疫情的另一个战场。

截止3月28日,团黄埔区委、黄埔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共组织72人次青年志愿者在广州白云机场及相关酒店开展协助转运入境旅客志愿服务,共转运入境旅客584人。

10名黄埔青年志愿者三天时间脱颖而出

为落实黄埔区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工作部署,进一步降低疫情期间境外输入性风险,2020年3月17日,团黄埔区委、黄埔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布“黄埔区青年战疫志愿突击队招募公告14号”,成功招募全省首批转运白云机场入境旅客青年战疫志愿突击队。

3月18日,10名青年志愿者经过了上岗安全防护知识、防护服及其他防护用具穿脱实操等岗前培训,从3月19日起分批奔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开展入境旅客机场转运志愿服务工作,截至3月28日,服务时数达648小时。

青年志愿者领队刘克辉告诉记者,这次的10名青年志愿者可谓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与以往的志愿服务不同,他们要求年龄在40岁以下,具备急救、外语翻译等专业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不但要求不一样,志愿者们的体验也和平常志愿者活动不一样”。“ 除了我,大部分志愿者参加这样惊险的行动是第一次。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既要保护自己,又要帮助别人,而且面对很多境外人士,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我们国家形象,压力山大的”。

领队:说不害怕是假的!但义无反顾

3月19日下午2:00,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黄埔青年志愿者们正在做着上岗前的最后准备。青年志愿者领队刘克辉也一一仔细检查队员们的防护装备。穿上白色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一次性手套,最后换上口罩,按照鼻梁、面颊、下巴的顺序,仔仔细细地整理一遍,确保口罩紧贴脸部,不留一点缝隙,虽然上岗前一天已经反复练习过,但这一系列准备过程还是花了每位队员30分钟的时间。

突击队成立第一天:并非没有顾虑

有着近10年志愿服务经历的辉哥,是黄埔区青年战疫志愿突击队的骨干,在这次的艰巨的任务面前,他依旧选择了冲锋在前,每天超10个小时驻守在这里。而他带领的这个队伍里,年龄最小的是25岁,全体人员都是随时待命。

其实在一开始报名之时,这10位青年志愿者并不是传说中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勇士。他们也有正常人所有的担忧。最大的难题就是一旦被感染了怎么办?因为这个丢了工作、影响到家人怎么办?

“但是主办方对我们很支持,不但给我们做专业培训,还提供心理上的支持,让我们有了底气”。“这十位青年志愿者都经过了身体素质、专业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多方面的筛选,特殊任务需要特殊人员,我们都有一种战士的感觉”。而让辉哥特别感动的是,这批让他担心和心疼的青年志愿者,在这次行动中交出了一份骄傲的答卷。

按照前期培训要求,志愿者需与入境人员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尽量不要接触其随身物品,但是在他们无助的时候,志愿者依旧选择伸出了援手。有一家从马来西亚回来的外籍华人,两位女士带着一个女孩,还带着四大车行李,小女孩很害怕,妈妈也因为行李无法上车而焦虑地哭了。

一位青年志愿者看到这种情形,主动跑过去帮他们搬行李,护送他们上车。 “其实这样做是不提倡的,一旦手套在搬运过程中破了就会有危险。但是小伙伴当时什么都没想啊,就是觉得他们需要帮助”。

两次出现“险情”,初心不改仍然坚持

面对危险,需要的不仅仅是雄心壮志和口号,更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的防控知识来支撑。在辉哥带领伙伴们开始转运工作之后的第二天,“危险”来到了他们的身边:一名青年志愿者护送的转运车上出现一名确诊人员!

“当时这位志愿者打电话给我,说有一件好消息一件坏消息。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我说先听坏消息 。结果他告诉我护送过的车上有确诊人员,好消息是因为有二级专业防护,他不用隔离”。“我当时有点懵!脑子里各种担心,担心大家被感染,担心会影响大家的工作情绪”。

这位青年志愿者第一时间做了核酸检测确认没事之后,一个“转运志愿服务工作碰头会”在当天晚上11点召开了!当大家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第一时间的反应也是有点“懵”,气氛一度沉闷。

作为领队,辉哥从防控安全的角度给大家做了解释,而同队一位医学出身的青年志愿者从传染途径的角度做了解说,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队员们经过理智分析,都表示:不退出,坚持!“虽然我们都具备二级防护的装备,也严格遵循防控措施,但毕竟这个事情对一个正常人心理上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小伙伴们最后能依然坚持,这真的让我很感动”,说到这里,粗线条的辉哥一度哽咽。

正当大家刚刚从一场虚惊中镇静过来之时, 24号当天,辉哥负责的转运车又出现了确诊人员!“不过这次大家镇定多了,再一次的碰头会上大家都说:绝不退出!该来的会来,不该来的就不会来了”, “已经加入了,就必须坚持下去”。

他们或“辜负”了家人,却给大家带来安全

作为青年党员志愿者的陈善光一直心系疫情前线,他总说希望能做点什么,结果看到了招募通知就毫不犹豫的报名了……没想到,“先斩后奏”的行为惹来了妻子的不满。原来,陈善光妻子担心他安全的同时,也害怕他把病毒带回家来了。

为了让家里人放心,也为了让自己安心参加志愿服务,陈善光最终瞒着家人参加了突击队行动。随后在每天晚上,陈善光只能以各种理由搪塞妻子的询问,直到完成任务回到了家中,妻子才知道了真相。

陈善光把疫情的安全系数,还有工作中是怎么做防护的一一告诉妻子,也跟她说明,经过区疾控中心鉴定,突击队成员不属于亲密接触者,结束了任务就可以直接回家,不存在很大风险,妻子这才放下心来。

“其实我内心里一直觉得有点愧疚,但我是一名党员,一直希望在这场疫情战斗中能尽党员的责任,这次任务又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党员更要带头”,“我跟老婆承诺以后有什么事情一定会好好跟她商量,这才把老婆哄好”,说到这里,陈善光腼腆地笑了。

在陈善光和其他几位青年志愿者看来,这次行动的确有风险,但必须有人来做,如果一个人能把疫情结束时间提前一分钟,那么两个人就是两分钟,三个人就三分钟!

医疗专业知识成了“定心丸”

转化医学专业毕业的李炜龙,这个春节,本来在家为中山大学医学系研究生复试做着最后冲刺的他,看到疫情爆发的消息,第一时间走上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最前线。先是连着支援两个区内防疫物资企业进行生产,最长连续工作7天,后又马不停蹄参与无偿献血活动。

而这次,志愿服务“上瘾”的李炜龙暨协助企业生产防护物资后,又一次穿上了防护服,成为了一名参与织牢境外疫情输入防控网的“逆行战士”。

在3月20日,大家因为团队中有一位伙伴转运车上出现确诊者而感到压力时,正是李炜龙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大家吃了“定心丸”。

“我当时也有些紧张,甚至到处打电话和发微信,向自己的同学和同行了解。他们都很支持我们,告诉我们在二级防护的专业装备下,感染的概率很小,我才放心”。李炜龙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伙伴们一一讲解,让大家放下了焦虑勇往直前。

“防控疫情要讲专业,同样的防护设备和措施,去武汉的医务人员可以做到零感染,我们也可以”!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杨欣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杨欣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 杨欣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赵小满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