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战争拾遗:殊途同归的重装炮手

一年战争拾遗:殊途同归的重装炮手

首页枪战射击太空炮手更新时间:2024-07-26

在一年战争的战场上,最为活跃的MS类型自然是各种以中近距离作战为主的主力型号。无论是作为顶级MS的RX-78还是各型量产机都基本都属于这一分类。与他们相比,肩扛火炮的支援型MS相比之下就显得非常低调。但是,正是这些肩扛火炮的火力支援型MS和其驾驶员在另一个角度撑起了整个一年战争战场。

独特思路下的MS体系

如果从头来追溯地球联邦军的MS技术起源,其起点要从战前就在缓慢推进的各种反MS用武器开始算起,尽管其战前能称为成果的,不过是RTX-44这样简单放大的巨型坦克。而一年战争爆发后才开始的V作战,除了确立了研发地球联邦军自己的MS这一主要目的外,更是明确提出了“远、中、近”三层的MS火力体系,并以此为指导,平行开始了多个MS型号研发。

相比之下,吉翁军的MS作战体系一直是相同型号携带不同武器形式来划分作战距离的。只是在中后期才出现了专为近战设计的MS。

V作战规划中划分了远中近三层的MS火力体系。分别在各层配备不同型号的MS。

之所以会如此规划,既是出于地球联邦军对于MS作战体系的独特理解,也是出于现实条件的限制。

就部署而言,无论战舰还是传统炮兵群都存在相当限制。并不是所有战场都能随时获得舰炮火力或炮兵集群的支援。并且,战舰和炮兵集群在前线展开后都属于相当庞大的目标。由于长距离警戒体系已经被米诺夫斯基粒子瘫痪,要护卫这些目标庞大且移动困难的目标属于相当程度的挑战。

并非所有战场都能在作战前准备足够的传统炮兵火力。

而且,对于长距离目标而言,舰炮或传统炮兵群等炮击火力难以在远距离做到较高的射击精度。因为米诺夫斯基粒子的存在,长程导弹基本上只能按照固定轨迹运动,这导致其在米诺夫斯基粒子散布战场中的角色,更接近旧世纪的直航鱼雷。除了有效射程更远外,命中精度甚至还低于各种MEGA粒子炮的的长距离射击。

由于米诺夫斯基粒子的存在,长距离导弹基本上只能按照预定轨迹运动。这导致其在米诺夫斯基粒子散布战场中的角色更接近旧世纪海战中的直航鱼雷

这样的命中精度用于粗略的火力覆盖自然可以,但是精度要求更高的伴随火力支援就需要火力搭载机前进到更为靠前的位置了。而在快节奏的MS间交战中,能够较为安全执行中距离火力支援的自然也只有专门设计的MS。

地球联邦军的MS起点

V作战规划中,负责远距离炮击的型号是RX-75。由于大量继承了原本RTX-44的研发数据,技术难度相对而言是最低的。因此,RX-75成为V作战中最先完成的MS型号,也因此成了地球联邦军研发的第一型MS。

就技术发展的路径而言,RX-75是地球联邦军拥有的第一型能称为MS的装备。

尽管RX-75在技术分类上已经能算做MS,但是其作为MS的性能只能说非常勉强,其略显奇特的坦克式设计除了满足长距离炮击要求外,相当部分是受限于完全为零的MS研发经验和较为紧迫的开发进度。

单就其运动结构而言和传统MS已经大相径庭:下半身结构并非传统的MS双足结构而是大型履带。而且用于驱动履带结构运动的并非MS常见的辅助核融合炉而是燃气轮机。为了满足必要情况下离地机动的机动性能要求,底盘内埋入了火箭推进器。尽管这样的运动结构设计对于MS而言略显不足,但是就RX-75的长距离炮击任务而言,履带式设计除了结构简单外,也拥有更好的接地稳定性。

由于RX-75同样属于V作战计划体系下的MS。因此拥有和其他第一批次RX系MS完全通用的核心战机结构,核心战机内搭载的核融合炉作为机体结构运动和驱动武器系统。由于RX-75的武器系统全部为实弹武装,因此其功率对于RX-75而言绰绰有余。

RX-75搭载了通用结构的核心战机系统。核心战机携带的核融合炉为武器系统和机体结构运动提供动力。履带结构中埋入了火箭推进器以满足基本的机动能力。

RX-75的行走结构是传统的大型履带系统。履带系统的动力是传统内燃机。

RX-75作为以中远距离炮击支援为主要任务的型号,其武器全部为实弹火炮并以固定安装形式集中在了机体上半身:双肩以固定方向角形式安装了两门120mm长身管低后座力火炮。手臂则以和手腕一体化形式安装了4管40mm火箭发射器以应对可能的近距离目标。

由于并不需要冷却大功率核融合炉且对运动性要求不高,RX-75的散热结构相对简单且整个上半身结构覆盖了厚重的装甲。

双肩的120mm低后座力火炮为长身管型号,拥有良好的射程以及炮击精度。

120mm主炮的弹舱位于主炮正下方,和背包推进器连接为一个整体。返回后方换弹时,弹舱会连同推进器一起卸下。

手腕部位的四联装40mm发射器主要用于对近身目标进行直瞄射击。发射机构和供弹结构都集成在了手臂内。

为了适应RX-75的中远距离炮击作战的操作需求,其操作方案属于MS中相当少见的双座操纵。分别位于头部和机体中部的驾驶员各自负责射击和机体运动,整体上相当接近同期的61式主战坦克的操纵。不过配备在白色要塞号因为驾驶员短缺问题,在使用中将RX-75修改为了单人操作形式,由单独一名驾驶员在头部驾驶舱完成全部的机体运动和射击操作。

配备在白色要塞号上的RX-75由于驾驶员不足的问题,在中期将操作修改为了头部驾驶舱单独操纵的样式。尽管单独驾驶员操纵负担上升,但是对于主要是进行炮击的RX-75来说,也不至于影响作战。

头部驾驶舱采用了特殊的开放式设计,仅仅由防弹玻璃覆盖。会采用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炮击作战中的观察视野要求。由于RX-75属于作战位置靠后的炮击单位,采用这样的设计在防护上也可以接受。

中部驾驶舱是标准的核心战机系统驾驶舱,主要用以控制机体运动。由于操作更加复杂,因此一般会由经验更丰富的驾驶员复杂中部驾驶舱。

作为一种半坦克半MS样貌的装备,RX-75的运动性相比其他MS而言很难说拥有什么优势。但是由于其较为靠后的作战位置以及坚固的月神钛装甲,面对吉翁军的火力打击时也属于难以击毁的坚固目标。而其重力圈战场的长距离曲射炮击能力对于MS小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能力。

凭借坚固的月神钛装甲和相对靠后的作战位置,RX-75的战场生存性相当可观。

连接战车与MS的一环

不过,虽然RX-75在重力圈战场的展现了其长距离曲射炮击火力的价值,但是在无法进行曲射炮击的宇宙战场,其必要性就大幅下降了。而且履带式设计也难以适应宇宙中的运动,宇宙战中完全依赖推进器进行移动会因为推进剂容量而严重限制其运作时间。

RX-75的长距离炮击能力尽管在宇宙战场意义不大,但是其在地面战场的作战性能相比各种传统的炮兵装备而言还是好了不少。地球联邦军陆军出于为地面的MS部队配备伴随炮击火力的目的,量产了一小批RX-75服役。而这批RX-75为了适应量产,也进行了进一步的设计调整,成为了RX-75先行量产型。

先行量产型RX-75是以RX-75设计为基础,针对量产要求进行一定设计修正而来的装备。

作为量产装备,RX-75先行量产型第一个移除的,自然就是成本不菲且并无多大必要的核心战机系统。机体中部由于移除了核心战机系统,连接结构修改为了一个可以360度旋转的连接轴。这使得整机结构更加接近传统坦克的底盘加炮塔的设计。除此之外,机体装甲也修改为了钛陶瓷复合材料以控制成本。

原本由核心战机系统搭载的中部驾驶舱移动到了胸口位置并依旧负责控制机体运动。头部驾驶舱则和原型机一样,依旧维持了透明外壁设计且用于控制炮击。但是头部驾驶舱结构进行了进一步优化,除了观察窗面积更大且增加了强化框体外整体高度要明显更低。

先行量产型RX-75的依旧维持了原型机的操纵结构。头部和胸部驾驶舱分别负责射击和机体运动。

除了躯干部分的结构变化以及进一步加长了120mm火炮身管长度外,RX-75先行量产型变化最大的是供弹结构。原本和推进器一体化拆卸的弹舱对于专用战舰这样整备条件完善的单位而言自然不是大问题。但是这样的设计在*条件下难以补充弹药,且埋入内部的弹舱容量有限,不利于提升火力持续性。

因此,在RX-75先行量产型上,内埋的弹舱被大型装弹机结构代替。除了正常模式进行供弹外,装弹机结构还能展开进行高速射击。仅就供弹结构的设计变化就能看出,RX-75先行量产型是彻底以炮击用装备为前提进行了再设计。

以这种状态进行供弹和射击会导致待发弹药完全暴露在来自空中的打击之前。不过对于一直牢牢掌握着制空权的地球联邦军而言,多少算可以接受的问题。

相比原型RX-75容纳较小且补充弹药较为麻烦的弹舱设计,RX-75先行量产型扩大了弹舱容量并大幅简化了弹药补充。

除了正常模式供弹外,RX-75先行量产型能够完全展开装弹机结构进行高速射击。

由于地球联邦军在各个主要战场集中了大量的传统炮兵,而且关键战场如敖德萨前线甚至能得到陆上战舰群的火力支援,因此并没有投入RX-75系列的必要。不过由于事发突然且战事紧急,还是有三机RX-75先行量产型参与了对东南亚战线吉翁军秘密基地的作战。尽管处于RX-79[G]小队的保护下,三台RX-75先行量产型还是被敌方王牌驾驶员驾驶的MS-07B-3的舍命攻击全数摧毁,未能完成预定的炮击任务。

作为纯粹的炮击战用装备,其在快节奏的MS间近距离交战中显得无比脆弱。

这样的战例多少证明了这样半MS半坦克构型的MS,在节奏越来越快的MS交战中生存性越发堪忧,因此双方都没有再全新开发这种构型的MS。唯一例外只有在敖德萨战役投入前线作战的RTX-440。

RTX-440是RX-75之外,地球联邦军唯一开发的一型半MS半坦克样貌的装备。

但是其并非是用于火力支援的炮击型MS,而完全是从RTX-44项目的技术发展延续而来的反MS战车。因此,相比RX-75而言,其设计更偏向传统装甲车辆一侧。尤其是其底盘设计了可以降下上半身的结构,更是突出其反MS战车的身份。

其观瞄设备完全是坦克装甲车辆的观瞄设备设计,而并非MS的“头部”。

RTX-440能降下上半身结构,成为一种类似突击炮的形态。就整体设计而言,RTX-440更接近于专门职的反MS战车而非火力支援型MS。

底盘结构和RX-75一样,是由RTX-44发展而来。因此履带结构呈三角形。同时,前方增加了可收起的辅助履带结构,以在必要时增加抓地面积。

RTX-440的主武器是一门220mm滑膛炮,上下射界有限的主炮安装形式更是突出了其反MS作战的设计倾向。唯一类似MS的“双臂”构造和RX-75手臂类似,搭载了40MM发射器作为近防火力,但是只有右侧和RX-75的设计一样是4管发射器结构,左侧则是30MM机炮和重型火焰喷射器的组合。

除此之外,投入敖德萨前线的三台RTX-440还在履带两侧挂载了更多的重火力。除了56管火箭发射器和MLRS发射器这样相对正常的附加武装外,右侧履带外挂载了总计四枚重型地雷。

最为特殊的莫过于挂载的重型地雷。除了正常情况下作为地雷来封锁追击敌军的步伐外,还能作为重型爆破物使用。

220mm主炮以相当有限的俯仰角安装在了上半身结构的右侧。整体结构与其说是MS的“躯干”,更接近主战坦克的炮塔。

手部的发射器延续了RX-75上的相同结构,不过左侧发射器被30mm机关炮 火焰喷射器取代。火焰喷射器燃料位于机体后方的圆筒中。

56管火箭发射器能瞄准后逐次发射或齐射形成覆盖弹幕。

左侧安装的MLRS发射器属于地球联邦军通用发射器型号。该发射器的三联装型号用于陆战MS的手持武装。

三台RTX-440在敖德萨前线,凭借搭载的重火力以近乎自*攻击的形式一度击穿了吉翁军防线,并击毁或重创多台吉翁军MS。但三台RTX-440最后均无一幸免,以启动自毁装置自爆的形式告终,算是为这一早就放弃研发而沦为情报战诱饵的型号换来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结局。

战后,尽管地球联邦军研发了RX-75名义上的后继机型RMV-1,但是该型号是完全作为机动火炮系统研发的,而非MS。之后研发的MS中除了D-50C这样特殊用途的MS外,没有再出现半MS半坦克的设计。

尽管D-50C配备双火炮执行火力支援任务时酷似RX-75,但是D-50C整个型号都是为特种作战而设计的。其战车形态只是为了能在特种作战中进入狭小地域。

RMV-1作为纯粹的机动火炮系统开发。

一年战争之后研发的MS中,只有D-50C等极少数型号拥有履带结构。

橙色的重甲炮手

如果说RX-75是地球联邦军第一款MS的话,RX-77便是地球联邦军第一款人形MS。而其战场定位是更靠近前线的中距离支援MS。

RX-77原型机是地球联邦军理论上第一架完整人形的MS。

不过最初的原型机RX-77-1A在测试中暴露了不少问题,尤其是重心过高等缺陷已经影响到该机正常执行任务的能力。因此原型机进行了进一步修改,肩部和手腕部分的装甲进行了大幅简化,部分装甲模块被移除,肩部关节由球型装甲直接包裹。同时进一步强化了下半身的装甲厚度以下移重心。

就此诞生了RX-77-2型。

RX-77-2针对重心过高问题进行了进一步修正。

就整体架构而言,RX-77和RX-78等V作战所属MS一致,以核心战机为基础并在上下安装两个模块来形成完整的MS。而且RX-77的机体基础框架相当接近RX-78。

不过,由于主要任务是中距离的火力支援,对机体运动性能并没有过高要求,因此RX-77尽可能增加了各部位的装甲厚度。单就机体本身的装甲厚度而言,RX-77还在RX-78之上,配合经过设计的弧面外形和坚固的月神钛合金材质,RX-77在战场上拥有相当可观的生存性。

除了更厚的装甲防护外,RX-77搭载了大量用于近距离炮击支援任务的传感器。除了头部帽檐部位的传感器阵列外,还在胯部搭载了热成像传感器作为辅助探测手段。而脚踝部分安装了接地传感器用于在炮击中稳定机体,头部则搭载了触角状的高周波通讯天线。相比复杂的探测系统,背包的结构相对较为简单,除了主推进器组外,只是增加了简易喷射结构以平衡240MM火炮的射击后座力。

相比其他MS,RX-77的背包只是简单增加了用于平衡火炮后座力的喷射结构。除此之外,结构异常简单。

RX-77并没有独立的肩甲设计。肩部关节外包裹了结构简单的球状装甲。不过其装甲厚度相当可观,而其圆弧外形拥有相当优秀的防弹性能。

腿部除了覆盖了厚重装甲外,整体设计基本和RX-78相似。脚踝部位安装了接地用传感器以在炮击战中平衡机体。除此之外,RX-77搭载的MS手掷榴弹的收纳结构也在腿部。

头部并未采用冠状主传感器镜头 双眼式运动传感器组合。而是在墨镜状结构下集成了复眼式传感器。同时,头部耳部位置是集成化的电子设备舱。之后的RGM-79系列头部设计相当程度上参考了RX-77的设计。

RX-77的驾驶舱模块同样是由核心战机变形而来的通用模块。胯部上方搭载的为热成像传感器作为辅助探测手段。由于并不需要满足高速战斗时的冷却问题。 冷却系统设计的原则并非维持动力系统低温运转,而是瞬间的高效率散热,前胸装甲板下方的冷却系统能瞬间排除机体废热以将机体控制在安全的运行温度。

作为中距离火力支援型MS,其主要武器是固定安装在肩部的两门240mm低后座力火炮。配合身管冷却系统和供弹系统,两门240MM火炮能以相当可观的射速连续发射。除此之外,RX-77作为完整人形设计的MS,能够装备MS手持武装。其配备的XBR-L光束步枪由BOWA进行开发,相比XBR-M-79光束步枪拥有更长的收束环结构,因此其发射的MEGA粒子束的收束性更好。单就射程而言还在RX-78使用的XBR-M-79之上。除此之外,RX-77还在腿部携带了数发由MS手掷的榴弹,以应对难以用火炮直接瞄准的目标。

单就中距离的支援火力而言,RX-77可以说是武装丰富且全面。唯一遗憾则是RX-77并未装备任何格斗武器,MS间的近身格斗除了凭借带强化结构的手部以拳打脚踢形式进行应付外,别无他法。

导弹荚舱并非是RX-77的替换武装而是另一机RX-77原型机的试验方案。白色要塞号在撤离SIDE 7的途中回收了这一装备。由于导弹武器命中精度有限且备弹有限,因此白色要塞小队的RX-77基本没有使用该装备的记录。

240MM级火炮如果由MS手持使用会严重影响MS的灵活性。因此选择固定安装在肩部。

看上去异常厚实的炮管壁内是炮管冷却系统。以此冷却240MM火炮连续射击的热量。相应供弹系统位于火炮下方。

尽管火炮系统为低后座射击,但是240MM口径的巨炮在连续射击时会产生巨大震动。因此RX-77往往需要使用趴卧姿势来获得更稳定的射击。不过这一姿势的发现多少有意外因素。

单就射程而言,XBR-L的射程还在RX-78使用的XBR-M-79之上。无疑更为适应RX-77的二线火力支援任务。

RX-77原型机和其他V作战MS原型机一起,在吉翁军对SIDE 7的突袭中损失惨重,最终回收部件后组装完整机体仅有一架RX-77-2。这架RX-77-2在白色要塞突破吉翁军在北美的封锁线时出力甚多。而随着后期白色要塞小队重返宇宙战场时,由于RX-75略显尴尬的宇宙战能力,白色要塞小队获得了一架RX-77的补充,最终白色要塞的MS部队以两架RX-77-2掩护RX-78二号机的编组打完了最后宇宙阶段的决战。

此处以剧场版修改后的设定为主

白色要塞小队以RX-77双机小队配合RX-78的形式打完了最终阶段的宇宙决战。

尽管两架RX-77-2最终都在阿巴瓦空要塞攻防战中先后被放弃,但是两名驾驶员都安全脱离,为一年战争的作战历程画下了完美的句号。

两架RX-77在残酷的阿巴瓦空要塞内部作战中被先后放弃。但是两名RX-77的驾驶员都幸存到了最后

重炮手的改进

RX-77-2在前线的活跃,证明其设计相当成功。不过地球联邦军并未放弃RX-77系列的改进,在得到RX-77-2实战数据后,决定进一步改进RX-77系列。其中的一个改进方向是使RX-77系列具备独立作战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炮击支援单位,以此为目标,最先诞生的便是RX-77-3型。

RX-77-3是重点强化装甲防护的改进型号。

除了进一步加强装甲防护并小幅强化推进器推力外,RX-77-3和其他后续的RX系机体一样移除了核心战机系统以控制成本。不过其他结构依旧维持了第一批次RX系原型机的高规格。武器系统方面,RX-77-3重点强化了火炮系统的射速。新型的240MM火炮系统射速达到了之前的两倍。

不过RX-77-3的测试结果并不乐观。机体由于增加了装甲导致全重上升明显,而推进系统并未进行相应改进,机体机动性能下降非常明显。射速更高的240MM火炮系统尽管表现良好,但是对于提升RX-77火力表现而言意义有限。就测试结果而言,RX-77-3对于使RX-77系列具备独立作战能力这一改进目标而言并不成功。

最终,性能提升不大且更为笨重的RX-77-3并未能参与实战,研发完成后就直接封存在了加布罗基地的仓库内,直到UC 0087年AEUG对加布罗基地的空降作战中才再次在加布罗基地的守备力量中看见该机身影。

不过毕竟属于RX系列的高性能机体,即使在UC 0080年代后期和新锐量产机遭遇也尚有一战之力。

经历不算顺利的RX-77-3开发后,地球联邦军设计部门重新检讨了开发思路。最终诞生了在技术方面堪称RX-77系列最终发展型的RX-77-4型。

RX-77-4就技术水平而言是RX-77系列的最终改进型。

相比之前的RX-77系列,RX-77-4最大变化就是放弃了实弹火炮系统。一门光束加农炮以及配套的观瞄系统替代了原本的240MM火炮系统。光束加农炮技术的使用,一举解决了实弹火炮重量过大以及为了平衡火炮后座力导致机体重量居高不下这两个主要问题。而且,光束武器在直瞄射击时的破坏力甚至还在传统大口径火炮之上。

但是RX-77-4问题也非常明显:一来,光束加农炮系统造价不菲,导致整机成本即使在移除核心战机后依旧居高不下。二来,光束武器尽管直瞄射击的破坏力和精度都在大口径实弹火炮之上,但是唯独不具备传统实弹火炮的曲射和间瞄能力。

因此出于成本等多种原因限制,RX-77-4仅生产8机便告结束,在对吉翁军加利福尼亚基地作战结束后,就封存于加布罗基地内。由于地球联邦军在MS用光束武器方面的领先地位,联邦MS部队并不缺少能够携带长距离大威力光束武器的MS单位,RX-77-4会受此冷遇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地球联邦军在光束武器领域的领先地位,其MS部队其实也并不缺少能够携带长距离大威力光束武器的单位。

由于RX-77-4装备的光束加农炮系统较高的成本以及对于火力支援任务而言限制较多的能力,同期仍在进行中的RX-77量产型研发还是选择了实弹的240MM火炮系统。最终选择了RX-77-3设计为基础进行优化,诞生了一型在性能和成本方面相对平衡的量产机型RX-77D。

RX-77D作为RX-77的量产机型开发。

作为以量产为目标的机型,RX-77D除了移除核心战机系统外,同时也将昂贵的的月神钛材料更换为了更廉价的钛陶瓷复合材料。不过,由于根据其他机型的使用经验调整了重量平衡和装甲设计,整体防护性能下降并不明显。除此之外,RX-77D最大的进步便是大幅强化的推力。总计93500KG推力的推进器使得RX-77D的推重比达到了1.33,为全RX-77系列最高。这大幅改善了RX-77的机动性问题。由于导入了全新规格的探测系统零件,其头部传感器探测距离也得到了一定提升。

RX-77D的武器配置依旧以两门固定安装的240MM火炮为主,不过增加了可伸缩结构来收纳火炮。除此之外,RX-77D在武器系统方面最大变化就是配备了2把光束军刀以应对近身战。尽管核融合炉功率足够使用光束武器,不过前线配备的少量RX-77D均使用90mm机枪作为主武装。

尽管核融合炉功率对于使用光束武器而言绰绰有余。不过配备前线的RX-77D基本都选择了90MM机枪作为主武器。甚至不乏装备手持式护盾的案例。

RX-77D大幅强化了推进器推力,总计93500KG的推进器推力使得机体推重比达到了1.33。

固定安装的火炮依旧为240MM口径,不过增加了一套可伸缩机构已收纳火炮系统。

由于完成研发时,RGC-80系列已经完成配备前线,而且此时地球联邦军生产线正在全面转产RGM-79C型,部件通用率和RGM-79C较低的RX-77D显然不利于前线的后勤维护。因此最终RX-77D的量产计划还是被放弃,最终有作战记录的RX-77D只有灰色幽灵号配备的两机与白色野狗小队装备的一机。整个RX-77家族的发展到此也基本画上句号。

重炮手的量产之路

地球联邦军在回收RX-77的实战和测试数据后,随即便开始了量产型火力支援MS的研发计划。

RX-77本身进入量产化还需时日,而同期量产型MS RGM-79已经完成研发并投入量产,地球联邦军研发部门自然选择以RGM-79为基础设计可以最快投入作战的量产机型。最终在加布罗基地以RGC-80-1编号完成第一架原型机。

RGC-80-1为RGC-80第一架原型机。

单就设计而言,RGC-80-1可以说就是直接在RGM-79上移植了RX-77的火炮系统和头部结构,火炮的弹舱与供弹结构同样埋入了上半身结构中。不过火炮系统并非RX-77使用的240MM火炮,而是后座力更低的360MM火箭推进式火炮。设计人员希望以此控制火炮系统后座力以满足在结构强度更低的RGM-79系机体上搭载RX-77级别固定火炮的目的。

然而设计人员还是高估了第一批次RGM-79的结构强度。360MM火炮尽管后座力较低,但是两门大口径火炮的重量依旧相当可观。在双炮齐射情况下,RGC-80的关节结构不堪重负故障频发。因此RGC-80-1规格只生产了5架测试用机便放弃继续发展。

RGC-80-1的关节结构在测试中几乎不堪重负。而整体平衡性也存在很大问题。

随后,设计人员调整了设计思路,最终以RGM-79的简易改装机型形式诞生了RGC-80的完成型号RGC-80-2。

相比RGC-80-1,正式投入量产的RGC-80-2在结构上显然简单得多。

为了解决结构强度问题,设计人员除了在新设计上重点强化了机体的膝盖和小腿部分强度外,同时对火炮系统进行了大幅修改。

相比RGC-80-1的设计,RGC-80-2的火炮减少到了右肩一门。而且安装的M79E1型360mm火箭推进式火炮的弹舱为弹匣化的设计。这种设计除了便于补充弹药外,由于火炮和供弹系统为独立结构,因此机体内部并不需要额外安装供弹结构和弹舱,火炮的安装得以大幅简化,右肩的火炮以及俯仰控制系统只是简单安装在移除散热结构后的机体右侧。而除了右肩火炮系统外,RGC-80-2剩余结构的部件几乎和RGM-79完全一致。

火炮弹舱弹匣化的好处除了大幅简化了MS安装外,另一个好处就是简化了弹药补给。MS可以通过后备弹匣快速补充火炮系统的弹药。而且可以通过携带多个弹匣形式简单提升火力持续性。

M79E1型360mm火箭推进式火炮的弹舱为弹匣化的设计。整个火炮除了俯仰机构外为一个完整的火炮组件。

少量生产的RGC-80-2全数参与了战争末期的决战,部分幸存到战后的RGC-80在UC 0080年代中期,进行了现代化升级成为了RGC-80-3标准。除了升级标准化的球型全周天驾驶舱与传感器系统升级外,RGC-80-3在升级中还换装了新型的240mm火炮。而主核融合炉的升级使得RGC-80-3能够装备同期量产机型大量使用的BS-S-85-C2光束步枪 。不过尽管经过翻新,但是RGC-80-3依旧属于相当落后的型号,因此在UC 0080年代只是在基地中承担守备任务。

UC 0080年代中期翻新后的RGC-80已经沦为了老旧的基地守备力量。

对于地球联邦军而言,RGC-80是一型应急性质强烈的装备(由其是其正式量产型),性能多有令人不满意之处。而RX-77D虽然性能不错,但是其部件和同期其他量产机通用度低。其生产和运用成本过于高昂。因此生产数量异常稀少,难以称为量产。

战后的UC 0081年,地球联邦军开始计划统一地球联邦军的MS型号以减少后勤压力和维护成本。作为火力支援型的RGC-80按计划也在需要更新的MS型号之列。最终,以战后的标准型量产机RGM-79C为基础,融合RX-77D与RX-77-4等一系列型号的设计后诞生了RGC-80的后续机型RGC-83。

RGC-83以RGC-80的后继机身份进行开发。

作为战后统一规划下的MS型号,RGC-83在部件通用性方面进行了最大程度优化。机体基本框架结构和RGM-79C完全相同。而防护性能则通过Chobham装甲技术,在机体基本结构装甲外覆盖附加装甲形式达成。RGC-83在重量仅比RGC-80上升10%左右的同时,机体防护水平则得到了大幅上升。

RGC-83的头部采用了大量同期新锐量产机的高性能部件,不过部分结构参考了RX-77D研发资料。就探测能力而言,其6300m的探测距离显然优于RX-77第一批次的6000m水平,而且新规格的通讯和扫描设备性能整体表现更加优秀。

头部采用了大量同期新锐量产机的高性能部件,不过部分结构参考了RX-77D研发资料。就探测能力而言,其6300m的探测距离显然优于RX-77第一批次的6000m水平。而且新规格的通讯和扫描设备性能整体表现更加优秀。

RGC-83使用可快速拆卸的Chobham装甲技术来满足机体防护性能要求。这样做的好处便是在满足防护性能指标的同时最大限度提升其和其他机型之间的部件通用度。

Chobham装甲技术最初在RX-78NT-1上装备并测试。RGC-80上使用的技术版本经过发展优化,和机体的一体化更高。

战后由于E-Cap技术的普及,光束武器的造价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降低,而机体搭载的1420KW级的新型主核融合炉也为机体搭载光束武器提供了更好条件。因此RGC-83搭载了两门光束炮代替了RX-77常用的240MM火炮系统。就火力表现而言,不但远好于RGC-80这样的低成本量产机型,而且更在RX-77系列之上。而就该机的研发背景而言,其主要是为了应对吉翁残党的威胁,同期大部分吉翁残党都已宇宙据点为中心活跃,RGC-83这样的装备会放弃实弹火炮的曲射能力而选择直射火力更强的光束炮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

除了作为主要火力的固定式火炮系统外,RGC-83能够使用包括手持式武器、护盾以及光束军刀在内的所有MS通用武装。由其光束军刀更是优化了搭载位置,设置到了更便于重甲机体抽取的手腕部位。这对于一年战争时期的各种火力支援型MS而言,无疑是巨大进步。

RGC-83继承了RX-77D开始的设计思路,能够使用同期量产机使用的标准护盾和手持式武装。

由于光束火炮系统较低后重力以及不需要考虑曲射,RGC-83搭载的光束火炮俯仰结构大幅简化。

为了便于抽取,光束军刀搭载位置移动到了手腕外侧。

不过,虽然RGC-83的总体性能相当不错,但是其装备数量受到了战后初期连年的军费紧缩影响,总产量相当有限。而军费开始重新上升的UC 0080年代后期,同时期通用型MS搭载的火力越发高威力化,RGC-83这样以部分性能指标为代价的“火力支援型MS”概念本身成为了落后时代的古董。因此RGC-83在之后也未再投入大规模量产。

不过在UC 0080年代末期开始的联邦军内战中,还是能看到作为反抗组织用机体的RGC-83身影。

绰号“白珊瑚”的RGC-83改装机。

殊途同归的独眼炮兵

作为地球联邦军主要对手的吉翁军,其MS作战距离是以单一型号MS携带不同武装来划分的。究其原因,吉翁军最初研发MS是以宇宙战作为主要任务设计的。

在最初阶段的宇宙战中,大口径身管火炮的主要目标就是各种体积庞大的舰艇目标,以MS携带的无后座力炮在无重力真空环境中足以胜任部分火力支援性质的任务。

无后座力炮的射程在早期宇宙战环境足以胜任一定火力支援任务。

不过情况在地面战场全面展开后有了变化。对于吉翁军而言,其灾难性的空军装备研发水平导致制空权的争夺成了相当头疼的问题。作为吉翁军主力战斗机机型的DFA-03,即使面对地球联邦军的战斗轰炸机时都难以确保取得空战优势,面对地球联邦军FF-6等专用的空优战机就更加尴尬。至于从高空进入战区,且伴随有地球联邦军空优战斗机护航的Depp Rog型战略轰炸机就更加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了。

而且,作战半径严重不足的DFA-03战斗机需要配合Gaw级空母进行部署才能有效确保制空权。但是Gaw级空母作为UC 0079年3月才开始生产列装的大型装备,其产量一直相当有限,即使在装备规模的最高峰也不过20几架的规模。如此稀少的数量分摊到广阔的地面战场,意味着只有关键区域才能获得该型装备来配合部署DFA-03机队。而剩下的大部分地面战场,唯一能指望的吉翁军空中力量就只剩下从前线*机场赶来的战斗机了。

作为地球联邦军主力战略轰炸机的Depp Rog。能够凭借高空轰炸能力肆无忌惮的对吉翁军地面基地发起空袭。而吉翁军能够有效应对的手段几乎只有大型基地内才有条件安装的固定式MEGA粒子防空炮。

Gaw级空母对于夺取重力圈战场制空权而言无比重要。然而其装备量一直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而且大量的Gaw级空母有更重要的战略轰炸和MS部队空投任务在身。

这样尴尬的情况使得吉翁军地面MS部队的防空压力相当可观。但是就当时的MS装备而言,MS机枪尽管有良好的射速指标,但是采用低膛压设计的120MM机枪用于防空作战时射高不足。至于280mm无后座力炮之类的武装无论是射速还是精度都不适合用于防空任务。因此,地面的吉翁军很早就开始在MS-06J上搭载专用防空炮的尝试。

除了防空外,地面的吉翁军MS部队另一个问题则是伴随的支援火力。由于负责伴随MS进行火力支援任务的HT-01B生存性问题,MS部队不得不选择以MS手持形式携带改装后的HT-01B主炮。尽管确实解决了部分火力支援任务的需求,但是身管较长的175mm火炮由MS携带时相当麻烦。作为临时改装性质的武装,MS上自然也不会有合适的携行系统用于行军状态挂载,而作战状态下,后座力相当可观的175MM火炮要求使用的MS需要以稳定姿势进行发射。

尽管简易改装后,能以MS手持武装形式携带HT-01B的175mm主炮。但是该火炮身管较长且握持系统相当简陋,MS并没有合适结构用于在行军状态携带该武装,因此对MS本身在行军状态的机动性而言,影响非常大

HT-01B由于各种一厢情愿式的设计,使得其前线的生存性相当堪忧。这导致其伴随MS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的基本要求成了问题。

这些问题在吉翁军获取RX-77的目击情报后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即研发一型类似RX-77的MS来解决防空与火力支援两个方向的任务。

最终,吉翁军在加利福尼亚基地完成了名为MS-06K的火力支援型MS设计。

MS-06K为专门设计的火力支援型MS。

为了适应火力支援任务,MS-06K的头部进行了大幅修改。除了将独眼式传感器轨道修改为了环绕头部一圈的样式外,更是额外安装了YMS-08相同的头顶传感器镜头和全新的Type A Gfb型天线。由于头部设备增加,散热结构放弃了MS-06常见的散热管形式,转而以大型散热口形式解决头部设备散热问题。

躯干部分除了进行管线修改以为新增的武器系统让出活动空间外,整体改变幅度并不大。右肩为了给火炮系统让出射界以及为视野受限方向提供更大的防护面积,原本的肩挂式护盾修改为了一型略呈十字形的大型护盾。腿部除了更换了接地面积更大的MS-07B系的脚掌部件外,还在小腿后方安装了同为MS-07B生产线产品的辅助推进器组。

部分MS-06K头部搭载的天线为Type V12sp。相比普通天线,类似兔耳的双天线设计是其最大特色。不过单就性能而言和普通单天线的Type A Gfb型天线并无太大区别。

MS-06K的脚掌部件为MS-07B系机体的大型化脚掌。通过这一修改来优化MS-06K的接地性能。除此之外,小腿后方的辅助推进器组也是来自MS-07B生产线的产品。

不同于地球联邦军火力支援型MS将固定武器埋入机体上半身的设计,MS-06K新增的固定武器系统全部集成在了背包部分。一门180MM火炮及其配套的供弹系统集成在了背包右侧。除此之外,还能在腰部两侧挂载两门被称为BIG GUN的火箭推进式火炮。仅就设计初衷而言,BIG GUN是专为防空作战而设计的,同样为防空作战设计的还有一型以120mm加特林火炮替代180MM火炮的背包。两种背包都进行了一定数量生产,并以可选装备形式配发了装备MS-06K的部队。

除了固定式武器系统外,MS-06K能使用MS-06系列通用的各种手持式武装以及MS-06J使用的腿部三联火箭发射器。不过携带电热斧需要放弃背包部分的BIG GUN挂载结构来空出电热斧的携行空间。

东南亚前线目击到另一种口径未知的MS-06K火炮系统。这种样式的火炮是前线部队现地改装的结果,在东南亚前线基本是以只剩上半身结构的固定火力点形式存在的。

MS-06K的固定式武装全部安装在了背包部分,除了右侧的180mm加农炮以及配套供弹结构,两侧还能选择挂载两门BIG GUN。

由于需要专门的挂载系统,BIG GUN并不能用于普通的MS-06F和MS-06J型等通用型号。该武装采用弹匣供弹,每个弹匣拥有6发备弹。

MS-06K有一个以120MM加特林机枪替代180MM炮的武装方案。这种武装形式主要为了应对防空作战需求

原型机状态的MS-06K生产了9架,并全部装备在加尼福尼亚基地作为防空力量使用。其中,作为队长的伊安·格雷顿中尉装备的MS-06K安装了Type V 12vD型平行双刃天线。代号蜘蛛的该机拥有航空器34机和车辆71台的战绩,属于少有的该型机王牌。同属一个小队的艾佛迪卢·蓝少尉也在战争末期的地面战斗中获得相当可观战绩。

末日重炮

而除了以MS-06系列为基础改装火力支援机外,吉翁军还以各种更新锐的MS为基础改装火力支援MS。其中以MS-09为基础的火力支援机MS-09K属于少数完成研发的型号。

MS-09K和MS-06K一样,拥有两种主炮形式。MS-09K-1和MS-09K-2两个编号分别对应两种火炮装备样式。

由于MS-09系列远远高出其他MS的地上行进速度,会导致该型号很容易脱离己方伴随的防空火力或支援火力的作战范围,而其他双足步行的MS也很难跟得上以气垫移动的MS-09系列。选择MS-09为基础,为MS-09机队提供能够伴随前进的防空/火力支援型MS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不过MS-09K的改造基础并非标准的MS-09而是封存的YMS-09D型。

YMS-09D是YMS-09原型机基础上针对沙漠战环境进行修改后的机型。

以之前的MS-06K设计经验为基础,MS-09K的火炮系统同样为和背包一体化设计。供弹结构可以说和MS-06K的火炮系统如出一辙。分为单门长身管180MM火炮和两门并列的短身管175MM加农炮两种样式。长身管的180MM火炮系统主要用于应对长距离炮击和防空,短身管的双175MM火炮系统则主要用于中距离火力支援。

长身管的180MM火炮系统主要用于应对长距离炮击和防空,短身管的双175MM火炮系统则主要用于中距离火力支援。

由于MS-09K研发时已经是敖德萨战役之后,吉翁军在地面战场已经处于全面溃败的状态。尽管开发该型号的加利福尼亚基地为此时尚存的最大规模吉翁军地面基地,但是研发条件也处于相当窘迫的情况。因此MS-09K上有了更多临时改装性质的痕迹。不但并未追加额外系统用于辅助背包的火炮系统。手腕部分挂载的三联装发射器也是来自同期其他MS型号的现成武器。

至于实战中MS-09K配置的手持武装就更加千奇百怪,在加利福尼亚基地前线目击到的MS-09K系列存在使用老式的ZMP-47D 105mm机枪或者干脆什么都没有拿的状态。MS-09K的窘迫情况多少反应了大战末期吉翁军地面部队捉襟见肘的资源状态。

其中部分MS-09K-2干脆没有装备任何手持式武装。

由于MS-09K系列的研发接近大战末期吉翁军地面战场山穷水尽的情况。派往前线作战的少量MS-09K存在使用老式的ZMP-47D 105mm机枪的案例。

当然,前线越发窘迫的战况并没有磨灭吉翁军设计人员设计新型MS的热情。同期吉翁军研发部门正在进行整体设计堪称疯狂的YMS-16M的设计研发工作。

YMS-16M是一型全高27m,全备重量121.5吨的庞然大物。

YMS-16M是理论上吉翁军在一年战争中完成的最后一型全新的地面战场专用的MS型号。此时主战场已经全面转向宇宙,在这一时间点研发一型空重就达到75吨的超巨型MS,令人费解。

而就YMS-16M本身的设计而言,与其说这是一型MS,倒不如说是一门巨型的自行火炮,整个机体围绕右肩的680mm火炮系统设计的。口径高达680MM的巨炮拥有舰炮级的射程和破坏力,不过火炮尽管采用了低膛压设计,但是依旧拥有极其巨大的后座力。因此MS在发射该火炮时需要停止移动,以稳定姿势发射。而为了炮击控制相关操作,YMS-16M使用了双座驾驶舱设计,由一名专门的驾驶员来负责控制机体炮击。

YMS-16M使用了双座驾驶舱设计以满足射击控制的要求。

YMS-16M几乎就是围绕背部的680MM巨炮设计的。由于火炮身管极长,行军状态下会以折叠形式收纳在背部。

火炮在开火前需要将折叠结构展开为一个完整火炮。口径巨大的680MM火炮为了将后座力控制在可承受范围,选择了低膛压设计。不过发射这门火炮依旧需要YMS-18M停止运动,以稳定姿势发射。

不过和其巨大口径相称的,是其可怕的破坏力和舰炮级的超长射程。MS本身能携带6发左右备弹。

为了让一台体型如此巨大的MS维持可以接受的运动速度,YMS-16M使用了和MS-09系列相似的气垫悬浮推进系统。双腿和后裙甲总计搭载了三组热核气垫推进器。拜这一设计所赐,YMS-16M拥有220KM的时速,使得YMS-16M可以以极快速度进入预定的炮击位置,并在完成炮击后以最快速度脱离。仅就其长距离炮击能力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做到了MS所能达到的极限水平的型号。不过其中距离火力除了可选的手持式武器外,只有左侧肩部的8联装发射器。而近防火力更是只剩右胸部位搭载的20mm近防炮。

三组热核气垫式推进器构成了面积巨大的气垫结构。使得YMS-16M能以220KM级的时速高速移动。

其采用的热核气垫悬浮技术已经在MS-09等型号上得到验证。属于相当成熟的技术。进气口等部件可以搭载过滤系统以适应沙漠环境使用。

不过YMS-16M上的新挑战就是该机巨大的总重以及发射大口径火炮的稳定性需求。因此YMS-16M在后裙甲部位也搭载了一组大型的气垫式推进器。除了在移动中形成气垫支撑机体重量外,同时也兼顾了在炮击时稳定机体的支撑作用。

极端化设计带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尽管YMS-16M依旧保留了MS的手臂结构,因此理论上能够握持MS使用的各种手持式武装。但是由于YMS-16M庞大的体型,即使装备近战武器也难以灵活应对MS间的格斗战,这意味着该机只要被其他MS逼入近身战斗就基本意味着游戏结束。而对于其他MS而言,突破其贫弱的中距离火力和20MM近防炮火力并不算什么难以做到的目标。

颇为局限的作战能力以及不菲的成本,使得YMS-16M并未能在一年战争结束前完成研发,不过还是有一机YMS-16M在战后吉翁军残党夺取GP-02A的行动中进行了炮击支援。而该机随后在地球联邦军部队发起的追击作战中被摧毁。可以说从另一方面证明了YMS-16M这样极限化设计的炮击型机体在节奏越来越快的MS间交战战场上已经很难有生存空间。

这种极端化的设计在节奏越来越快的MS间交战中生存性相当堪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