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生意人报》的报道,俄罗斯军方于7月28日凌晨,在莫斯科击落一架试图袭击莫斯科的无人机,而最近一次类似的袭击发生在7月24日,共有两架无人机被击落,其中一架坠毁在建筑物上,另一架则击中了一座商业中心,但未造成人员伤亡。
自俄乌战争以来,无人机在双方的攻防战中表现十分抢眼,取得了让人乍舌的战果,经过一年多的实战,无人机已经从最初的无脑轰炸发展到如今的精确制导。这一切都不由得让人油然感叹,未来的战争,无人机必然大行其道,如何运用和应对无人机已经成为现代军事中的必修课。
█无人机的前世今生
■1935年,“蜂后”无人机问世,正式标志着开启无人机时代,这时候的无人机,主要是无线电遥控的靶机和自*式无人机,主要特点就是能飞,干别的都不太行。
■1982年,以色列首创了无人机与有人机的协同作战,算是打开了军用无人机的大门,虽然并不智能,但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告诉世人,其实无人机还可以有更多用途。
■自1983年以后,世界各国陆续开发出了多种不同用途的无人机,如气象无人机、农用无人机、消防无人机,当然更为值得一提的是,空中预警无人机。
森林消防无人机
农用无人机
■俄乌战场上的无人机
可手动发射或弹射器发射的超轻型PUMA-LE无人机,载重2.5公斤,续航时长最高6.5小时,最大覆盖范围20公里。
波兰Warmate无人攻击机,可装备激光制导弹头,有效覆盖范围30公里,最大攻击速度达时速150公里。
乌克兰自研Dovbush无人机,参数未知。
土耳其Baykar无人机。
美国提供的弹簧刀无人机。
俄罗斯RUD-250察打一体多用途无人机,价格低廉,最高时速170公里。
伊朗沙希德-136无人机,重200公斤,能携带50公斤弹头,最大时速达185公里。
由于俄乌战场本质上是作为东欧大国的俄罗斯与北约各国的竞技场,所以战场上出现的无人机种类繁多且用途广泛,这里只是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无人机装备,不难看出,在局部战斗中,用作轰炸或侦察突击的无人机大多是体积小速度快的轻量级快速机动的无人机。
▉常见的无人机防御手段
◆人工警戒
人工警戒起源于上世纪二战时期,通过布置大量的观察哨以达到发现和预警敌机的目的,但这种方式是最笨也是最原始的防御手段,特别是无人机发展到今天,速度快体积小是必然的趋势,通过肉眼观察的方式显然成本高效率低,即使有所发现,也难以在敌机发起攻击前做出预警。
◆防空系统
防空系统原本是用作预警和打击敌机的综合性防御系统,同时也具备拦截巡航导弹等飞行物的能力,俄乌战场上就出现了以色列的“铁穹”防空系统、俄罗斯的“铠甲-S1”防空系统等,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单兵防空装备。但毫无疑问,防空系统发射的防空导弹价格高昂,当遭遇廉价的低空突防的无人机时,哪怕做到100%命中率,打出一比一的交换比,代价也是十分巨大的,更何况小型无人机由于体积小,防空系统也未必能全部发现。
铁穹防空系统
铁穹防空系统
铠甲防空系统
铠甲防空系统
◆激光“致盲”无人机
激光致盲的原理是,利用发射的高能激光束照射无人机的光电传感器,使其受到干扰或损毁。
此类武器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发明出来并应用的军事上,但由于其激光致盲对于人的眼睛伤害极大,国际上曾联合制定条约,禁止使用将伤害眼睛为唯一目的的武器,如今激光武器在应对无人机上再次大放异彩。
地面防御人员结合雷达和其他光电设备侦察到无人机后,会对其进行锁定和跟踪,推算出无人机制导的工作方式和波段范畴之后,针对性的根据射击窗口发射激光,从而干扰或击落敌机。
激光武器的优势在于,只需要电力供应即可,可以连续高频发射,针对性强,不会造成大规模伤害。但由于设备研发的成本较高,若非科技水平极高且经济发达的国家,很难在激光武器这一领域取得成果。
◆电子防御
由于传统的防空系统成本太高,激光武器的研发也有门槛,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战斗力,那么提前布置先进的电子干扰设备,也能有效的防御无人机的攻击。
其原理是在固定的区域,如军队集结地、行进路线或大型城市周边,布置电子干扰设备,一旦拦截到异常电磁通信信号,可以马上调整频率,用相同的电磁信号压制和欺骗敌机,甚至可以获得敌机的控制权。
伊朗曾经通过这种手段夺取过一架美军的隐身无人机(捕食者)控制权。
不过这类防御手段同样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要做到全方位的防御,特别是幅员广阔的国家,布置的电子干扰站点数量庞大,需要高度集成的系统进行统一调配,协同作战,干扰与对抗并存的研究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结束语:
任何一种武器的发明,都伴随着与其相对应的侦察和反制,无人机已经在俄乌战场上验证了其独特的属性,开启了未来战场上一种新的战斗方式。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华夏,有强大的祖国作为靠山。
近年来,我国在激光武器和电子战领域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人民子弟兵有信心也有能力御敌于国门之外。
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