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变的更好吗?用微小的行动,去打破惯性和困局吧!

想要变的更好吗?用微小的行动,去打破惯性和困局吧!

首页枪战射击微小的行动更新时间:2024-04-22

世界很大,而我独自渺小

“你要相信你自己,你并不是一个人,你并不孤单”,这是电视剧《女心理师》的一句台词。

生活中,因为升学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等,我们很容易进入“向下螺旋”的负面循环中。

事业马马虎虎,生活乱七八糟,我们不禁会自怨自艾,自我厌弃,觉得别人的人生都在幸福美好,自己的人生总是贫困潦倒。

但是,你我其实都很优秀,我们并不孤单。

曾在清华任教的北大博士写的这本《5%的改变》,精选了44 个案例,都是你我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李松蔚老师对每个问题虽然只有两三百字的反馈,但是读来亲切温暖,有些干预甚至荒唐可笑,但其实背后都有理论支撑,最终为提问者拓宽了改变的可能性。

第一部分:如何寻找自我的困惑

1、如何改变现状

很多咨询者都提到,他们过着自己不满意的生活,却无力改变。

李松蔚给出的建议很简单——在未来的一周当中,保持绝大部分的生活状态不变,一周只能拿出特定的一小时来做改变这件事。看看会有什么效果。

这就是“5%的改变”。如果你太想要一个彻底的、长久的改变,你就会被挫败、沮丧和自我否定压垮,最后的结果是连5%也做不到。你只做到了0%。 所以,我们先试试迈出一小步。5%就够了。

不要小看这微小的改变。只要你迈出小小的一步,你就会有不一样的经验。而新的经验就是会带来长远的改变。作者把这一充满希望的过程称之为“向上的螺旋”。

2、如何克服焦虑

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利用“黑色想象”。“黑色想象”一言以蔽之就是:假定你担心的坏事一定会发生。

"黑色想象“的神奇之处在于,面对这个干预方法,人们会逐渐从焦虑中逐渐平静下来,然后集中精力冒出各种应对的点子。

3、自律问题

自律为什么这么难?怎样才能成为自律的人呢?

针对这些控制不住自己,却又想要变得自律的咨询者,作者提出了一个令人有些费解的建议——开设一个“自律窗”。所谓的“自律窗”就是在真实的生活中留出一个用来展示自律的窗口。

作者解释说,我们现在动辄讲“自律”,似乎自律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美德。但自律本身并不是目标,它只是用来实现目标的手段。很多人没有确定的目标,单单追求自律的状态,那就好比买了一个名叫“自律”的盒子,却丢掉了里面的珍珠。所以,其实他们大多数不需要真的自律,只是需要一个叫“自律”的符号,用它带给自己一些积极暗示。这就是“自律窗”存在的意义。

作者强调,我们要先认识到自律这个词本身就很“拧巴”。因为它强调的是一种自我克制,自我违抗——明明不想做一件事,却强迫自己必须做。因此,不必因为自律问题而怀疑自己,如果你总是觉得自己拧巴、不自律,可以尝试“外化的声音”这个方法。

第二部分:如何应对原生家庭问题

1、原生家庭里的吵架和冲突问题。

比起“不要吵架”,作者给出的建议是“观察法”。也就是“吵也行,但是要边吵边观察,记得吵完给对方倒杯水”。

观察法,或者说“观察任务” 说来简单,其实是一种系统式心理治疗的干预技术。表面上,当事人什么都没改变,只是照常生活,同时观察和记录问题是怎么发生的。但其实只要当事人有意识地启动了观察,事情的性质就会有一些变化。

形象来说就是,当你仔细盯着你的问题看时,问题就会“软化”。所以,那些原生家庭中让我们困扰半生的冲突,可能我们从没有认真地观察过。

2、来自家人的要求

很多人都曾抱怨得不到父母的肯定。比如他们不理解自己选择的工作,不认同自己的伴侣,或者在生活观念上跟自己不合,甚至,他们还总是喜欢把要求强加给子女,即使子女已经是成年人了。面对这样的情况,子女们该怎么应对呢?

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利用阿德勒心理学强调的“课题分离”原则,去处理这些家庭问题。简单地说,“课题分离”原则就是要区分这个问题是谁的“课题”。谁的课题,谁负责解决。 区分的原则也很简单:这个问题让谁感到困扰?谁困扰,就是谁的课题。

你可以尝试多沟通,但不要把别人的课题背到自己身上,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3、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

李松蔚采用了“积极赋意”的方法。 “积极赋义”——赋予的赋,义气的义,是心理治疗时的常见方法,它常常被用在治疗师一开始给出回应时。帮助他们找到一种新的视角思考问题。

为什么“积极赋义”竟然能够四两拨千斤地化解看似无解的原生家庭问题呢?作者李松蔚解释说,在原生家庭问题中,积极赋义能帮助人们跳脱“不幸的原生家庭让我注定无法幸福”的思维牢笼,找到一种新的视角去面对一个个独立的问题。去思考问题的突破口。一旦他们采用了新的、积极的视角思考原本顽固的问题,改变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

第三部分:人际交往的阻力

李松蔚指出,很多人害怕人际交往问题是因为觉得自己无法左右他人的行为。改变的第一步是要意识到,对方的行为不是单方面的,是你在无形中给予了“授权”。

1、先看亲密关系

我们常常有一个认知盲区。我们习惯于把问题归咎于那个坏人,把处在互补位置的人看成“受害者”,受害者做的很多事被当成是“善意的”“无奈的”“不得不”。但是要知道,有些特点看似是属于某一个人的,实际上却是多个人一起“帮助”他维持了这样的特点。典型的例子就是“懒”:一个人的懒需要通过其他人的勤快来维持。这种关系就叫“互补”。无论他是否承认,他都是让我得以继续我行我素的条件。

只有你先改变自己,离开互补关系,对方的行为才会变化。

2、职场中的人际关系

在任何一段非强制性的关系里,严格来说,别人对你做的事都包含了你自身的授权。多观察自己的行为、离开互补的位置、切断恶性循环,改变的钥匙在你自己的手里。

最后,5%的改变,非常之细小,不会挑战你的意志力。

这其实是给了你我寻找答案的方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