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在全世界长大》纪录片:这个父亲的教育经验,不只是贵而已

《陪你在全世界长大》纪录片:这个父亲的教育经验,不只是贵而已

首页枪战射击一息尚存更新时间:2024-07-26

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无条件、无底线地满足孩子,而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正常的、完整的人,去给予他尊重。

——萨姐

作者:吴漾

“什么是勇敢?“

”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之后还是坚持去做。”

你能相信,这句话,是一个不足10岁的孩子悟出来的道理吗?

说这句话的孩子叫辛巴,今年9岁,大家都叫他“行者辛巴”。

为什么呢?因为他:

3岁时,已经途经12个国家,到达北极,体验过雪地里的“桑拿浴”;
5岁时,历经146天,纵贯南美洲,在南极看过企鹅和飞碟云;
8岁时,登上了5396米的哈巴雪山......

除此之外,还在冰河里飘过流、乘过索绳穿越大峡谷、亚马逊钩过食人鱼、厄瓜多尔荡过世界上最高的秋千......

一路上,纯正中国血统家庭出生的辛巴,还学会了说英语、西班牙语,和同龄的外国小朋友,基本能无障碍交流。

在性格和生活习惯上,从粘人的小宝宝,变成了经常5点起床、能够吃得了大虾、也可以是以地为席、天为被的“小小男子汉”。

辛巴的经历,在网上火了以后,很多人在赞同与羡慕的同时,更多的认为:

这样的教育很好,但主要是有钱。

当我反复搜索有关辛巴的资料才发现,真正“有效的教育”并不只是有钱就行的。

01

所谓的“贵教育”,是你舍不得给予的陪伴

辛巴的爸爸叫徐承华,是一名导演和旅行者。

妈妈和爸爸相似,都出生在中国的普通家庭。

爸爸介绍,他们带辛巴的“行走”经费,基本来自前几年拍片、写作攒下来的。

去南、北极,这些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地方,总共花掉了60万左右。

一个听上去很多,却也不算很多的数字。

不禁思索,如果我有100万,我是否愿意放下手头的一切,愿意用有限的时间和金钱去好好陪伴孩子吗?

我的答案是:不一定。

养儿方知父母恩,带子方知父母难。

普通父母带孩子,即便在家里,依然鸡飞狗跳,更何况是一趟艰险、条件艰难的旅行呢?

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

于普通父母而言,缺的不是钱,更难的是:放下琐碎和压力,全身心给予孩子陪伴。

辛巴和父母一路走来,克服了多少困难,父母又投入了多少精力、经历了多少反思,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在采访中,徐承华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的心里有爱和陪伴的话,你家的旁边都是诗和远方。”

陪伴,是父母给孩子最贵的爱。

沉迷手机和电视的孩子,试试多陪伴孩子;
不爱学习的孩子,试试和他一起面对学习的挫败;
执拗不听话的孩子,试试带他看外面的世界,去不了南北极,可以考虑城市一日游......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陪着他去做什么样的事。

或许,有困难、有阻碍,但正是这些你们一起经历的种种,才锻炼出孩子的精气神。

02

所谓的“见世面”,都是一些你瞧不上的微小细节

徐承华坚信:

“看过世界的孩子,最强大”。

提到“见世面”,难免情不自禁地与“钱”联系在一起。

仿佛“见世面”三个字,就是靠钱堆积起来的。

不禁想问:

没有条件看北极的企鹅,是否带孩子看过家乡的大鹅;
没有勇气登顶珠穆朗玛峰,是否带孩子爬过周边的小山;
不能荡世界上最高的秋千,是否全心全意陪孩子摇过普通的秋千;
没有看过可怕的食人鱼,是否带孩子了解过河湖里的草鱼、鲢鱼、鲫鱼......

“见世面”的内核,不是“看世界”的物理区域,而是对世界的深度了解,对人性、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好的教育,是量力而行,用心定制。

孩子见过最好的“世界”,便是他成长中,所需要的世界:

当你的孩子问,蚂蚁是如何生活的,带着孩子一起,观察蚂蚁,这就是见世面;
当你的孩子好奇,如何做好一顿饭,就陪孩子去做顿饭,这就是见世面;
当你的孩子觉得生活无趣时,即便是带他打一次球,这也是见世面;
当你的孩子宅家不出门时,陪他看一集《动物世界》,这也是见世面......

03

所谓的“好父母”,从来不需要100分

不得不说,徐承华真的是一个很有智慧的爸爸。

从南、北极回来后,他们没有继续带孩子“行走”,而是选择了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一家人在一起,大人读书、写作、剪辑、划船,辛巴也和普通孩子一样,进入了小学。

徐承华表示,要把之前见证过的一切,进行沉淀。

成为父母后,我们总会不自觉地立起一种“人设”

妈妈是超人、爸爸是大山;
妈妈就像百宝箱,只要一声妈,应有尽有;
爸爸妈妈都是对的,不容置疑。

贴上爸爸、妈妈的标签后,就会情不自禁的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如圣人一般,不会犯错而完美的人,也习惯用父母的权威强行维持这种人设,难以再诚实地面对孩子。

似乎不拿100分,就不是好父母。

不由想起《请回答1988》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请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在成为父母的路上,与孩子相处的每个瞬间,都是父母与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次。

有时候哪怕已经经历过的事,也有“经验总结”,但到了下一次,用同样的方式,却没有用了。

有时候,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事件、同样的方法,在别的孩子身上有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却是手足无措。

辛巴和爸爸在爬哈巴雪山时,辛巴有几次受不了,伤心地哭起来,想要放弃。

彼时的爸爸,也已经筋疲力竭,但是,他一直耐心地提醒孩子:

“如果爬不上去的话,是不是就不能跟妈妈视频了。”

同时,又要鼓励孩子:

“坚持了那么长时间,是很值得的一件事情。”

也给了孩子足够的尊重:

“老爸现在就很尊重你的选择,是下撤,还是上去。”

最终,辛巴选择了继续向上爬。

教育,是一件没有经验可以复制的事。

感受到教育的无力,是很正常的,做不到也不可怕。

重要的是,父母要有一颗不断成长的心。

把养育孩子的过程,当成是自己的一次重生。

和孩子一起,重回童年时走过的路。

去弥补童年的缺失,去反思错过的遗憾。

和孩子一起,打造一个属于他自己、也属于父母自己的人生。

03

所谓的“好教育”,是你常忽略的尊重

在辛巴8岁时,突然起意,想去看世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

如果你8岁的孩子,也给你提出这样的要求,你是不是会这样应对呢:

“我还想登上月球呢?家里哪有钱,供你去玩乐?好好读书,别每天想些有的没的......”

总之,父母们大概率不会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还可能会埋怨和指责孩子不应该有这些想法。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始终是孩子,整天天马行空,不切实际,不值得重视。

徐承华不仅同意了,还带着辛巴,一起出发,一起做攻略、写梦想。

教育的最高级,不是无条件、无底线地满足孩子,而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正常的、完整的人,去给予他尊重。

尊重他的每个需求、每个想法,给予他自主选择的权利。

即便现实条件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可以不被满足,但也值得尊重。

看过这样的父母:

为了帮孩子找到失去的奥特曼卡片,不惜在电梯里帮孩子贴寻物启事;

也看过这样的父母:

孩子用自己攒的钱买的电脑,却不经孩子同意,就拿去卖掉了。

“被尊重”与“不被尊重”的孩子,长大之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

被尊重过的孩子自我价值感普遍高,有动力迎接生活的挑战,愿意尝试生活的各种可能性;不被尊重过的孩子自我价值感差,不敢有要求,不敢尝试,容易在生活的各方面退缩。

周国平说过:

“粗心的大人看不见,在每一个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象生成。”

纪伯伦也曾说:

“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

学会尊重孩子,是父母的必备修行。

04

所谓的“教育好状态”,是你要放下你的焦虑

和普通的孩子一样,辛巴也有学习焦虑。

没有上过幼儿园、没有进过幼小衔接班、没有超前的早教班,甚至没有刻意学过汉字,第一次接触拼音的辛巴,经常发出这样的“灵魂拷问”:

“为什么我们的拼音,比英语难学。”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否认孩子的感觉?讲道理?

徐承华选择了放下焦虑,耐心等待。

但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辛巴带着他丈量过世界的脚步,很快便适应了小学的生活,从班组倒数追赶上来,他只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

能激发孩子学习能力的,只有两点:内驱力与好奇心。

而这两点,都需要静待花开的智慧。

徐承华回看,辛巴曾在沙漠中,捧一束沙粒,看它顺风飘散,情不自禁的念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

人生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过程。

养育孩子越是着急,越容易出错;耐心等待,反而常见花开。

05

想必,每个父母,都有过徐承华的反思:

到底如何做一个好爸爸(好父母)。

透过辛巴的成长历程,好的教育,大概就是:

让孩子在爱中,不断增长力量;在生活中,不断习得能力。

在真实的生活中,让孩子体会,人间实苦,却值得一探;

在真实的生活中,让孩子体会,只要热爱,就要敢于去追寻;同时让孩子在眼前的书本,平凡的学习中也能看见诗和远方。

我们可以在“搬砖与陪伴”中纠结,但只要有爱,总能找到心的入口。

徐承华有句座右铭:一息尚存,从吾所好。

这不是一个人的任性而为的狂妄之语,而是真正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我的责任感。

当父母能引导孩子甘愿为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负责并爱上生活,这样的教育,便是好的教育。

-END-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