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血长津湖——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东线战场

冰血长津湖——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东线战场

首页枪战射击战地东线更新时间:2024-05-07

文/黄伟民

志愿军在西线发起反击后,东线美第十军和韩第一军团还在继续北进。按照麦克阿瑟的“总攻势”计划,美第十军的任务是,以主力向鸭绿江和图们江朝中、朝苏边境线推进,同时以一部兵力经长津湖地区向西线江界实施迂回攻击,切断志愿军的后方交通线,与西线美军第八集团军部队会合,完成对志愿军主力的合围。

11月27日,美、韩军到达长津湖一带。

长津湖是朝鲜东北部最大的湖泊,位于咸镜南道盖马高原的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海拔1000米至2000米,林木茂密,道路狭窄,人烟稀少,夜间最低温度接近摄氏零下30多度,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1950年11月,此地又遭遇了50年一遇的寒流,气候条件就更加恶劣了。

从联合国军后方基地兴南港,到长津湖地区之间100多公里,只有一条简易公路曲折穿行在山区之间,部分路段狭窄到只能容许一辆汽车通行,地形极其险恶。

当时美军第七师和陆战第一师以团、营为单位,就分散在这条公里沿线的村庄上。

陆战第一师组建于1941年,是为太平洋战争准备的,一上战场就投入到惨烈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瓜岛)争夺战,之后又参加了格洛斯特战役、贝里琉战役和冲绳战役的艰苦战斗,与日军精锐浴血奋战,先后三次获得总统嘉奖。9月15日在仁川登陆后,该师参与了攻占汉城的战斗。10月26日又被麦克阿瑟调到东海岸元山港再登陆一次。

陆战一师师长奥利弗·史密斯少将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战功赫赫,此君为人机警谨慎,作战经验丰富。虽然麦克阿瑟信誓旦旦地保证,入朝参战的几万中国军队已经被击溃,让他放心北进。但史密斯还是感觉到了危险,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史密斯也得到了一些零星的相关情报,这不能不使他忧心忡忡。

获悉兄弟部队步兵第七师已进入鸭绿江边惠山镇后,陆战一师士气高昂,尽管严寒出乎意料,但胜在补给充足,他们利用空投补充防寒装备,一路向北推进。

与此同时,紧急入朝的志愿军第九兵团3个军15万人,已分别于11月7日、12日、19日渡过鸭绿江赶往长津湖地区。他们昼伏夜出,棉衣反穿露出白色衬底,顶着奇寒,瞒着天上如同苍蝇般的美军侦察机,终于到达了预设阵地。

在冰雪中行军的第九兵团官兵

第二十军隐蔽进入柳潭里以西以南地区,第二十七军隐蔽进入柳潭里、新兴里以北地区,完成了进攻准备;第二十六军也于26日由厚昌向战场靠近,开往长津湖东南地区。

11月27日夜,西北风卷着棉球般的雪花,吹得人无法睁开眼睛,气温已降到零下30多度。驻扎在柳潭里的美陆战一师第5团和第7团的官兵龟缩在阵地里,正用各种方法取暖。突然,附近山林中传出惊天动地的军号声和呐喊声,志愿军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向陆战7团发起猛攻,拉开了东线长津湖战役的序幕。

第二天早上,史密斯发现自己的两个团和步兵第七师一部已被志愿军分割包围在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等几个相互孤立的环形阵地中。

按照国内解放战争的经验,以两个军8个师围歼美陆战一师两个团和步兵第七师两个团,又占据着公路两侧的制高点,消灭这些美军应如探囊取物。

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以为,包围敌人后,围歼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后来他就发现自己错了。

首先是严寒的气候。志愿军第九兵团原属第三*军,入朝前驻福建前线,是攻台的第一梯队,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第九兵团转而成为入朝参战的第二批部队。按计划,第九兵团经过沈阳时,是要全部换成高寒地区冬装才入朝的,但由于时间仓促,只有部分部队领到这种冬装。相当部分官兵们穿着华东地区的薄棉冬装就仓促进入了高寒地区的朝鲜北部。从鸭绿江到长津湖,九兵团的战士们背了七八斤粮食,体力消耗大,没到战场就吃光了。因为美陆战一师姗姗来迟,有的部队等了三四天,因为要躲避美军轰炸,无法生火取暖,早已浑身冰冷。

据亲身经历了长津湖战役的志愿军老兵,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235团3连指导员邹世勇回忆:

当美军陆战一师和陆军第七师参谋部最后逃跑的时候,我们奉命从侧翼追击,追到一条公路上。那是敌人逃跑的唯一一条公路,我们发现有大约一个连的志愿军部队。我上去一看,发现这是二十军的部队,戴着大盖帽,拿毛巾把耳朵捂起来,穿着胶鞋和南方的棉衣。每一个战士都蹲在那个雪坑里面,枪就这样朝向那个公路。我想去拉一拉,结果发现他们一个个都冻硬了,他们都活活冻死在那个地方,一个连啊……

在这次战役中,第二十军177团6连和180团2连,第二十六军231团2连都成建制地冻死在阵地上。这就是后来甚至连美国教科书上也提到的“冰雕连”。

冰雕连战士

第九兵团第二十军是3个军中最早入朝的部队,高寒冬装缺口最大,加上粮食补给跟不上,御寒衣物(尤其是棉帽、耳罩、棉鞋、棉手套)不足和热量摄入不够相叠加,在投入战斗之前就已经冻伤减员严重,出现冰雕连就不足为奇了。而晚一些入朝的二十六军和二十七军的情况要好一些。

其次,国民党军的美械部队与美军也不能同日而语,火力相差悬殊。国民党军1个美械师才只有1个75毫米山炮营和1个37毫米战防炮营;而美军1个师就有1个115毫米榴弹炮营和3个105毫米榴弹炮营,并有大量坦克、汽车,完全不在一个级别。加上美军还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

志愿军在火力方面和美军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第九兵团3个军12个师的重武器加起来,还没有美军陆战一师的重武器多。当时由于急行军的原因,第九兵团没有携带大口径火炮上来,重型火力只有迫击炮和重机枪,由于天气原因,重机枪和迫击炮也经常打不响,就连步枪的枪栓都很难拉动。

以围歼“北极熊团”为例。11月30日晚,在打了三天后,第二十七军集中两个师5个团的兵力约13000人,由副军长兼第八十师师长詹大南统一指挥,并用全军所有炮兵,围攻新兴里的美第七师第31团级战斗队(相当于加强团),这支部队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极熊团。第二十七军八十师和八十一师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及非战斗减员(主要是冻伤)高达1万人,这才将美军这个团给打掉,共歼敌3191人(仍有400余人突围成功),俘虏团长麦克莱恩,缴获了团旗。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仅有的歼灭美军一个团的战例。

还有就是后勤补给,差距也是巨大的。第九兵团的粮食、武器弹药全靠战士自己背,以致重武器无法携带,粮食也是干粮(由于不能生火,无法吃到热食喝到热水),而且只能带六七天的干粮。第九兵团那么多人饿死冻死,反映了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存在的巨大问题。反观美军,强大的后勤运转效率惊人。

以水门桥战斗为例。水门桥位于古土里以南6公里隘路处。长津湖的水从这里被束进4条管道,然后从斜坡流向山下的发电站,在管道上方有一座约9米长的悬空单车道桥梁,故称“水门桥”。此处是美军撤退到兴南港的必经之路。负责主攻下碣隅里,堵截美军退路的第五十八师,派出两个连在此进行阻截,12月1日即将水门桥炸出了一个大缺口,但很快被陆战一师工兵用废弃枕木修复。12月4日,志愿军侦察兵又将其炸毁,美军工兵仅用两天时间,又架起一座能够通行汽车的钢制桥。12月6日,志愿军侦察兵再次偷袭炸桥得手。为了防备美军再次修桥,故加大炸药量,连桥根都被炸掉了,看上去已不可能修复。

被炸毁的水门桥

谁知第二天,美军即从朝鲜最前线的连浦机场用8架 C-119 运输机机,将8套(每套重达1.1吨)预制桥梁组件空投到水门桥附近,其中6套安全落地。要重新架起水门桥,其实只要4套就够了,为什么要空投8套?因为他们担心桥再被炸,索性连备件也运来了,一次到位。这就叫财大气粗、现代后勤!

美空军运输机空投水门桥预制桥梁组件

正因为如此,*发电给彭德怀等志司领导,指出:“美军陆战第一师战斗力据说是美军中最强的,我军以4个师围歼两个团,似乎还不够,应有一个至两个师作预备队。”这样还不够,*还要求第九兵团预备队二十六军必须靠近前线,以便在战斗发展不利时,能随时投入战斗。按照*的部署,是要以9到10个师的兵力部署,来确保此次围歼战的成功。但*的意见没有得到贯彻执行。

第二十军和二十七军虽然完成了对联合国军的分割包围,总体上看,志愿军似乎占了很大优势,但两个军8个师的部队却分散在下碣隅里、新兴里、柳潭里、社仓里、古土里。同时还分别安排了部队切断陆战一师各要点之间联系的部队。因此,细化到每一个分战场,志愿军都没有优势。加上互相之间难以有效协同,也就无法形成合力。

美陆战一师不愧是从未吃过败仗的胜利之师,战斗最激烈时,“陆战队是用挖工事的工具、刺刀、枪托和拳头在作战。双方士兵在雪地中纠缠厮打,互掐脖子,竞挖眼珠。残忍至极。不胜者则亡。”([美]约瑟夫·古尔登《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当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最终发现自己两个军不足以吃掉美军这两个师时,急忙调上预备队二十六军。但二十六军距离战场45公里至70公里,加上二十六军军长张仁初不用离下碣隅里最近的七十六师,而用最远的八十八师去切断陆战一师的退路。

当时八十八师距离指定位置70多公里,师长吴大林担心雪夜迷路,直到12月3日下午15点才出发。比预定时间晚了15个小时,由于出发晚,只能沿大路走,又是大白天,免不了遭遇敌军飞机猛烈轰炸,部队损失惨重。吴大林的吉普车被炸翻,本人受轻伤,与部队失去联系整整一天。加上穿插时地形没侦察好,多次迷路,第八十八师直到12月6日晚才勉强赶到阻击地点,比预定时间迟了一天多。下碣隅里的美军已于当天拂晓在大量飞机、坦克掩护下开始撤退了。第八十八师非但没有抓住敌人,反而因为长途行军,遭遇美军的空袭,以及疲劳冻饿等原因,损失惨重。

下碣隅里位于长津湖最南端,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向北可通往新兴里和柳潭里,向南则通往新兴港,是北上救援和南下退守的必经之路,陆战1团第3营及大部分支援部队(包括步兵、工兵、炮兵及各种后勤部队约3900人)、补给物资、战地医院、陆战一师师部均设在此处。因此,下碣隅里实际上成为陆战第一师的攻守命门,一旦这里失守,该师就会有被全歼的风险。

根据战前“集中第二十军、第二十七军主力,先求歼灭美陆战一师两个团”的命令,宋时轮定下的战役计划是先攻占柳潭里再进攻下碣隅里。但柳潭里恰恰是陆战一师的主战兵团——陆战7团和陆战5团的防区,这就失去了瞬间攻占兵力相对薄弱的下碣隅里的最好时机。等到志愿军第五十八师开始强攻下碣隅里的时候,史密斯已经提前下达了备防任务。

柳潭里的战斗打响后,老奸巨猾的史密斯就警觉了起来,立马判断出志愿军将进攻下碣隅里。于是未雨绸缪,在此抢修了一条*飞机跑道。在志愿军进攻期间,无论战斗进行得如何惨烈,始终没有停止飞机跑道的修建。士兵们冒着枪林弹雨,一边开推土机,一边举枪射击。正是这条飞机跑道,最后在陆战一师撤退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数天内运走了约4500名伤员和阵亡者遗体,使陆战队能够轻装从简地踏上突围之路。

12月1日,美第十军各部开始向南兴港一带全线撤退。史密斯命令柳潭里、新兴里等地的部队,先突围到下碣隅里,然后再一起撤退。各部于12月3日至4日全部进入了下碣隅里。

陆战一师撤退的消息,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认为,这是战无不胜的美军的巨大耻辱和失败。而史密斯却在12月4日下碣隅里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说:“退却,是被敌人所迫,向友军保持的后方地域转移。但是,这次作战后方也被敌人占领着,我们已经被完全包围,陆战一师只能打出去!因此,这不是退却,是进攻!”史密斯在跟部队下达任务时,命令也是:“陆战队,向南进攻!”于是这就有了那句话:“美军撤退如同进攻!”

陆战一师炸毁了下碣隅里所有的军事设施和物资,在空中力量的掩护下,于12月6日拂晓开始了有步骤的撤退。该师在撤退中表现出来的训练有素和陆海空综合保障能力,让志在必得的第九兵团无法进一步扩大战果,使其得以大部(含伤员)逃出,撤向兴南港。

下碣隅里的战斗,志愿军不可谓不拼命,这一战流尽了第五十八师的血,可是奈何后勤、装备、火力始终存在的巨大的差距,加上援军第八十八师迟迟未到,最终没有完成完全封锁美军南逃的命门。

然而,长津湖战役还是让美国人很心痛。据美陆战一师自己战后统计,在逃脱了志愿军的包围圈后,战前曾拥有24124名官兵的陆战一师,战斗伤亡达4418人,因严寒天气导致的非战斗减员7313人,减员总数为11731人,占全师兵员总数的48.6%。美国这支最能打的部队,自从成立以来,未曾遭受过如此沉重的打击!

美军陆战一师自己也评价称:“纵观陆战队的历史,再没有什么比从柳潭里突围途中所忍受的一切更为艰苦的了!”

长津湖之战,给美军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美陆战一师作战处处长鲍泽上校回忆,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志愿军不惧死亡的攻击,给陆战队员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噩梦。

一位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美军陆战一师的军官曾说:“他们穿着单薄的军衣,端着老旧的步枪,冒着严寒和陆战队的猛烈炮火源源而来,其视死如归的精神令陆战队员们肃然起敬!”

但第九兵团也损失惨重,3个军战死7304人、战伤14062人;冻伤(死)30732人(其中冻死近5000人),总减员52098人,超过总兵力的34.7%,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其中第二十军全军战斗伤亡7000余人,非战斗伤亡(冻伤)11000余人,营、连、排三级干部大部分被冻伤或冻死,算是被打残了。战后,老红军、兵团司令宋时轮也感叹道:“艰苦程度超过了长征。”

冰雕连幸存老兵周全弟,他和战友们在雪地里埋伏了三天三夜,因严重冻伤失去四肢。

由于第二十六军未能按时赶到指定位置,致使美陆战一师从下碣隅里突围,战后,第九兵团的失利由二十六军来买单,军长张仁初作了检查,第八十八师师长、政委双双被撤职。师长吴大林指挥失误被指“消极畏战”,差点遭枪毙,后解职回国。八十八师番号被撤销,剩余人员缩编为二十六军特务团。

战斗结束后,整个第九兵团成了一个突击治疗冻伤的战地大医院。由于官兵们没有在高寒地区生活经验,又缺乏防寒教育和训练,很多战士用火烤或者热水泡,结果冻伤处出现了溃烂,又使许多人因此而截肢……

随着美国第十军和韩国第一军团撤离“冰雪长津”,*围歼陆战一师于长津湖设想未能实现。同时,作战和极差的后勤保障导致的严重伤亡,摧毁了第二十军和二十七军所属的8个精锐师及第二十六军八十八师大部。经过几个月的休整补充,直到第五次战役时,第九兵团才恢复元气。

在东线,朝军于12月9日收复元山,切断了美第十军南撤的陆上退路,阿尔蒙德只好组织部队由兴南从海上撤退。美军第三步兵师已经从连浦、第七步兵师余部及韩首都师从惠山镇、清津等地分别从陆路、海路全部撤到兴南地区,已经在兴南港向外约5—15公里范围布置了防御阵地。

联合国军在兴南港以海、陆、空火力构成严密火网,追击的第二十七军根本无法靠近兴南防御圈。美国远东海军调集300余艘舰船,参加了这次被美国人形容为“最伟大的海上撤退行动”,共有包括10.5万名联合国军士兵、9.8万名朝鲜平民、17500辆车辆及35万吨物资被送往日本和釜山,无法撤运的物资就地销毁。12月23日上午,第二十七军一部追击到达兴南港,眼前已是一片废墟,只好望洋兴叹。

12月24日,志愿军和朝军收复兴南地区及东线沿海各港口。至此,第二次战役结束。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