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听“毛衣奶奶”的家风故事

感动!听“毛衣奶奶”的家风故事

首页游戏大全八方棋牌官网安卓版更新时间:2024-06-11

央广网安源1月11日消息(记者邓玉玲 通讯员尚健朱敏)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后埠街,有一个普通的家庭,但这普通的背后,却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故。时代的历史巨轮滚过,年近八旬的老人谢芝兰坚持20多年手织毛衣的习惯不曾改变,她将300余件送给福利院的孩子们,每次逢年过节她都要去看他的“孩子们”,她被安源区福利院的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称为“毛衣奶奶”。而她的家人在这份“永恒”爱心的感染下,不断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社会和贫困群体,他的儿子也成了当地贫困村家喻户晓的“羊*”。

立下家规——“勤奋努力、勤俭持家”

1965年,下放到广寒寨林业生产队担任队长的谢芝兰,凭着埋头苦*精神,年仅25岁时便被评为萍乡最早的一批省劳模,还在劳动之余自学了一门“手艺”。不出工的时候,大家常聚在一起闲聊,谢芝兰见食堂大姐一边聊天一边有板有眼地织着毛衣,便想学。那时物资短缺,没有编织针卖,她就在林场男青年的帮助下,从山上砍来竹子,自己做出几副打毛衣用的编织针,一边学一边练。谢芝兰怎么也没想到,凭借自己这门“手艺”,今后能为许许多多的孩子送去爱。

30岁那年,谢芝兰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丈夫的前妻因病早逝,她全心全意地抚养着六个孩子长大成人。那个年代,经济上的拮据并没有给这个大家庭带来丝毫影响,家庭相成员之间相亲相爱,生活上也过的井井有条。“四个孩子从跟着我的第一天开始,我就视他们为亲生,从未改变过。我生老五的时候,他们四个年纪还小,但是特别懂事儿!我休产假不到2个月,就回造纸厂上班了,也没怎么照顾他们周全,可他们下课回来自己分好工,挑水、煮饭、做家务……从没让我操过心。”

“勤奋努力、勤俭持家”是谢芝兰立下的家规,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抚慰着孩子们成长。老四是双职工家庭,下岗之后单位为他的妻子保留了食堂的工作,四儿媳偶尔会把食堂多余的菜带回家,以此缓和紧张的开支。谢芝兰知道以后特别生气,她说道:“以后一颗白菜都不能往回拿,你把多余的食材带回家,单位又要采购更多,老四虽然下岗了,但还可以依靠劳动获得生计……”看到顾家的母亲在家庭困难时期,依然坚持着正直为人,家人们为她感到自豪,也理解她坚持“织毛衣白送人”的善举,并且加入到她的行列。

“慈母手中线”——二十余年织毛衣送孤儿数百件

1999年,谢芝兰退休了。她想,与其每天把时光耗在麻将桌上,不如利用自己会织毛衣的特长,在有生之年为安源区福利院的孩子们多织几件毛衣。原来,她和福利院的孩子们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1994年,单位组织去安源区福利院帮扶。当得知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被父母遗弃的先天残疾儿童,需要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多多关照时,谢芝兰的爱心开始萌动。她主动联系了福利院院长,经询问得知,福利院的孩子虽然有衣服穿,但因院里财力有限,每年发的新衣很少,有时候不得不接受他人捐赠的旧衣物。“如果每人都能有新衣,而且是新毛衣,孩子们肯定会很高兴哦。”当年,谢芝兰就亲手织了几件毛衣送过去,获得了院长的大力称赞,此后她坚持每年都给孩子们织毛衣。

谢芝兰说:“年纪大了,也做不了别的事情,就干点拿手的吧。毛衣很实在,孩子们穿在身上,就能更好地抵御寒冷。”谢芝兰先到福利院给孩子们量好尺寸,然后自费买来各色毛线,按照不同的款式和尺寸,每天从早到晚,只要有时间,她就拿起编织针和毛线开始织起来。长期织毛衣,让谢芝兰练就了“盲织神功”,不管是看电视,还是出去与朋友聊天,她手上织毛衣的动作都不曾停过,一年能织十几二十件。怕孩子不够穿,谢芝兰有时还会买一些成品毛衣加在一起送去。谢芝兰送给福利院孩子的毛衣有400余件,其中亲手织成的毛衣就有300余件。

谢芝兰说,有些孩子智力有障碍,穿衣服分不清前后,毛衣的正面要打点花纹。一件毛衣一行要打270针,从起针到收针,中间需要经过几万次的编织。她每次挑选的毛线价格每斤80元到100元,织一件儿童毛衣大概需要8到9两毛线,谢芝兰每年购买毛线的支出均在1千元以上。

随着年龄渐增,现在谢芝兰织深色毛衣时,都要戴眼镜了。谢芝兰的老伴1990年退休,2009年去世;谢芝兰的两个儿女对她的做法很理解。“这么多年来,我老伴对我做的事虽然插不上手,可从无半句怨言,儿媳妇更是通情达理,特别支持我,有时候见我赶时间,她还抽空帮我织。”得到家人的支持,谢芝兰更觉得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谢芝兰的“爱心牌”毛衣不只穿在了福利院孩子的身上。2013年,谢芝兰从电视新闻里了解到,莲花县福利中心有许多“三无”老人,她立即带着织好的十几件毛衣,将温暖送到了那里;2015年冬天,谢芝兰把织好的10件毛衣及1000元现金,委托后埠街民政所的工作人员,送到了街道的几位贫困户家中。

谢芝兰的爱心之举也影响着周围越来越多的人。毛线店和水果店的老板得知她是要将物品送给福利院的孩子后,一直都是以最低的价格卖给谢芝兰;毛线店关门清仓时,店主更是将一些优质毛线免费送给了她。退休教师喻奶奶路过毛线店听说了谢芝兰的故事后,更是表示要加入她的爱心队伍。“毛衣奶奶”谢芝兰无声地传递着正能量,感染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身边人……

爱心传承——牵挂贫困户的“羊*”

为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萍乡市安源区选派了49名驻村“第一*”,和群众吃住在一起,带领群众一起干。2015年底,谢芝兰的儿子戴宏秋作为安源区扶贫干部来到了王家源村任“第一*”。当时,王家源村就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自从就任以来,驻王家源村“第一*”戴宏秋深切地感受到,在王家源村,扶贫是头等大事,是“一号工程”。去穷根,奔小康,这是王家源全体村民的希望,也是市区镇各级的期盼。解决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问题,这是该村脱贫攻坚首当其冲的问题。为此,王家源村在政策扶贫、产业扶贫上下足功夫。

基础设施落后、缺乏产业带动,一个个问题像绳子紧紧束缚住了王家源村的手脚,经过大量调研后,他意识到,要让王家源村整体脱贫,最大的关键就是找到致富产业,让村民重新找回发展的信心。

一开始,戴宏秋看中了五黑鸡养殖项目,给每个贫困户免费送去10只鸡苗,因为没技术,鸡苗大多夭折。经过此次失败,戴宏秋明白了一个道理:发展产业光靠贫困户自身是行不通的。戴宏秋与村两委协商后,推行了“公司 专业合作社 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王家源村创办了“一品农嘉”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380亩金兰柚,养殖土猪、五黑鸡等。

听说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春蕾集团正在找地方建设肉羊养殖基地,戴宏秋和村干部多次找到集团负责人,希望对方支持村里脱贫攻坚。真诚换来了行动。2016年底,春蕾集团投资2000多万,在王家源村建起了6个饲养大棚,年出栏肉羊1.2万头。因为引进了这个肉羊养殖基地,戴宏秋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羊*”。

现在,基地不仅给贫困户每年每人200元的保底收入,还建了2个贫困户专用栏,收入所得由贫困户平分,贫困户还可以到基地务工赚钱。“我是驻村第一*,王家源村的变化我看得最清楚。我相信,有了八方无私支援,有了王家源村上下老幼的一起努力,村里的前景一定会更好,大家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来源: 央广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