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鹿的猎人看不到山,打鱼的渔夫看不见海”。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回报,一旦资源枯竭,再怎么弥补也悔之晚矣。
日前,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栏目曝光秦岭采石问题被提多次,仍有企业整改不到位,非法开采再次成为众矢之的。
顶风作案下的“顽疾”
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轮接一轮环保督查工作相继展开,让“铁腕治污”掷地有声、不容置喙时,仍有“胆肥”的企业置若罔闻,顶风作案。位于秦岭北麓的鄠邑区串长沟矿就是其一。
秦岭是中国气候分界线,是国家中央公园和陕西绿肺。为了保护这座“父亲山”,自2008年《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颁布后,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相继实施,合力为秦岭保护编起了一道“法网”,让曾经日趋“紧张”的“山”“城”关系慢慢得到修复。
然而,秦岭非法采石,似乎是个“顽疾”,久治不愈。
先是被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在陕西秦岭,采矿采石破坏生态情况突出,根据2016年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分析情况,区域270多处矿山开采点中,60%以上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生态破坏面积达到3500多公顷。
后是在落实中央环保督察组整改要求,陕西省发改委、环保厅、国土厅联合进行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管执法检查中发现,部分区县能够按照要求及时整改,而部分涉事企业的生态修复情况却并不乐观。
那么,秦岭生态还能不能修复,非法采石这个病的根在哪里?
病根在哪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秦岭的“殇”源自于它“肚”子里的“矿”:蕴藏丰富的建材石料,成为让它遭受“灭顶之灾”的罪魁。
有媒体曾计算过,每吨单价25元的石子,一辆卡车一次装载63.88吨,总价格为1597元。这意味着,按照该媒体采访的采石场负责人所说,每天1000吨产量计算,其每天的收入约2.5万元,粗略估算,其全年收入近千万元。如此可观的利润,吸引了一部分不法商人愿意冒险顶风作案。
而丰富的自然宝藏不应是秦岭的“罪过”,有罪的是无底线的贪欲及无节制的开采。换言之,依附于秦岭“发财”的大大小小的采石场、石材加工厂、石材经销商,以及部分“患病”的监管部门,才是这一切的“原罪”:“靠山吃山”不为错,但不应以毁灭性的掠夺为代价。
商人为利而来是一条利益链的明线,而另一条暗线却颇为伤感。坊妹了解到,疯狂开采的背后,或许有着贫穷的影子:去采石厂打工成为秦岭北麓一些贫困地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而这样的群体曾一度多达几十万人。
显然,或许是基于村民的温饱,制约了秦岭的生态保护,也由此滋生了无节制开采行为;或许,部分监管部门对此表现出的优柔寡断、查处过程中的“瘫软无力”、以及不少采石场关闭后的“死灰复燃”,都是基于贫困现状的无奈?很明显,如果不能解决当地群众的温饱问题,秦岭的采石之殇,不会就此完结,甚至很可能还有采金之殇、采钼之殇、以及采玉之殇等尾随而来,给秦岭带来无穷尽的伤害。
当然,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保护污染企业,盖因这些企业大都是当地利税大户,决定着当地的财政收入,但西安市早已取消了蓝田、周至、鄠邑区3个沿山县GDP考核指标。如果不是一些官员的畸形政绩观作祟的话,那么,放纵这些虽然涸泽而渔的企业,却也决定着某些领导的腰包。正是囿于各方利益,这些地方才会对中央政策的落实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谁病了?
治病前我们不妨先看看,这次是谁病了。
根据报道,在同期被中央环保督查通报批评后,长安区、周至县在秦岭生态保护修复问题上出实招,治理成效明显,原来裸露的岩体上也出现了生机。也就是说,上次的“后进生”正在逆袭,朝着“优等生”的方向努力,而鄠邑区则彻底沦为了垫底的“差生”。
如果说优秀的人都有着一些共同的“闪光点”,那么成为一个“差生”,也大都有着类似的“迷之借口”。
其一,是负责牵头监督的鄠邑区国土部门工作人员“机智”地紧扣“12月底”这个整改最后期限,所有“难度较高”的问题,似乎都可以用“目前正在治理”这个“完美”的回答。
没毛病!“大限”确实还没来,没效果也情有可原。但让人想不通的是,现场的公示牌显示,鄠邑区串长沟矿的生态修复治理从今年7月份就开始了,如今4个多月已过,在“一直没有生产,只有搞治理”的情况下,为什么只修复了坡脚部分生态?退一步讲,按照官方说法,11月15日的“禁土令”阻碍了工期,那么7月到11月之间,治理工作又做了什么呢?
这样的效率让人不敢恭维,有关部门似乎患了“拖延症”,行政效能革命的基因还没有种在某些干部的身体里。但治理秦岭非法开采乱象,经不得敷衍,更经不得拖延,有关部门的“拖延症”怕是该治治了,否则,顶层设计的再好,也会被层层递减的执行力拖垮,再牛的肖邦,怕是也难弹出公民心中期待的曲调。
其二,是各职能部门责任略显“暧昧”,以至于遇到麻烦事,各部门就互相“踢皮球”,这恰恰是部门化和地方化的“一亩三分地”思维在作祟。
说环保“焦头烂额”,做环保“全身乏力”,问责起来却是“宝宝也很委屈呢”。错误思想的背后,折射的是习惯性“甩锅”陋习积弊之深。比如,这次鄠邑区国土部门让电力局把电给停了,机械就加工不了,然而电力局并没有断电。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整改没有如期完成,是国土部门的“拖延症”引发的,还是电力局不停电,又或者是环保局没看好导致的?
只靠环保部门的“小环保”,而不能形成各个部门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完善的大环保系统,那么东窗事发了,拿“个别人”或者“个别部门”来“顶雷”,不仅会让公众看了哂然一笑,更折损了政府机关的声誉与形象。
坊妹倒是认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多个执法主体,到底是哪方办事不利?不如依法问责,揪出其中的“甩锅侠”,让他们无处藏身,比简单问责机构的“一把手”重要得多。毕竟,找出事件真正发生的机制,才能找出相应的对策进而阻止类似事件重现。
在哪儿切断病源?
源头治理,治到深处是观念。
这次的事源地又在鄠邑区,为什么是“又”,坊妹来帮大家回忆一下:领导班子被罕见性“一锅端”;派干部盯梢记者;探矿变采矿;围堵记者搜身;在《电视问政》中,前有环保部门“语无伦次”,后有交通部门的“无语凝噎”......这些“奇葩”事都出自鄠邑区,可谓“黑历史”有点多呀~
208坊此前曾分析过,因为之前鄠邑区党政“一把手”不和,所以这里“妖风阵阵”。而经历了换届之后,为何还不能消停?坊妹私以为,这是换届却没有大换血的缘故,之前班子遗留的问题还没彻底解决。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鄠邑区还未从之前恶劣的政治生态环境中缓过来。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或许有“拖延症”“甩锅侠”,也或还有一些基层执行者成了推不动的“末梢神经”,用前一任的“套路”,糊弄新一任的领导。干部急的想“断腕”,却遇见一群“软执行”不给力的基层。
金庸的小说里,习武之人要完成向大侠的蜕变,就得打通“任督二脉”,让自己的内力能畅通无阻。政府亦是如此,某些层面和环节中的“於堵”,让由上至下的政令不畅,成为好政策贯彻落实的“绊脚石”“中阻梗”,最终导致政府机构“供血不足”,整个循环系统坏死。
鄠邑区需要的,不仅是有作为、有魄力、有才能的领导者,能带动起一个领域、一个部门整体工作面貌的焕然,更需要一批执行力强,能够上行下效的基层工作者,才有可能疏通“堵点”、破解“痛点”,将压力层层传导,让体制经络通畅,地域发展才能遇见更好的未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8坊工作室 王姿予)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