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允许让自己有脆弱的一刻吗?

你允许让自己有脆弱的一刻吗?

首页游戏大全脆弱游戏真实事件更新时间:2024-05-09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

我们曾以为,

等我们长大,

我们就会不再脆弱。

然而长大就是一个接纳脆弱的过程。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脆弱。”

——玛德琳·英格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我国的精神卫生日主题是“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聚焦于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根据最新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为24.6%,也就是说,大概4-5名青少年中,就有1名存在抑郁症状。而当有自*事件发生时,不乏会听到人们的这类议论:

“这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

“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

在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中,「脆弱」似乎就是一个贬义词,如果用脆弱来形容一个人,通常都会是个负面的评价。

想象一下,如果你正在面临战争、饥荒、自然灾害,你可能的确没有时间去体会脆弱,在这些极端环境下,人类基因中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先活下去!”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经历过极端苦难的人,反而很少轻生。但如果我们已经在和平年代,还保留这样僵化的适应模式,不允许表达脆弱,不对脆弱有包容和理解,可能更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电影芳华中有一个场景,何小萍作为战地护士每天都会遇到各种惨烈的伤员,她作为一个内心敏感的女人,在战地上看着那些遗体和残肢,除了呕吐,她没有时间来感受内心的创伤。穗子来看她的时候,她正悲伤却淡定的为一个重度烧伤的士兵清理创口,她说“他才十七岁,刚打了止痛针,睡着了”。那个时候的小萍,是杜绝了脆弱的。

退役之后,小萍患了精神分裂症,政委问医生:“她不是进了英模报告团么?怎么会这样”,医生说“怎么和你解释呢?,北方各家都要买大白菜吧,大白菜搁在外面,冻的时间太长,一搬进暖和的屋里,就容易烂”。所有埋藏的伤口,隐藏的脆弱,最后都会以一种更严重、更丑陋的方式表达出来。

刘峰去看病中的小萍,他为她落泪。后来刘峰得了一场大病,小萍将她接过来细心照料,两个受伤的人互相照顾、理解,多年后,在旧友的聚会中,他们显得那样平和,这种爱和慰藉,这种脆弱被看到和容纳,让他们两个人最终得到了满足。

不得不藏起来的脆弱

自古以来,诗文都在赞美着坚强,我们从小也被大人们鼓励着“要成为一个坚强的人”,而「脆弱」,往往被当做一个需要用意志力克服的对象存在着——“你要乐观顽强,战胜脆弱”。 生于这样一种文化中,我们大部分人都成功学会了“隐藏”自己的脆弱,至少不让它那么直接地表现出来,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和防御,因为暴露它是“危险”的。

脆弱就像一个缩在心底深处的孩子,在它的成长经验中,它学会了小心翼翼地活着,对它来说,哪怕是发出声音都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一旦让别人发现了自己,就很可能遭到评判、拒绝或攻击,就将面对更多受伤的可能,这是极其痛苦的。因此,它努力地去回避自己的需要,甚至“背叛”自己的体验,为自己罩上保护的外壳,以免受到那些可怕的痛苦体验。确实,这层外壳能帮它避开一些未知的伤害,但同时又很沉重地压迫着它去否认自己的存在。

脆弱,真的是“见不得光”的吗?

脆弱值得被看见和体验

我们每个人都有对情感的需要,需要被爱、被关怀,心理学家马斯洛将这类需要归于他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作为人类五种需要的其中之一,即爱与归属的需要。

然而,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直接承认自己有被爱与被关怀的需要、或是要将它表达给别人的时候,可能会是一种引人焦虑的体验,因为这会让我们置身于一个不安全的位置,充满未知感,可能遭到拒绝,或不能被满足,而感到羞耻和尴尬,好像拥有这类需要像是一种脆弱的体现,无法被满足时也可能会体验到脆弱感。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指责:

“你为什么不能像别人一样关心自己的家人?”,

“你怎么这么自私,老想着你自己?”

“你真是不孝顺,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可以老回家看爸妈?”

……

因为我们用指责别人的方式,更可以保护自己的“脆弱”,我们很难直接说“我需要你的关心”,“能不能多爱我一些?”“孩子,我们老了,需要你的陪伴”。

在指责当中,我们期待别人从指责中明白自己对爱和归属的需求,当对方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委屈和愤怒当中,更加无法来满足你的爱和归属的需要。

我们当然有权利去满足爱与归属的需求,但在这之前,或许需要我们愿意以一种脆弱或不确定的状态活着,换句话说就是,接纳脆弱性的存在。

你有没有哪一刻觉得自己特别脆弱?

有个人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

“我脆弱的时候就是在我最值得信任的人面前。”

最值得信任的人,最能给自己安全感,大概在这时候才更能允许自己感受脆弱性。安全地感受自己的脆弱性,不是轻而易举的体验。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感受都能保持开放,很快会发现,我们的确需要被爱与被关怀,但却无法百分百保证可以从某个特定的人那里得到满足。这是个悲伤的事实,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选择是否收回他们的爱,可能因而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别人。

脆弱真实存在着,可是,如果用关闭自己的感受来避开脆弱,我们也绕开/远离了可以走向满足自己需要和渴望的通道。当我们对自己的脆弱感保持开放的态度,就更能意识到自己有爱与归属的需要,而不是将它们视为困扰想要消除,学着靠近和拥抱它们,在生活中有适当的时候出现,我们就可以满足这些需要。

寻找安全的地方体会脆弱

在怎样的条件下,你能感到安全地去触及自己的脆弱?

与其不让任何人(包括自己)触碰脆弱,不如来一起思考这个问题。这样的话,即使我们仍然有可能会面临脆弱的状态,还是有机会可以把受伤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甚至还可能在感受脆弱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科胡特在自体心理学中提及了“自体客体”一词,这是一种重要的、有功能性的体验过程,能够与人内心的某种经验产生共鸣、共情、获得理解与自我安抚。自体客体经验可以是由一个人来提供,也可以是一个物品、场景等等。科胡特认为,脆弱的自体感从根本上是自体客体关系经验不足所导致,并形成反应性的自体保护模式。比如,抑郁状态下没有充分体验到理解和支持性的回应,就会造成脆弱感。

当我们能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感到安全的地方,对亲人、朋友、伴侣或者心理咨询师,尝试走近和言说自己真实的脆弱时,我们就能够更加开放地面对真实的生活,以更自然和真实的方式做自己,会不再那么害怕未知的伤害,逐渐学会寻找和调动潜在的力量和资源,得以成长。

大鱼心理咨询工作室:陈婷玮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