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为什么不容易成功?—看历史上张仪如何用六里地拆散齐楚联盟

合纵为什么不容易成功?—看历史上张仪如何用六里地拆散齐楚联盟

首页战争策略七雄之合纵连横更新时间:2024-05-09
合纵连横

图-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和推行的外交政策和军事政策。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对付强国以免被兼并,“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就是地理位置横向的一些国家结成联盟进攻兼并其他国家,“事一强以攻众弱”。

合纵的主要代表国家是韩赵魏,连横主要是秦齐。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有张仪、苏秦、公孙衍、司马错,范雎、庞煖等。


合纵

经过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了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共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简称战国七雄。在这七国中,秦齐楚强大,韩赵魏较弱,于是,在公孙衍的游说下,韩赵魏决定联合起来建立军事同盟,这样既可以向西对付秦国,也可以向东对付齐国。

战国初期,魏国还是一方霸主,后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河西之战后秦国夺回河西之地,而魏国在经历了伐韩伐赵失利后失去了霸主地位。韩赵魏本是一家,三家分晋后才被分成三个国家,所以魏国失去霸主地位后便联合赵国和韩国组成同盟。此时西方的秦国和东方的齐国最为强大,所以这时的合纵是为了对付秦和齐。

后来,经过了五国伐齐,齐国一蹶不振,楚国在白起攻下郢都之后也被削弱,合纵便成了专心对付秦国。

图-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的合纵共有五次

第一次合纵在公元318年。由魏国相国公孙衍发起,楚怀王主盟的楚、魏、韩、赵、燕五国攻秦之战,五国联军被阻挡的函谷关外,后来联军内讧分裂被秦军反攻,第一次合纵便宣告失败。

第二次合纵在公元298年。秦国攻打楚国,歼灭楚军五万,并占领了城邑10余座,齐国、韩国、魏国担心秦国继续扩张,于是便组成一次合纵联军。这一次合纵由齐国孟尝君主导,齐闵王为合纵长,经过三年战争,合纵联军攻破函谷关,秦国用退还韩国武遂之地、魏国封陵之地的方法诱使韩魏退军,在韩魏退兵之后,齐国也从函谷关退了出去。但第二次合纵实际上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也是秦国的函谷关第一次被攻破。

图-五国伐秦

第三次合纵在公元294年,也是第二次合纵的延续。秦国不惜用土地诱惑韩魏,韩魏退兵,齐国组成的攻秦联军自然瓦解。因为燕国和齐国有灭国之仇,燕国的苏秦便趁机游说各国的合纵攻秦变成对齐,秦国也加入了五国伐齐的队伍。秦国有自己的长远战略,为了削弱齐国,秦国在五国伐齐中发挥了主力的作用,燕赵联军乐毅领军占领了齐国七十二座城,齐国仅剩即墨和莒,差点灭国。后来田单打败燕军才复了国,但是齐国国力大损。第三次合纵极具戏剧性,由伐秦变成了伐齐,并取得了胜利,不得不佩服秦国的长远战略,由此可见战国时期这些纵横家为了实现自己的外交谋略,可以操纵指挥几个国家的军队和外交,合纵的对象也并不是秦国一个国家,合纵可以向西也可以向东。“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更是当时这些纵横家的真实写照。

第四次合纵在公元247年。秦昭襄王采取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和齐国结成联盟,不断攻打魏赵韩等周边小国。秦攻打楚国的鄢郢之战,秦与魏、赵的华阳之战,秦国都取得了胜利。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被严重削弱。迫于秦国的攻势,前247年,秦庄襄王三年,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由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指挥。在河外大败秦军,并尾追至函谷关后撤军 。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获得了胜利,但是并没有重创秦军,也没有夺回过多的土地。

图-远交近攻

第五次合纵发生在秦王嬴政继位之后。合纵联军的胜利,并未严重削弱秦军实力,也没能遏止秦国的扩张势头。秦王政继位后(前246年),吕不韦掌权,依旧采用远交近攻方针,五年间攻魏四次,攻韩三次,攻赵一次。黄河以北,全部占领韩国上党郡,并重占太原郡,切断了燕、赵与魏、韩之间的联系,并在战略上造成对赵、魏、韩三国侧翼包围态势。中原各国为打破不利局面,以图生存,尽最大努力于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再一次组成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由赵将庞煖指挥攻秦。秦新占区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稳定。进攻开始顺利,深入至秦国函谷关内,距秦都咸阳仅七、八十里的蕞地。当秦集中兵力进行反击时,联军不支败退,也就是蕞之战。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

不久,秦王嬴政亲政,用李斯“灭诸侯,成帝业”、“数年之中尽兼天下” 的建议,加快了各个击破的步伐,不再给各国再次联合行动的机会,合纵战略至此破灭。10年后,秦灭六国。

连横

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以图自保,强大的国家虽然不怕小国合纵,但也不敢小觑。为了应对合纵,大国便要结成联盟,这样做的目的也在于大国攻打小国的过程中,另一个大国不干涉,不会腹背受敌。这样,连横就应运而生了。

合纵的代表是公孙衍、苏秦,连横的代表便是张仪。

刚开始,公孙衍为了对付强大的秦国和齐国,游说韩国和赵国,结成韩赵魏联盟,合纵国家向西对付秦国向东对付齐国。秦相张仪便用连横之策破解,联合东边的齐国,和南边的楚国交好。

战国后期,经过数次合纵,秦国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更加强大了,成为了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连横有了新的定义。合纵成了六国联合抵抗强秦,连横成了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

连横的主要国家就是秦国,秦国连横是为了破坏六国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从成果来看,连横取得了成功,而合纵最后失败了。为什么合纵比连横更容易失败呢。

从字面意思看,合纵就是联合多个国家,在这个集团内部,国家越多,矛盾越难以调和,六国集团各自心怀鬼胎,时刻把自家利益摆在首位。比如第二次合纵,齐国孟尝君主导的攻秦联军攻破函谷关,但是韩国和魏国在秦国的土地诱惑下放弃了联军,合纵内部任何一个国家的撤出都对其他国家军队士气有影响。第三次合纵时,目标本来是秦国,但因为齐国和燕国和世仇,苏秦便游说其他国家把伐秦变成了伐齐。

大国但凡给小国一点小恩小惠,便可轻松瓦解合纵联军。

而连横的优点是明显大于合纵,连横是大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结成同盟的数量少,内部矛盾没有那么多,所以大国和大国的连横,战略目标更为长远,更容易取得成功。

张仪拆散齐楚联盟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这是汉代桑弘羊对张仪和苏秦的评价。看过《大秦帝国之纵横》的人肯定对张仪的巧舌如簧和能言善辩印象深刻。

图-《大秦帝国之纵横》里的张仪

在战国七雄的合纵连横,纵横捭阖之间,秦国从偏俱西方的一个小国慢慢成为强国,最后灭掉六国,秦国的政治家可谓是贡献不小,商鞅、张仪,范雎,李斯,谁对秦国的贡献最大呢,恐怕不能相比较,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进入战国时代,争霸战争变成兼并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小国抱团取暖。魏国是第一个霸主,也是最先衰落的大国。在秦国崛起之后,能有实力兼并其他小国的国家便是秦齐楚,这三国之中,齐国在五国伐齐之前是和秦国实力不相上下的,秦昭襄王和齐闵王互封为西帝东帝。五国伐齐之后,能称之为大国的便是秦楚两国,而到了秦灭六国前夕,则变成了秦赵之争。

在秦国的崛起过程中,先后有魏国、齐国、楚国、赵国与之实力相当,都被秦国一一削弱打败,最后一统天下的是秦国。这与秦国国君的战略目标有很大关系,秦国的目的在于统一,灭六国,而齐楚两国的目的依旧在称霸。但从整个战国来看,齐楚联盟是抗衡秦国的唯一资本,齐楚联盟使得秦国不敢随意进攻任何一个国家,但齐楚的联盟却被张仪破坏了,楚国和齐国决裂,互相攻击,五国伐齐,楚国落井下石*死齐闵王,而楚国也在没有同盟的情况下被秦国一点一点蚕食掉,疆域从最大变成偏安一隅,苟延残喘。

图-战国七雄

齐楚结成联盟对秦国来说是最大的威胁,甚至比合纵更危险,秦惠王便派张仪入楚游说,以离间齐楚。

图-《大秦帝国之纵横》楚怀王

张仪到楚国先是收买了贵族靳尚等人,然后拜见楚怀王,对楚怀王说:现在天下能称为大国的只有楚国齐国和秦国,秦王派我来贵国,是为了我们两国之间的和好,如果大王肯与齐国断绝关系,秦国愿意把商斺六百里土地送给楚国,让两国世代结为友好邻邦。

商斺之地本来是楚国的领土,被秦国夺去了,现在可以还回来,楚怀王当然高兴,便答应了张仪。

可是大夫屈原却劝谏楚怀王不要贪图这免费来的东西,秦国狡诈,只怕这六百里地是一个诱饵,因为现在楚国和齐国结盟,秦国才这么看重楚国,而一旦楚国与齐国断交,秦国就不会把楚国放在眼里了,而到了那时一旦楚国有事便会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但楚怀王却听不进去屈原的劝谏,答应了张仪,与齐国断交,齐楚联盟便就此被破坏了。而齐楚断交之后,楚怀王派人到秦国去取六百里地,张仪却推脱说是楚王听错了,不是六百里地,而是六里。楚怀王大怒,要发兵攻打秦国,陈珍劝谏说现在楚国和齐国断交,孤立无援,这个时候去攻打秦国,不一定能够取胜。但楚怀王刚愎自用,没有听陈珍的劝告,一意孤行。公元前312年,楚国发兵攻打秦国,秦国在丹阳打败楚军,消灭八万楚军。

经过此战,楚国不但没有要回六百里地,反而让秦国占领了汉中之地。楚国大伤元气,楚怀王只好向秦国求和,而秦国占领汉中,加强了关中和巴蜀的联系,免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使得秦国国力更加强盛。

齐国趁机与秦国结盟,进攻楚国,在垂沙大败楚军,而楚国却从此一蹶不振,就此衰落,再也没有跟秦国争天下的实力。

张仪用六里地便拆散了齐楚联盟,不禁令人唏嘘,由此可见,从古至今,贪小失大,得不偿失,不要因为贪图寸土而破坏了长远的战略目标。

合纵是以数量占优,但有时候结盟的国家太多,内部矛盾更多,越发难以成功。而连横虽然是大国联合,但要经得起挑拨离间,要对盟国有足够的信任,不然就像齐楚联盟,没有互信,脆弱的不堪一击,最终也会被各个击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