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曾住过多少英雄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曾住过多少英雄

首页游戏大全盗贼遗产2手机版更新时间:2024-06-05

【一声惊叹开栏语】

浩如烟海的历史间,有先贤的脚印,亦有普通人的生活。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人们发现了天空与大地的规律,知晓了风的方向,归纳出日月星辰的走向,总结出指导植物种植的24节气,种植这个农耕文明的秉性,在历史传承中愈发鲜明。

时至今日,当国人探索的脚步已经踏入太空,社交媒体上“月球究竟能不能种植?”“火星的土壤怎么样?”依旧是大众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漫长的过往中,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追寻美,诞生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产生了传统艺术和实践。一代一代人们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互动,这些文化传统被不断地再创造,最终形成了满足人类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0月1日起,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非遗美文欣赏栏目“一声惊叹”,自混沌而来的这一声惊叹,划破了人类直立行走之前的漫漫长夜,于是,爱与工具、大地、技艺一同诞生。

那么,此刻,我们与非遗共在。


我虽然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但却是一个住过窑洞的人,曾经与窑洞有过一段解不开的情节。

梦里窑洞

作者:草川人

我喜欢洞穴,喜欢沿着大地逐步深入的隧洞,这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它始终保持着一种幽远的神秘感,始终能让人有一种无限广阔的怀想。

那时候,日子原始,一个洞穴可以住下一个部落;那时候,一把粮食的恩情,会温暖一群人的心脏;那时候,一枚石头溅起的火花,打开了祖先最初的智慧;那时候,风雨无边无际,最终把我们的先祖追赶进了保持干燥,保持温暖和明亮的窑洞。

你看,仅仅一个“窑”字,就能让人的想象插上翅膀,它是制陶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的上面有个“穴”,就是洞穴,洞穴可以是天然形成的,可以是用工具挖出来的。可以放置器具,也可以用来供人遮风挡雨,用来居住。

但对于用来居住的窑洞,在中华民族的版图上,主要集中在西北大地的黄土高原,比如陕西的陕北一带,比如甘肃的陇东一带,是窑洞最为密集的地方。尤其甘肃的庆阳,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部落的发祥地,是农耕文明的诞生地。夏时,今境内戎狄部族繁多,周先祖不窋率族奔戎狄之间,定居北豳(庆城、宁县及周边区域),建立邦国。商、周至春秋战国,今境内先后建有荤粥、豳国、鬼方、羌方、义渠、彭卢、郁郅等方国。

可见,庆阳的历史之悠久。也正因为有了如此久远的农耕文明,自然而然就会有集中发展的必然。人居的窑洞会出现,各种生活工具会出现,图腾会出现。一部庆阳的历史,就是一部国人沉甸甸的农耕文明史。

我虽然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但却是一个住过窑洞的人,曾经与窑洞有过一段解不开的情节。当然,对于陇南十万大山深处的西和而言,窑洞并不多,但依然零零星星地存在着,大多是用来放置农家各种物品和器具的地方。

它们一般存在于打麦场所背靠的山崖上,属于最简陋的那种。但有木质的门,和方格子的亮窗。内有土炕,主要用来让那些看管山庄的人居住,但窑洞给我的感觉却是非常诗意的存在。夏天尽管热浪蒸腾,只要坐进窑洞里,那股凉爽气息就会从脚底一直蔓延到全身。冬天的时候,土炕热烘烘的,阳光从亮窗上照进来,那么明亮,那么温暖,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会扑面而来。

大概是1987年,我们家里的房子实在太黑暗,太破旧了。屋顶由于时间过于久远,椽子已经腐朽,甚至有了多处塌陷,就整座房屋而言,已经出现了倾斜,随时都有可能会出现危险。前几年,父亲除了种庄稼的时间,多数在外跑副业,也积攒了几个钱,决定重新修建房屋。

把老房子拆除后,选择了一个更开阔,更向阳的地方修建新房子。但老房子拆除后,一家人要去哪里居住呢?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祖父突然灵机一动,新动土的房子工地旁边有一个打麦场,背靠的土崖上正好有三孔窑洞,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的公共资源,门窗都有,完全可以居住。

接下来,我们一家人全部出动,整整用了一天时间,将三孔窑洞彻底打扫干净,并对部分损坏的地方进行了维修。窗户重新贴上了新纸,奶奶还给剪了些窗花贴了上去。几孔窑洞犹如换了新装,焕然一新。那时候村庄里还没有通电,夜里只用煤油灯照明,所以不牵扯拉电线的问题,居住的事情转眼就解决了。

就这样,我们一家六口人在房子拆除后,住进了其中两孔窑洞,另一孔窑洞做了厨房。记得那年夏天的雨水特别多,动不动就会发生泥石流,出现山体滑坡,甚至下的连已经需要收割的麦子都长出了芽子。但好在那几孔窑洞由于选址比较好,又因为山崖土质相对坚硬,那个夏天我们还是很安全,又较为舒适的度过了。

说实话,面对那个大雨滂沱的夏天,幸好有那三孔窑洞,让我们一家人在危房拆除后,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

这些年来,我身边来自庆阳的朋友还是比较多的。常听他们说,庆阳是窑洞的故乡,窑洞住着有多舒服,有多诗意。甚至我还有一个朋友,他常年在本地生活和工作,多年前便放弃了窑洞生活,搬进了青砖瓦房,如今又换成了小楼房。但他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怀念儿时的美好时光,一孔窑洞,似乎成了他心上“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这也让我打心里有了一种要去庆阳看看窑洞的愿望,但多年来由于工作忙碌,生活繁琐,始终未能成行。

不过机会始终是有的。辛丑年五月,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也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候。一位老领导退休后,长居庆阳。曾经听他说退休之前,在故乡建造了几孔窑洞,就是为了能在退休之后过闲云野鹤、诗书为伴的日子。放长假后,给他打了电话,准备约几位好友一起去拜访。他听闻,很是开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上午我们一行三人,驾驶车辆直奔庆阳。大概是长假的第一天,京藏高速甘宁段车辆并不多,我们几个人相互换着驾驶,到了下午两点钟,已经到达了庆阳环县。只是由于对当地道路不太熟悉,根据发来的定位导航,怎么也找不到老领导的家,最后还是在当地一位同事的带领下才有了新的突破。车辆开始爬山,大概行驶了半小时的山路,车子终于到了塬上,眼前的景致彻底变了样,四野里一片开阔,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令人为之兴奋。

说实话,也是在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八百里秦川,不如一个董志塬”这个民间谚语。也真正理解了地理学意义上的“塬”,这个最年轻的汉字。最后车子在塬上开始下行,大概两公里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一个紧凑而精致的院落出现在了眼前,四五孔窑洞整齐地栖息在悬崖之下,一字排开,再加上旺盛的树木和花草,有一种田园幽居的韵味。

老领导在院门口迎接我们,除了开心还是开心。等一切安顿好后,他带领我们详细参观了窑洞,每一孔都布置的很精致和考究,各种居住设施齐全,不仅能显示出窑洞的古老符号,更有现代化的各种元素。退休后居住在这里,可以在春夏之际日日听鸟鸣,赏山花烂漫,秋天看层林尽染,冬天品雪落塬上之宁溢,与诗书相伴,看云起云飞,真是再自在不过了。

只是由于窑洞完工时间不长,再加上炎夏还未到来,室内相对很潮湿,不能居住。最后我们只好放弃了居住窑洞的想法,在木质结构的房屋中快乐地度过了三天。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老领导似乎看穿了我们的心思,安慰道:“没事,明年夏天的时候再来,就可以完全居住。”

虽然与窑洞擦肩而过了,但对于居住窑洞的愿望却更加强烈。看来,在来年炽热的夏天,我一定会再次到达庆阳,再次到达这座精致的窑洞院落。

面对一孔孔崭新或陈旧斑驳的窑洞,我们会不由得想去了解它们的历史,了解它们在岁月深处沧桑的脚印。

灿烂的农耕文明中,根据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窑洞最早出现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两岸的黄土高原上。距今5000到6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文化为标志的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的新石器早中期,已经出现了窑洞。

根据《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记载:“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旧题《汉·孔安国传》中有:“陶唐,帝尧氏,都冀州,统天下四方。”“陶唐”即帝尧,号陶唐氏,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后汉书·杨彪传》:“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这里的“陶”便是“陶窑”义。晋张华《博物志》卷一《五方人民》云:“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后者的意思是北方黄土层深厚,便于开挖窑洞,又因气候寒冷,窑洞保温性好,故民多喜窑洞式的“穴居”。

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诗经》中有“陶复陶穴”。在《左传·文公二年》中有言:“禹不先鯀,汤不先契,文、武不先不窋。”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周人认为不窋是自己的始祖。《括地志》也指出:“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弘化县指今天甘肃庆阳的庆城县。周人崛起于戎狄之地,不窋之子鞠陶、孙公刘带领周部族在戎狄之地生活生产和发展壮大。以古代地名来言,戎狄所居之地亦称为豳。

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有了明确分工,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明清时期出现了小城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土炕围起来,以防御兵荒和盗贼,俗称为堡子。清乾隆时期的《甘肃通志》记载:“庆阳府人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

关于窑洞的文献学说,在历史的书架上,可谓名目繁多。也由此可见,窑洞在庆阳历史的演进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曾经推动历史发展的一架马车,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历史的天空里,窑洞是人类农耕文明中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闪亮在浩瀚长空中。在历史的画卷中,它仿佛金黄的向日葵,泛着耀眼的光芒。

窑洞聚集了远古时代先祖们的智慧,和不屈的意志,像一道道火焰,燃烧不熄。一路走来,历史长河中因为有一孔孔窑洞,而精彩纷呈,而汹涌澎湃。

在这个寒露后的秋日黄昏,面对一个盛大的词语,面对一直沧桑的象形文字,我会写下:梦里窑洞,山高,水远/我背着历史的经卷/穿过长安/前些年我离你很远,但很近/而如今,我离你很近,却很遥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