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奶宝育儿堂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刚进入2020不久,网上又开始爆出大瓜,疑似郝云妻子王珊珊的微博小号,发布了一段长消息控诉自己被家暴。
郝云主动澄清后,她又果断直接地列举出了男方的两大罪证,瞬间打脸。
在这条消息之前不久,也就是2019年的11月25日,正是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知名美妆博主芽宇也公开表示自己被前男友家暴多次,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其实,家暴这个话题,一直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和孩子心头的一根刺。《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这部电视剧,到现在都是很多人的心理阴影。
其实,男性在愤怒情况下挥出拳头这样的行为,从他们小时候就有所表现了。
家长们可能都会发现,女孩生气喜欢哭,男孩生气多少有些暴力倾向。只是,出于一种刻板的性别印象,大家都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但事实上,这正是家暴背后隐藏的问题。
01男孩为什么比女孩更暴力?当谈论到一例抢劫或*人案件时,大家都会下意识觉得犯罪嫌疑人是男性。这是因为社会也普遍认同,男性相较女性而言更具备暴力倾向。
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男性这种攻击倾向,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纽约时报》曾经发布过一篇文章,认为男孩和女孩成长过程中,攻击性和侵略性两方面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并非天生的生理因素,而是后天的文化因素。
关键在于,几乎没有文化会针对男孩进行攻击与暴力的特别教育,那为什么全世界的男孩基本都长成了一个样子呢?这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条研究线索。在任何一个国家中故意伤人案件中的凶手,大概率都是男性。
著名的心理学家爱丽丝·伊格雷和温蒂·伍德,提出这样一种观点:
男性与女性在心智上本来没有任何差异,他们之所以在愤怒时表现方式不同,是躯体在进化过程中的力量性差异带来的间接效应。
在躯体发育方面,男性的身材更为高大,在力量与速度上都更占优势。而女性身体在长期的进化中,以*和哺乳为核心。
由此,在所有文化中,男性代表的都是承担体力劳动的角色,这就会让他们延伸出攻击性。
用心理学家的一句话来浅显解释就是,一个从战场上退伍的老兵,哪怕步入晚年,也会坚持擦亮自己的军靴。
另一项关键的研究结论是,大部分的文化环境中,父母对于男孩的教育,都是压制他们的破坏性与攻击力,但他们长大后仍然比女性表现出了更加明显的暴力倾向。
在青春期之前,女孩和男孩的暴力程度虽有差异,但差得并不多。进入青春期之后,差异会突然变大,而后达到峰值。
从中我们可以大概得知,男孩比女孩更加暴力,是因为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情绪需求,更容易被父母忽视。
02父母忽视男孩情绪需求的表现女孩摔倒了,父母多半会立马把她扶起来,并安慰她不要哭。
而男孩摔倒了,父母通常会告诉他,有什么好哭的,男孩子就应该坚强。
就像畅销书《培养高情商男孩》中所写的那样,也许正因为男人在社会中享有更多的权利和优越感,他们的肉体力量也比女性更强。因此,大众总是趋向于认同男孩未来要取得成就,童年遇到的困难都不算什么,要求他们表现得坚强。
事实上,这是大人的一厢情愿,即便是男孩也是孩子,非常容易受伤。
上述这段话其实大概说明了,为何男孩成长过程中的暴力倾向一直在被压制,却同样生长得如火如荼的原因。
因为父母对他们情绪需求的忽视,导致他们不懂得应该如何正确表达愤怒,这就是家暴背后的根本问题。
换句话说,男孩在愤怒时,家长本应该像对待女孩一样,帮他们疏通负面情绪。
越是压制就越是逃避,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自然就不受控制了。
看起来,这都是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但本质上来说其实属于父母的教育错误。
高情商孩子都是教出来的,而不是打击出来的。
03事例依据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实验。
研究者找到了一批学前班和二年级的男孩和女孩,然后在他们面前播放一段婴儿的哭声,观测反应。
大部分女孩听到哭声后都会关掉扬声器,表现出努力安抚的样子。而大部分男孩,都会对着扬声器大喊“赶紧闭嘴”。
还有研究者在情绪产生之时,分别测量了男孩和女孩的心率以及皮肤电阻值。
结果发现,男孩在面对他人的情绪时更容易感到紧张,且管理能力较差,这些差异都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加大的。
正如上文所说,男孩和女孩的暴力倾向差异,会随着不当的教育方式积累,莱斯莉·布罗迪称之为“成长性换位”。
从心理上其实很好理解,大人都认为男孩应该更坚强,哭只能是女孩的专利。这就导致男孩在情绪紧张愤怒不稳定时,更喜欢用暴力来维护自己的自尊。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父母在对男孩教养时就要避坑。
04如何避免养出暴力儿子?1)把男孩也当成孩子对待
想要做到更好的教养,父母要先了解客观上男孩和女孩的成长差异。
比如女孩要叫男孩早慧,无论在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情绪管理能力上,早期女孩儿都要发展得更加快速。
由于男孩比较好动,大部分家长的管理模式,都是行为约束>心理引导。
但家长也要认识到男孩也是孩子,及时观察他的情感变化,并及时梳理通和引导。
2)不迷信阳刚教育
培养男孩子确实应该着重培养责任心和坚强勇敢的品质,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家长都热衷于夸大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
甚至于为了让孩子有阳刚之气,让他们接触暴力玩具,比如玩具枪、玩具刀。
这会给孩子带来暗示:男孩子也要像个男人那样,用自己的侵略性和暴力去解决问题。
美国一部纪录片叫《面具之内》,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样的现象。
大部分家长所认为的男子气概,就是让男孩拒绝所有女性化的东西,实际上这正是性别歧视的起源,也是男孩暴力倾向的助长者。
事实上,玩具分性别并不是有史以来的,是最近30年才开始出现的。
以前无论男孩女孩都喜欢在广场上疯跑,在地里玩泥巴,一直没什么问题。
好在如今也开始有玩具商意识到这一点,美国第二大玩具零售商Target。已经取消了玩具上的男孩与女孩标志牌,生产那些无明显性别的玩具。
当然,男孩也是可以玩枪支武器类的玩具的,只是家长要告诉他游戏与现实的边界在哪里,并告诉他没有人必须要被射击,他只是你的游戏伙伴。
3)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男孩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比较弱,因此家长在培养他情绪管理能力的时候,需要更加耐心。
日常生活中,除了给孩子看情绪脸谱之外,也要尝试着多向孩子表达现在自己的心情。
比如“妈妈今天加班了,感觉很烦躁”,帮孩子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他才能在自己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及时识别出来,并找出背后的原因,进行针对性解决。
现在的问题是,大部分男孩的世界里通常只有两种情绪,一种是开心,一种是伤心,就像他们识别不了口红颜色一样。
帮孩子了解并与情绪相处,是避免他之后成为施暴者的重要一步。
,奶宝育儿堂,为0-13岁孩子提供专业的教育指导。关注我,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完美型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