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王颖)位于东四环外的大柳树市场,每逢周二晚上至周三凌晨都有集市。日前记者在此探访发现,这里已是收藏爱好者与怀旧爱好者的乐园。
深夜的大柳树市场人来人往。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停车场也成了市场的一部分。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午夜时分,城市进入了梦乡,街上变得冷清之时,这里竟然摩肩接踵。“徽章随便挑,五块钱一个。”摊主抖开一块破布,看上去脏兮兮的布料上金光闪闪,原来上面别着不下百个各色徽章。打着手电筒的小伙子耐心地一个个仔细端详,两只手不够用了,竟然用牙叼着手电筒。这里面的徽章至少都有二三十岁了,“当年咱们流行这个。”摊主说。
这里面的徽章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熊猫盼盼的亚运会徽章包含各个运动项目;各中学、大学的徽章形状各异;“星火计划”等在市场上大名鼎鼎的徽章不一而足。相比其他的古玩与文玩市场,这里更多是生活中的“旧货”。这些曾经伴随着生活的旧货如今都已是“收藏品”,却卖不到收藏品的价格,“这就是我最喜欢大柳树的原因。”小伙子边挑东西边说。
一名顾客认真地挑选俄罗斯方块游戏机。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顾客挑选自己中意的老物件。
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很多年轻人将自己手工制作的各种艺术品拿来出售。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类似这样的摊位,在周二夜晚10点后的大柳树,能找到不下几百个。市场里并没有亮堂的路灯,所有来逛市场的人都懂得规矩——自己带手电筒。摊位前星星点点灯光下,拨盘电话、绒鸟工艺品、一身蓝的建设服、玉化玻璃的茶具,逐渐从地摊上,“转移”到人们的背包里。
小伙子从摊位上找到一块“工美”徽章,“北京市工艺美术公司,想当初,这里面卖的从绢花到景泰蓝,都是咱北京最有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可惜那个时候咱不懂‘非遗’,现在嘛,很多珍贵的工艺品都是天价了,工美的大楼也改成了百货商场。”在小伙子眼里,这一块不过几块钱的小徽章里,包含着这座城市的一段发展史。
老式的台式电扇也成了抢手货。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要想在满地的货品中淘到心仪的宝贝还得具备一双慧眼。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手电筒是逛大柳树市场必不可少的物品。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我更喜欢收藏这些生活用品。”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中年先生说。他刚刚从附近的一个摊位上,买到了一套火柴盒,其中牛皮纸上面画着长城的,“我家灶台上常年就是它。那个年代,煤气罐配灶台,灶台还不能电子打火,家家户户离不开这火柴。”后来想起火柴的时候,他找了好久,发现北京火柴厂已经不再生产。直到这一天,他“找回了三十多年前生活记忆。”
这样的收藏理念在这里常见,来逛市场的人们往往在白天有着体面的工作,但在这里,都去掉了个人身上的标签,他们就是心心念念的“淘宝人”。
“那些名贵瓷器、花瓶,固然历史悠久、凝聚文化,但它们离我们的生活有点儿远,对我这样的普通市民来说,那些东西更多意味着‘价格’。但这里地摊上的旧货,很多都是我们生活中用过的。”中年先生从旁边的地摊上,花百元买了一件八成新的铁皮小玩具,“当年几毛钱的东西,现在翻了上百倍,是不是太贵?可是,我在这里找到了小时候父亲带着我玩耍的景象,您说这算贵吗?”
手风琴找到了新主人。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哥儿俩刚刚淘了一个明清时期的柜子。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就连卖狗的小贩也来凑热闹。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市场持续到天明时分才会结束。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影报道
编辑 张牵 校对 何燕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