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知道,当你们点开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定期望看到“更高级”一点的内容。可是数学家,真的就是这样教女儿打牌的啊!
——小7妈
你一定没见过这样的场景:
一长四方麻将桌上,四位来自瑞典、法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的数学家,聚在一块打日本“麻雀”。
别问我那天晚上小7爸是鼓着还是瘪着口袋回来,我都没搞清楚他们到底打的哪国麻将。
最近没轮到小7爸“出镜”,不过他默默做了不少带娃的工作,比如教两岁女儿打纸牌。
“用扑克牌做数学启蒙”这个话题,有很多育儿号主都写过。想想都很兴奋呢!牌桌上教娃,智商变高了,三不缺一了,还顺便提高家庭GDP了!
几个月前我偶然翻出一副三年前买的纸牌,就跟小7爸说,“你教小7玩玩牌吧!”。接到这个任务他看来挺开心,我也是一样啊!——
有他亲自出马,会是一堂多么生动又有趣的低龄数学课啊!
我边刷碗,边听那边传来父女俩“你来我往”的声音。“果然,数学家爸爸名不虚传!”我心里美滋滋的,想着过一会去验收“教学成果”。
结果,我傻眼了。
出 牌
这果真只是在“打”牌啊,连花色大小都不带分的!两人一通瞎打还打得起劲,还一个劲喊我来打。
不过,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小7爸的嘴一点没闲着:
“
“爸爸也出一张黑色的。”
“小7出了一张红色的。”
“爸爸再出一张黑色的。”
过了一会,台词变了:
“
“爸爸出一张黑桃。”
“你出一张红心。”
“爸爸再出一张梅花。”
......
“让你教小7打牌,你还真只教她“打”啊?”我又气又笑。
“对啊!这不就是在打牌么?”这男人真是满脸大写的“直”。
这是第一天的学习,除了“打”这个动作本身之外,别的啥也没教。唯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至少是双语教学了......
第二天吃完晚饭,小7又兴冲冲地抓爸爸来打牌。这一次她又能学到什么?我已经不抱希望。
发 牌
这一玩,就是两个月(当然不是天天打)。
不就是锻炼了下视觉注意力、视觉搜索能力、观察力,和分类而已嘛!有必要一遍遍去重复嘛?而且,这完全没有“数学含金量”啊!
可是,就这么简单的玩法小7还是会出错。你能分析出原因吗?
Q和K都是花牌,图案相似更容易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所以她本能地把花牌放到一处,而没有考虑花色。
当两个数字一样但花色不同的牌出现时,就更难了。小7必须压抑住按“大图案”归类的冲动,而按不起眼的“花色信息”分类。
这个压制住本能冲动的大脑处理能力,叫“抑制控制力”。这个能力对于小朋友日后的学习可太!重!要!了!
我其实知道,当你们点开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定期望看到“更高级”一点的内容。
比如像这样。数数,发现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关系(红心9有九颗红心)。
或者像这样。观察找不同,发现四位王后/国王有哪不一样?
甚至再高阶一点,讲一讲花牌人物后面的历史故事。
可当我看到小7爸陪女儿认认真真地发牌、理牌、出牌时,心里却很感动。他表现出的“佛系北欧风”,像一个爸爸和一个教育从业者应该有的样子。
虽然照着他的这个教学进度,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小7摆同花顺、大小接龙,出对子王炸......
不赶不急,不催不促,耐心陪孩子做大量看似无意义的重复。
我们在陪孩子玩时,往往就是太着急了。逮到一个学习的机会和利器(比如书或玩具),只把视线聚焦在和“知识技能”挂钩的点上。比如,
上来就把扑克牌当成数学启蒙的教具;把中英文绘本当成识字的媒介;把玩具仅仅当成提高智商的手段。
扑克作为社交和娱乐的功能,绘本作为交流和沟通的纽带,玩具作为游戏和放松的工具,反而被看作成次要的功能。
很多同学在后台给我留言,“怎么才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力和学习习惯呢?”问这类问题的家长,大多数的孩子都已经上小学了。
我总是给出一个看起来“不太负责任”或者“转移话题”的回答:
“其实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应该首先在生活和游戏中去培养和纠正。”
比如每一次玩牌,都在让孩子练习遵守规则、用心观察,总结规律、保持注意力集中(包括抑制控制力)。除了数字概念和各种打牌技巧之外,这些难道不是更重要的学习能力吗?
未雨绸缪,水到渠成。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你说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