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办年货?有人想了十几年都没想明白

为啥办年货?有人想了十几年都没想明白

首页游戏大全金丝猴棋牌更新时间:2024-05-01

明天就是小年了,除了祭灶神,你知道还有啥重要的事情不?当然是办年货了,哪一年都少不了这位可爱又讨喜的客人,那可是家家户户的上宾。但你确定你真的了解这位客人吗?

凤九 | 文

年货不是只有吃跟喝

在大多数人眼里,年货可能就是吃的喝的。

当然,这确实是第一位的。过年最少不了的就是吃喝。

肉和酒是大刚需。猪牛羊鸡鸭鱼是普遍选择,野味海鲜也可以有;至于酒,依然是白酒为王,不过也有红酒、黄酒等五颜六色的新成员加入。

干货也是一大类,像木耳、海带、香菇、粉条、野山菌等,可以放到年后不坏。

还有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就是零食,瓜子花生、糖果饮料、水果糕点等,爱吃啥买啥,这个时候还不得放纵一下。

其他吃喝类的年货就跟着各家不同的饮食习惯走了。

接下来是新衣服,不管大人小孩,其实过年一套新衣服是老传统。具体来说,还有帽子围巾手套、鞋子袜子等。

对女人们来说,胭脂水粉、包包、珠宝等也得置办起来,平时舍不得买的,这会儿必须要对自己好一点。

各大商场专柜,迪奥、香奈儿的口红抢手的色号都卖断货,买个LV或是GUCCI的包包也不会肉疼了,平时戴潘多拉、施华洛世奇之类的,这会儿也敢去整个蒂芙尼了。

玩的送的也不能少,小朋友的玩具、大人们的娱乐棋牌等,还有走亲访友的礼物,米面粮油保健品,各种巧克力坚果大礼包,高端一点的有茶叶茶具、瓷器古玩等等。

还有些必备的东西。比如春联,门上少不了的,有些讲究的还要贴年画;鞭炮,过年放炮是老传统;香烛纸钱,过年拜祖先也是一大传统,很多人家会准备祭祀用品。

有人还列出了全家福,每年拍一张,这也是年货。

最后年货里的重头戏——压岁钱,可能比你买的其他东西都贵。

可以说,过年期间所有吃的喝的用的等都叫年货,你打着年货旗号买的私货也是年货,比如添置个家具家电,甚至换个车子、房子啥的。

有人想了十几年

为啥要办年货?

多数人都沉浸在放飞自我的买买买里,却也有人别出心裁。

偶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发帖网友说他有个想了十几年的问题:为啥要办年货呢?

顿时,我在心里哈哈大笑,笑点在于他居然想了十几年。

答案可以很简单,因为要囤东西。

最近快递们发出了最后的通知,从25号起,陆续停运,再不囤就来不及了。网购年货的小伙伴要抓紧时间了,快刀剁手。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节日,到处都放假,不要以为今天够发达,总有商店不关门,但你以为不关门就能买到菜吗?

记得没有囤足青菜的那一年,屁颠屁颠地去超市发现并没有青菜,或者净是年前快要烂掉的菜。

千万别存侥幸心理,你放假,菜农更要放假,而且人家的假期比你长,一不留神,这一年你就光吃肉吧。

那么,在那个啥啥都没有的古代,办年货也是囤东西吗?

当汉武帝把正月初一定为元旦,过年的日子就敲定了,年货的历史也由此开始。

实际上,在古人眼中,像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一直到九月初九,这样的日子在属于阳中之阳,说白了就是不吉利的灾难日。

因此就得想办法驱邪避灾、祈福迎祥。正月初一前后,古人想了很多招。

比如吃喝、祭祀、放爆竹等等,来求吉利,这些事情肯定需要买东西,食材、祭祀用品、爆竹等等,办年货的习俗就应运而生。

据汉代崔提的《四民月令》记载,那时候每逢元旦,家家户户都要喝椒花柏叶泡的酒,功效类似今天的保健酒。

汉朝人吃得很养生,比如五辛盘,是把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等五种辛香之物拼在一起吃,能祛除五脏的寒气,很养生,有孙思邈的《食忌》为证。

东汉,医圣张仲景发明了千古流传的饺子,于是年货里就有了做饺子用的各种食材。

还有爆竹,汉代没有火药,是把竹子放到火里烧,烧得噼里啪啦响。

如此看来,古人办年货就是为了图个吉祥如意,可这些东西不得买么,汉代的集市大都分布在县城里,官府指定位置并统一管理,开市的时间也有严格规定。

再说那时候物资不丰富,要是不提前买好,过年恐怕得喝西北风。

所以,为啥办年货?你可以说犒赏自己,也可以说是遵从传统,但都不如说囤东西来的实在。

年货不只是买买买

还有变变变

还有个事儿,从古到今,办年货除了买买买,年货也在变变变。

自汉代以后,历朝历代的年货都有新花样。

唐太宗发明了“飞帖”,类似今天的贺年卡片。还有比较另类的年货,比如驱傩(nuo)面具,用在“驱傩”仪式上,驱除疫鬼用的。

还有一种青色的小旗,叫春幡。那会儿过年,家家户户都喜欢悬挂春幡。这个习俗后来传到日本,变成了“鲤鱼飘”。

五代后蜀主孟昶发明了春联,他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会过日子的宋朝人,过年是相当滋润,吃的喝的用的玩的一应俱全。

《武林旧事》中《岁晚节物》列出了南宋的年货清单:腊药、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春帖、天行贴儿、金彩、缕花、幡胜、馈岁盘盒、酒檐、羊腔、果子、五色纸钱、糁盆、百事吉、胶牙饧。

其中“新历”类似今天的日历。由官方发行,按节气记录相关的吉凶宜忌,皇帝每年会赠送给文武百官一本,老百姓就得自己买。

而“幡胜”是宋人为了臭美,用绸布和彩纸剪成各种好看的动物造型,插在头上的。

他们的餐桌上还有个奇葩的“百事吉”,将柿子、橘子和柏枝放盘里,先折断柏枝,再依次掰开柿子和橘子,“柏柿橘”谐音“百事吉”。

明清之后,办年货更像是每个中国人的自带基因一般,不论穷富或战乱和平年代,年货都必不可少,哪怕是像杨白劳那样给喜儿扯二尺红头绳,那也是年货。

当然,历史有点遥远,能看到的鲜活画面,估计就是上世纪的年货了。

60年代,爷爷奶奶辈的年货得用票换,品种不多,就是米面粮油布。最开心的是吃肉,特别是肥肉,要想换一块肥肉,得天不亮就到合作社门口排队。

70年代到80年代末,吃肉不再那么稀罕了。能买个电视机那才叫土豪,抢购电视机可是那个年代办年货的一景儿。

新衣服大多数还是扯布做,条绒布在当时算顶级布料,穿条绒布做的裤子,走路都很拉风。

还有一些“奢侈品”,比如凤凰、永久的自行车、钟山表、缝纫机、三洋收音机、海鸥牌照相机等等。

90年代,土豪的标志就变成了“大哥大”、VCD、空调之类。

记得小时候,一到办年货,我家厨房里、阳台上包括窗户上,挂满了猪肉、鸡鸭鱼等等,青菜是成捆成捆地买。

起初喝的是健力宝,后来变成雪碧可乐一箱箱往回搬,苹果橘子橙子等各备一箱。

糖果是从大白兔到金丝猴再到徐福记,再能吃上德芙巧克力就更完美。瓜子花生要囤上好几大袋子,各种干货干果琳琅满目,看得人心里特别欢喜。

进入21世纪,办年货去大超市、大集市逛一圈就搞定了,人家甚至连炸的煮的卤的之类的熟食都给你准备得妥妥滴。

走亲访友提上个脑白金、大礼包之类的就很上档次。

再往下,有机的、进口的、高科技的登上了年货舞台。

人们吃得更精致了,小伙伴说她爸妈是奔着买三文鱼的节奏吃。用的诸如衣服鞋子化妆品、包包、手表、奶粉等等,都得是进口的。手机是越来越智能,电脑是越来越轻薄,连书都变成了电纸书。

年货再也不是那个只管吃喝穿的年货了。

随着80后、90后独生子女的长大成家,有些家庭办年货的节奏放缓了,不再像以前一样囤上一大堆了。

比如骆阿姨说她今年不炸东西了,因为女儿结婚了,家里人少,吃不了。

而且,在酒店吃年夜饭成为近年来的趋势,省去了不少年货。年后亲朋聚会,也可以在酒店会所KTV,办年货要囤的东西就更少了。

更有甚者,干脆举家出去旅游过大年,那些买买买的年货就基本可以省略了。

于是,这种年货最简单,只需要准备money。

总之,办年货,不管有钱没钱,都得图个开心,不然就对不起祖宗那颗求吉利的心了。

(图片来自网络)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