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
珍珠
故宫博物院藏超大异型海水珍珠(故宫博物院官网图)
《杜阳杂编》中关于“浮光裘”的记载
故宫博物院藏晚清金镶九龙戏珠手镯(故宫博物院官网图)
“狄仁杰,并州太原人也……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见而谢曰:‘仲尼云:观过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以上这段话,出自《旧唐书·狄仁杰传》。它为我们贡献了一个成语“沧海遗珠”,同时也说明,人们对珍珠这种东西的珍视程度。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河出龙图,洛出龟书,江出大贝,海出明珠”
直到今天,珍珠仍是人们所喜爱的饰品和保健品。中国从古至今本就是珍珠大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养殖珍珠的国家之一,也是珍珠的主要生产国之一。中国海水养珠最主要的产地在两广沿海地区,盛产著名的“南珠”。因优质南珠手感凝重结实、色彩瑰丽、晶莹圆润,曾有“西珠(欧洲珠)不如东珠(日本珠),东珠不如南珠”的美誉。
珍珠出自珍珠贝,是来自水中的珍宝。因其获得不易,及对之形成原理的不明,长期以来,它被赋予的神秘色彩,似乎更多一些。在民间传说中,常见明珠与海神或水仙相关的故事。广州著名的海珠石,传说也是来自波斯宝珠的神奇变身。
在一些版本的故事中,这颗宝珠还和南越王赵佗联系在一起。大约是人们容易将其视为水之精华的缘故,珍珠常被认为具备控制水,甚至风、火、雷等自然力的强大能力。在《封神榜》《西游记》这样的神话名著中,这种记述特别多。古籍中也能找到这样的记载,罽宾国进献给唐玄宗的上清珠“光照一室,有仙人、玉女、云鹤摇动其中。有水旱、兵革之灾,虔祝无不应验”。可见,明珠之上,寄托了人们多么美好的愿景。可惜的是,如此宝珠,也未能预防与抵挡安史之乱,未能挽救唐王朝的衰微。
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影响,中国古代视大贝、珊瑚、珍珠、明月珠等珍宝是上天垂降的瑞兆之物,东汉班固《白虎通义》曰: “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承天顺理,调和阴阳……德至渊泉,即黄龙见,醴泉涌,河出龙图,洛出龟书,江出大贝,海出明珠。”
“南珠”之珍 千载闻名 珠玑犀瑁 番禺之凑
根据史料,早期中国的珍珠很多来自中部沿海,但是随着汉朝的建立,古老的合浦郡(位于今广西北海一带)成为了主要的珍珠产地。著名的“合浦珠还”讲的就是有关这里的故事。当时设在合浦的采珠场由于采求无度,珠源枯竭。后来到此任职的太守孟尝采取了控制开采、保护珠源的措施,令珍珠贝种群得以恢复,珍珠也“回来了”。古人将珍珠贝在人为因素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解释为官员“德政”的作用,是一种巧妙的比喻手段。但它也表明,当时珍珠的重要产地,就是北部湾一带的沿海地区。
唐代时合浦出现了人工养珠。人工与野生的珍珠相结合,数量大为上升。在此基础上,唐时在当地专门设置珠池和采珠专业户——珠户,实施行政管理。而且采珠的技术也有所提升。
宋代发明了假核人工育珠方法。之后一直到元明清,南海采珠一直是本地重要的产业,也是朝廷所格外关注的事业。但入海采珠这一基本形式的不变,在没有现代潜水设备的漫长时间中,采珠人的风险系数很高。直到明代,养珠户们发明用类似拖网性质的兜囊采蚌的方式,才实现了不用下水就可以采珠。近代这种做法进一步发展为小船拉网取珠法,更加适合于浅海滩涂作业。
诚然,古代的中国市场上流通的珍珠,有一些也是从淡水珍珠贝(比如来自四川等地)中得到的。但是当时人们一般认为,淡水珍珠就颜色和光泽而言,比不上从南海得来的珍珠。这些珍珠,除了中国自己的出产,也有很多来自海外。早在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中记载:“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番禺就是今天的广州,“凑”就是聚集的意思,引申为集散地。也就是说,2000多年前,今广州一带包括珍珠在内的珍稀货物交易规模已经很大,市场很成熟。
浮光之裘 “定水”之珠
遥遥之路 漫漫之途
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后,海上贸易规模巨大。舶货上至珍品、高级品,下到日常用品都汇集到中国。韩愈为将赴任岭南节度使的郑权所写的《送郑尚书序》记载:“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代徐申任岭南节度使时,“蕃国岁来互市,奇珠、瑇瑁、异香、文犀,皆浮海舶以来……”唐代时朝廷始向广州派遣市舶使管理南海贸易,宋初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宋史》卷186《食货志》记载:“开宝四年(971) ,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货易,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瓷器,市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琲、镔铁、鼊皮、瑇瑁……”宋太宗时又在京师设置榷署,诏令诸蕃运载香药宝货至广州、泉州等港口,“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其后放宽部分货物,但“惟珠贝、瑇瑁、犀象、镔铁、鼊皮、珊瑚、玛瑙、乳香禁榷外,他药官市之余,听市于民”。可见对于珍珠在内的奢侈品贸易,国家的管控一直相当严格,近乎于垄断经营。
从史籍中,我们能找到很多海外输入珍珠的例子,比如贞观十六年(642),天竺国贡献“大珠”;天宝八载(749),林邑国贡献“真珠一百条”;天宝九载(750),波斯鬼国献“无孔真珠”。
唐人苏鹗的《杜阳杂编》中,记载了一个神奇的故事:“浮光裘即海水染其色也,以五彩蹙成龙凤各一千三百,络以九色真珠。上(唐敬宗)衣之以猎北苑 ,为朝日所照,而光彩动摇,观者皆眩其目,上亦不为之贵。一日,驰马从禽,忽值暴雨,而浮光裘略无沾润,上方叹为异物也。”这件神奇的防水珍珠裘,来自南昌国,也就是今天老挝一带。“浮光裘”为当地名产之一,据说南昌国有“紫海,水色如烂椹,可以染衣”。
据《旧唐书》记载,天宝元年(742),韦坚任水陆转运使时,来自南海的郡船所载货物有玳瑁、真珠等货物,这些珍宝来源哪里呢?以东南亚、南亚,乃至地中海地区为多。地中海沿岸有大秦(罗马帝国),盛产珊瑚、玳瑁、明月珠等海洋珍宝。据《后汉书.大秦传》记载: “大秦国……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大秦国的海洋珍宝最初是通过中亚的安息、西域等地辗转进入中原。东汉初开始通过海路到达中国。至于东南亚,如元朝张翥在汪大渊《岛夷志略》中写道:南海“其君长所居,多明珠、丽玉、犀角、象牙、香木为饰。桥梁或甃以金银,若珊瑚、琅玕、瑇瑁,人不以为奇也”。也就是说这里出产、出口的珍珠等珍宝太多了,都不稀奇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