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证实录》的“狗血”之处,也成为了它独树一帜的成功因素

《鉴证实录》的“狗血”之处,也成为了它独树一帜的成功因素

首页游戏大全鉴证先锋更新时间:2024-06-07

作者:咖啡里的云

声明: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抄袭必究!

每一部刑侦剧,基本上讲的都是命案。

命案大多是一宗接着一宗,死者不停轮换。

有人死,主角警察查案,抓到凶手,几乎就是这三个过程。

而新颖之处在于是通过物证鉴别,运用高科技查案。

只要犯案必留痕迹,所有微小的物证,哪怕是花粉、烟头、红白蓝塑料袋、一个牙印都能够将凶手找出来。

我们是站在主角警察的视觉上去看命案的侦查破获的,观众对于警察是富有感情的。

我们对于死者通常是有一个距离感的。

因为死者正面描述的片段太少,我们只会觉得又是一个陌生人死了,死得很惨、很离奇,并无其他特别感觉。

但是《鉴证实录》不同,它剧中的每一个死者都能得到观众的代入感。

因为这部剧特别“狗血”,可以说每一个案件的凶手、死者都或多或少和主角有关,于是就和观众产生了“互动关系”。

比如小棠蔡,本以为到最后终于放开对曾家原的感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却被丈夫王英杰的大哥王英年sha害。

王英年很爱自己的弟弟,但他用错了方法,sha了弟弟心爱的女人,这种爱是自私且畸形的。

比如聂津津的好友金妙玲想进娱乐圈,首先对男人的帮助抱有幻想,因此才会失身,后面的也才会悲剧发生。

家庭环境很是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剧中的sha人者都背负着相应的仇恨与*。

每一个案件故事表面是看破案的过程,但似乎可以看出导演和编剧有意无意地在给大家传递一些可以思考的东西,也折射了那个年代香港社会的方方面面。

罪犯当然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但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要如何避免悲剧的发生,值得我们思考。

《鉴证实录》将人物的网状关系用到了极致,这是本剧的无比巧合之处,而这也是作为刑侦剧的独到成功之处。

以往很多刑侦剧强调的是作案的“诡计”,例如多么高明的手法,多么完美的sha人布局,多么不可思议的死状之类。

但这部剧对于案件的核心定义不是“离奇、匪夷所思”,而是“人物关系之间的情感”。

任何好看的故事,能让人久久难忘和印象深刻,留到最后的都是“人物关系之间的情感”,紧扣的都是“情”这个主题。

同时,剧中所有案件的凶手都是有心理疾病的人。

它浅层次上是通过细微的证物化验去还原案件的真相,而深层次上是通过案件去探究凶手的内心。

它主要刻画的并非作案过程的精妙和破案手段的高明,而是主要强调凶手为什么要sha人,它清晰刻画出每个凶手的痛苦和他们的心理疾病。

恋物癖、狂躁症、抑郁症、精神分裂、人格分裂扭曲等等,它说明了每起案件都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都来自心理病。

这些心理病的成因是爱恨情仇,是想不通放不下,是不甘心不罢休。

剧情给予足够的片段去展现凶手的往事。

用伤痛往事和现状交织,将这些“缺点人物”和不同的“心理病”对应,刻画出一张张栩栩如生的犯罪者面庞。

他们并非十恶不赦,剧中甚至赐予这些人“同情”。

它让观众看到并能共情:他们都是人,都是有感情的,没有哪个人天生就是凶手。

《鉴证实录》改变了以往刑侦剧凶手残暴、天生sha人狂的形象,拉近了观众与“凶手”的距离。

这样在观众日后回忆起案件,本能地会想到——他们或许是由于被虐待而sha人,或许是由于受过背叛而sha人,或许因为被逼迫伤害到无路可走而sha人等。

《鉴证实录》中的案件的出发点都是因为一个“情”字。

它将目光对焦到了不同的人群,再将人物底色一一剖析。

他们害怕外界的舆论,所以掩藏自己的内心。

xing取向偏见在剧中处处可见,比如剧中的董岸风就害怕同事和上司发现自己的秘密,遭到职场歧视。

世俗之见无法避免,但也有很多像曾家原兄弟俩这样的人,愿意用友好的态度去接纳这类人群。

在同事们嘲笑他们的时候,钢铁直男曾家原站出来替他们发声:

在一样的身体里面,一样有爱与被爱的感觉。

《鉴证实录》没有以片面的认知去概括那些“特殊”人群,反而让观众对这类人群面临的社会压力有了多角度的认知。

为一些非传统人群、特殊人群的温情发声,也是我在重温《鉴证实录》时的新发现。

破案的剧情给我们体悟生命的本原,人生皆苦,一切虚幻,至于成为更好的自己,仍需努力。

将人生,哪怕是人生信念,寄托在任何其他人身上都是极其危险的。

人心惟危,片刻生变,那些对灯塔的寄托终要错付,时代的巨浪下谁又不是浮萍。

虽然过去二十几年,但这部剧的观念到现在依然开明。

比如女主聂宝言,她先是大龄单身,后来与曾家原正式交往后,她并没有着急地步入婚姻,而是与曾家原进入同居生活。

这同居生活里,他们住的也不是男方的房子,而是聂宝言自己的半山别墅。

在曾妈妈的催婚催孕下,聂宝言态度也是非常淡然的。

她没有任何争辩,只是不卑不亢地表面立场,说自己和家原在这方面上的观念是达成一致了的。

编剧就这种两代观念冲突的处理很有趣。

因为剧情后来没太管这种冲突,不安排和解,也不安排冲突激化,他只是让两种观念并行。

相比之下,经典港剧观念的先锋以及人性化显而易见。

曾妈妈,这个角色很有趣,极其真实。

她为人热情,心地又好,虽然是后妈,但对曾家原视同己出。

但她又像个文化层次有限的小市民,对聂宝意各种挑剔没礼貌,在公开场合不懂如何得体地说话。

曾妈妈的言论和观点,即使放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着极其畅销的市场。

毕竟经过生活的捶打,有些观点真实又残酷。

而聂妈妈是和曾妈妈完全不同性格和观念的人。

你完全看不到一个单身母亲对女儿们的控制欲,相反,她尊重并理解女儿们的每一个决定。

开明的父母从来不会认为儿女是他们的私有物,也不会保持唯一的权威性和真理性,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儿女身上,美名其曰“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

对于聂妈妈来说,她爱孩子的方式就是让她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自己的事,而自己只会提出建议和辅助。

聂宝意十八岁未婚生下了女儿涅津津,她不愿意将津津生父的事情告知,聂妈妈非但没有强迫宝意,而是鼓励宝意勇敢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

至于津津,聂妈妈会替宝意照顾。

这也是当代女性一直鼓励的观点:

你首先是你自己,其次才是你身上外界赋予的标签。

聂宝意活出了自我,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

后来再婚,聂妈妈同样没有干涉聂宝意的选择,即使在聂宝意和杜子俊吵架的时候,聂妈妈都是充当润滑剂两边安抚。

哪怕后来聂宝意执意分手,聂妈妈也无条件地站在女儿那一边,她所做的任何事,出发点都是“只要我的女儿开心,我就开心。”

有了聂妈妈的支持,聂宝意、聂宝言两姐妹,以及孙女聂津津在感情上都是很拎得清的态度。

这样一个家庭,每个人处理感情的方式都很现代,既彼此尊重,又彼此依靠。

人和人不同,形形色色,即便是同样家庭出身的曾家乔和曾家源都大不一样。

曾家乔,一方面,他懦弱,不大爽利,欠缺自信,像个男孩,而不是像主流社会所要求的那种“男人应有的样子”。

但另一方面,他好学肯干,为了更好地成为一名法医,他忍受着晕血症,每天去菜市场看人*鱼锻炼。

工作之余,他也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关键时候,他也能很有勇气,好朋友津津被绑架时,他能义无反顾冲进火场救她。

家乔这个角色和小堂蔡很相似。

两个人都属于人品善良、不自私、包容的人。

对待分手的前任都十分大方且充满祝福,爱的时候深爱,分开后还祝福,拿得起放得下。

所以我相信,家乔总会找到一个真正懂他爱他愿意与他共度一生的人。

都说人要向前看,但却总忍不住去回头。

或留恋曾经的美好,或沉迷昔日的辉煌,或为了过往的失去而遗憾。

撇开案件故事,剧中各色人物塑造的其实也是一流的。

不是千篇一律脸谱化的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有个性有特点的人,而且很真实很生活化。

他愿意为她卸下以前的感情包袱,她肯为他停下前进的脚步,奈何他不知道,她不确定。

他看着她喜欢的书,用着她送的剃须刀,他爱上她,她却与他人重修旧好。

她不惜以身作饵,断送前程,她深爱着他,他却已是别人男友。

他们的步伐似乎永远无法一致,不是他走得太慢,就是她走得太快。

于是明明对的人,偏要一次次擦肩而过,因时间的错误而兜兜转转,明明近在咫尺却仿佛隔着天涯的距离......

所幸,曾家原和聂宝言的情意永远固定。

所幸,每个人在人来人往和云卷风舒中都“拨开迷雾”。

一个个这么鲜活的人物仿佛就在我们身边,或让人喜欢或让人讨厌,还是槽点满满,但都是这么真实。

这些人物又何尝不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员,时时刻刻扮演着生活中重要的角色。

没有人是完美的,但不完美才是真实的人生。

港剧停留在那个辉煌的时代,也好,至少那时候有懂得欣赏的人。

~END~

(所有配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咖啡里的云

一直一直

在文字的陪伴中倾诉一颗不曾叛离的心

坚信成长才是女人最终的归宿

愿你能在我的文字里感受温暖和深情

推荐阅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