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张雪峰老师的一个视频,一位山东十八线小城市的男孩在张雪峰的建议下考了哈工大,保研了国防大。再次咨询关于就业方面向和城市。
男孩是迷茫的,作为“小镇做题家”,他对所谓的大城市几乎一无所知。他知道回他的家乡就无法发挥他的专业特长,可能只能放弃专业考公务员。而远离家乡,对他来说又面临着孤独和无助。他很彷徨。
张老师给的建议是:“一个包容性强的城市,不用害怕。因为你没有什么好失去的。当你39岁的时候,当你看到你的父母、老婆孩子住在你买的房子里,当你带着你的父母去坐飞机的头等舱,你虽然觉得心累,但你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不想就张老师对孩子的职业规划做评价,因为我并不了解。我只想就身边的事例去谈谈孩子的父母可不可能跟孩子去享受张老师所描述的这种幸福。
我的一位亲戚,家在农村,身下还有几个弟弟妹妹。在八十年代上海某大学研究生毕业留在了上海,在上海娶妻生子,老婆是南方人。父母只是在他孩子出生时去过一次上海。因为妻子无法和农村婆婆相处,父母也不可能抛下尚未成年的弟弟妹妹,是岳父岳母帮他照顾孩子。可以想象,在家中没有能力给予任何帮助的情况下,他当时有多难。后来,当他在上海站稳了脚跟,买了自己的房子,又因为两个弟弟结婚,一次次寄钱补贴家用……
虽然他事业很成功,又在上海浦东区买了第二套房子,孩子也如愿出国留学,可是他的老父亲却因病去世了。80多的老母亲一直一个人居住在农村。
我想说的是农村去到大城市年轻人,大概率会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拼搏,会不会有能力把父母接去享福?毕竟像张雪峰那么成功的人没有几个。
另一个例子是我的一位远房嫂子,她的孩子2005年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深圳。这孩子是独生子,他的父母(也就是我的哥嫂)也是比较有能力的人,年轻时在海边开了一家饭馆,钱是没少挣。嫂子是东北人,情商高,会打扮,不像一般的农村妇女。
儿子买房、取媳妇几乎花光了老两口一辈子的积蓄,儿媳妇生孩子,嫂子抛下我哥去深圳照顾了两年孩子,等孩子大一点可以上幼儿园了,儿子对她说:“妈,你回去吧,接送孩子上学,让他姥姥来就行了!”用嫂子的原话说:“听到儿子的话呀,我的心里拔凉拔凉的!”
现在,哥嫂还是住在他们的平房里,儿子一家很少回来,即使过年,也只是儿子回来一两天便很快回去了!
所以通过身边的这些事例来看,张老师描绘的儿子去大城市功成名就,父母可以跟着享福的画面,真的是有点理想化了!